((來源:sina.com.cn 大洋網--現代育兒報))
兩三歲孩子處於第一反抗期
孩子隨著年齡的長大,有自己的主張了,大人給他的自主權也要隨之增多。
兩三歲時,孩子正處於第一反抗期。
“兒子5歲了,不知為什麼,他總是跟我唱對臺戲,我讓他往東,他卻偏要往西。我讓他擦鼻涕,他卻偏把鼻涕弄到臉上。
”一位媽媽苦惱地訴說著,“3歲前,兒子挺乖的,隨著他一天天地長大
照理說應該更乖,可這兒子卻變得越來越固執任性,你說‘寶寶,到媽媽這兒來’,他偏說‘不去’。這孩子簡直在朝壞的方面發展……”
反抗性與獨立分析能力成正比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追蹤調查:在2~5歲的孩子中,各抽出l00名反抗性較強和幾乎無反抗性的幼兒
隨後追蹤調查他們至青年期的情況,結果發現,存反抗性較強的l00名幼兒中,有84人意志較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而在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6人意志較堅強,其他孩子遇事不能獨立地承攬任務,做出決定。因此,幼兒的反抗性行為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
歐美等國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說“不”,“我們家的孩子能說不了”,西方國家的媽媽們常常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
孩子喜歡自己來是自我意識的萌發
幼兒的叛逆常常源於他們對獨立的需要和對成人過多限制的逆反。
2~3歲,正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孩子對抗家長的行為,他說得最多的話是“我不”、“我就是”、“我自己來”,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
孩子開始尋求獨立,事事喜歡自己來,拒絕、頂撞、唱對臺戲,成了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如果此時父母總覺得孩子小,不肯給孩子自己做事的權利,或幫他做了他想做的事,結果孩子會為此氣惱,覺得被人輕視,自然要反抗。
孩子這時候要通過行為證明,我可以做這個做那個。
獨立的需求不是“任性”
總之,獨立的需求不是“任性”,真正的任性是孩子一味地在物質或金錢方面提出要求。
孩子叛逆的表現是自我的發展,他希望能自己體驗“我自己來”的感覺。
不甘心生活在父母這個“別動”,那個“不許”的規則底下。
如果將你無微不至的照看比喻成蛋殼的話,他現在就是脫了殼的小雞。
3歲的這場危機,標誌著孩子不再是嬰兒,他是“兒童”了!
如果一切包辦或一味地訓斥、懲罰,只會讓孩子遇事縮手縮腳、強拗偏執
父母只有適度地放鬆,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個勝利者,參與者和主宰者!
倆姐弟也正是處於""叛逆期"",的確不適當的處理會引起反效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