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各種狀況的愛哭寶貝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 康素杏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周宇光
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哭泣就是他的語言,有可能是生理上的需求或是心理上的反應,也有可能是病理的狀況。當寶貝漸漸長大,稍微懂事的幼兒,愛哭的原因又更複雜了,有些家長會將愛哭與依賴畫上等號,這是事實嗎?本篇將針對寶貝哭泣的各種原因,提供家長正確的回應方式。
撒嬌、耍賴、焦慮、生氣
哭泣=傳達訊息
不論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或是已會初步語言表達的幼兒,哭泣都是他們傳達某種訊息的方式,也是他們原始的溝通語言以及情緒表現的方法,哭泣到底代表什麼原因呢?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與病理3方面。
生理需求vs.心理反應
因生理上的需求而哭泣,常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無法用語言溝通的嬰兒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太冷或太熱,都會用哭來提醒照顧者他的需求。
因心理上的因素而哭泣的原因很多樣,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康素杏指出,有的寶寶天生氣質比較傾向負向的本質,這種寶寶的確比較常用哭泣來表示他的情緒,此外,有的寶寶因為被愛的需求很高,希望經常有人陪他或抱他,如果家長很忙無法做到,寶寶在安全感不足下也容易常哭泣。
到了幼兒階段的初期(約1歲多),因為剛學會使用語言但表達能力還不夠好,有時候無法順利的使用語言表達想法,也會使用哭的方式傳達訊息。家長的管教態度也會影響幼兒的哭泣行為,像是管教嚴厲的家長會讓孩子產生懼怕的心理,當有人說話大聲些或疾言厲色時孩子就會哭;過於保護孩子或太順從孩子的教養方式也容易讓孩子愛哭,幼兒會從小學習到只要哭就可得到他想要的需求時,就會利用哭來制約家長。
病理的狀況
除了生理心理的需求外,病理的狀況也會造成寶寶哭泣,因病理性原因的哭泣方式與前面兩種需求哭的方式不太相同,經常照顧孩子的家長比較可以分辨。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周宇光表示,3個月大以前的嬰兒較常出現腸絞痛的問題,這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腸子脹氣所引發,容易在晚上出現,嬰兒會間歇性的哭,但不會發燒不會吐且胃口正常,只是腹部有點脹,排氣較多,通常嬰兒長大到3個月後此症就會自然消失,家長可在嬰兒腹部局部按摩或餵奶後將寶寶抱直拍氣讓其打嗝,常可改善此症狀,也有使用益生菌改善腸絞痛問題,效果亦佳。
另外因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造成的腸胃炎也會讓寶寶肚子痛而哭,這種腸胃炎常會合併吐和拉肚子,很容易分辨。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間歇性嚴重的哭鬧且間歇的時間愈來愈短,哭鬧的時間愈來愈長,這有可能是腸套疊的情況,此症好發於3歲以下幼兒,亦會合併嘔吐,需馬上送醫。此外,箝閉型疝氣(出現於男嬰)、盲腸炎、睪丸扭轉等都會讓寶寶因疼痛持續的哭鬧,家長也需注意。
從哭聲判斷需求
康素杏所長表示,有的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很愛哭但都找不到原因,這時會請家長做個紀錄,紀錄孩子哭的頻率、哭的情境再來分析愛哭原因,像有的孩子在與弟妹玩時特別容易哭,這就是希望得到大人關注,有的在爺爺奶奶面前特別容易哭,有可能是想利用哭對某位特定大人做制約,原因很多,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找出原因。以下整理嬰兒及幼兒階段分別因為生理需求及心理反應而呈現的哭泣方式給爸比媽咪們參考。
˙嬰兒階段
生理需求 | 哭泣方式 |
肚子餓 | 通常頻率較低、哭聲較短且起伏大。 |
尿布濕or太冷太熱 | 起初的哭聲較大,之後逐漸變小。 |
˙幼兒階段
心理反應 | 哭泣方式 |
生氣or挫折 | 邊哭邊丟玩具 |
委屈(通常是害怕大人的指責) | 小聲啜泣加上害怕的眼神 |
想吸引大人的注意or 想試探大人的反應 | 低聲啜泣但眼神隨著大人游移 |
耍賴的哭法 | 聲嘶力竭的哭且哭聲忽大忽小 |
撒嬌的假哭 | 極度氣憤或激動會揮舞四肢大哭or 有哭聲但沒眼淚,加上揉眼、扁嘴 |
愛哭=多依賴?
哭泣的原因真的很多樣,所以愛哭絕對不能和孩子依賴性畫上等號。康素杏所長指出,依賴性強的孩子易用哭泣來表達負面的情緒,哭泣只是表現依賴的其中一種行為,孩子會依賴的原因還包括:孩子本身的安全感比較薄弱、對環境及時間的改變較易焦慮、對新事物或作息的改變敏感性高、以及家長的陪伴不夠等等。
例如孩子睡午覺起來沒有馬上看到家長就會哭,或是突然帶孩子到某個新環境時孩子也會哭,這都表示孩子對外在環境的信任感不足。要減少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哭泣的頻率,建議家長要經常陪伴孩子並給予擁抱,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由於這類孩子對未知無法掌握的事物會有強烈焦慮感,所以家長可以先告知孩子等一下的行程,像是孩子要去睡午覺,媽媽在睡前可先告訴孩子睡醒如果沒有看到媽咪,可以在廚房找到媽咪,或要去新的場所,也可在出發前先讓孩子知道整個行程。等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後就不會動不動以哭泣的方式表達情緒了。
面對哭泣寶貝的回應對策
國外曾經有小兒科醫師做過一個研究,找來兩組6個月前的寶寶,一組是寶寶一哭就給予回應,另一組則放任寶寶哭不回應,實驗的結果是,馬上有回應的寶寶在6個月後哭泣的行為較之前減少,放任組則是哭泣的頻率依然沒有降低。康素杏所長表示,上述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當孩子哭鬧不休時,不管是什麼原因,家長都要回應小孩,先安撫孩子的焦慮情緒,之後再找出原因來因應。尤其0~3歲是孩子安全感、信任感、自主意識建立的重要時段,當他哭泣得到正向的回應有助於日後正向情緒發展,也為親子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前提是…擁抱和溫柔的語言
不論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哭泣,擁抱與溫柔的語言是通用對策。當孩子哭泣時,千萬不要不理他或是將他丟在一個安靜的空間,最好的作法是到孩子身邊抱著他,嬰兒階段可將寶寶抱起來輕輕搖一搖,如果孩子是聲嘶力竭的暴哭時,家長抱的力道可加強,之後可拍拍孩子的背部、胸部或摸摸孩子的肩膀,將孩子的手握著或做手部按摩,通常這種溫暖的接觸都可緩和孩子的情緒。除了擁抱之外,家長也可用溫和的眼神看著孩子,並用溫和的語調和他說話。
對策1>面對天生氣質負向的孩子
面對磨娘精型的寶寶家長可不要用嚴厲的方式制止孩子哭泣,需要有耐心來看待這類寶寶的頻繁哭泣。嬰兒期多給擁抱,幼兒期透過鼓勵的語言讓寶寶學會哭不能解決問題,例如孩子本來玩拼圖拼不好會哭,有一次沒哭來找媽咪幫忙,這時就要立即鼓勵他沒有哭,越多正向鼓勵哭的頻率就會降低。
對策2>面對撒嬌的假哭
這類哭泣都是純粹希望得到家長的安撫,這時家長可以立即可與擁抱或給個親親,再和顏悅色的問孩子為什麼哭,是屬於較容易安撫的哭。
對策3>面對挫折生氣的哭
幼兒玩玩具不順手時會生氣哭鬧,有時會伴隨敲打東西或敲打自己的行為,家長可先將孩子摟住,並告訴他:「我知道你因為玩不好而難過,你先冷靜下來媽咪才可以幫助你」。面對生氣哭鬧的小孩家長不要不耐煩,也不要想立即制止孩子哭泣,像是「你哭夠了沒」「你再哭我就……」等負面用語要避免,要用溫柔的雙眼注視孩子,用堅定穩定的聲音一字一句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策4>面對耍賴的哭
孩子1歲多開始就會耍賴的哭,2、3歲時這種狀況會更多,可能是要玩具、可能是想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例如吃零食、看電視等等),當孩子因為意圖明顯而哭泣時,不當的安撫反而會加強孩子這些負面的行為,所以教養的方式與原則拿捏很重要。這種意圖明顯耍賴的哭最常發生在賣場,如果是第一次發生,家長可先將孩子帶到人少的地方穩定他的情緒;若孩子趴在地上大哭,則可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我在旁邊等你,等你哭完我們再溝通」或「你這樣哭是沒有用的,媽媽不會因為你哭就買給你」或「你可以選擇坐在這邊哭,或是起來跟媽咪去下一個地方」,當孩子意識到哭沒有用時,就會慢慢停止哭泣。
通常這種耍賴的狀況不會只有一次,如果孩子第一次沒有得逞,家長在下次出門前就可先和孩子約法三章,例如:「等會要去百貨公司,今天只是要逛逛沒有要買玩具給你」,先說好也可減少耍賴的狀況。
用溝通取代過度溺愛與嚴厲
孩子的哭泣行為與大人的回應之間的連結,就是一種「溝通」,面對孩子的哭泣,不是一味地要孩子不要哭,家長應有的態度是教導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家長過度的溺愛與過度的嚴厲都會讓孩子哭泣的頻率增加,康素杏所長建議家長,當面對一個哭泣寶寶時,不要有任何預設立場,可以用擁抱、溫柔的言語、說故事、散步先安撫或轉移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安定後再和孩子談他哭泣的原因,孩子需要慢慢累積這種處理情緒的經驗後再內化、調適,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哭泣的頻率與強度降低,大約4、5歲之後,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強,也較能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愛哭的行為就會減少很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