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會思考 : 0~3歲嬰幼兒如何學習新事物
別小看嬰幼兒的小腦袋,他們可聰明得很,每天都用驚人的爆發力,學習花花世界裡的每個新奇事物,父母需擔 任好 老師的角色,從旁引導這些小小孩,讓他們快樂的學習、成長。
人類學習最重要的就是 Intention(意圖),我做這件事、這個舉動到底對不對?嬰幼兒的摸索和學習,正是如此,他對很多事情不瞭解,他想知道所做的事,回饋是正面還是負面?嬰幼兒的學習能力是令人驚訝,經過研究實驗得知,初生嬰兒甚至聽得出媽媽語調的喜和悲。
別小看嬰幼兒的學習能力
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們是怎麼聽到聲音?成人聽到叭叭叭和嘎嘎嘎的聲音時,可從嘴型來分辨是ㄅ還是ㄍ,但當我們閉上眼睛聽的時候,少了視覺的輔助,可能聽到的音會不一樣。嬰幼兒需學習媽媽的嘴型變化,才能區別並學會ㄅ的音是閉起嘴,ㄍ是要張開嘴才能唸出來。
嬰幼兒可以敏銳的察覺出今天媽媽好生氣,因為爸爸忘了帶牛奶回來。媽媽生氣、抱怨和高興的語調和聲音,嬰幼兒會適時的反應出來,並且模仿爸媽說話的口氣。當媽媽講話的嘴型和話語是不對嘴的,嬰兒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會哭,可見媽媽跟嬰兒的關係有多重要。
此外嬰幼兒所必須具備基本能力,如:數量、分類等,都需爸媽提供適當的教導,閱讀更多的東西來教導小孩,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課題。
基因遺傳並非絕對影響小孩
談到嬰幼兒的學習,我們必須先知道孩子天生的條件是什麼?天生的條件包括基因的遺傳,舉例來說,我為什麼跟爸爸、祖父長得很像?原因就是基因遺傳。我最近感冒不舒服,大姊就在電話裡數落我因為太忙碌、沒好好睡覺,才會重感冒,突然間她聽到我咳嗽的聲音,竟然不再責罵我,她說我的咳嗽聲音像極了逝去的爸爸。
雖說基因控制了一切,卻不絕對影響嬰幼兒,例如:父母親的某些個性、行為,並不會絕對影響下一代小孩也如此,因為還有後天的環境影響。現代的科技發達,或許可以複製出希特勒二世,但他的性格可能會不一樣,因為沒有希特勒當時的環境,科學家也有可能把他恨猶太人的基因,變成愛猶太人的希特勒。
越早學習外語,來得快、去得也快
談到自然發展,請問各位父母,孩子1個月就會走嗎?我想,應該要到10個月才慢慢學走。有些嬰幼兒的自然的發展,如走路、語言學習,是不需要刻意教導的,他會自然的學會走路和說話,語言學習必須要有個環境,就像是走路也需要有一個環境。父母瞭解這些概念以後,應該有正確的認知,雖然越早學習第二語言較好,但12歲以後學也可以,只要把發音矯正好,一樣也學得好。何況讓孩子提早學英文,回到家也不講,是沒有多大效果,越早學習的語文,來得快、去得也快。根據研究顯示,把一個12歲的小孩帶到韓國去唸書,他每天都要接觸韓語的環境,雖然講韓語有個腔調,但大體上沒什麼問題,父母要有正確的觀念和信心。
一般的刺激就已足夠
人類大腦的神經會不停的重塑,並不會絕對地在0~3歲的期間完全定型。有些商人推出一個玩具說可以刺激小孩的大腦發展,讓嬰兒躺在床上踢那個玩具就會很聰明,事實上,有踢和沒踢真的沒有很大的差別,幼兒需要的只是一般的刺激就足夠。現在孩子每天所接觸到的環境與刺激,比以前孔子、佛洛依德那些偉人所處的時代要更多、更新奇,現在這個時代,同樣地也可以造就出許多偉人,父母實在不需給予孩子太多的刺激,要求孩子學這個、學那個。
而且我要強調的是,IQ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但EQ很重要,是影響人成功的重要關鍵。在這個時代,我們需瞭解知識雖很重要,但孩子的學習態度、EQ更重要。有一個實驗是老師放一個巧克力在桌上,房間裡裝有隱藏攝影機,觀察孩子會不會不等老師回來就去吃巧克力?小孩控制自己不吃巧克力的時間是長或短?根據研究顯示,跟他的EQ、將來是否成功,有密切的關連。
孩子需要好父母、好老師的引導
30年前,有些學者對嬰兒的研究認知,是把孩子當成動物來教養,這是錯誤、落伍的觀念,因為嬰幼兒的大腦,絕不像一張白紙。談到嬰幼兒的學習,我們必須去注意到他的眼神,就像好老師會去注意學生的眼神,看他的學習狀況如何?這就是一種良性的師生互動關係,父母和嬰幼兒的互動關係也必須是如此。
每個爸媽應該要問自己的是:我要給孩子的教養是什麼?因為放牛吃草和用心教養是有很大的差別。
文化的教育(cultureeducation)也就是老師和家長的教導,如:學習腳踏車,不是孩子天生就會,是需要特別去教導孩子的。學習需要特別安排,一個好老師會特別設計課程去教導孩子,假設一個大 班 老師,只會教小孩排排坐、拿出課本、強迫他們寫字、念書,那就很差勁了。好老師要引導孩子、跟他們一起閱讀,如果某些家長無法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老師的角色就更重要了。
模範生的學習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
每個人學習的模式(LearningStyle)都不同,家長千萬不能要孩子一定要照著模範生念書的方式。以我自己為例,若叫我坐在那裡,研究一個小時的音樂,我一定會受不了,因為我必須一直走來走去,才能思考和學習。國外有很多實驗室喜歡邀請我去聽他們在研究上的瓶頸處,我一聽他們說完,就能找出問題的關鍵,這就是我的所長。
有些小孩的統計能力很強,不管什麼圖表都能看得懂,但我就是看不懂那些統計圖,我要看百分比和文字的敘述,才能領會圖的含意。我兒子是電玩遊戲的高手,他的空間、圖形的能力就很強,有一次,我帶兒子去台北榮民總醫院,問他核磁共振的機器到底在哪裡?我靠知識的推論,得知是在噴水池下面,因為不能有車子經過,不然儀器會受影響,但兒子看了榮總的平面圖後,很快地就知道。現在我們這一代都注重文字的敘述,但未來很可能是聲光、圖形的世界,所以孩子打電玩也不盡然不好。
學好語文,從閱讀開始
我有個美國學生對中文很有興趣,有一次聽到他請工讀生拿「一座」釘書機,我一聽還以為他需要很大型的釘書機,後來才知他的分類詞搞不清楚,是「一個」釘書機。他跟我說學習中文最難學的就是分類詞,例如:五把扇子,六盞燈、七畝田、八根柱子、十面鏡子,這些對外國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後來我就帶那個美國學生去看三部電影、喝了五罐啤酒,還帶了六根香蕉、一籠小籠包回家。那個學生調皮的跟我說,幫我叫一部計程車,帶我回到那棟可愛的家,他終於學會怎麼使用分類語詞。
當年我當教育部長時,就大力推崇親子閱讀,因為孩子在聽故事時,可以建立一些分類語詞,學習閱讀就是學會語文的重要關鍵。中文的分類詞可以很貼切形容一個詞彙,例如一葉扁舟在風雨中飄搖,就是形容處境的危急;打得一手好球和打得一口好球(形容用嘴說得天花亂墜)兩者意義不同;一串鈴聲(形容聽起來很清脆)、十面埋伏(形容楚霸王當時的危急狀況),這些美好的抽象語詞都是從書和生活裡學習而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