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放手?幫助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文章作者/林玉珮


「直升機父母」來了


在台灣,七年級之後出生的世代開始就學後,從小學到大學,「直升機父母」的警訊響起。


北市大安區一所明星小學校園,經常可以看到一位拖著有輪子旅行箱的媽媽。旅行箱裡有枕頭、棉被、盥洗用具…,舉凡她低年級孩子用得到的,應有盡有。學校校長曾委婉建議這位媽媽,讓孩子放學後回家休息?「這樣太浪費時間了,他下午還要去上科學實驗課。」校長很無奈,這媽媽難道要為孩子提行李箱一輩子嗎?


今年鳳凰花開時,一位畢業生家長怒氣沖沖地要求孩子的大學主管們,「紀念冊沒有我兒子照片,統統要重印。」校方解釋是因她孩子班上逾期未交畢業照,畢聯會只好從缺,但家長不能接受。


「這件事處理很久,這位學生卻像『隱形人』,」該大學一位主管不可思議,忍不住問學生究竟有沒有跟母親解釋?學生兩手一攤,「沒用啦,我媽就是那個樣。」


做太多,幫孩子?害孩子?


「我剛上大學時,媽媽問我要不要她打電話叫醒我,我說不用。但她還是根據我的選課表,在每天早上第一堂課的前一小時打來,」中正大學一位大四學生坦承,但她並不覺得困擾。她和媽媽的感情很好,而且,從高中到大學,早上靠父母叫醒起床的青少年,多的是。


沒有人會否認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他們真的希望孩子成功。美國著名的親職教育專家麥克.帕金就認為,比起那些不管孩子的「衛星父母」,至少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會表現出關心;只是他們太關心,以致於對孩子的生活涉入太多,事倍功半。如果要為直升機父母打分數,麥克.帕金會給他們「E」。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安排,其實也是想解決問題,」心理諮商師杜淑芬同情的說,只是這樣做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杜淑芬指出,父母擔心孩子不會、做不好、挫折、生氣,於是幫很多忙、太多忙。直到有一天,父母認為時候到了,孩子該獨立了,才驀然發現孩子沒有能力獨立,或者離家後仍無法自行處理很多「應該會」的事情。


父母是加油者,不是擺局人


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輔導老師黃素菲觀察指出,的確有些孩子被直升機父母成功的捏塑,但萬一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問題。例如反抗父母,或者成功後反而看不起父母,還有更多的小孩因長期壓抑,一旦進入大學,不快樂、沮喪就出來了。


黃素菲對一位陽明大學醫學院女學生有很深的印象:她手裡拿著可口可樂,站在學校全家便利商店的欄杆外頭哭。原來,這是她十八歲以來,第一次自己拿錢買東西。一位成績非常優秀的跳級生,十五歲進入陽明大學,之後整個人龜縮起來,像結繭一樣。連簡單問他一般生活問題如要吃什麼?他竟無法回應。其實他聽得懂,但他告訴黃素菲,「我不需要回答問題,我的人生早就有答案」、「我覺得身邊一直有一個黑色的漩渦,要把我捲進去」。


這兩個令人鼻酸的個案背後,都有一位非常努力、全心奉獻給子女的媽媽。「我很怕聽到原本有不錯工作的媽媽,辭掉工作,專心在家教養小孩,」黃素菲說,這些媽媽其中當然不乏有理念清楚的,但反之,就很可能整天算成績、爭排名,處心積慮要把孩子推進明星學校、明星行業,捏塑成從自己經驗或社會印象來的「成功」樣版。


父母要先覺察自己


「父母要能自覺、覺察自己的弱點或盲點,還有自己的擔心或期待,」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這樣的覺察很難,很多時候父母本身是未完成獨立任務的內在小孩。「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才能獨立自主,」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她希望父母先把力氣放在己身,覺察內在的思維與情緒,「善待自己,善待小孩。」


「當我察覺自己的緊張情緒,才發覺自己是一個可怕的媽媽,」人本一位醫師娘學員如此自覺。因為孩子的爸爸是地方名醫,她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所有表現,要像某某醫生的小孩。」她在孩子的房間門口掛著評分表,每天檢核孩子的表現。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她決定改變自己。三、四年後,在一次人本舉辦的梯隊活動中,她十二歲大的孩子的思考、因應問題就事論事、鍥而不捨的態度,讓同行的大人們刮目相看。


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華視總經理小野認為,父母和小孩間只有情感與責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力的延伸。


當小野的女兒計劃出國念書時,做父親的當然會希望她到美國,而且最好是紐約,因為兒子已經在那裡的大學讀書,兄妹可以互相照應。但女兒堅持要到義大利。小野說,他當然擔心單飛的女兒,但不能因為自己的擔心,而牽絆住孩子追求自己要走的路。因此,他放手。Letting go(放手)!看似簡單,但父母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的第一次離家。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是過來人。她說,兒子十九歲到美國念大學,初抵學校的那一天,她還在想幫他搬宿舍;兒子卻說,他下午五點鐘要跟院長談,要她先走。那時她才發覺,「是父母親不肯放手,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人生學不完,你應該早點把孩子推出去,」洪蘭提醒為人父母。人會老、會走,讓孩子及早碰挫折,還可以給孩子建議。如果孩子三十歲或四十歲才去碰到挫折,父母到時後恐怕已幫不上了。


幫助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一、培養孩子的「我能感」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與發展勇氣,這是孩子追求獨立自主的源源活力。


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培養「我能感」的四個步驟,孩子「感覺我想嘗試」;然後「有機會嘗試」;孩子「體驗我可以做得到」;於是產生「感覺我能」。從孩子小時,父母可以將一個工作或任務分割成數個小任務,引導孩子一個一個去完成。孩子一旦有了「我能感」,即使失敗、做壞了,孩子仍覺得OK,願意嘗試錯誤。


二、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深呼吸,鬆口氣,給孩子機會去處理事情。」是《放手:了解妳的大學孩子的父母指南》(Letting go: A Paren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llege Years)這本書給父母的首要建議。


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黃素菲提醒著。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大同高中校長李慶宗對此感受尤深。有位學生因服裝不整而被記警告,學生爸爸知道後,跑來學校把全校沒有把衣服塞進去的同學全部登記下來,要求教官把全部的人都記警告才公平。結果,他的孩子有恃無恐,最後犯下大錯必須轉校。


三、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與支持


如果父母盼望家裡仙樂飄飄,但孩子卻對金屬創作瘋狂著迷,怎麼辦?讚賞孩子想成為的人,而非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人。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於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


四、愛與紀律並行


「台灣過去太強調紀律,現在則是愛過了頭,自由過了頭,」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也需要規範與限制。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陳藹玲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不希望孩子只是懼怕,只能居於從下仰望父母的不公平位置,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的頭像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乳腺疏通~哺乳諮詢〜無痛疏乳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