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寶貝的~醫療、照護、成長與發展 (3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臉部.手部  腸絞痛按摩


嬰兒 傍晚 午夜 易哭 按摩緩腸絞痛_1天2次可降低大哭頻率




(圖文來自蘋果日報提供)
滿月前後的嬰兒常沒有原因大哭,每天同一時間持續至少2個鐘頭,長庚醫院兒童分院兒童胃腸科醫師趙舜卿指出,若嬰兒大哭不是因為飢餓、尿布濕等因素,也沒有食欲變差、嘔吐、血便的症狀,可能就是腸絞痛,最常發生在傍晚以及午夜,平均每5至15個嬰兒就有1人會發生。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鄭宜珉指出,腸絞痛多半在嬰兒3個月大之後會自然消失,父母不妨每天在嬰兒大哭的時間點前做2次腹部按摩,可以舒緩寶寶的腸絞痛,並且降低寶寶大哭的頻率。報導╱張雅雯 攝影╱吳朝奎、施偉平 


趙舜卿醫師指出,腸絞痛是因為嬰兒腸壁的神經發育不成熟,造成嬰兒的腸道蠕動不規則,所以嬰兒對於輕微的腹脹或較為劇烈的蠕動,會以哭鬧不休作為反應,然而大哭又會讓體內脹氣,導致更不舒服。罹患腸絞痛的嬰兒有3個特徵:每天在固定時間點突然聲嘶力竭大哭,大多在傍晚4時至晚上8時以及午夜零時前後;這種情況1星期至少出現3次,大部份持續3個星期以上;除了腹部有點鼓脹,檢查後沒有任何部位異常。鄭宜珉指出,1/4的新手父母學習嬰兒按摩,最主要的動機就是因為原本哭鬧不休的寶寶,經過按摩之後可以緩解情緒。 




這樣做腹部按摩6步驟 鄭宜珉指出,按摩時要先舖上軟墊或毛巾,讓寶寶可以舒服的躺下,父母手上可以抹一點按摩油,比較好按。


Step1 

父母先把手緩緩放在寶寶腹部上,以和緩語氣告訴他:「要開始按摩了喔!」雖然腸絞痛的寶寶因為大哭,不一定會有正面回應,但父母還是要以手部觸覺以及口語告訴他,讓寶寶建立按摩習慣。



  


Step2 

從腹部著手,雙手掌心輪流由寶寶肚臍上方開始往下按摩,約比輕撫時再大力一點


,左右手一上一下交替往下推動,以穩定的進行6次。





Step3 

將寶寶雙腿膝蓋輕壓向他自己的腹部,數6秒。 

Step4 

將寶寶雙腿伸展回原處,輕輕抖動讓他放鬆

Step5 

父母把手掌放回寶寶的腹部,以寶寶的肚臍為圓心,用左手掌心在寶寶的肚子上持續畫圓按摩

 Step6 

加入右手掌心,從9點鐘往12點鐘再往5點鐘推送,讓寶

寶腹中的脹氣,從上方腸子被帶動到下方腸子,最後能順利排

出。完成後再次重複步驟3與步

驟4。


按腿部緩成長痛 

鄭宜珉指出按摩還可緩解寶寶發育過程造成的成長痛,特別是腿部的骨頭、關節,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快速成長,寶寶會以哭鬧的方式表達痛感。此外,腿部也是嬰兒按摩的入門部位,對於剛開始接觸按摩的新手父母或是寶寶,接受度都較高。


擠奶法 

父母一手握住寶寶的腳踝,另一手握住寶寶大腿向內輕輕扭轉,邊扭轉邊往腳踝方向移動。完成後換手握住腳踝,再由另一隻手從寶寶的臀部向腳踝的方向輕輕觸捏。
扭轉法 
方法類似擠奶法,父母改以雙手

一上一下握住寶寶大腿,一手採

逆時鐘、一手順時鐘方向扭轉

,從寶寶的大腿做到腳踝為止。施以穩定的力道,不要像擰毛巾那樣用力。

 喝母奶較不易腸絞痛 
趙舜卿醫師指出,研究發現喝母奶的嬰兒較不易有腸絞痛,因為奶粉中的牛奶蛋白可能會使得嬰兒腸道不適應,加重腸絞痛的症狀。但有些哺餵母乳的嬰兒也會有腸絞痛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母親的飲食中含有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若是這個原因,只要母親停止攝取這些食物就可改善。
 按摩動作一定要放慢 
鄭宜珉強調按摩的原則就是要慢,有些父母按摩時會因為緊張而手法急躁,建議透過放柔和的音樂來放鬆心情,並且培養在按摩過程中與寶寶持續講話的習慣。按摩的部位沒有固定順序,不過鄭宜珉建議父母對寶寶按摩時,不論從腿部或是從胸部,最好每次都從固定的位置開始,讓寶寶習慣按摩的步驟。按摩時間長短也是依照寶寶個別習慣,一般大約在10至25分鐘之間。


哭鬧未必都是腸絞痛 
長庚醫院兒童分院兒童胃腸科醫師 趙舜卿 
不是每個嬰兒哭鬧都是腸絞痛,有幾個觀察重點可區別:嬰兒哭鬧時間不固定也不限於晚上,出現嘔吐情形、食量變少、甚至於已經有血便,若有這些症狀,可能產生了胃食道逆流、腸道異常等疾病,應該趕快就醫。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爬行好處多多


 


    作者:江長奇 - 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 - 臺安醫院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占著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的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


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


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


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是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


 


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


1.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


2.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


3.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


4.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


5.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


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充足睡眠指導手冊


 


手冊一


  寶寶睡覺好處多多年齡越小,需要的睡眠時間就越長,新生兒平均每天要睡18~20小時,除了吃奶之外,幾乎全部時間都用來睡覺:
  2~3個月時睡16~18小時;
  5~9個月時睡15~16小時;
  1歲14~15小時;
  2~3歲為12~13小時;
  4~5歲為11~12小時;
  7~13歲為9~10小時。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時間逐漸縮短呢?
  因為睡眠是一種生理性保護,由於新生兒視覺、聽覺神經均發育不完善,對外界的各種聲光刺激容易產生疲勞,所以睡眠時間長。隨年齡的增長,各系統發育逐漸完善,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和興趣也越強,睡眠時間也逐漸縮短。現代試驗表明,當人在睡眠時生長激素分泌旺盛,這種生長激素正是使小兒得以發育、功能得到完善的重要因素。所以說嬰幼兒時代,多睡對生長髮育有限大的好處。但人與人之間都存在在個體差異,不能強求一致,相同年齡的孩子,每日睡眠時間可能會相差2~3個小時。有些孩子雖然睡覺少,但精力旺盛,食欲良好,沒有一絲睏倦的表現,那就不必擔心。如果孩子不但睡得少,而且白天精神萎靡,不愛活動,那麼做家長的就應好好找一找原因,是因為環境吵鬧呢,還是床舖被褥不合適,需要立即加以調整。另外,一些孩子在病後,特別是發熱性疾病熱退以後,機體需要恢復疲勞,睡眠時間可能會比平時延長,這是機體的正常調節,經過充足的睡眠,孩子的身體就會很快復原了。


 


  手冊二


  寶寶夜間哭鬧應對法有些小兒子夜間熟睡時突然哭鬧不休,是年輕的父母驚慌不安,不知所措。與其馬上匆匆忙忙上醫院,不如定下以來,認真仔細地進行觀察,找出原因所在。


  引起小兒夜啼的最常見原因是非病理性的。比如饑餓、口渴、憋尿或尿布潮濕,過冷過熱、衣服過緊不適、蚊蟲叮咬、尖銳的東西觸著皮膚或睡臥姿勢不好,引起肢體疼痛麻木、呼吸困難等,找到了這些原因並及時除去,孩子就可以安靜入睡了。


  另外,小兒如有某種疾病,也可導致睡眠不安,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佝僂病:患這種病的小兒多汗、煩躁、易驚、經常在夜間哭鬧不休。這時須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平時多讓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接受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並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蛋黃、動物肝臟等。
  
(2) 腸痙攣或脹氣絞痛:如果小兒在夜間突然哭鬧、掙扎或翻滾、面色蒼白,不讓別人觸按腹部,哭鬧時發時止,肚子不脹,摸不到包塊,也沒有嘔吐、發燒、腹瀉等症狀,這可能是腸痙攣的表現。可以輕輕按摩腹部,嚴重時給予顛茄口服,緩解痙攣,平時要注意腹部保暖,少吃生冷飲食。如果小兒有上述陣發性腹痛並伴嘔吐、大便象果醬樣,腹部可以摸到包塊,那麼切不可延誤病機,必須馬上送醫院診治。
  
(3) 蟯蟲病:如果小兒在入睡1~2小時或突然哭鬧不安並搔抓肛門,家長應在燈下仔細觀察,如在肛門周圍見到白色線頭樣的小蟲在活動,這就是患了蟯蟲病,除用驅蟲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剪指甲、不吮手指,不穿開襠褲,被褥玩具要經常晾曬,以防自身再感染。


 


  手冊三


  讓寶寶安睡絕招良好、舒適的睡眠環境,不僅有利於孩子儘快入睡,而且能夠提高睡眠品質,有利於小兒得到充分的休息。
  
(1) 晚飯不要吃得太多、太飽,睡前1~2小時內,不要進食不易消化的食


        物,睡前不要飲水太多。
  
(2) 每天按時就寢,養成按時睡眠的良好習慣。
 
 (3) 每日睡前給孩子洗澡,若冬季室溫較低,每日睡前應洗臉、洗腳、洗


手、清洗屁股、生殖器外部,這樣有利於小兒入睡。
  
(4) 室內光線要暗,拉上窗簾,不要開電視、收音機及大聲說話。
  
(5) 睡前不做劇烈活動,不講新故事、看新書,以免過度興奮,難於入


睡。
  
(6) 室內保持空氣新鮮、濕潤,小兒在新鮮空氣中睡眠可睡得快、睡得


香,大人不要在室內吸煙。
 
 (7) 被褥、枕頭要清潔舒適,被褥應每1~2周晾曬一次,床單每1~2周清潔


一次


 


寶寶日夜顛倒怎麼辦


嬰兒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但有些寶寶總是白天睡得多,一到晚上就一點睡意都沒有。這讓父母非常頭疼,日夜顛倒不僅讓父母休息不好,第二天精神不濟,而且也影響寶寶的生長。寶寶身高除了與遺傳、營養、鍛練諸因素有關外,還與生長激素的分泌有重要關係。生長激素分泌過少,極有可能造成身材矮小。而生長激素的分泌有其特定的節律,一般在22時至淩晨1時為分泌的高峰期。如果睡得太晚,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寶寶來說,很有可能會影響到身高。


  面對這樣的寶寶,媽媽首先不要著急,要想辦法儘量延長寶寶在白天興奮的時間,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規律。以下是我們給媽媽的一些小建議:


    下午五六點鐘後,不要讓寶寶睡覺。當寶寶午覺醒來時,一定逗引他多玩一會兒。


     白天的時候,房間裏的光線要儘量明亮一些。保持房間裏面一直有聲音,可以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


    給寶寶固定的睡眠暗示,每次睡眠前都做相同的事情,做完就讓寶寶睡在床上。例如:先給寶寶洗一個熱水澡,然後給他喂奶、換尿布。每天堅持這麼做,以後每次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暗示傳遞給寶寶:我該睡覺啦。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發燒處理要訣~我喜歡教人退燒

小兒半夜發燒是許多家長的夢魘,父母急得有如熱鍋上的螞蟻,直奔醫院急診室,請求醫師幫忙看診退燒……相信這樣的情節,你我都不陌生!


而老一輩不是常說「燒過頭會燒壞腦子」嗎?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導致現在還有許多人對於「發燒」這件事留下錯誤觀念,以下就由專業醫師為我們講解「發燒」的正確處理與觀念。



彰化縣大村鄉衛生所╱黃建成醫師〈執業院所:黃建成診所〉


如果我告訴你,我的三個孩子從未沒有使用退燒藥(包括燒到40度以上),你相信嗎?我連續看過數萬人次的民眾從未沒有為他們打過一劑退燒針,你相信嗎?你大可相信的,因為我不喜歡幫人退燒!事實上,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燒是最不須要處理的,因為發燒不是病,它是生病時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生理現象。會發燒,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發燒是身體出了狀況的警示,好比敵機來襲時防空警報響起一般。我們要治療的是病,是擊退敵機,那有想盡辦法消滅警報器的道理。


發燒的原因


我們的腦子裡有個叫「下視丘」的地方,專門負責調節人的體溫,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的範圍。當這個體溫調節中樞受了某種影響就會發燒。可引起發燒的原因相當多,不過絕大多數是由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黴菌…等)感染造成的。


病原體感染人體後,體內的免疫系統便會動員白血球與敵人作戰,並刺激淋巴球產生抗體配合消滅敵人。當病原體與白血球作戰後,其殘骸會釋出一種叫「熱原素」的東西,隨著血液循環到下視丘把體溫調高,人就發燒了!所以說,發燒是免疫功能正常下,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健康的反應。反之,如果免疫功能太差,例如有些早產兒、老年人與重病者,想燒也燒不起來。


會燒過頭嗎?


不會的!大多數民眾都以為發燒就應該馬上退燒,否則萬一燒過頭了,燒壞腦筋,怎麼辦?他們通常可以舉出例子加以証明。其實每個例子都是誤會!他們所舉的都是腦膜炎的個案。


腦膜炎是病原體侵入腦部引起發炎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頭痛、頸僵、嘔吐、高燒、昏迷等。好了之後,一部分人有癩癇或智障的後遺症。一般民眾不知道「腦膜炎」這個病,只曉得該病人曾經發高燒,就認定是它幹的,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一個腦膜炎的患者,不管燒到多高,有沒有退燒藥,結果都是一樣的。


試想,破壞腦組織的那些病原體,要治療疾病的話,應該努力消滅病原體才對,給退燒藥有什麼用呢?何況發燒有一定的生理極限,高溫到某個限度就會停下來,不會愈燒愈高的。持續高燒是因為病原體還沒被完全消滅之故,等病原體消滅了,燒自然就退了!


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


發燒是人體生了病的警示,發燒的高度、形態與時間,都可提供醫師當作診斷與治療的參考。不當的退燒有時會隱蔽病情,影響診斷。譬如說合併腹痛的發燒,未經診斷前不給退燒藥(也叫作解熱鎮痛劑)已是醫界的共識。


不過發燒引起種種的不適,到底需不需要給退燒藥應該視情況而定。在不是禁忌(不合併腹痛)的情形下,如果學生須要繼續上課的話,給顆退燒藥是恰當的。碰到講也講不通的家長給些退燒藥也是可以解釋得過去的?如果是上班時間,我會考慮吃個退燒藥,否則發起燒來臉紅、心悸、四肢無力,如何面對病人呢?至於在家沒事的話,我只會多喝開水,多休息以待燒退。


小孩子對發燒耐受力比大人好,有時燒到39度以上仍然若無其事,活蹦亂跳的。如此,為什麼要給退燒藥呢?


我是不贊成一發燒給退燒藥的。本人初來大村衛生所上班時,發現護理人員打完預防針後就例行發給退燒藥,覺得這樣相當不好,容易讓民眾以為發燒就想該馬上吃藥退燒。於是交待護理人員往後不用發給退燒藥,以教育民眾取代之。


打預防針(主要是三合一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兩三天就好了,根本不須要治療!榮民總醫院有項研究,把打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小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退燒藥,一組不給退燒藥。結果發現不給退燒藥的這組其血清抗體濃度較高,可見發燒多少還是有驅動免疫方面的益處。


需要打退燒針嗎?


原則上是「能不打針盡量不打針,能不吃藥盡量不吃藥」。「退燒針」在先進國家早已被禁用!可能是國人太愛打針的關係吧!衛生署尚未明令禁止。許多開業醫也樂用不疲!然而純從醫學的觀點與教育的立場來看,打退燒針應該盡量避免的!除了針劑可能引起的種種併發問題之外,試想,有多少擔心焦慮的父母帶著小孩半夜求診,只為了本來他們可以自行處理的發燒呢?有多少發燒的病人或家屬在看完病後主動要求醫師為他們打一針呢?也許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也許有的醫師也一視同仁的對待自己的親人!不過我仍然深信,當個醫師的小孩,好處之一是針打得比別人少!


發燒要不要看醫生?


我建議發燒的病人還是趕快看醫生為宜,好讓醫師為您診斷並治療你的病。領了藥之後,除非有發燒以外的重要症狀,否則應該放心的把藥吃完再說,千萬不要只因為發燒而一再求診!有不少父母們,小孩吃了藥後燒還不退或退了又燒起來,以為該位醫師的處方沒效,以為該醫師的處方沒效,半夜三更又帶去看急診,甚至一連看了幾位醫師,真不值得如此!要知道,我們治療的是病,不是發燒啊!而疾病引起的發燒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不管有沒有使用退燒藥都是這樣。等急性期過了之後,燒也就退了!


如何照顧發燒的病人?


前述提及,我的三個小孩從沒有使用過退燒藥,那麼我是怎麼照顧他們的呢?簡單的說,盡量讓病人舒服一點就是了!譬如說讓室內通風良好、多喝開水補充散失的水分、衣物不穿過多以舒適為宜、冬天用溫水,夏天用自來水擦操、冰枕可使頭部、臉部涼快些,以上都是幫助病人的好方法。我常告訴年輕的媽媽「一個優秀的母親要學會孩子發燒時不使用退燒藥」。


結論


發燒不是病,它是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症狀罷了!我們看醫生的目的是要治療病,不是要治療發燒,退燒藥的使用,只不過是讓病人舒服一些而己。為了免於民眾因「發燒看病」所苦,衛生單位應該多多教育民眾正確的面對與處理發燒的常識。筆者看病時,是否要開給退燒藥常常由患者自己決定,發現不少年輕的媽媽都能接受不使用退燒藥的觀念,也因此減少了帶小孩子看醫生的次數。


筆者認為單純為退燒而打針應該被避免的,當民眾的醫療常識提昇之後,除非醫師認為給退燒藥對病人的健康有所幫助(少數案例如此),否則是否開給退燒藥應該由病人自己或家屬來決定。民眾也應該學會如何使用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相信將來有一天「病由醫師看,退燒自己來」會成為為普偏的醫療常識。


也許這篇文章叫作「我喜歡教人退燒」來得貼切些。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鵝口瘡的照護


 


新手媽媽看見寶寶口腔內有白白的斑點,以為是奶垢,用紗布巾擦拭好像擦不掉,結果一用力就發現有點破皮流血了,趕緊帶來找醫師,才知道原來是得了鵝口瘡。


 


什麼是鵝口瘡?


蔡佳憲醫師表示,鵝口瘡是發生在寶寶口腔裡的疾病,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這是因為受到白色念珠菌(屬於黴菌的一種細菌)的感染,而造成口腔內或嘴唇附近出現塊狀或點狀類似像奶垢的斑點,不過,奶垢通常輕輕擦拭或喝水就會脫落,而鵝口瘡不易脫落,如果用力擦拭就可能會發生出血的現象。


一般人口腔內多少都有念珠菌存在,並與其他口內菌共存共生只要免疫力正常,這些念珠菌並不會產生病症,不過,因為小寶寶有時候抵抗力比較弱或是奶瓶清潔做得不夠好時,就會發生鵝口瘡。


 


寶寶食欲下降、情緒煩躁


如果只是輕微的鵝口瘡,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寶寶抵抗力比較好時,也可能會自行痊癒,不過,如果寶寶鵝口瘡較嚴重時,喝奶會覺得不舒服變得更加疼痛,因此奶量可能減退,而且情緒上也會顯得較為躁動,此時,就需要請小兒科醫師給予藥物治療。


所以,蔡佳憲醫師提醒媽媽若覺得家中的小寶寶,好像突然這幾天不太愛喝奶,而且不好安撫時,也可以留意一下是否長了鵝口瘡。


 


鵝口瘡該如何治療?


當發現罹患鵝口瘡時,醫師會給予治療黴菌的專用藥物。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魏銘華表示,媽媽只要依照醫師指示,將藥物塗抹在寶寶口腔內(如果是滴劑就直接滴入口腔),塗抹藥物後20~30分鐘內先不要吃東西或喝水,大約需要治療七~十天左右的時間才能痊癒。


不過,有些媽媽擦了兩、三天藥之後,覺得好像快好了就自行停藥,這樣容易造成再次復發,魏銘華主任提醒,應該遵照醫師的建議塗抹至完全痊癒,同時媽媽也要加強奶瓶、奶嘴等用品的清潔。如果寶寶抵抗力依舊不是很好或是經常感冒生病,鵝口瘡也可能會反反覆覆出現,此時,就要盡量提高寶寶的免疫力以減少復發的問題。


 


母奶媽咪要注意交互傳染


如果寶寶發生了鵝口瘡,而母奶媽媽在餵奶時也覺得乳頭有疼痛感,就要注意母親的乳頭可能也受到了感染,此時,媽媽就要請醫師給予合適的外用藥膏塗抹在乳頭上,和寶寶同步一起進行治療。而平時媽媽則要加強注意乳頭及胸部的清潔,在餵奶前可先以開水或乳頭潔淨棉擦拭過乳房,另外,也要留意內衣的清潔及乾燥,防溢乳墊也要勤於更換。


 


免疫力和口腔清潔是重點


寶寶會發生鵝口瘡通常和免疫力與口腔清潔有關係,所以,蔡佳憲醫師提醒需要加強哺餵用品的衛生以及寶寶口腔內的清潔,才能做好預防。另外,多數寶寶在六個月過後,抵抗力會提高,通常就比較少再發生鵝口瘡。


 


預防鵝口瘡發生的方法:


1.殺菌和消毒


奶瓶、奶嘴使用過後,都需要經過蒸氣消毒鍋的殺菌及消毒,或是以滾水煮沸做消毒,避免細菌的殘留,此外,安撫奶嘴也別忘了要進行消毒。


2.清潔玩具


寶寶可能會放入口中的玩具也要注意乾淨,必要時要進行清洗或曝曬太陽。


3.清潔口腔


每次喝完奶之後,最好再讓寶寶喝幾口開水,避免奶水殘留在口腔內,每天洗澡時也要用開水及紗布巾幫寶寶做口腔清潔擦拭。


4.少出入公共場所


平時少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減少寶寶生病的機會,避免抵抗力下降。


5.生活規律


規律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可使寶寶免疫力提高,減少鵝口瘡的發生。


 


醫師小叮嚀


鵝口瘡在小兒門診中是常見的疾病,家長如果懷疑寶寶發生鵝口瘡就盡快帶去請醫師確認,通常只要配合治療,很快就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鵝口瘡拖太久都沒有治療,可能會使黴菌由腸道排出,進而造成念珠菌尿布疹感染,所以,如果寶寶發生鵝口瘡時,也有尿布疹問題就要請醫師一併做檢查。


若寶寶過了一歲之後,還是經常有鵝口瘡的問題,就要考慮是否有免疫力不足的情況,需要再與醫師做討論。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出寶寶「便秘」原因小兒常見症狀


以ㄋㄟㄋㄟ為主食的寶寶,因為纖維質攝取較易不足,如果飲食上沒有調配好,就可能影響到排便次數和便便硬度;變硬的便便不僅難解出來,摩擦肛門時的疼痛和出血症狀,更讓寶寶對排便產生恐懼。


 


PART1.我的寶寶便秘了?


寶寶第一次排出胎便的時間,大約是在出生24小時以內。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肝膽胃腸科主任張碧峰表示,母奶寶寶出生前幾天的排便次數與吃母奶次數相近,一天常可達6~7次;而寶寶一週大後,每天便便約3~5次為正常。


2方法~判別「便秘」


寶寶吃進食物(或喝完奶)後,形成大便的平均時間約19小時左右。張碧峰醫師解釋,排便次數減少且排便困難稱為「便秘」;但門診中常見以為一週大便次數少於3次就代表便秘的爸比媽咪,焦急的帶寶寶來求診。


然而排便次數只是個參考,寶寶是否有便秘的現象還是要以2情況作為判斷標準::


Look1.先天性腸道疾病


爸比媽咪應紀錄寶寶出生後的排便情況,若出生後24小時內無胎便排出或胎便延遲排出,就代表腸道存有某種疾病(如:先天性巨結腸、直腸肛門畸形、腸閉鎖、胎便性腸阻塞等);這些症狀使寶寶先天就排便困難並影響往後發育,應及早就醫診治。


Look 2.便便形狀


有些母乳寶寶是幾天才大一次便,但便便的軟硬度是同於牙膏狀的最佳狀態。寶寶便便中有太多水份會導致腹瀉、水分太少則有可能是便秘;攝取不同的食物種類,也會影響大便性質(富含醣份或纖維的食物,會使排便變軟且次數增加;而高蛋白的食物則容易造成便秘)。


 


4原因~便秘找上門!


張碧峰醫師說明,寶寶只要排便順暢且不硬就不算是便秘;反之,寶寶每天排便但卻呈乾硬狀,還伴隨食慾不佳、腹脹等情形就算便秘。以下有4種原因會導致寶寶便秘:


Origin 1.先天腸胃問題


小兒疾病中的「先天性巨大結腸症」,會造成寶寶嚴重便秘;因其腸子中的肌肉和黏膜層缺乏、沒有神經結,故腸子長期收縮且蠕動不良也無法順利排便。此症狀在新生嬰兒期就會被診斷,需要透過手術才能治療;治療後的寶寶,即可恢復正常排便。


Origin 2.飲食攝取不當


寶寶偏重高蛋白飲食、水分攝取不足、缺乏碳水化合物和纖維質的低渣食物等,都會影響腸胃蠕動和排便情況。


Origin3.排便習慣差


爸比媽咪對寶寶的排便時間太過強調,反而容易造成寶寶的反抗心理。有些大寶寶會因貪玩而不願解便,當便便堆積在大腸過久會變得乾硬且更難解出;難解的便便也會將肛門黏膜撐裂,每次排便都會因摩擦傷口而疼痛,寶寶自然心生抗拒。


Origin 4.如廁訓練不足


爸比媽咪可以先從進食時間的觀念教導起,如「吃飯時間,要放下手上的玩具和停止活動,專心吃飯!」;進而要求固定排便時間,避免寶寶養成忍便不排的壞習慣。


 


PART2.讓寶寶順利排便


「寶寶便秘」是小兒常見症狀,爸比媽咪應找出原因並對症下藥。張碧峰醫師建議不妨先從飲食控制著手,讓寶寶多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開始;再來訓練寶寶每日排便及坐馬桶時間,即使沒有便意也要坐個10分鐘才行。


3攻略~終結寶寶便祕


寶寶的便秘與排便困難有關,促進大腸蠕動使其排便順暢才是上上之策!張碧峰醫師不建議長期依賴軟便劑,雖然短期使用沒問題,但不保證長期使用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其它幫助排便的方法(如:灌腸),若長期不當使用則可能傷害腸黏膜及腸神經。


張碧峰醫師提供以下方法來改善寶寶的便秘情況,爸比媽咪若發現寶寶仍有持續性的便秘就必須請醫師檢查是否有潛在原因。


攻略1.建立正確飲食


寶寶若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便秘時,爸比媽咪應進行飲食矯正;便秘寶寶應多攝取蔬果汁(如蕃茄汁、橘子汁、黑棗汁、蔬菜汁),充分的纖維和水分可軟化便便並順利解出。


10公斤以內的寶寶,每公斤體重約需100 ml水分攝取量(包含牛奶及果汁)才算足夠。倘若寶寶水分已補充足夠卻仍便秘,可增加纖維素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菜泥、水果)攝取,來刺激腸胃蠕動以促進排便;對於便秘的大寶寶,爸比媽咪則可提供粗穀類、粗纖維食物(如紅薯,芹菜)。


攻略2.定時排便時間


1歲後的寶寶,就可開始訓練「定時排便」的好習慣;爸比媽咪應在每日的早晨、飯後半小時,無論有無便意都應讓寶寶坐10分鐘的小馬桶;一旦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就不要隨意變動。


此外,有些膽小寶寶會因環境陌生、心情緊張導致便便解不出來的情形,故應儘量固定在家排便,不要輕易改變環境。


攻略3.運動習慣不可少


讓寶寶進行適度的戶外運動(如跑、爬、跳、騎腳踏車、踢球),來增強腹肌力量並促進腸道蠕動。值得爸比媽咪注意的是,若寶寶便秘多日並伴隨腹脹、腹痛、嘔吐、甚至發燒,就應及時就醫看是否有腸阻塞情形。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常見疾病-   濕疹


 


濕疹是什麼?如果寶寶不幸患上濕疹,父母又該如何處理?


 


「寶寶皮膚上出現脫屑的紅斑,好像很癢,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應該是濕疹,又稱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發生於兩個月到兩歲大的寶寶身上。濕疹通常長在寶寶額頭、臉頰或頭皮上,不過也可能蔓延到手臂、腿、胸口,或身體其他部位。寶寶的濕疹外觀可能是乾乾粗粗,皮膚脫屑;或是會起水泡和滲水的紅色小腫塊,抓破會感染。由於濕疹奇癢無比,可能很難制止寶寶抓癢。



為什麼會長濕疹?
沒有人能確定成因。但濕疹通常和遺傳有關。所以如果爸媽或近親有濕疹、氣喘或過敏,寶寶比較容易長濕疹。濕疹並不是過敏反應,但環境及飲食 (如果餵母乳的話,則是媽媽的飲食) 中的過敏原可能會誘發濕疹。高溫、寶寶皮膚接觸到刺激性物質 (如羊毛或某些肥皂、乳液、洗衣劑的化學物質)、溫度變化、皮膚乾燥,也可能導致濕疹惡化。



寶寶得濕疹的狀況有多普遍?
大約 3% 到 6% 的人口有濕疹,而寶寶約有 10% 到 20% 會在一歲前長濕疹。待兩歲時濕疹就會改善或消失。



如何處理寶寶的濕疹?
如果寶寶長濕疹,就必須好好保養皮膚。以下提供一些要訣:


◎ 避免寶寶皮膚乾燥。請教醫生該多久替寶寶洗一次澡。許多專家認為每天洗澡能改善寶寶的濕疹狀況。注意洗澡水不能太熱,因為熱水容易讓皮膚脫水。用溫和的肥皂和沐浴精。在洗澡結束前才替寶寶抹肥皂和洗髮精,避免寶寶坐在肥皂水中。寶寶離開澡盆後,將皮膚拍乾,然後立刻 (在兩到三分鐘內) 抹上足夠的潤膚霜或乳液。


 


    選用棉質衣物讓寶寶的皮膚呼吸 (不要過熱)。避免羊毛或其他容易發癢的材質,免得刺激寶寶極度敏感的皮膚。


 


◎ 替寶寶洗澡時改用溫和無香精的肥皂及洗髮精,或敏感肌膚專用產品。清洗寶寶衣物和床被時,也要用敏感肌膚專用、溫和無香精的洗衣劑。


 


    氣溫急速變化會讓濕疹惡化,所以別讓寶寶忽冷忽熱。


 


◎ 花粉、塵蟎和動物毛屑也可能誘發濕疹或導致濕疹惡化。最好請教過敏專家如何減少家中的過敏原。這些方法可能包括更有效的吸塵或除塵方法、使用空氣清淨機,以及避免使用地毯和布面家具。


 


◎ 避免寶寶搔抓皮膚。寶寶可能想用手抓癢,或睡覺時用臉磨蹭床單。搔癢或摩擦可能進一步刺激皮膚,讓皮膚腫脹,造成問題惡化。寶寶的床單越柔軟越好,而且寶寶指甲不能太長。寶寶睡覺時替小手套上棉手套或襪子。如果寶寶因濕疹而睡不著,可以請教醫生。醫師可能會建議給寶寶小兒劑量的抗組織胺,減輕搔癢感,同時讓寶寶比較好睡。



寶寶的濕疹會是食物造成的嗎?
濕疹不是過敏,但有些孩子會因為某種過敏食物誘發濕疹,或導致濕疹惡化。如果爸媽或醫生懷疑寶寶的濕疹是受到食物影響 (頭號嫌疑犯是牛奶和雞蛋,其次是大豆、小麥、花生和魚類),要是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請避免餵他吃這些食物;如果寶寶還在吃母乳,媽媽就要避免攝取這些食物。(注意,寶寶滿周歲前不要喝牛奶。要是寶寶容易長濕疹,最好延後讓寶寶喝牛奶,或攝取其他可能造成過敏的食物。)


 


逐一排除可疑的食物,每一種都要觀察數週,因為可能需要數週的時間才能從母乳和寶寶體內排除過敏原。如果寶寶喝的是配方奶,醫生可能建議媽媽改餵豆奶。這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因為有些對牛奶過敏的寶寶也會對大豆過敏,但還是值得一試。


 


雖然有多達三成的寶寶可能是因食物而誘發濕疹,但只有一成寶寶的濕疹誘發主因是食物。媽媽還是要注意食物以外的因素,例如寶寶的皮膚保養。


 


餵母乳有幫助嗎?
可能有。研究顯示,從小餵母乳確實能避免有濕疹傾向的寶寶 (父母有濕疹) 長濕疹。至於已經長濕疹的寶寶吃母乳能否改善情況,則是眾說紛紜,但專家都認為沒有壞處。


 


 


要是濕疹沒改善該怎麼辦?
請教醫師或小兒皮膚科醫師。如果依照建議,濕疹仍未改善,醫生可能會建議到藥房購買溫和的局部類固醇 (膏狀)。塗抹類固醇藥膏有時能抑制頑強的濕疹。短期口服類固醇也有助於控制濕疹,讓其他緩解濕疹的方法更有效果。研究人員正在研發新藥,例如局部免疫調節劑,幫助濕疹患者。要是寶寶仍飽受濕疹之苦,可以請教醫師有哪些最新療法。


 


 


寶寶的濕疹會持續嗎?
可能會持續。雖然大部分寶寶到了青少年階段濕疹就會消失,但未來的事情很難說。好消息是,濕疹狀況通常會隨年齡增長而減輕。而且有各種方法可以控制濕疹。使用上述的方法,一有濕疹徵兆就立刻處理,有助於控制寶寶的濕疹。


 


 

 


寶寶常見疾病 - 尿布疹


  


為何會有尿布疹?寶寶得尿布疹最主要的原因是摩擦或潮濕,但也可能是由皮膚感染所造成。別緊張,把尿布疹當成是寶寶護理的一部份。事實上,4 到 15 個月大的寶寶有一半以上,每兩個月內至少會長一次尿布疹。


以下是寶寶包尿布部位可能長出的紅疹:



潮濕或尿布摩擦
外觀:寶寶皮膚和尿布接觸的部分,多半是生殖器和大腿、屁屁表面,看來可能紅紅腫腫的。或者寶寶在這些部位會出現平坦的紅疹。



成因:有時尿布摩擦,或是紙尿布和洗衣劑的化學成分及香精,會刺激寶寶皮膚產生紅疹,稱為接觸性皮膚炎。不過尿布疹通常是潮濕所造成。尿布吸水性再強,寶寶細嫩的皮膚還是會殘留水分。寶寶便便的細菌和尿液混合,會分解尿中的化學物質而產生阿摩尼亞,刺激皮膚。


 


雖然髒尿布太久沒換,容易造成尿布疹,但寶寶皮膚特別敏感,即使爸媽勤換尿布,屁屁還是可能會有尿布疹。如果寶寶服用抗生素,可能會出現拉肚子的副作用,這也會造成尿布疹。


 



酵母菌 (念珠菌) 感染
外觀:如果是因酵母菌感染起疹子,外觀會是一點一點的小紅斑,且會越來越多,形成鮮紅或暗紅色的突起塊狀紅疹,並有明顯的邊緣。感染部分會紅紅的,可能一碰就疼,連寶寶的生殖器和腿部縐摺處也會長。這種紅疹不會只長在屁屁上,但有可能會蔓延到屁屁。


 


成因:寶寶皮膚受到濕尿布等刺激時,平時在寶寶體內的酵母菌可能會進入皮膚縫隙大量繁殖,產生紅疹。使用抗生素的寶寶有時會出現念珠菌感染,這是因為抗生素不僅抑制壞菌,也會影響能抑制酵母菌的益菌生長。有些長鵝口瘡的寶寶也會出現酵母菌感染的尿布疹。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醫生會開立抗菌藥物,塗抹在寶寶包尿布的部位。


 



脂漏性尿布疹
外觀:脂漏性尿布疹並不常見,而且看起來很糟糕。寶寶下腹到腹股溝會出現大片紅色突起、粗糙泛黃的疹子。


 


成因:目前還無法確定。專家認為脂漏性尿布疹和乳痂 (cradle cap) 一樣,都是皮脂腺分泌過度旺盛所造成。(有些專家認為,寶寶的皮脂腺是因出生前受媽媽體內的荷爾蒙刺激,才會分泌旺盛。) 但進一步研究仍無法確定成因。


 



細菌感染
外觀:如果寶寶出現滲黃水的塊斑或膿包,就可能是得了膿包症之類的細菌感染。


 


成因:這類紅疹是由細菌所造成。雖然這不是急症,但如果懷疑寶寶的尿布疹是細菌感染,還是要趕緊看醫生。醫生可能會為寶寶開立局部塗抹或口服的抗生素。


 



處理尿布疹的最佳方法?
最好經常換尿布,讓寶寶的小屁屁保持潔淨乾爽。每次換尿布後塗抹保護軟膏,形成保護層,避免寶寶皮膚受到便便和尿尿的刺激。如果天氣暖和,寶寶可以在戶外或地板好清理的房間玩耍,請儘量讓寶寶光著屁股 (也不用抹保護軟膏),讓屁屁透氣,尿布疹會好得比較快。您也可以在床單下面墊塑膠布,讓寶寶光屁股睡覺,幫助揮別尿布疹。


 


要是寶寶皮膚特別敏感,請避免使用市售含酒精、香精和其他化學成分的濕紙巾。有些爸媽會在換尿布的地方擺噴水瓶,或裝溫水的保溫瓶和棉花球,方便以溫和的方式清潔寶寶的小屁屁。


 


只要儘量保持寶寶屁屁乾爽,輕微的尿布疹在三到四天內就會消退。如果紅疹疑似為感染 (起水泡或長瘡)、持續不退、範圍擴大,或數量越來越多,請帶寶寶看醫生。醫生可能會開立抗生素治療感染,或以藥膏塗抹紅疹。如果是酵母菌感染所造成的尿布疹,醫生可能會開立抗菌藥物,塗抹在寶寶包尿布的部位。



如何預防尿布疹?
以下是一些不錯的預防措施:


 


預防尿布疹的最好方法是讓寶寶屁屁乾爽尿布一旦濕了或髒了,就要盡快更換。


 


每次換尿布時請徹底清潔寶寶生殖器部位。輕輕拍乾,不要用擦的。


 


 在寶寶屁屁上擦一層薄薄的保護軟膏。市面上有幾種不錯的保護軟膏,包括凡士林軟膏和白色氧化鋅 (質地較濃,能為極敏感的皮膚提供良好保護)。也可以塗抹一般的凡士林,不過會比較容易脫落。避免使用爽身粉,因為寶寶可能吸入粉塵傷害肺部。玉米粉是治療尿布疹歷久不衰的安全偏方,但效果有待證實。


 


 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後,一次只給一種新食物,觀察幾天之後再吃另一種食物。這樣比較容易判斷尿布疹是否為食物過敏所造成,爸媽也能篩選出寶寶不適應的食物。


 


 尿布別包太緊,讓空氣無法流通。衣服要稍微寬鬆,讓寶寶屁屁能夠透氣。避免不透氣的布料,例如貼身塑膠褲。


 


 避免用含有香精的洗衣劑清洗尿布,也不要用柔軟精。這兩者都可能刺激寶寶皮膚。洗尿布用熱水,再用清水沖兩次。第一次沖洗可以加半杯醋,中和鹼性刺激物質。如果寶寶包紙尿布,換個牌子看看情況是否有所改善。


 


 盡量餵寶寶母乳。寶寶尿尿和便便的鹼性會刺激皮膚,容易造成尿布疹。母乳能降低寶寶便便的酸鹼值,讓便便偏酸性。餵母乳也能提升寶寶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寶寶對抗生素的需求 (尿布疹的另一可能原因)。


 

 


寶寶常見疾病-痱子



 


了解寶寶長痱子的原因及父母應如何處理


 


痱子又名「汗疹」,是寶寶體溫過高時皮膚忽然起的小疹子 (有時呈微小的水泡狀)。這些小疹子可能會泛紅,尤其寶寶的膚色若較淺。所有年齡層的兒童都會長痱子,只是以嬰兒較為常見。


 


寶寶若長痱子,多半會長在皮膚的皺褶處,以及身體有衣物貼緊的部位,包括前胸、腹部、頸部、胯下和臀部。如果戴帽子的話,痱子可能會佈滿寶寶的頭皮或前額。



為什麼會長痱子?


寶寶會出汗以便散熱。如果出汗過多,阻塞毛孔而無法排汗,這時就會長出痱子。(嬰兒和幼兒因為毛孔較成年人小,因此特別容易長痱子。)


 


濕熱的氣候是長痱子的高峰期,即使是冬季,如果寶寶穿了太多層衣物,或正值發燒,還是可能會長痱子。有時為了幫寶寶止咳而在胸前抹上清涼藥膏後,也會引發痱子。



痱子是嚴重的問題嗎?


痱子不是嚴重的問題,但這是寶寶過熱的徵兆。過熱會導致一些嚴重的症狀,如輕度中暑,甚至真正中暑。也有研究指出寶寶在睡眠中太熱,可能是嬰兒猝死症 (SIDS) 的肇因。



寶寶長痱子會痛嗎?


通常不會,可是會發癢。有些疹子摸起來軟軟的。



長痱子時該如何護理?


首先要降低寶寶的體溫。將衣物鬆開或脫掉,帶寶寶到通風的室內或有遮蔭的地方。


 


您可以在寶寶身子底下鋪一條毛巾,有助於吸汗。請在起疹子的地方覆蓋涼爽的濕毛巾。在溫水中加一些蘇打粉,份量為每加侖 (約 3.8 公升) 的水添加 2 小匙,用來泡澡也能幫助改善。


 


讓寶寶的身體自然風乾,避免以毛巾擦拭。也不要在疹子患部塗抹軟膏或潤膚霜,否則會因水分無法排出而使痱子更加嚴重。


 


如果夜晚很熱,請在嬰兒房內設置空調或電扇。電扇請朝向寶寶附近,但不可對著寶寶直吹。或將距離拉遠,使寶寶接受微風,畢竟我們的目的是讓寶寶舒適,而非著涼。


 


請定期為寶寶修剪指甲,以免痱子癢時寶寶將自己抓傷。夜間可以為寶寶的雙手套上小手套,防止在睡眠中抓傷自己。



如何預防痱子?


保持寶寶清爽舒適,可以穿著寬鬆質輕的衣物,尤其在濕熱的季節更須注意。例如棉的天然纖維吸水力強,比合成纖維更能讓寶寶有效出汗。避免讓寶寶穿塑膠材質的褲子和尿布墊。


 


在寶寶的皮膚皺褶處略灑一些玉米粉,有助於防止長痱子,但請避免使用滑石粉,否則寶寶吸入後會對身體有害。


 


抱寶寶時,儘量不要穿著粗糙布料製成的衣物 (例如,羊毛),以免刺激寶寶的皮膚。


 


遇到酷熱的日子,讓寶寶留在室內,或在室外找個涼爽、有遮蔭,或有微風的地方坐著玩耍。記得經常餵哺母乳或配方奶,以補充寶寶體內的水分。


 


定時查看寶寶是否太熱。若無法斷定,請摸摸寶寶的皮膚,如果既濕又熱,那就是太熱了。



寶寶長痱子時該看醫生嗎?


最好能請教醫師,以確定寶寶皮膚所發生的症狀是痱子。若痱子數天後仍未消退,並有惡化的跡象,或是寶寶發燒,那就一定得看醫生。


 


 


 

 


寶寶常見疾病-蕁麻疹


 



告訴您一些關於蕁麻疹的知識及該如何處理...


 


蕁麻疹是什麼?


蕁麻疹又名「風疹塊」或「玫瑰疹」,是皮膚上形成的塊狀浮腫。蕁麻疹形狀大小不一,但通常很好辨認,中央為淡色突起腫塊,周圍一圈紅色,而且會很癢。


 


寶寶在身上某處長出的蕁麻疹,可能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就消失,但會在別處再長出來。寶寶的蕁麻疹可能持續幾小時到幾天,但有時可能一連幾個月。蕁麻疹雖然常見,但不會傳染。



蕁麻疹的起因?


蕁麻疹是由一種身體釋出的化學物質所造成,稱為組織胺。蕁麻疹發作的原因很多,可能難以判定元兇,但下列是最可能的原因:


 


• 蚊蟲螫咬。例如寶寶對蜜蜂或火蟻過敏,被咬後可能會出現蕁麻疹反應。


• 食物。如果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蕁麻疹就可能和攝取的食物有關。如果寶寶還在喝母乳,則可能和媽媽吃的食物有關。最可能的食物是堅果、花生、蛋、甲殼類、巧克力、魚、牛奶、新鮮或冷凍莓果、蕃茄,還有某些食品添加劑和保存劑。(有些食物,如牛奶,並不適合寶寶食用,但寶寶可能因為母乳中含有這些成分而長蕁麻疹。) 寶寶產生蕁麻疹可能是因為對食物中的蛋白質過敏,或體質對食物中某種化學成分起反應而釋放出組織胺。有些寶寶光是摸到某些食物就會起蕁麻疹,例如皮膚沾到草莓汁。(奇怪的是,寶寶吃草莓可能反而沒事。)


• 過敏原。對貓過敏的寶寶,摸了貓咪可能會起蕁麻疹。寶寶還可能因為空氣中的過敏原 (例如花粉) 而起蕁麻疹。


• 生病。寶寶感冒或感染病毒時可能會長蕁麻疹。細菌感染也可能造成蕁麻疹,但比較少見。


• 溫度。有時寒冷可能造成蕁麻疹。溫度急遽變化也一樣,例如寶寶皮膚受寒後回暖。


• 藥物。抗生素和某些藥物可能造成寶寶蕁麻疹發作。



蕁麻疹要如何處理?


如果懷疑寶寶的蕁麻疹和寵物或花粉過敏有關,您可以幫寶寶洗個澡,盡量洗去過敏原。冷敷或冷水澡有時能止癢。用棉花球沾痱子水 (calamine lotion) 輕拍蕁麻疹部位也可以止癢。


 


寶寶衣物要避免緊貼長蕁麻疹的部位。如果能確定蕁麻疹起因,日後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誘發因素。


 


 


什麼時候該聯絡醫生?


寶寶出現呼吸道症狀時要立刻送急診,例如氣喘或喘不過氣、臉部或舌頭腫脹,或是昏厥。除了蕁麻疹外,這些症狀可能表示出現過敏性休克,這是有致命危險的過敏反應。寶寶的呼吸系統很纖細,即使輕微腫脹都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要是寶寶不舒服,請教醫生能否讓寶寶口服抗組織胺 (例如可以在藥房買到的 Benadryl),減輕發癢和腫脹。


 


就算寶寶不覺得長蕁麻疹很難受,但要是蕁麻疹持續一週以上,還是要看醫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腸套疊好發於6歲前孩童 春冬兩季最常見


腸套疊產生的重要因素是引導點的形成;它可能來自病毒性腸胃炎、不適合的食物蛋白等,使得一段腸子的黏膜層腫大,它也可能導因於先天或後天的腸子畸形如腸瘜肉症、美克氏腸憩室、神經纖維瘤、先天的複製腸段、腸血管瘤、或腸淋巴腫瘤。


「腸套疊」究竟是什麼病?顧名思義,是腸子和腸子互相重疊套在一起所導致的疾病。為什麼腸子和腸子會互相重疊?人類的身體器官中,沒有被完全固定在特定位置的就是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的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肛門中,又以小腸的活動性最強。


整個消化道一天24小時不停的蠕動,當遇到腸胃發炎時,蠕動情形變得更加明顯,小小孩的腸壁又比較薄,這種中空的管狀組織,有時會因異常腫大或實質化而形成一引導起點,此時只要外力的蠕動稍劇烈就可把這引導點往其他鄰近的腸子套入,因而形成腸套疊。


腸套疊產生的重要因素是引導點的形成;它可能來自病毒性腸胃炎、不適合的食物蛋白等,使得一段腸子的黏膜層腫大,它也可能導因於先天或後天的腸子畸形如腸瘜肉症、美克氏腸憩室、神經纖維瘤、先天的複製腸段、腸血管瘤、或腸淋巴腫瘤。


腸套疊一旦形成,受影響的腸道,其中的黏膜層就會因靜脈回流受阻充血腫脹,進而使腹腔受壓迫、推擠、撞擊而產生疼痛,而隨著腸子一陣陣的蠕動、就會有陣發性疼痛。


這時脆弱的腸黏膜層微血管因受不了壓力而破裂,就會發生腸道出血,伴隨著掉落的黏液層,病人就會排出有如果凍、果醬般淡紅色大便。充血腫脹的腸段,如果沒辦法得到適當的緩解,就會愈加腫大變硬,在腹部形成可觸摸得到的腫塊。典型的『腸套疊』症狀是間歇性哭鬧不安、腹部腫塊及果醬狀糞便;其間可能伴隨著不等程度的發燒、嘔吐、腹瀉。


腸套疊易發生於每年春、冬之季,三個月大到六歲間的孩童最為好發。不管在發作前是否合併有感冒,腸套疊發作前病人的健康看起來似乎都無異狀。一旦發作起來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弄得全家雞犬不寧,嚴重到非得使爸媽將小孩送醫不可。


套住的腸子,如果持續腫大、壓迫靜脈回流,將使得該段腸子呈現缺氧及壞死,若再坐視不理,將會引發腸穿孔、破裂、腸液流入腹腔中造成感染性腹膜炎、敗血性休克而致死,不可不慎。腸套疊的診斷必須藉由醫師臨床問診、理學檢查看腹部有否腫塊、看大便外觀是否有果醬狀,進一步腹部超音波檢測看出套住的腸段;大約就可診斷腸套疊這疾病。


此時要安排下消化道顯影劑灌腸攝影。將灌腸的液體掛在約100公分的高度,利用液體的壓力差使套住的腸子解開。這就是『腸套疊灌腸術』。隨著套住的時間愈久,灌成功的機會愈低。危險性增高。大約四十八小時內,可以有7090百分比的成功機會,而超過四十八小時,則約只有50百分比的成功機會。灌腸術的執行不能過度勉強,否則會有灌破的危險。值得注意的是,灌通的腸子短期內有十分之一的病人會舊疾復發。


當灌腸失敗或反覆灌腸仍舊復發超過三次,就要安排外科手術打開腹腔將套住的腸子推回去。但若發生腸子壞死或破裂、腹膜炎等,則要進一步切除腸子作其他補救手術。經過手術治療的腸套疊,它的復發率減少到25個百分比。


手術的同時,需將當初引起套腸的引導點一併移除,才不致又因而產生復發。除非是發生腸穿孔、破裂,一般經過早期治療的腸套疊,預後尚稱良好。但若不是早期發現與治療,在病情耽誤的同時,致命的危險性也隨之而來。


另外,雖然少數有自行解套的例子,但大多數腸套疊都需以灌腸甚或開刀的治療方式。腸套疊一經灌通,症狀解除,病人都不再疼痛後的24小時內,通常有併發症昇高的傾向; 所以,病人須住院觀察。


家中有幼兒的爸媽,當寶寶有不正常哭鬧時,須進行評估,除了肚子餓、尿布弄濕以外,身體病痛包括發燒、腹股溝疝氣等,再來最常見就屬腹部疾病引起的疼痛。其中又以解便不順、腸套疊等為好發。建議當寶寶不正常哭鬧時,最好帶給專科醫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脹氣導致肚子脹脹的不舒服?消除脹氣有撇步


脹氣,顧名思義就是腸胃中有較多的氣,而令人感到肚子脹脹的不舒服。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會有脹氣的問題,不過因為嬰幼兒的腸胃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更容易有脹氣的問題。因為嬰幼兒與大人之間的差異,我們除了向大家介紹脹氣的常見原因和改善和預防的方法外,也會另外討論嬰幼兒脹氣,先做好自我的照護,如有需要再去找醫師求診。

腸胃中的氣是從哪裡來的呢?主要為兩大部分:從嘴巴吞下的氣體和食物在腸胃中消化產生的氣體。所以只要腸胃中的氣體變多了,卻沒有藉著打嗝由口排出、或藉著放屁由肛門排出,就會積在腸胃造成脹氣。所以治療和預防脹氣的基本原則,就是避免從嘴巴吞下氣體、減少食物在腸胃中消化產生氣體,以及幫助氣從口或肛門排出去。

我們就先來討論脹氣的常見原因。吃東西吃得很急很快,而且喜歡邊說話邊吃東西,這樣會吃進比較多的空氣。比較容易緊張的人,會常做吞口水的動作,也會嚥下比較多的空氣。喝可樂、汽水等含氣的碳酸飲料,或使用吸管喝飲料,也會將較多的氣體喝下。嚼食口香糖,容易吞下較多的空氣。抽煙的人,抽煙時亦會將空氣吸進肚子裡。有假牙的人如果假牙太鬆,進食或喝飲料時,會吞進較多的空氣。吃太多或暴飲暴食,也容易造成脹氣。豆類、地瓜、芋頭、花椰菜等易產氣食物,這些食物在腸胃中消化時容易產生較多的氣體。有些含山梨醇等代糖或果糖的食物,在腸胃中消化也易產氣。突然太快或太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也可能造成脹氣。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或油炸食物,會延緩食物消化的時間,讓食物有更長的時間發酵,也會產生較多的氣體。便秘會讓食物殘渣在腸胃中停留較久,容易造成脹氣。乳糖不耐症的人,缺乏消化乳糖的乳糖酶,無法消化牛奶中乳糖,所以喝牛奶時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糊便、甚至腹瀉。腸躁症、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膽囊疾病等腸胃疾病,有時也是造成脹氣的原因,尤其腸躁症常以脹氣的症狀來表現。

由於容易產氣的食物還不少,我們分類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主食類:地瓜、芋頭、馬鈴薯、玉米、糯米、燕麥片、全麥麵包等。豆類:扁豆、大豆、豌豆、紅豆、綠豆、豆干、豆腐、豆漿等。蔬菜類:花椰菜、韭菜、洋蔥、白蘿蔔、小黃瓜、高麗菜、橄欖菜等。水果類:蘋果、柚子、甜瓜、葡萄等。飲料類:牛奶、汽水、沙士、可樂、碳酸飲料、乳酸飲料等。其他像是油炸品、精緻甜點、口香糖,也是比較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

接下來我們來談改善脹氣的方法,也就是常脹氣的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細嚼慢嚥,不要邊吃東西邊說話,也不要吃太飽。避免嚼口香糖、喝碳酸飲料,不要用吸管喝飲料,改用杯子喝飲料。有抽煙的人,請戒煙。假牙太鬆,請至牙科矯正。容易緊張的人,注意自己常做吞口水的動作,也會嚥下比較多的空氣。想放屁時,可以暫時迴避一下,不要憋氣。少吃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和油炸食物,也避免含山梨醇等代糖或大量果糖的食物。依據個人過往的經驗,找出容易造成自己脹氣的食物,再避免去吃它,而不是所有易產氣的食物都不吃。因為很多易產氣的蔬菜、水果、豆類、或高纖食物,對健康很有益處,不該完全都不吃。如果豆類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再加蓋用壓力鍋煮,可使產氣的物質減少,而減少脹氣的機會。要增加高纖食物的攝取量時,建議採漸進的方式,以避免造成脹氣。乳糖不耐症的人,避免喝牛奶,或試著少量喝,或試著添加麥片一起喝看看。餐後散步,溫和的運動可幫助消化,而且幫助腸胃蠕動,使氣體較快通過腸胃道。規律運動、大量喝水,可避免便秘,減少腸氣產生。脹氣不舒服時,可試著平躺,並將兩腿膝蓋向上拉至胸部,這樣可幫助排氣,舒緩脹氣。

嬰幼兒應為腸胃尚未發育完全,比較容易脹氣,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嬰幼兒脹氣的原因和預防之道。因為喝奶時,多少都會吸進一些空氣,所以寶寶喝完奶後,要記得一手將寶寶直立抱著,另一手將手指併攏、手掌拱成杯狀,輕拍其背,幫助寶寶打嗝排氣,可避免寶寶脹氣或溢奶。喝配方奶的寶寶,會因為奶嘴的形狀不夠吻合寶寶的嘴形、奶嘴過大或過小,使寶寶在喝奶的過程中,吸入較多的空氣,而造成脹氣,所以要選擇適合寶寶的奶嘴。此外,如果寶寶已喝完奶瓶中的奶,而大人卻忘記將奶瓶取出,也容易讓寶寶,誤食大量空氣。寶寶哭鬧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吸入空氣,如果加上哭鬧時鼻子上有鼻涕,寶寶用嘴巴呼吸,就會短時間產生脹氣。所以在寶寶哭鬧的時候,要盡快安撫並找出哭鬧的原因加以排除,使寶寶保持情緒穩定。而乳糖不耐症的寶寶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吃下的乳糖被腸內菌發酵後,產生氣體造成脹氣,則建議選擇無乳糖或低乳糖的配方奶。寶寶到了四個月至六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添加副食品,要採漸進式少樣少量慢慢添加,除了可以避免寶寶過敏,也可避免寶寶一次吃太多產氣的食物,而造成脹氣。發現寶寶脹氣時,可以先幫寶寶塗脹氣膏,在喝完奶一個小時後再用脹氣膏或嬰兒油,按摩寶寶的腹部。

現在大家對脹氣這個常見的症狀應該都有基本的認識了,平時大家就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常脹氣的人更要對改善和預防脹氣的方法多多了解,並身體力行。但因為有些脹氣是由疾病造成的,所以當你的脹氣持續三天以上、或伴隨嚴重腹部疼痛、腹瀉、黑便、血便等情形,還是需要去找家醫科或腸胃科醫師求診。而嬰幼兒的脹氣如經過上述的處理,仍未改善,且合併嘔吐、嚴重腹瀉、發燒、肚子嚴重鼓脹、呼吸急促、活動力不佳、或體重下降等情形,也是建議及早就醫,找小兒科醫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臍帶護理六個常識


 


經過醫生的檢查,健康狀況良好的寶貝就可以很快的送到媽媽的身邊了。在正常情況下,臍帶在出生後3-7天脫落。但在臍帶脫落前,臍部易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臍帶結紮後留有臍血管斷口,如果臍部感染,細菌及其毒素進入臍血管的斷口處並進入血循環,就會引起菌血症。


 


  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菌血症會很快發展為敗血症甚至膿毒血症。因此,臍帶斷端的護理是很重要的。在醫護人員會很細心的進行消毒等措施,並且會細緻的教會寶寶的家人如何護理好臍帶。當回家了以後,父母就可以正確的護理照顧,直至臍帶乾燥脫落為止。


 


  1、每天清潔小肚臍


  剛出生的小寶寶,臍窩裏經常有分泌物,分泌物乾燥後,會使臍窩和臍帶的根部發生粘連,不容易清潔,臍窩裏可能會出現膿液。所以,要徹底清潔小臍窩。


  方法是:每天用棉簽蘸上75%的酒精,一隻手輕輕提起臍帶的結紮線,另一隻手用酒精棉簽仔細在臍窩和臍帶根部細細擦拭,使臍帶不再與臍窩粘連。隨後,再用新的酒精棉棒從臍窩中心向外轉圈擦拭。清潔後別忘記把提過的結紮線也用酒精消消毒。


 


  2、保持肚臍乾爽


  寶寶的臍帶脫落前或剛脫落臍窩還沒乾燥時,一定要保證臍帶和臍窩的乾燥,因為即將脫落的臍帶是一種壞死組織,很容易感染上細菌。所以,臍帶一旦被水或被尿液浸濕,要馬上應用乾棉球或乾淨柔軟的紗布擦乾,然後用酒精棉簽消毒。臍帶脫落之前,不能讓寶寶泡在浴盆裏洗澡。可以先洗上半身,擦乾後再洗下半身。


 


  3、不要讓紙尿褲或衣服摩擦臍帶殘端


  臍帶未脫或剛脫落時,要避免衣服和紙尿褲對寶寶臍部的刺激。可以將尿布前面的上端往下翻一些,以減少紙尿褲對臍帶殘端的摩擦。


 


  4、如果臍帶不脫落一般情況下,寶寶的臍帶會慢慢變


 黑、變硬,1~ 2周脫落。


  如果寶寶的臍帶2周後仍未脫落,要仔細觀察臍帶的情況,只要沒有感染跡象,如沒有紅腫或化膿,沒有大量液體從臍窩中滲出,就不用擔心。另外,可以用酒精給寶寶擦拭臍窩,使臍帶殘端保持乾燥,加速臍帶殘端脫落和肚臍癒合。


 


  5、如果臍帶有分泌物


  癒合中的臍帶殘端經常會滲出清亮的或淡黃色黏稠的液體。這是癒合中的臍帶殘端滲出的液體,屬於正常現象。臍帶自然脫落後,臍窩會有些潮濕,並有少許米湯樣液體滲出,這是由於臍帶脫落的表面還沒有完全長好,肉芽组織裏的液體滲出所致,用75%的酒精輕輕擦乾淨即可。


一般一天1~2 次即可,2 ~3天後臍窩就會乾燥。用乾紗布輕輕擦拭臍帶殘端,也能加速肚臍的癒合。如果肚臍的滲出液像膿液或有惡臭味,說明臍部可能出現了感染,要帶寶寶去醫院。


 


  6.如果臍帶發紅


  臍帶殘端一經脫落,肚臍就形成了。在臍帶殘端脫落的過程中,肚臍周圍常常會出現輕微的發紅,這是臍帶殘端脫落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但是,如果肚臍和周圍皮膚變得很紅,而且用手摸起來感覺皮膚發熱,那很可能是肚臍出現了感染,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hobits-09/article?mid=17688&prev=17723&next=17685&l=f&fid=69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個月大嬰兒-----記憶和視覺遊戲

作者﹕巍子 編撰                                          


一個月大的嬰兒睡的時間比較多,醒的時候比較少,一般來說醒來後就是要吃,或是要排便。家長將孩子喂飽後,可以在寶寶安靜時可給予適當的感官遊戲。


到一個月間的孩子對顏色還不能很識別,看到的東西是黑白的,最愛看的是媽媽的臉。可以畫大一點的父、母的臉黑白像,貼在離寶寶眼睛約20公分地方讓他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黑白畫可培養他的記憶和視覺上的能力。


也可以畫一些黑白的條紋、波紋或是黑白格子棋盤等,交替的給寶寶看。在寶寶醒來看畫時,可隔三四天左右更換下一幅。如:給孩子看三天媽媽的像,然後換成爸爸的像,然後是其它的。你會發現寶寶對看過的畫已有了記憶能力。


除了給孩子看畫外,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臉和有聲音的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遊戲中可左右移動頭部和各種逗笑的臉部表情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等。只要寶寶醒著,育兒者就應該不斷地和他說話,也可為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在育兒中,父母應該了解到的就是,與孩子互動得越早越好,逗笑孩子也是越早越好,這些都是關鍵。


 



 


           2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抬頭看玩具

在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抓手指遊戲


剛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然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個月大嬰兒---腦部發展遊戲


【大紀元1113日訊】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4個月的嬰兒發展遊戲


 


據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範圍。


此外,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當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放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
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
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5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大紀元1123日訊】



這個月的寶寶會認物和認最親近者的臉孔;頭部大都已能完全挺立,聽到聲音就會轉過頭去;動作也越來越靈活,所以多陪他做些平衡活動或相關遊戲,會有助於腦部發展及各項成長的學習。


一、看吸引他的物品
如果寶寶聽到物品名稱能用眼睛準確地盯住目標,表示他已有認物的能力了。觀察寶寶最愛盯著什麼東西看,再教他認這樣東西,他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學。教他認識感興趣的事物,對寶寶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所以媽媽平時就應多留意什麼東西最能吸引寶寶的目光。


方法:多數的寶寶都喜歡看燈,以此為例作說明。媽媽邊說:「燈,燈」邊把燈打開又關掉,使燈忽暗忽明,使他從注視你的嘴型轉向注視燈。也可拿著寶寶的手摸摸燈罩,然後開燈點亮時告訴他:「燈」。每天至少練習五次,直到你說「燈」時,他就能盯著燈看為止。這已表明他已了解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開始。


二、尋找聲音
寶寶能順著聲音用眼睛找到掉落的物品,表示他的視覺與聽覺靈敏,能循聲尋物了。有的寶寶125天左右就學會尋找落地的響物,多數的寶寶約在155天才有這項能力,你可試著記下自己寶寶的學習天數。


方法:
1.
將會發響的金屬湯匙或玩具當著寶寶的面丟到地上,看寶寶是否會循聲尋找掉落物品。
2.
媽媽在寶寶房間某處將玩具或物品弄出聲音,邊說:「寶寶聽聽,哪兒有聲音啊?」觀察他是否懂得將視線轉移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可重覆練習幾次,聲音由強轉弱,由近到遠,並變化不同的方向。


三、舉高降下
將孩子拋入空中然後接住(多數是爸爸在做),讓孩子在大人膝上跳來跳去,這2個簡單的動作,就可刺激孩子腦部的前區庭發育及平衡發展。


方法:用虎口撐在寶寶腋下,讓他面向你輕輕舉起,以便你們能互相看見,並開心的告訴他:「你是一架飛機,飛啊,飛高了!」;放下時告訴他:「降落了,飛低了!」上升時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嚇著寶寶,最好能一直注視他的眼睛,使他有安全感。


如果寶寶已能適應了舉高降下的遊戲,看寶寶的反應可試著玩輕輕往上拋的遊戲,但注意不要做太激烈的動作,不要拋得太高,以免危險和造成寶寶精神緊張。加上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千萬不要做太大動作的刺激遊戲喔


 


 


    6個月大嬰兒─ 學習遊戲


【大紀元1130日訊】
寶寶越長大活動力越強,越渴望習各項技巧,這時他需要多多練習以獲取經驗,我們應給他合適的環境及充分的機會。不要將寶寶關在遊戲欄、嬰兒床或其他「監牢」中,以免喪失大好的學習機會。寶寶希望與你在一起,及喜歡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世界,別忘了多陪陪他給他快樂的學習時光,通過親子之間的遊戲能增進親子感情,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心理發展方面是大有好處的。


一、學傳手
寶寶能應用拇指與其他4指相對彎曲,就能拿穩東西。寶寶學會單手拿穩物品後,可練習兩手同時握物及將物品由一手傳至另一手。


方法:拿2-3個比寶寶嘴巴稍大又能吸引他的東西,例如小瓶、小盒、小玩具等,但不能太小以免他放入口中,發生危險。要同時拿多個吸引他,如果一次給他一個,他可能會扔掉手裡的東西而去拿另一個。最好不要將他扔掉的東西再還給他,這樣他就會發現扔掉就會失去,於是他漸漸知道在拿新東西時,就會把手中東西換到另一隻手裡,再去拿。這時大人應給他適當的讚揚和鼓勵,因為寶寶學會傳手是手的靈巧度又進一步了,你的鼓勵會使他更穩定的學習。


二、騎馬聽兒歌
讓寶寶邊聽兒歌邊配合韻律作動作,可培養孩子用動作表現語言。在愉悅的環境中,重覆聽同一首兒歌,同時感受韻律,同時學會把歌詞和動作連結起來,對日後語言及兒歌背誦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抱寶寶和你面對面坐在你的腿上,握住他的手唱兒歌,腿部隨節拍跳動讓他有騎馬的感覺。唱到關鍵字如「飛」、「跨過河」等,就把寶寶舉高;或配合節奏、歌詞使他身體向後傾倒;或動作加大一些。反覆練習幾次,以後只要唱到這些歌詞時,他就會主動做這些動作了。這是讓寶寶很愉快的一個遊戲。


三、學爬行
正常嬰兒在出生幾個月內,便會腹部貼地用手臂與腿的力量,使身體前進,這種動作稱為爬行。當寶寶開始爬,他已進入人生的重要課程之一,他需要多多爬行來促進腦部發育,你要給寶寶一個適合爬行的環境及誘因。


方法:給寶寶穿著易於活動的服裝,讓他俯臥用前臂支撐前身,腹部貼床,你在前面拿玩具逗引他爬行。讓他學會用一隻手臂支撐身體,另一隻手為去拿玩具而繼續前進。不要一開始就放一堆東西在他身邊,他就可能哪兒也不想去了,將玩具放遠些讓他多爬幾分鐘。


寶寶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跟在你後面爬來爬去,專家建議一天最少要有十分鐘你在地上與寶寶在一起, 他會為你的讚美與擁抱而快樂的爬向你。


四、帶寶寶小跑步
這是一項很好的平衡活動,對三度空間發展也有幫助,請在一個安全、可自由活動的地方進行。


方法:將寶寶抱在胸前,小心支撐好他的頸部,帶著他在室內小跑步,讓他體會身體跳動的感覺。專心看寶寶反應,並告訴他你們正在進行什麼活動,注意跑步不宜過大。當他的頸部發育到能撐住自己的頭時,可加快速度並改變姿勢,讓他體會從不同速度與不同角度看事物。


 


 


  7個月大嬰兒開發智能遊戲


 


【大紀元127日訊】



滿6個月的寶寶多數會坐穩而且學會連續翻身;手更加靈巧了,能頻繁地用手抓東西往嘴裡放,所以不能在寶寶周圍放置尖銳或過小的物品,以免造成危險;跟上個月相比多認識了1-2種新的物品名稱,也會模仿大人做一些動作或手勢,如「再見」、「謝謝」等等。


寶寶的頭腦像個寶庫,你越開發寶藏越多;你給寶寶越多練習與學習,產生的動作效應就越多,腦部的發育就越發達,智力就越高。即使腦部損傷的寶寶,據專家表示只有增加活動頻率及持續時間,就會有明顯進步與變化,所以家長要經常陪著寶寶學習,耐心而親切地陪他們度過人生最寶貴的學習階段。


一、連續翻滾
滾動能鍛鍊前庭和小腦的平衡,如果寶寶還不會翻滾常常是因為大人沒給他練習機會,只是讓寶寶學坐忘了讓他練習翻身。學會連續翻滾是寶寶學會爬之前唯一能移動位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習項目之一。


方法:在有足夠面積的場地,將障礙物移開,在地板上鋪上毯子或涼席。家長拿玩具誘導,先將玩具放置一側使寶寶側翻;接著讓他從側翻變成俯臥;再從俯臥變成仰臥;最後學會連續打滾。為拿到遠方的玩具,寶寶會連續翻滾向遠方移動。大人可利用皮球、小跑車等引誘他滾到遠方拿玩具。如果有必要大人可協助寶寶,用手輕推他的肩部和臀部讓他順利翻身,有了成功的經驗寶寶就更願意學習了。


二、撿豆豆
讓寶寶用手撿蠶豆般的小東西,藉以訓練拇指與食指的對捏拾取細小的物品,這一精細動作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發展與手、眼的協調。


方法:準備一些乾淨的的蠶豆讓寶寶去撿,大人要在「」一旁看護,避免寶寶將蠶豆吞入口中。如果沒有蠶豆,可用鈕扣、棋子等代替。


三、學手勢
每個家庭使用的手勢都不同,有的家庭先學會「再見」、「握手」;有的家庭先教「親親」、「碰碰頭」等。只要寶寶學會用動作表示語言,哪種先學會都可以。這是寶寶與人交往的開始,家長應鼓勵寶寶做表示語言的動作,家人也要經常對他微笑或做再見等手勢,將來他會比較容易與他人相處。


方法:利用適當時機教手勢,例如當親人要離開時,大人抱著寶寶說「再見」,並抓住他的手做揮手動作,讓他知道這就表示「再見」;寶寶從別人手裡接過玩具或食品時,家長拱起他的雙手上下搖動說「謝謝」,你可示範幾次給他看,要讓他看見你的手勢和嘴型。


四、測觀察力
寶寶在遊戲中發現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了,會啼哭、亂動或尖叫,就表示他對周圍的事物有反應,已具備觀察能力了。如果寶寶毫無反應,表示他的觀察能力還未發育,較小的幼兒會認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了」他也不想去找了;或者他周圍玩具太多了,可悄悄地將玩具拿走,只剩他手中的一件,再當面將他手中的玩具拿走藏起來,試試看他有無反應。如果寶寶開始有觀察能力時,可做另一項遊戲。


方法:
1.
將寶寶手中的玩具取走放入口袋中露出一截,他會伸手去將玩具取回。由於寶寶能覺察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想要去尋找,大人可進一步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遊戲。


2.坐在地板上,手裡拿個玩具讓寶寶看,然後把玩具藏在身後或塞到被子下面露出一小部份,說:「玩具呢?」引誘他去尋找。如果他不想去找,再把玩具拿給他把玩一下,或拿他的小手摸一下鼓起的被子,讓他自己將玩具拿出。經過幾次重覆練習,寶寶就知道東西不見了,可以再找回,會試著用手去探索,或掀開被子或摸鼓起來的地方,於是他的觀察力就在他的好奇心中逐漸展開。


五、敲一敲
這個階段的寶寶都喜歡拿起物品就敲,把東西敲響了他就樂了。此時寶寶不但能握穩東西,還能弄出聲音,這是更進一步的表現。


方法:家長給寶寶準備一些小塑膠碗、厚玻璃瓶、木板、積木、響鈴等之類的東西,讓孩子拿著小木棒敲敲打打;或拿起2個積木對敲,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品所發出不同的聲響,並訓練寶寶手的靈巧性。


 


            8個月大嬰兒開發智能遊戲

作者﹕睿璿


 



讓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給他充分的刺激與良好的學習誘因,是父母的責任。媽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的神經迴路得以打開,智力才能逐漸發展。而人腦則是產生各種心理現象的重要器官,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興趣、性格……等。所以要培育傑出優秀的人才,請擅用智能開發,除了能開發小孩的智能外,還要培育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契而不捨的毅力、專注的精神,及善良、真誠、寬容等的良好人格。


寶寶從5個半月起,經常用眼睛、耳朵、雙腳、手腕和身體接觸外界,週遭世界對他而言,更加寬闊而具吸引力。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記憶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對各項學習活動要反覆練習,透過遊戲增加他的短暫記憶、專注力及思考能力。父母應經常逗引寶寶,多和他互動,他的智能開發就在你的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你藏他找
讓寶寶玩各種不同類型的「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懂得去期待事物發生的能力,提供重覆的刺激,也能有效增加對事物的短暫記憶,而短暫記憶是發展長期記憶重要的基礎。在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的過程中,訓練寶寶記憶媽媽沒蒙上手帕時在哪裡,不見了要如何去找;東西被藏起來了,只要知道在哪裡就能找到。這正是可以訓練寶寶記憶、觀察、思考、等待、探索、語言學習等能力很好的遊戲。


遊戲方法:
1.
可重覆玩前幾個月的「躲貓貓」遊戲,用手帕蒙住自己或寶寶的臉,讓他掀開手帕;或將玩具藏於身後、棉被中露出一小部份讓他去找,遊戲中別忘了要一直和寶寶說話喔。


2.把手帕當著寶寶的面蓋在玩具上,看看寶寶會不會動手去掀開。如果寶寶不會去掀,可換條透明的手巾,因為寶寶還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看見了自然會去拿。引導寶寶去觀察、探索,短暫記住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辦到了,給他愛的擁抱或讚美,這不但可促進親子心靈的契合,更可讓寶寶感受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滿足感正是激發他學習新事務的原動力。


二、學會「不行」,懂得「坦然面對」
寶寶自5個月大左右就看懂大人的表情,知道大人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月他更進步了,能理解大人簡單的詞彙而抑制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時應教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據專家研究在遊戲中或生活當中,同時教他學會等待某事務的發生,習慣了等待,學習等待後就會有愉快的結果,自然就學會遵守規定而學會耐心對待。


1.當寶寶想去做不適當的行為時要制止他,如果做倒你的要求時要讚美他。例如寶寶想去摸插座或碰觸燒燙的水時,要撥開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這時媽媽的表情不可微笑,否則寶寶不知道你生氣了。重覆教幾次後,如果他看到這些物品不再去摸了,記得要親親他、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說:「你好棒,真的不去做….」,及早教他遵守家規是很有必要的。


2.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希望寶寶遵守,但他又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你教他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而應該學會去「坦然面對」,而且要趁早教比較好,等他長大了就不容易做到了。例如:抑制不想收拾玩具的情緒,學會玩具要好好收拾;沒到看電視時間,要抑制想看電視的慾望,學會遵守規律及等待。一開始時,寶寶可能會任性哭鬧,媽媽要堅持原則,等他感受到因為做對了而被讚美的愉快經驗時,自然就學會了「坦然面對」。


三、扔東西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行為看似不好,其實是正常現象。例如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反覆扔到地上,還樂此不疲。在反覆的過程中,其實他就在認識許多新事物,也是一種學習,所以媽媽不要阻止他,應趁機給他更多的刺激,教他認識更多的事物。


方法:準備一些重量、質感不同的玩具,例如積木、羽毛、紙片、耐摔的小玩具、小塑膠碗等,讓寶寶把玩,在寶寶的床下或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放一個大籃子,逗引他把手中的玩具往籃子裡扔。扔完後,媽媽將物品集中籃內,再一一取出並介紹物品的名稱和用途。一開始寶寶可能扔的不準,媽媽要抓著他的手教他對準。


這項活動可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模仿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讓他累積對事物特徵的經驗,例如積木會重重落地,羽毛會在空中飄再緩緩落地等。


四、獨自玩耍
專心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儘可能不要去打斷遊戲中寶寶的專注情緒,讓他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種遊戲或一個玩具中,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及思考能力。


方法:拿日常隨手可得的東西,如杯子、鍋蓋、木槌、湯匙等,讓他摸一摸、敲一敲,把玩把玩,甚至放倒嘴裡嚐一嚐也可以。一次只給少樣玩具或拿些乾淨的廢紙讓他撕扯著玩,紙張可多樣,由薄到稍厚,由大到小,寶寶只要拿到紙就會撕得精光,玩得十分開心。撕紙遊戲不但可鍛鍊他的小肌肉群,還可培養他思考遊戲意義的能力,及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


五、平衡感遊戲
平衡感好的孩子較不易跌倒,也較能做跳躍等體操動作。撐住寶寶的腋下,讓他用腳蹦蹦跳跳;或將寶寶丟高高的遊戲;或抓住寶寶雙腳讓他倒栽蔥的姿勢,都可以培養平衡感。做平衡遊戲時要特別小心寶寶的頸子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歲-感覺統合發展特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透過玩具和活動來促進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


以下6~1歲玩具與活動:


搖鈴、敲擊、取物、手指動作、爬行、扶走為主








 
*仰躺時,自己抓腳來吸。
*拿不同質感、不同重量的玩具,再投入盒中。
*在仰躺姿勢下,握其手,將他拉起成坐姿。
*搖搖鈴、敲擊桌面、扔擲玩具。
*開關抽屜、將東西拉出來、撕紙、翻厚紙板書頁、手指鑽入洞孔中。
*拿積木、葡萄乾。
*模仿動作:用手指物、拍手、揮手再見、蟲蟲飛等。
*抱在懷中,前後左右搖晃,作寶寶體操。
*由匍匐、跪爬(膝與手掌著地)到站爬(腳掌與手掌著地)。
*牽其手,遊走。
 







寶寶從提供無微不至照顧與保護的子宮來到世間,初期被周遭的溫度、氣味、聲音、影像等強烈地衝擊著。由於新生兒的感覺統合功能尚待發展,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寶寶在萬花筒般的繽紛世界裡,更需要被瞭解、被呵護,才能順利成長。



 

 嗅覺:          


嬰兒出生後,開始用鼻子呼吸,隨著每一次的呼吸,時時嗅到環境中的氣味。正由於嬰兒的視力不好,更需要仰賴嗅覺知道母親的存在,嗅著母親的體味,在熟悉、安適中,香甜地進入夢鄉。隨著嬰兒的逐漸成長,母親不再時時刻刻待在身旁,嬰兒在召喚母親與等待母親的同時,發現蓋在身上的毛毯,它的氣味及觸感讓自己得到舒暢,從此這件毛毯成了小寶寶的依戀物。


《教養指南》
對發育不正常的寶寶,可在他愛睏卻睡不著時,以輕緩搖晃幫助他入眠。在寶寶清醒時,可抱著他旋轉或將他舉高,在保護下提供前庭刺激。


 味覺:


人生品嚐的第一種食物,是母親的乳汁。在吸奶的同時,體認到母親身體的溫暖與柔軟,感覺到無比的安全與溫馨。4個月大之後,母親餵寶寶吃精心調製的副食品,開始嚐到不同食物的味道與質感。飢腸轆轆使身體難過、心理焦躁,而食物能解除痛苦,又蘊含著提供食物者的關愛,使嬰兒身心獲得滿足。


《教養指南》

從小讓孩子品嚐多樣食物,對接受不同味覺有幫助,避免長大後養成偏食的惡習,對健康不利。


 



 觸覺:


0~1歲階段的發展特色為口慾期,嬰兒透過觸覺細胞密佈的嘴唇,尋找乳頭,以得到食物營養。嬰兒也喜歡吸吮奶嘴或手指,來放鬆情緒,獲取心理安全感。同時,透過口腔內豐富的觸覺細胞,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外在環境。


《教養指南》

老人家常說:「嬰兒哭了不要抱,如此他就不會習慣粘人,比較好養。」這樣的觀念也該揚棄了。正因為寶寶年幼能力不足,才需要父母的協助與愛撫。不理他的結果,將形成寶寶對人的疏離感,絕非良策。


 前庭覺:


嬰兒出生前半年,腦發展到皮質下層(脊髓、延腦、橋腦、中腦、間腦),出現原始反射動作。6個月大以後,發展到終腦部位,原始反射動作漸次統合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強壯的肌肉張力,以及保護自己的平衡反應。透過這些發展,維持頭部在正中位置、保持身體平衡,以及預防跌倒時碰撞頭部,能做最快的反應。這些姿勢反應,終生護衛著我們。


《教養指南》
父母毋需太在意寶寶對依戀物的執著,只需在他成長的過程,引導他對週遭的觀察及接觸,原本的執著會自然減輕或轉移對象。


 


 動覺:


在寶寶生命的頭6個月,肢體受到原始神經反射的控制,動作的本質也大多屬於不自主的。之後,原始神經反射漸次被統合,寶寶的動作控制從頭頸部(會抬頭)開始,到軀幹(會翻身),然後是骨盤(會坐)、膝部(會爬),腳踝(會站),屆1歲時到腳板(會走)的境界。嬰兒終究獲得肢體的自主性、身體的主控權。


《教養指南》
為促進伸展肌發展,讓寶寶趴著睡比仰躺著睡,更有效。對於習慣仰臥的寶寶,記得在他清醒時,將他安置成俯趴姿勢,可促進抬頭。讓寶寶平日在安全且衛生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對動作發展有益。


 


聽知覺:


嬰兒在剛出生時,聽神經尚未髓鞘化,聲音在傳送過程中雖擴散形成回音,但仍可分辨出熟悉人(如:父母)聲音的特質。嬰兒聽到聲音後,將頭轉向聲源,藉視覺影像,幫助瞭解所聽到聲音或詞彙所代表的意義。跟嬰兒說話,要用緩慢、清晰、簡單的兒語方式,如:用動詞時加上明確的動作示範、說名詞時將物品清楚地展示給他看、用疊音(如:抱抱、奶奶、車車)等。說話時腔調高一點、強度有變化,比較能吸引嬰兒的注意


《教養指南
父母要多跟孩子說話,培養他的聽覺注意與聽覺理解。如果父母沒時間親自照顧,不適合託付給年齡太大或體力不佳又不愛說話的阿媽、保母代為照顧,才不致埋下寶寶語言發展障礙的因子。



 


視知覺:


對新生兒而言,離開陰暗的子宮,來到光明的世界,「光」是相當大的衝擊。尚未滿月的新生兒,房間不要過亮,滿月後就可以放在一般亮度的地方。在各種圖片中,嬰兒偏好看人的臉、喜歡鮮艷對比強烈的色彩,動畫又優於靜態的圖。6個月大後,寶寶開始有深度視知覺。10個月大起,對環境訊息的接收,80%來自視覺。0~1歲嬰兒環視周遭,對視力及後腦的發展十分重要



《教養指南》
寶寶0~6個月大期間,牆上可貼色彩對比的大圖、床上懸掛旋轉兔子等,吸引他廣泛地巡視。父母要多探視寶寶,也給孩子看父母臉孔的機會。經常把孩子抱起來,看看多采多姿的動畫世界。7~12個月大期間,多讓他爬、探索環境,對寶寶視知覺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影響。




... 1~2歲是建立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階段,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則 不挑食,更要感性地運用食物在嗅覺與味覺上的特色,引誘孩子的嗅 球與味蕾,進而主動學習進食。


 

1~2歲-感統   統合引導主動學習

1歲以前,孩子多數時間在地面活動。1歲會走路以後,提昇了眼平面的高度,幼兒能眼觀四方、耳聽八方。由於站立,幼兒的雙手空出來,大大發揮操作的機能。孩子由走而跑,爆發力和敏捷度快速進展,建立了身體上的自信。1~2歲的孩子好奇心強,行動自主,發展出自我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透過玩具和活動來促進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


以下1~2歲玩具與活動:












以行走、攀爬、追跑、塗鴉、疊積木、按鍵、仿說為主





 
*身體的知覺敏感,能察覺尿布濕了、髒了。
*自己脫鞋子、襪子、褲子、使用湯匙、學習杯。
*插棒、疊積木、簡易幾何積木崁入盒、抓著筆塗鴉。
*按電視遙控器、玩具電話鍵、玩具鋼琴。
*擲小球、拋海灘球、滾接球。
*爬上爬下;爬階梯、被牽著手上下階梯、倒退著走。
*搖木馬、騎馬(爸爸跪爬,寶寶騎坐在其背上),加強平衡感。
*助行推車;坐滑行車用雙腳滑行;在浴缸中,體驗站立、行走。
*在不同地面走路、跑步;繞著家具跑;踢球、追球。
*聽簡單的指令做事;仿說;簡單的表達;哼唱。

以下2~3歲玩具與活動:





 

前庭覺與動覺:          


孩子會走路以後,自信心大增,喜歡到處遊走,一歲半就由快走變成跑步。此階段孩子雖然依舊喜愛父母的擁抱,但享受夠了就從大人懷中掙脫下來。在四處探索時,走走斜坡、爬爬桌子、騎騎搖搖馬,不亦樂乎。

《教養指南》
父母不要限制孩子太多,但需要在孩子背後跟緊一點,以防頭撞到、腳踩空、或手被銳利的東西割傷等意外。把孩子抱起來舉高,或轉圈子,讓他被動地接受前庭刺激,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非常喜歡這種玩法。


觸覺:


此階段孩子仍在口慾期,拿了東西還是會放入口中,但是與嬰兒不同的是,下一步就用手去把玩、用眼睛去觀察,所以手指尖的觸覺辨識能力開始培養,對口腔的觸覺依賴則逐漸降低。


《教養指南》
父母營造感覺刺激豐盛的生活內涵,例如提供有趣的玩具讓孩子把玩,則孩子吸手指、咬衣服等觸覺依賴的行為即漸漸減少,手功能的發展也於焉起飛。


 



視知覺:


幼兒藉觸摸與手部的操作,逐步建立視知覺的智慧,如:大小、形狀等概念。至於視力方面的發展,有賴孩子主動做手眼協調的活動,才不會發生弱視問題。


《教養指南》

簡易幾何積木嵌入、套套杯、插棒、積木等玩具,就很合適。雖然電視利用聲光效果能吸引男女老少,但是透過直接操作玩具,對腦部及視力發展的效果,絕對超過許多倍,不容取代。


聽知覺與語言:


幼兒的聽覺敏銳,會從大人的動作瞭解語彙的涵義,而語彙的豐富能啟發聽知覺智慧。至於音樂的旋律及節奏,能觸動孩子的心弦,自發地拍手、搖擺身體。

《教養指南》

平日父母一方面要多多與孩子語言互動,講話速度放慢,並配合肢體動作,加強孩子的聽覺理解。另一方面,適時播放音樂,調節與抒發孩子的情緒。


 


嗅覺與味覺:


當寶寶長大一些,母親未必隨侍在側,當寶寶覺得孤單、委屈時,可藉依戀物(手帕、毛毯等)的氣味及觸感,讓孩子得到片刻慰藉。父母可用新鮮的蔬菜、水果,或烹調過的食物,引導孩子用嗅覺與味覺去品味,有計畫地擴展寶寶對食物的喜愛。


《教養指南》

1~2歲是建立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階段,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則不挑食,更要感性地運用食物在嗅覺與味覺上的特色,引誘孩子的嗅球與味蕾,進而主動學習進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個育兒觀念迷思徹底釐清 Yes or No?(上)


 


若您擔心孩子遺傳近視或希望寶寶生下來就有雙明亮的雙眸,醫師建議在懷孕期間可多攝取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例如:胡蘿蔔,幫助寶寶視力發展,如果出生即為高度近視或弱視的寶寶,爸比媽咪們也可多幫孩子補充維他命A。


傳說篇


1)發高燒會變笨?


發燒的時間與溫度成正比,如果高燒40以上達兩個半小時甚至三個小時會讓寶寶陷入昏迷狀態,如果超過42℃時,屬惡性發燒,此時腦細胞會逐漸萎縮,導致寶寶意識不清,就會對腦部發育產生影響。


小兒科醫院表示,是否要退燒須視寶寶情況而定。發高燒可啟動人體免疫系統,如果溫度達38℃以上,免疫系統的殺菌力強,此時還不須退燒,倘若寶寶不舒服可先設法讓他發汗,充分給予水分攝取,讓他自行退燒。


2)不能常摸小嬰兒的頭?


寶寶前囟門須12~18個月才會癒合,當寶寶頭部正在發育時,可以摸,但是不要集中在前後囟門,尤其不能拍打,建議您可多用按摩的方式幫助寶寶頭部發育。此外,囟門有一定的張力,當寶寶有腦膜炎或水腦現象時,囟門凸度會增加,導致寶寶不舒服,因此平時摸寶寶的頭部要仔細觀察是否有突起異樣。醫師表示,食用維生素A有助寶寶腦部發展,但注意六個月以上寶寶應避免食用過多維生素A,否則會造成囟門往上突起的現象。


3)父母近視的話小孩也比較容易有近視?


如果父母親是深度近視(1000度以上)者,所生幼兒有25%的近視遺傳可能,倘若您是一般近視者則較不須擔心。若您擔心孩子遺傳近視或希望寶寶生下來就有雙明亮的雙眸,醫師建議在懷孕期間可多攝取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例如:胡蘿蔔,幫助寶寶視力發展,如果出生即為高度近視或弱視的寶寶,爸比媽咪們也可多幫孩子補充維他命A。


4)皮膚好不好跟遺傳有關?


整體而言,皮膚的健康程度可說得自於遺傳,例如:皮膚過敏者、異位性皮膚炎或蚊蟲叮咬馬上會腫起來…等,這些大多都會遺傳,所以如果媽咪們覺得自己皮膚不好,在懷孕時就要多注意飲食,讓生活作息正常且固定,寶寶出生後多留意他的皮膚狀況,如果孩子皮膚問題連連,可多請教皮膚科醫師。


5)愛睡的寶寶長得快?


睡眠有深睡期和淺睡期兩種分別,而這兩種會交互來臨。研究發現,當人們處於深睡期的最深時刻時,會分泌出成長荷爾蒙,但是如果寶寶超過四個月以上時,還是一直睡個不停,或是長時間持續不自然的睡眠模式,家長們就要找小兒科醫師詢問。


 


生長發育篇


1)寶寶生長發育時就會長高嗎?


一歲以前寶寶生長發育速度快,會逐漸增長成出生的0.5倍,舉例而言,寶寶0歲時三公斤,四個月時即以倍數成長為6公斤,而周歲時的體重是出生的三倍,因此,當寶寶在六個月以內做的許多動作,包括伸懶腰、上廁所、哭泣、打哈欠等都會幫助他生長,要提醒您的是,六個月以內的寶寶家長應盡量避免搖晃動作,以免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產生。


2)使用學步車可以讓寶寶提早學會走路?


醫師表示,不建議讓孩子藉由學步車提早學會走路。以安全理由為考量,對於太小的幼兒使用,容易有危險,另一方面,太早使用學步車會讓寶寶放棄學習的機會,因為荷爾蒙分泌的關係,男寶寶最早從13個月;女寶寶最早從9個月會開始走,因此家長應讓寶寶順著自然生長發育,等他到適當時機自然會站,使用爬行是增進孩子智慧的開始,如果讓孩子跳躍四腳爬行的摸索,直接進入兩腳站立階段,對孩子的學習反而不見得有幫助。如果家長想讓孩子使用學步車,建議等到寶寶自己會走再使用,家長可以購買手推車式的學步車,前面附有玩具,讓寶寶產生興趣,自己推著車子走,這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才有幫助。


3)男寶寶一定要割包皮嗎?


每個寶寶的生殖器包莖程度因人而異,如果一出生時家長覺得他包皮程度過長可以先不要割,觀察到14歲,如果未來成長時推得開就不需要割,此外,包皮是很好的替代皮膚,如果將來有需要可留做皮膚移植。如果家長覺得還是要割,建議讓寶寶出生後小於兩個月時割,此時不需要麻醉,但千萬不要一出生就割,因為寶寶還太小無法承受割包皮的痛楚,且割包皮的疼痛對於寶寶的精神發展,可能有不良的影響。


4)嬰兒時期過胖長大也會胖?


寶寶還沒有斷奶以前,對於「過胖」的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太過擔心,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都維持在標準內,情況都還算正常,即使體重超出標準,家長也不需要過於擔心。但是,若過胖的體重影響寶寶的活動,減少孩子的活動力和好奇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情形可就不能小覷。否則,家長不用因為寶寶現在胖了點就擔心他長大後也是個小胖子。


5)太早學站的話會變成O型腿?


寶寶通常都是O型腿,尤其是剛學會站立的時候,倘若較早學站的話,O型腿會更加明顯。不過,一般而言,孩子到了讀小學時腿就會慢慢變得筆直,所以嬰幼兒時期的O型腿家長無須擔心。其實,腿的形狀與遺傳有關,一般寶寶的腿型會與父母相似,除了相當特別的情況外,寶寶的腿型不會有所改變,您可以順其自然讓寶寶穿上合腳的鞋子,充分運動,一旦腳腱發達,長出肌肉後,寶寶的腿型自然會慢慢變得筆直。


 


日常照顧篇


1)寶寶臉上皮膚乾燥時,可以給他擦大人的乳液?


寶寶用的乳液越單純越好,建議家長可使用凡士林幫寶寶塗抹,因為凡士林不含香精,較為天然且保濕,而大人的乳液添加許多化學成分,對於寶寶柔嫩的皮膚有刺激性,因此不建議使用。凡是林可適用在臉及身體,現在天氣嚴寒,如果您要帶寶寶外出,出門前十分鐘爲寶寶塗抹即可,尤其是騎腳踏車或摩托車的寶寶,兩頰部分更要加強塗抹。室內部分,潮濕度越高(80%)越不需使用,建議您盡量將室內潮濕度控制在60%以上,如果室內潮濕度低,,早上起床後當寶寶開始活動前可先塗,之後每2~3小時塗抹一次,下午睡醒時、洗澡後以及睡前再塗抹,如此就可以好好保護寶寶滑嫩的肌膚,讓他不受寒害。


2)喝母奶寶寶容易拉肚子?如果拉肚子就不要再給他喝母奶了?


喝母奶的寶寶拉肚子的情況應視孩子年歲而定,喝母乳的寶寶有胃脂腸反射現象,拉肚子情形是正常母奶便反應,雖然是腹瀉,但寶寶都有在成長,直到四個星期以上排便情形會趨於穩定,每2~3天才上一次,而四個月上寶寶因為肝臟及腸道吸收發育成熟,所以排便次數會驟減,因此家長們不須因爲寶寶拉肚子而讓他停止喝母奶。然而如果出生的寶寶四個星期內每天都有6~9次排泄,或是糞便像鼻涕,帶血絲,家長就要注意,此外,吃配方奶的寶寶,如果超過四天沒有排便,家長也要留意。


3)嬰兒不能使用電毯?


現在的房子保暖功能都很好,只要讓寶寶穿上足夠的衣物保暖,確實蓋上毛毯或棉被,嬰兒精力旺盛,新陳代謝快,自然會一邊調適體溫一邊熟睡,因此不需在棉被裡多加保暖用具,如果屋內真的很冷非要使用電毯,建議您在睡前可使用電毯暖被,等到要睡覺時再把電源關掉即可。


4)不可以在嬰兒週遭使用蚊香或滅蚊燈?


吸入這些捕蚊器具得煙霧雖然對肝、腎不會有太大影響,然而對於呼吸道的刺激可就不是完全沒有影響。這些物品並非不能使用,但是使用時要注意,例如在密閉的房間內,只要有嬰兒在就不要使用,應該在嬰兒進房間之前先使用,等蚊子全部消滅後再讓寶寶進入,即使房間空間大,也不建議讓寶寶一邊點蚊香一邊睡覺。


5)寶寶的耳垢應該每天清?


大部分的耳垢會自然掉落,不需要每天清理,尤其是嬰兒,清除耳垢如果不當就是危險動作,平時照顧時只要用清水擦拭看得見的地方即可,至於耳內深處的耳垢實在不須刻意清理,當阻塞不通時,建議您可請教小兒科醫師。


 



25個育兒觀念迷思徹底釐清 Yes or No?(下)


 


一般而言,生病時多休息的確可以早日康復,當寶寶生病時,如果他還能活動,就表示情況還不是很嚴重,不需要勉强他多休息,應讓他做適當的運動,增加新陳代謝,幫助發汗,另外,規律的作息也相當重要,多幫寶寶補充水分,對寶寶恢復健康較有幫助。


 


生病篇


1)生病時多睡覺比較好?


生病的症狀很多,如果因疼痛而無法活動,一般而言,生病時多休息的確可以早日康復,當寶寶生病時,如果他還能活動,就表示情況還不是很嚴重,不需要勉强他多休息,應讓他做適當的運動,增加新陳代謝,幫助發汗,另外,規律的作息也相當重要,多幫寶寶補充水分,對寶寶恢復健康較有幫助。


2)拉肚子時,應多吃牛奶等乳酸製品幫助健胃整腸?


寶寶拉子時只能讓他吃粉劑乳酸菌,因為乳製品的牛奶成分高,拉肚子時,腸胃已經受傷,因此不可再吃、喝流質的乳製品,蛋類製品也是一樣,因為蛋是較難消化的食物,因此不建議食用。還有有餡的食物,例如絞肉,許多家長以為對於生病的寶寶吃了會比較好吸收,然而有餡的食物大多都有油,因此不建議腸胃受傷的寶寶食用。如果寶寶拉肚子的情況嚴重時,建議您可幫他多補充電解質水,等到症狀緩解後,再給予清粥餵食。


3)發燒時要使用冰枕退燒?


發燒時,為了降低體溫,大人們總會使用冰枕退燒,然而這樣的方式與其說是降溫不如說是讓身體感覺清涼一些,增加舒適感。醫師表示,寶寶們喜歡動來動去,且使用冰枕會造成失溫現象,頭的溫度太冰,寶寶出現打寒顫等畏寒的動作,可能會使得腦中樞造成異常現象,導致抽蓄,因此不建議使用冰枕幫助寶寶退燒,家長可用退燒片或口服退燒藥、退燒酸,38℃時使用退燒片,38℃以上則使用口服退熱要或退熱貼。


4)寶寶不愛吃藥粉,可以將藥粉摻進牛奶裡餵他?


據專科醫師表示,如果是一般腸胃藥加入牛奶中不會影響藥效,是可行的,若是一般感冒藥,成分較為複雜不建議加入牛奶中,而且有些寶寶會排斥藥味,若將藥粉摻進牛奶中,寶寶聞到藥味不喝,或是吐出來,反而浪費了牛奶,因此建議您,將藥與牛奶分開來餵,或飯前飯後餵,這樣才能讓寶寶順利將藥粉吃下去,達到藥效。


5)有感冒傾向不要外出比較好?


病毒在寒冷時,反而特別活躍,所以當寶寶感覺感冒時或覺得好像快要感冒就不要讓他外出比較好,應讓孩子在家多穿衣服,補充水分,讓身體保持溫暖,這對對抗病菌適很重要的,尤其公共場所人口較多,抵抗力差的寶寶如果帶去容易被傳染,如果在溫暖的季節,孩子想到戶外走走就比較沒關係。


 


教養篇


1)教養小孩是媽媽的責任?


不少男人有大男人主義的觀點,把教養孩子的責任歸於妻子,然而,既然是雙親家庭,夫妻就應該分工合作,男人也有細心、耐心以及體貼的一面,在教養孩子上也有相當大的貢獻,不應全將教養的責任讓妻子一人獨攬,教養孩子夫妻彼此都有責任與義務。此外,在此提醒您,在教養孩子時,不要刻意清楚劃分誰扮演黑臉,誰扮演白臉的角色,照顧者應在問題發生的當下即刻解決,不要事後讓扮演黑臉者來做逞罰的動作,這樣會讓孩子畏懼扮黑臉者,也比較不易親近他。


2)孩子讓阿公阿媽帶比較不會親近父母?


建議您,孩子自己帶對您與孩子的發展較有幫助!帶小孩要有技巧,有方法,當您決定要生小孩前要有完善的計畫,包括情緒、心情、生活等各方面都要做好迎接寶寶誕生的準備,計畫懷孕時,妻子應先與丈夫溝通日後寶寶誕生後各種問題,例如:「夫妻都在上班,誰要來擔任主要照顧者角色」、「寶寶誕生後是否可供給物質生活」等問題,如果媽咪們擔心將來寶寶給阿公阿媽帶是否會有與自己教養理念不合的問題,可以試著與丈夫委婉的溝通,看看丈夫小時候公婆的教養方式,同時與他一起討論孩子給公婆帶是否洽當的問題,再做評估是否適當。


3)父母是否該將自己的遺憾或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會為小時候自己有些無法完成的事感到遺憾,或是希望孩子更好而對他的標準不斷提高,這些都會對孩子形成莫大的壓力,如果讓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有壓力、痛苦,會壓抑寶寶的情緒。媽咪們在懷孕時應重視胎教,從胎教開始培養寶寶的氣質與特質;寶寶誕生後,父母可以利用平時與孩子相處時,觀察他的興趣,以及是否對某一項才藝具有獨特天份,尤其玩遊戲時,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容易輕易發揮其想法及創意,家長可以順著孩子的興趣及天賦讓他自由發展,從中輔助孩子,這對孩子的發展才有幫助,不要把自己的期待或。


4)阿公阿媽帶小孩比較容易寵小孩?


長輩們總會認為對小孩不需要用這麼嚴格的條件,在教養方面難免順著孩子,看在爸比媽咪們眼裡,變成了阿公阿媽寵壞孩子。對於聽得懂的小孩,父母可以跟他講規範,讓孩子不要沒有規矩,如果長輩們失去準則,家長再委婉與他們溝通,須讓長輩們知道他們只是照顧小孩的替代角色,如果是大家庭合住,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但是要彼此尊重對方的角色,互相學習,講話時也要合理,如果大大小小的衝突不斷產生,建議分開來住。當您發現公婆的教養方式您無法接受,就不要貿然嘗試讓公婆帶小孩,不要爲此破壞夫妻關係。媽咪們在懷孕時就應先想寶寶誕生後可能的問題,建議您可釋出善意,與另一半溝通,先坦承自己的想法,夫妻再一起評估看看長輩是否適合帶小孩。


5)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懂,給睡給吃就好?


媽咪們與寶寶的互動關係應從胎教開始,胎教時母親的情緒及營養很重要,當寶寶在胎兒時期即為一個個體,但須仰賴照顧者給予營養及教養,一旦寶寶出生後,雖然母親著重在坐月子照顧,但也不能忽略寶寶。寶寶誕生後,開始大量接收訊息,孩子不動是因為照顧者未給予啟發,正常的寶寶應會吃喝玩樂,照顧平時可多給寶寶一些啟發,例如讓他聽音樂、幫他做按摩,一邊跟他說話,孩子會從與照顧者的互動中,學著聽、看及說,對於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剛出生的寶寶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照顧者給予寶寶越大量的訊息,孩子吸收得越快,成長也越快,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讓他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hobits-09/article?mid=14351&prev=14352&next=14333&l=f&fid=94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總是哭個不停。可能是因為腹絞痛嗎?

 


 


 


有可能。其實,腹絞痛不是疾病,而是用來形容不停哭鬧、但身體健康的寶寶。如果寶寶未滿五個月,每次哭鬧超過三個小時,每週發生三天以上且已經連續超過三週,而醫生也找不出原因,那麼這可能是寶寶腹絞痛。腹絞痛的寶寶會感到很不舒服:他會用力伸直雙腿然後放屁。寶寶隨時都可能會哭鬧或感到不舒服,但是通常發生在傍晚六點到午夜之間。


 


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寶寶會腹絞痛,通常在二到四週大時開始發作。無論是頭胎或第二胎、男生或女生、喝母乳或喝配方奶的寶寶,都可能有腹絞痛的問題。所幸,腹絞痛最終都會痊癒。有百分之六十的腹絞痛寶寶在滿三個月之前最為嚴重,而有百分之九十的寶寶在滿四個月後症狀就會改善很多。



寶寶為什麼會腹絞痛?
腹絞痛是寶寶生命中的一大謎題。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某些寶寶比較容易得到腹絞痛。可能是這些寶寶的發育比較不健全,或是消化系統較敏感。(事實上,腹絞痛這個詞源自希臘文的「kolikos」,意近於「結腸」)。新生嬰兒的腸胃道中,消化食物所需的酵素與消化液比較少,所以在消化母乳或嬰兒奶粉中的蛋白質時,可能會引發腹痛與脹氣。寶寶在哭鬧的時候,會吸入過多的空氣而引起脹氣。寶寶在這個階段,神經系統還在發育,比較無法應付外在環境的新刺激。有些寶寶在夜晚比較無法接受外在環境的光線、聲音或刺激,所以會用哭來表達心裡的不安,因此有些專家認為,腹絞痛所引發的哭泣,反而可以緩解寶寶的壓力。



聽說喝母乳的寶寶如果有腹絞痛,是和媽媽的飲食習慣有關。這是真的嗎?
媽媽的飲食習慣有時候會引發寶寶的腹絞痛問題。乳製品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您正在餵母乳,請試著停止食用牛奶、起司及優格,看看一週後情況是否有所不同。如果寶寶的腹絞痛獲得改善,請儘量遠離這些食物。


 


哺乳中的媽媽如果吃太多辛辣的食物、榖類食品、核果、草莓、十字花科的蔬菜 (例如:椰菜、椰菜花)、大蒜、咖啡因及酒精,很容易引起寶寶不舒服。在幾天內都不要吃這些東西,看看這些食物是否會造成寶寶不舒服。如果寶寶的症狀有改善,您可以一次加回一種食物。如果當您開始吃某項特定食物時,寶寶又發生腹絞痛的症狀,您就可以發現哪些食物會造成寶寶不舒服。在寶寶度過敏感期前,您都要避免吃這類食物,可能要持續三個月,但如果幾個月不喝咖啡或不吃某樣食物就能換來寶寶的健康快樂,一切都值得。


 


如果寶寶喝的是配方奶粉,請幫寶寶換另一種奶粉,看看是否會引發相同症狀。無論您給寶寶喝奶粉或母奶,在餵奶時或餵奶後,請記得幫寶寶拍拍背,讓他打嗝,協助寶寶將喝奶時吸入的過多空氣排出。



寶寶腹絞痛時,我可以做些什麼安撫寶寶?
首先,請不要自責,您不需要陪著寶寶一起哭。聽寶寶嚎啕大哭幾個小時,再有修養的爸媽難免也會抓狂。試著深呼吸放鬆一下。如果您太緊張,寶寶也會感覺到,反而更難靜下來。請記住,一種方法不見得每次對所有的寶寶都管用,所以爸媽請再接再厲。


 


◎ 給寶寶吃奶嘴。這招有時很管用,因為吸吮的動作可以舒緩寶寶的情緒。您也可以把寶寶抱起來搖一搖,或用搖籃輕搖寶寶。


◎ 用毛巾包裹熱水袋 (或降溫到您用手腕肌膚碰觸時,不會感到不舒適的溫度),讓寶寶趴在上面,或讓寶寶趴在您的膝蓋上,腹部朝下。撫摸或輕拍寶寶的背部,可以舒緩寶寶胃部的壓力。


◎ 抱起寶寶和他說話,搖搖他或用毛巾包住他。安撫大哭的寶寶的確並不容易,但有時輕輕地摸摸寶寶就能讓他停止哭鬧。您也可以讓寶寶坐在汽車安全椅或嬰兒椅上,然後放到運轉的烘衣機上,烘衣機的晃動常有舒緩效果。請別把把寶寶單獨留在椅子上,因為有時候烘衣機晃動的力量會讓座椅掉下來。


將寶寶帶在身邊。有些腹絞痛的寶寶喜歡大人帶他到處走走。如果寶寶喜歡這樣,您可以在做家事時,用背帶將寶寶背在身上或胸前,讓他有四處移動的感覺。


◎ 換個環境轉換氣氛。用嬰兒車或背帶,帶寶寶到處走走也有幫助。新鮮的空氣與有節奏的步行律動,能讓寶寶安靜下來睡著。開車載寶寶兜風也行。麗貞有個兩歲大的可愛女兒小米,麗貞的老公會將哭鬧的女兒放入車中,帶她到處兜風。車子震動能讓她睡著,這個方法不但能舒緩女兒的情緒,也能讓麗貞喘口氣,享受寧靜好時光。


在浴室裡放熱水。放熱水的時候,請將寶寶放在浴室地板上的大椅子上,或抱著他走來走去。寶寶喜歡熱水的水蒸氣及放水的水流節奏,這可以舒緩寶寶煩躁的心情。


當您餵完奶、幫寶寶拍嗝、換好尿布或滿足他的需要後,即使寶寶還在哭,您還是可以將他放在嬰兒床上,讓您自己休息一下,舒緩緊張的情緒,您才不會抓狂。您也可以和另一半輪流照顧寶寶,或請一位適合的褓母。


請不要使用藥物治療腹絞痛的寶寶,例如抗抽筋的藥物或鎮定劑。這些藥物都可能危害寶寶的健康。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用藥你一定要知道的16個要點



 




寶寶用藥你一定要知道的16個要點




文章來源:紅孩子社區網 編輯:海綿


發表時間:2012-1-29





寶寶與成人用藥不同,給寶寶使用藥物時必須特別小心謹慎,因為寶寶的肝腎等多個器官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對藥物的毒副作用更加敏感,作為寶寶保護傘的媽媽自然要格外注意啦!







  外用藥膏類的使用要點



  即使同樣都是外用藥,也分為溶液、酊劑、粉劑、洗劑、油劑、乳劑、軟膏、糊膏、硬膏、膜劑、凝膠、氣霧劑等多種形式,其藥物特點各有千秋,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



  用藥特點



  溶液用於濕敷,酊劑要均勻塗抹;粉劑多擦會結成團塊,洗劑使用前必須搖勻;油劑用後感覺比較潤滑,乳劑則容易清洗;軟膏會阻礙皮膚散熱,糊膏滲透作用稍差;硬膏能阻止水分蒸發,膜劑可以深入皮膚;凝膠會在肌膚上形成一個薄層,氣霧劑噴灑均勻能代替塗佈。



  注意事項



  1 在使用外用藥膏前最好用清水清潔患處,以免肌膚上的皮脂、污物影響藥物的功效;



  2 每次塗抹的藥膏量不宜過多,面積也不宜過大,因為藥物塗層太厚反而會影響吸收;



  3塗抹藥膏時應採用如下方式:在肌膚患處由內而外以順時針的形式輕輕塗抹開;



  4 用藥後必須仔細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表現為局部紅腫或出現搔抓現象,應立即停藥。



   |||



  對肌膚薄而敏感的寶寶而言,最好先在小面積肌膚上試用,沒有不良反應再擴大使用面積,同時應注意不要進食腥、發食物,以免引起過敏反應。



  由於一些外用藥含有激素,所以使用次數每天不要超過2次,使用時間不要連續超過一周。



  寶寶患濕疹時,有時會用尤卓爾,使用時可將藥膏和尿素11調好後再給寶寶抹,這樣激素會少些。



中成藥類的使用要點



  中成藥可簡單分為內服和外用兩種,其中內服劑型多為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隨著製作工藝的提高,目前中成藥的內服劑型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如顆粒劑、片劑、膠囊劑等。



  用藥特點



  中成藥的丸劑又可分為蜜丸、水丸、水蜜丸、糊丸、濃縮丸、蠟丸和微丸等,對於寶寶來說可能服用起來稍顯麻煩。散劑分為劑量型散劑和非劑量型散劑兩種,前者寶寶服用起來更為方便。顆粒劑比較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寶寶,而片劑和膠囊則適合年齡較大的兒童服用。



  注意事項



  1 中成藥非常講究對症、配伍、禁忌和定位,和西藥同時使用時更應注意間隔時間,必須向醫生詢問清楚;



  2 中成藥也有毒副作用,服用前仔細研讀說明書,使用劑量同樣應嚴格掌握,不可隨意購買、不可過量服用;



  3 中成藥保質期短,可以通過觀察顏色和氣味有無異常來辨別是否已經變質;



  4 如就診時醫師無特殊說明和要求,最好不要讓寶寶空腹服用中成藥,以免傷及脾胃。



  |||



  服用中成藥期間,要特別注意飲食清淡,一般忌食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辣椒等,也不要吃蘿蔔或飲用綠豆湯。





OTC類藥物的使用要點



  OTC藥是非處方藥的通稱,指的是那些不需要醫生處方就可以直接從藥店買到的藥物。如確無大礙,父母可以根據以前帶寶寶就診時醫師開具的處方臨時對症下藥。



  用藥特點



  OTC中又分甲類OTC和乙類OTC。甲類(包裝盒上是紅色OTC)的藥物可在醫院、藥店銷售;乙類(包裝盒上是綠色OTC)的藥物可在醫院、藥店、超市、賓館等地方銷售。可見,綠色OTC標識的藥物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較小,而紅色最好還是遵醫囑服用。



  注意事項



  1 購買和使用OTC藥品前,請務必認真閱讀藥品標籤和說明書,按照其要求使用藥物;



  2 對寶寶而言,OTC藥物只能起到短時間內對症處理的作用,不可長期大劑量使用;



  3 最好選擇既往類似情況下寶寶曾經服用過的藥物,以免用藥後發生過敏等不良反應;



  4 要針對寶寶的症狀用藥,選對藥物的種類,掌控劑量,不要服用過量,更不可用錯藥。



  |||



  如果用藥後症狀沒有緩解,或病情有加重趨勢,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有些抗生素類藥,如希刻勞也在藥店有售,媽媽不要當成OTC類藥自行買給寶寶服用,一定要遵醫囑。





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要點



  抗生素其實是一些通過乾擾病原微生物生理功能,從而發揮抗病原體作用的化學物質。因此必須經由醫生處方開具,最常用的使用方法包括口服吸收、透皮給藥、肌肉注射、靜脈滴注等。



  用藥特點



  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黴素類、頭孢類、氨基糖甙類等若干種,其中一部分藥物(如青黴素和頭孢)在使用前需要進行皮試,以防發生過敏等不良反應,另一方面,按照抗生素的作用不同,又可分為殺菌藥和抑菌藥,使用時應根據感染的輕重、部位、種類及嚴重程度加以挑選。



  注意事項



  1 寶寶生病時,不應自行隨意服用抗生素,使用前一定要詢問醫生,以免出現過敏等情況;



  2 抗生素不可濫用,在使用時一定要遵照醫囑服用,做到早期、規範、足量、用夠療程後停藥;



  3 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應注意適當給寶寶多喝些溫開水,以便促進藥物的吸收與排泄;



  4 密切關注寶寶的表現,一旦出現皮疹、耳鳴、頭暈、噁心等症狀,應立即停藥,到醫院複診。



  |||



  長期服用抗生素,易使體內產生耐藥性或出現菌群失調,對寶寶的健康不利,所以媽媽對於抗生素一定要慎用,必須遵循醫囑服用。





  四大類抗生素對兒童危害較大,須慎用或禁用:



氨基糖苷類(慶大霉素)、大環內酯類(紅黴素)、氯黴素類(氯黴素)、奎諾酮類(環丙沙星)



  在抗生素的使用上,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輸液,任何藥物都要遵循這一原則。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要訣‧引導嬰兒口腔期發展



 







掌握要訣‧引導嬰兒口腔期發展

作者: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 | 媽媽寶寶2012年3月10日 下午6:53







根據理論,嬰兒期的一開始是口腔期,這也是為什麼每個寶寶總是把東西往口裡放,習慣先用嘴巴認識自己身體和探索世界。然而,新手父母更想了解:口腔期其他可能行為?該注意什麼?如何預防和應變處理狀況?這是否對寶寶的未來大有影響?


根據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將人生分為多個發展時期;其中為許多人熟知的「嬰兒口腔期」為0~2歲左右。在這段期間,寶寶主要的探索工具就是「嘴巴」,藉由口腔的任何動作,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進而促使身心的完整發展。


口腔期的簡要進程


從胎兒一出世,本能地哇哇大哭,嘴巴和鼻子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空氣,似乎一開始,就有了口腔的相關行為與反應。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隨著時間推進,寶寶通常都會逐步往不同階段的方向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因人而異,建議父母無需過於心急。


3個月前:尋乳


新生兒時期,當寶寶的臉頰或嘴角被觸碰時,會產生自然的「尋乳反射」動作,或是本能地會尋找周邊可以啃咬的物品(如包巾等),這可說是最初明顯的口腔動作。


哺餵母乳,是對寶寶最佳的口腔刺激。賴怡如治療師說明,藉由吸吮乳汁飽滿的乳房,除了能補充所需營養,更能「滿足」寶寶此時的「口腹之慾」。


3個月:嘴巴閉合


寶寶因為要喝奶,所以自然學會吸吮的動作。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大約在3個月大左右,當不喝奶時,寶寶的嘴巴較能呈現閉合的狀態。


4~9個月:舌頭活動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寶寶4~6個月大前後,口腔的發展進展到舌頭和臉頰部分。大約在4個月之後,寶寶舌頭能夠上下活動;6個月大時,舌頭能夠左右轉動;8~9個月左右,舌頭能夠左右移動。這些動作,與寶寶的「咀嚼」息息相關,而這項功能大約在1歲左右發展完備。


6個月~2歲:下巴開合狀態


寶寶6個月大,下巴的發展狀態比較穩定;7~8個月左右,寶寶下巴能做些半開合動作,且知道如何收下巴,因此父母可慢慢地讓寶寶練習使用鴨嘴杯喝水;到了1歲半~2歲,再開始使用一般的杯子練習。


手眼協調對口腔期的幫助


寶寶3個月大後,口腔敏感度高,會自動地出現吸吮手指、腳趾的狀況,這是他們認識自己身體的方式,更是口腔期重要的特徵之一。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想要進階到如此發展,代表寶寶必須先具備手眼協調的能力。
一旦手眼協調能力養成,建議父母可多加運用此項特質,增加相關刺激,促進發展進程。如:讓寶寶眼睛能看到、注意到感興趣的物品(如安全玩具),然後會持續注視,並且進一步以手去拿取或碰觸,再放入口中探索。唯父母需跟在身旁,隨時注意狀況以應變。


2因素‧進展速度有差異


或許不少父母想問:不同氣質或不同生長速度的寶寶,口腔期的狀況是否也會大不同呢?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氣質個性與發展並無直接關係;但不同的生長速度,主要與嬰幼兒能力發展的先後順序有關,有的會按一般歷程、循序漸進養成每項能力,有的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寶寶不一定都會經歷到每個階段,自然也可能會出現缺乏某種能力的情況。


1 環境因素


父母給予的某些外在環境因素,在嬰幼兒長時間接觸下,自然會以此為準則,進而養成能力與習慣。因此,賴怡如治療師提醒,父母應提供全面的環境,不要因為疼愛而省略該有的嘗試(如擔心寶寶咬不動或吸收不佳,多給予流質食物);剛開始還可以,長久下來會讓寶寶養成習慣,反而可能不易學會咀嚼的完整能力。


2 人為因素


嬰幼兒猶如海綿和白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都可能會忠實地反應在寶寶身上。賴怡如治療師表示,以寶寶邁入副食品階段為例,最理想的狀態是每項食材都應均衡嘗試,如果父母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負面態度(如皺眉表情),寶寶都能夠從中感覺到這是不友善的,因而想避開,如此便少了某些口腔刺激,對發展或多或少有影響(如偏食,可能影響日後發育)。


3事宜‧安全引導寶寶口腔期發展


好動又好奇心重的寶寶,隨時都可能東抓西抓,把東西放入口中,有時候連父母都難以招架與應付;不想限制發展,但又擔心安全與健康,怎麼辦?賴怡如治療師提出以下安全相關事宜,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 周遭環境


最基本的,與寶寶有關的周遭環境,切勿堆積或散落危險物品,一定要保持乾淨、安全和無死角,以減少寶寶受傷的機會。


2 保持關注


嬰幼兒尚未有成熟的自我行為能力,父母必須隨侍在側關注著;一有狀況,才能即時反應與應變,將傷害降至最低。就算家中同時有大孩子和小寶寶,父母也不要過於放心而忽略。


賴怡如治療師舉例,以往曾發生弟弟啃著通樂瓶子上的蓋子,姊姊認為他想打開而幫忙,結果弟弟順勢喝下去,造成喉嚨灼傷。除了關注外,也提醒父母,需事先了解寶寶的啃咬物如果被咬開後,裡面的物質是否會帶來傷害。


3 危急應變


除了平日多留意外,父母是否具備危急應變能力,更是重要。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哽塞是最常發生的狀況,而哈姆立克法是最佳的急救方式,建議父母應該學會較佳,以備不時之需。


~原文刊載於2012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拒絕腸病毒,聰明有方法!

媽咪寶貝 4月號 NO.142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
模特兒/漂亮妹妹妤倢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參考資料/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mp.asp


根據統計,每年腸病毒的疫情自3月下旬開始攀升,5~6月達到高峰後緩慢下降,直至9月份開學時再掀起另一波流行。或許是因為腸病毒的重症病患偶有死亡案例,所以家長們一聽聞腸病毒的大名,總是變得戰戰兢兢、如臨大敵。對於討厭的腸病毒,你真的了解全部嗎?有沒有任何小撇步,可以幫助抵禦疾病的侵襲呢?





Q&A 腸病毒迷思隨堂考


Q1 「腸病毒」名稱中有個「腸」字,所以這個疾病一定和腸胃不適有關!

Ans:No!

感染腸病毒造成的症狀可以歸因於「病毒的種類」和「感染者對病毒的反應」這兩大原因。病毒共有六十多型,種類眾多且造成的症狀不盡相同,而且即便染上同一型腸病毒,每個人顯現的症狀也不見得一樣,經過釐清後我們可以發現,真正會引起腸胃不適的腸病毒其實不多。

 

腸病毒之所以稱為「腸」病毒,這是因為感染途徑會經由腸胃道進入人體──腸病毒的特色在於不具有外套膜,所以進到胃中不會被胃酸消滅,能繼續存活再向下行走到小腸,跑進血液裡再流竄至身體某些部位繁殖進而產生症狀,並非這個疾病本身會引起腸胃道不適。所以當小朋友出現拉肚子、嘔吐等症狀,大部份和腸病毒是沒有關連性的喔!

 

Q2 寶寶的嘴唇四周有好多顆的小水皰,該不會是得了腸病毒吧?

Ans:No!

感染腸病毒顯現的症狀非常多,「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是我們常見的症狀之一,另外,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當中的「口」,其症狀也和泡疹性咽峽炎非常類似,因此,嘴巴出現潰瘍破洞常被大家拿來當作罹患腸病毒的一個指標。

 

泡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的水泡或潰瘍多生長在口腔黏膜,位置接近後咽(咽喉的深處),如果僅是單純將孩子的嘴唇翻下並不容易察覺到,不過如果腸病毒病程已經進展到第2、3天,泡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仍有可能蔓延到舌頭或是上顎的位置。口腔內的破洞是否為腸病毒需要醫師的診斷,不過如果只是單純長在嘴唇四周的皮膚上,多半是皰疹病毒引起的皰疹而非腸病毒!

 

Q3 腸病毒很可能會致命,一定要趕緊住院治療才行。

Ans:No!

或許是因為新聞報導偶有孩童染上腸病毒重症死亡的案例,再加上較易演變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今年有流行的可能,所以家長不免比以往還要更緊張一些。事實上,感染腸病毒顯現的症狀通常類似感冒,偶爾會引起泡疹性咽峽炎等較特殊的臨床表現,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提醒,治療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輕症住院不會提早痊癒,而感染初期醫生和家長都無法分辨孩子有無演變成重症的可能,所以除非孩子已出現重症癥兆或有不肯喝水的脫水跡象,才有住院治療的必要。至於前面提及較易演變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1歲以下幼童的重症機率約千分之3、3歲以下的重症機率約千分之1.5,換言之需要住院的孩子並不多,家長無需過於緊張。

 

孕媽咪得腸病毒,會不會影響寶寶?

倘若孕媽咪感染到腸病毒,原則上不會因此影響到寶寶的健康,雖然兒童健康手冊中提及,新生兒在生產過程中接觸到母親的血液及呼吸道分泌物也有可能感染,不過這樣的案例實屬少數,孕媽咪不必過度憂心。如果孕媽咪產前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症狀,產後接觸嬰兒前後要多加強雙手的清潔,戴上口罩避免飛沫傳染,並且對寶寶的身體狀況多加留意觀察。

 

了解腸病毒大小事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腸病毒以腸胃道(糞口傳染或食物飲水汙染)與呼吸道(飛沫、咳嗽、噴嚏)為主要傳染途徑,常見的情形有:小朋友換尿布或排便後未將雙手洗淨、病童的飛沫噴嚏傳染、病童手上沾了口水摸到門把,之後健康的孩子再碰觸門把亦可能得病,或者接觸到病童的皮膚水泡液體受到感染等等,不管是直接或間接,腸病毒傳染途徑廣泛,是四伏在孩子身邊的無形危機。

 

腸病毒的潛伏期約3到5天,但在發病前數天即有傳染力,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所以醫師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在家至少休養一週不要外出,患者會持續釋出病毒,但隨著時間越長咽喉的病毒量逐漸降低,可能的傳染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有沒有好發年紀?

如果你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得到腸病毒,這個觀念恐怕有待更新了,因為不管是小朋友、成年人或者是老年人,全部都有得到腸病毒的可能,只是隨著年齡增長,腸病毒的症狀會越來越輕微。以年齡層分析,5歲以下幼童佔所有重症病例約90%的比例,至於成年人得病,因為抵抗力佳症狀輕微,通常只表現出類似感冒喉嚨痛的症狀而已。

 

腸病毒常見症狀

 

「勤洗手」是最棒的預防方法

 

臨床上腸病毒可能引起多種疾病,但大多數症狀類似一般感冒,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急性心肌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等,其中又以「泡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最為大家所熟知:

 

(1)泡疹性咽峽炎:

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約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

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孩子可能因口腔潰瘍的不適無法進食,病程約為7~10天。

 

一般來說,腸病毒引起的發燒約3、4天會退燒,但是手口足的症狀會持續一到兩週之久後逐漸康復。另外,罹患腸病毒71型引發腦炎、肢體麻痺等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機率偏高,照顧者必須特別留意。目前腸病毒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唯有「勤洗手」是最棒的預防方法。

 

腸病毒重症4跡象

小標:跡象1》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發燒會影響孩子的活力,所以應以體溫正常時的精神為判斷標準,當孩子體溫正常卻出現嗜睡、活力不佳、意識不清、手腳無力的現象,除了一直想睡覺外,病童顯得意識模糊、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原來活潑的小孩變得安静不想動。

小標:跡象2》肌躍型抽搐

病童睡眠時突然出現類似無故受驚嚇或突然間的全身肌肉收縮,甚至隨著病情加重在清醒時也出現肌躍型抽搐。另外,病童也可能因肌躍型抽搐的症狀而變得無法入眠。

 

小標:跡象3》持續嘔吐

嘔吐可能為腦壓上升的表現症狀之一,嘔吐次數越多越要注意,尤其當孩子不但嘔吐更伴隨嗜睡、活力下降,或只有嘔吐而無腹痛、腹瀉等腸胃炎症狀時,照顧者都應該格外留心。

 

小標:跡象4》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

孩子安靜且體溫正常,心跳每分鐘120次以上或呼吸急促。

上述的4大跡象中只需具備一個,感染腸病毒的孩子就有演變成重症的可能,也不排除有住院的必要。另外黃瑽寧醫師提醒,年幼的孩子倘若不吃不喝不小便,只要兩天就會有脫水的危險,所以生病期間家長也要多加留意孩子的飲食狀況喔!

 

肌躍型抽搐與發燒畏寒的不同?

當小朋友發高燒時,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現象,這是因為體溫調節的中樞被重新設定,所以孩子感覺寒冷而顫抖,但如果是肌躍型的抽搐,會在睡覺時出現突發性的全身肌肉收縮,兩者略有不同!

 

居家照護6撇步

(1)多喝水:

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可以加速痊癒,多喝水、多休息就是抵禦腸病毒最佳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發揮抵抗力、快快趕走腸病毒。

 

(2)冰涼的食物:

當孩子染上腸病毒的時候,因為咽喉潰瘍的疼痛而不吃不喝也著實讓爸媽頭痛,建議此時可以多給予孩子冰涼的飲食,比方說冰淇淋、布丁、冰牛奶、冰果汁,藉由冰涼感降低孩子的不適。

 

(3)居家休息與隔離:

讓孩子在家休息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一方面讓孩子經由充分休息恢復體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傳染給他人的機率。

 

(4)小心處理排泄物:

糞口傳染是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之一,所以要讓孩子養成大小便後務必使用肥皂清潔雙手的好習慣,另外,照顧者也要將寶寶的尿布緊密包好後再丟棄,降低病毒散播的可能。

 

(5)留意重症4大跡象:

自孩子感染腸病毒出現症狀後的7天內,照顧者要多觀察孩子有無出現演變成重症的癥兆,掌握治療疾病的黃金時間、防止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6)家有一個以上的孩子感染:

若家中有第二個幼兒感染腸病毒,家長要特別小心注意病情發展,因為第二個病患接受的腸病毒之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也可能更上一層。

 

5步驟,洗手有方法!

既然腸病毒沒有外套膜不怕胃酸,同樣的觀念延伸,酒精和部份化學藥物也無法破壞腸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這些不具外套膜的病毒結構,但是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在清潔消毒前要選擇合適的清潔用品,才可以發揮最佳的效果。

 

乖乖洗手訣竅大公開

想讓雙手清潔溜溜,這可不是抹上肥皂泡沫然後隨便搓個幾下就可以應付了事的,為了教育大家有正確的洗手觀念並做到確實清潔,疾病管制局大力推行「濕搓沖捧擦」與「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口訣,爸爸媽媽也可以帶著小寶貝,跟著步驟一起動動手!

 

步驟1──濕:

打開水龍頭把手掌、手指、手腕充分淋濕並抹上肥皂或洗手液。

 

步驟2──搓:

以肥皂或洗手液起泡後,將手心、手背、指縫搓揉20秒。黃瑽寧醫師說明,「搓」的步驟是洗手口訣最重要的一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進行「內外夾弓大立腕」徹底清潔雙手:

 

1.內:雙手掌心對掌心相互搓揉。

2.外:手掌對手背繼續搓揉,把左右手的手背也清洗乾淨。

3.夾:十指交叉搓揉指間夾縫。

4.弓:將手心與手指背之間相互搓揉。

5.大:繼續幫大拇指按摩按摩,虎口的位置也別漏掉。

6.立:避免病菌藏在指甲縫隙間,將手指立起來對著掌心搓洗。

7.腕:最後也別忘記沖洗手腕,做完全的清潔。

 

步驟3──沖:

用清水將雙手沖洗乾淨。

 

步驟4──捧:

捧水沖洗水龍頭後關閉水龍頭。

 

步驟5──擦:

用乾淨的紙巾將手擦乾或用烘乾機將手烘乾。

 

洗完手一定要擦乾

根據研究統計,洗完手後如果只是甩甩雙手而沒有仔細擦乾,病菌仍會再度附著在手上,讓洗手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使用紙巾擦乾是最好的方式,不過現在都提倡環保,所以攜帶一條小毛巾或手帕專門拿來擦手也是不錯的作法,比使用公用毛巾更來得衛生乾淨。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雙手洗淨後不要直接用手關水龍頭,可以用紙巾或毛巾包覆水龍頭再關閉,可以避免雙手被二次汙染唷!在這裡也要順道提醒,雖然年紀小的孩子鮮少外出,病菌仍然有可能被家長由外帶進家門,所以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清潔雙手再和孩子接觸,確實做好個人衛生。

 

攜帶一條小毛巾或手帕專門拿來擦手

 

環境+用品的清潔消毒法

(1)居家環境:

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到6%)約15至20c.c.,倒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混合均勻後重點擦拭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常接觸的物體表面,並將清潔完畢的物體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2)衣物床單棉被:

不必刻意消毒,清洗後在陽光下曝曬風乾即可。

 

(3)奶瓶奶嘴玩具等用具:

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可將會接觸孩子口腔黏膜的奶瓶、奶嘴、小玩具丟入煮沸的滾水中殺菌消毒,減少腸病毒傳播。

 

 

黃瑽寧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修業中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小兒加護重症主治醫師/阿姆斯特丹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短期研究員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時隨地與寶寶做的99個親子益智遊戲


 


文章來源http://www.sina.com.cn 《母嬰世界》


用心,是親子遊戲的一個靈魂守則。



03歲的寶寶來說,遊戲是開發智力最好的學習方式,也是與父母之間最好的情感溝通方式。而父母唯有用心與寶寶一起遊戲:用心設計遊戲內容;用心陪伴寶寶;用心協助和引導寶寶,遊戲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才能起到最佳的親子功效。


 


別以為寶寶小,什麼都不懂,當你早上賴在床上哄他繼續睡的時候,他可不會讓你安耽;當你拖著疲憊的身軀窩在沙發裡看電視,他可不會獨享寂寞;當你耷拉著眼皮子給他講睡前故事,他可不會安心睡覺……


用心陪寶寶一起遊戲吧,用心做一個最棒的父母!


-------------------------------


 


【跟寶寶做親子遊戲之客廳版】


寬敞的空間,光滑的地板,簡直就是為了寶寶遊戲而設置的。那麼,千萬不要浪費,一定要利用利用再利用,玩個夠本!


 


1.聽指令做動作


適合年齡:6個月以上


玩法:家長面對寶寶,發出簡單的指令,如叫他拍拍手,搖搖頭,或伸出舌頭笑一笑等,一面說一面親自示範給他看,要是寶寶的年齡可瞭解說話的內容,家長可說話,不作示範。


寶寶學會——理解語言


小貼士:家長可逐漸為內容增加難度,如吩咐孩子替爸爸取報紙、外出時取自己的外套等。


 


2.分水果


適合年齡:1歲以上


用具:常見的水果(如蘋果、香蕉、橙等)、一個籃子、玩偶


玩法:將盛著各種水果的籃子放到寶寶的面前,再拿出一些玩偶,由媽媽抱著;然後對寶寶說:「大熊要吃蘋果,寶寶請你幫它拿一個XX。」隨意說出籃子內的水果,或叫寶寶拿不同的水果。


寶寶學會——認識水果


小貼士:當寶寶熟悉遊戲玩法後,可增加水果的種類以增加遊戲難度。


 


3.推小球


適合年齡:1歲以上


用具:一隻小球


玩法:和寶寶對坐,玩推球的遊戲。


寶寶學會——平衡和手眼協調


小貼士:根據寶寶的能力,把推球的距離縮短或加長,幫助寶寶肌力的發展。


 


4.天氣報告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玩法:每星期抽一晚時間,跟孩子來個深情對話,報告內心世界;互相講出令自己開心的事情(晴天)、疑惑的事情(陰天)、不滿的事情(雨天);並且對改變自己心情提出新建議。


寶寶學會——說出內心感受


小貼士:家長也要向寶寶講出內心感受,並且如果寶寶突然不想講,千萬別逼他。


 


5.日曆的秘密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客廳掛著的日曆


玩法:準備一個大日曆,與孩子一同看日曆,瞭解日期和各種節假日等。


寶寶學會——時間概念


小貼士:日曆的內容博大精深,要按孩子的興趣和理解力,選擇寶寶應學的範圍,切勿過分灌輸。


 


6.車子跑得快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各種各樣的玩具汽車


玩法:與寶寶一同玩玩具車時,與寶寶討論:怎樣可以推得最遠?鼓勵孩子就這個難題作假設,然後按自己已有經驗作邏輯推理。如:要車子推得最遠,第一應該……然後應該……,看假設是否成立,再和孩子討論和總結。


寶寶學會——邏輯推理


小貼士:提出讓孩子發現和要解決的問題須符合孩子的能力,既能挑戰孩子的思考,又不會因太困難不成功而產生挫敗感。


 


7.二人三足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繩子


玩法:把繩綁在媽媽和寶寶的腳上,一起向預定的終點進發;走的時候可以叫121


2的口號,促進兩個人行動一致。


寶寶學會——互相合作


小貼士:在客廳進行,儘量搬開雜物,以免在遊戲進行時不慎撞傷。


 


8.扭腰踏步小舞步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音樂


玩法:先教孩子基本動作,如扭扭腰、踏踏腳、轉個圈等,孩子熟練後,隨著音樂旋律節拍跳出以上動作。


寶寶學會——跟著節奏跳舞


小貼士:讓寶寶跟隨音樂自由發揮,不用拘泥於動作。


 


9. 呼拉圈汽車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一個呼拉圈


玩法:用一個呼拉圈,套在媽媽與寶寶之間,模擬架車行駛。如果人多的話更可以分成小組比快。


寶寶學會——合作溝通


小貼士:配合遊戲,放置在地上的雜物和先行移走,擴大寶寶「行走」的空間。


 


10.定力考驗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玩法:請寶寶做不同的活動,如假裝抹窗,或者請他繞圈走動,不過當你一聲令下,就要立刻停止不動,維持剛做著的姿勢。家長可以拍手或用其他方式喊停。


寶寶學會——根據指令做動作


小貼士:遊戲人數可以較多,增加刺激和、趣味性。


 


11.袋中尋寶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深色布袋、篩子、鑰匙、小圓球


玩法:把篩子、鑰匙、小圓球等3種東西放入布袋裡,然後叫孩子把其中一種拿出來。


寶寶學會——用觸覺進行判斷


 


12.凌空飛人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玩法:爸爸和寶寶面對面站著,接著抓起他的雙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各繞轉一圈。


當寶寶適應後,可轉到兩圈、三圈,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圈數。


寶寶學會——感受旋轉


小貼士:抓住寶寶手腳的動作不要太粗魯,以免寶寶的關節受傷。同時,轉的速度和方向要注意平衡的原則,不要偏向某個方向,這樣整個前庭系統的發展才會平衡。需要注意寶寶的反應,若寶寶哭或十分恐慌,應暫時停止,同時瞭解原因。


 


13.踏步走直線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膠紙、繩或顏色帶


玩法:用繩子在客廳的地上拉一條直線,並以膠紙緊貼牢固。向寶寶示範以腳跟碰腳尖的方法交互前進,雙手可以向左右張開以保持平衡,或手持物件前進;除了直線外,前進的路線也可按孩子的能力設計成彎彎曲曲,中途更可加設障礙,增加遊戲的趣味。


寶寶學會——平衡和協調身體


小貼士:不要預設太多目標而影響寶寶的興趣。


 


14.客人來了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玩具茶具(過家家遊戲中的餐具)


玩法:媽媽扮演客人的角色,來寶寶家串門;讓寶寶開門,然後給客人倒杯茶;鼓勵寶寶跟客人談話。


寶寶學會——社交能力


小貼士:媽媽可以多做幾次示範給寶寶知道如何有禮貌的接待客人。


 


15.用腳取空罐


適合年齡:3


用具:一個果汁空罐


玩法:把果汁空罐倒放在地板上,寶寶坐在地上,雙手觸地支撐身體平衡,用兩腳尖將空罐豎立起來。


寶寶學會——靈活運用雙腳


小貼士:方形的物件往往較圓形的物件易於拿取,所以不妨以方形的盒子例如紙包飲品,來替代空罐,從而減低難度和增加孩子的成功感。


 


16.踢坐墊


適合年齡:3


用具:數張坐墊


玩法:寶寶先躺在沙發上,雙腳舉高。爸爸把第一個坐墊放在寶寶的腳掌上,讓寶寶以雙腳撐著坐墊後數「123」,然後把坐墊用力踢走。


寶寶學會——身體的平衡和耐力


小貼士:這個遊戲能訓練孩子的堅持力和忍耐力。由於遊戲要求父母把坐墊平衡地放在孩子腳掌上,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充分合作。


 


--------------------------


【跟寶寶做親子遊戲之廚房版】


不要再把廚房當成寶寶的禁地,既然他對這裡充滿了好奇,那麼何不用吸引他興趣的鍋碗瓢盆、瓶瓶罐罐讓他徹底過個癮?


17.炊具音樂會


適合年齡:10個月以上


用具: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各準備幾個。


玩法:把準備好的鍋碗等東西反轉放在桌子或地上,然後給寶寶用筷子或調羹,讓寶寶盡情的敲打。


寶寶學會——認識聲音


小貼士:媽媽可以在寶寶打的時候加點音樂背景,並給寶寶節奏的訓練。增強寶寶的音樂感。


 


18.倒水遊戲


適合年齡:1歲半


用具:水、量杯


玩法:把各種大小的杯子給寶寶;鼓勵寶寶用杯子裝滿水,並倒進一個大鍋中。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在指定時間內看寶寶能完成多少的量。


 


19.舀豆子


適合年齡:1歲半


用具:2個小碗、湯匙、各種大小的豆子


玩法:先把各種豆子分類放碗;媽媽拿著湯匙示範舀的動作,並鼓勵寶寶嘗試去舀。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媽媽在這個遊戲的時候,請注意不要讓寶寶誤吞豆子。


 


20.米缸尋寶


適合年齡:1歲半以上


用具:家裡的米缸、各種小物件(鑰匙、小玩具車、湯匙等)


玩法:媽媽首先教寶寶各種小物件的名稱;然後把東西放進預先準備的米缸中;再勵寶寶用手去摸米缸中的物件,並說出摸到了什麼。


寶寶學會——用手去感覺事物


小貼士:媽媽在這個遊戲進行的時候可以增加難度,要求寶寶把眼睛蒙上。


 


21.錫紙立體畫


適合年齡:1歲半以上


用具:錫紙一張、沒有煮熟的粗面條、大的盤子


玩法:媽媽先把面條剪成約20釐米長,並放在大盤上;鼓勵寶寶用面條做出自己喜歡的造型,然後把錫紙放在面條上;讓寶寶在錫紙上根據面條的位置用手指描繪,一張錫紙立體畫就出現了。


寶寶學會——靈活運用手指


小貼士: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認知程度鼓勵寶寶做出更有形態的造型。


 


22.分水果


適合年齡:1-3


用具:一些常見的水果(


蘋果、香蕉、橙等)、一個籃子、玩偶


玩法:將一個盛著各種水果的籃子放到孩子的面前,再拿出一些玩偶,由媽媽抱著,然後對孩子說:「大熊要吃蘋果,寶寶請你幫它拿一個。」隨意說出籃子內的水果,或叫孩子拿不同的水果。


寶寶學會——認識水果,學會分享


小貼士:當孩子熟悉遊戲玩法後,可增加水果的種類;也可以角色互換,由孩子發出指示。


 


23.粉團小師傅


適合年齡:2


用具:粘米粉、麵粉和水


玩法:可幫忙用粘米粉、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搓揉成一個柔軟的小粉團,然後讓孩子試著用手在桌面上任意搓揉,發揮創意。


寶寶學會——卷、捶、壓、拍、打、搓、拉等動作


小貼士:不必太在意最後的成品,只要鼓勵寶寶多嘗試就可以了。


 


24.好味指點點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廚房的調味料。鹽、糖、醋、醬油等


玩法:媽媽先準備好以上的調味料,並放置在小碗中;然後指示寶寶用手指摸一下調味料並放進嘴巴嘗試味道,同時告訴寶寶這個調味料的名稱;再給寶寶蒙上眼睛,叫寶寶用剛才的方式來試味道,然後說出是什麼。


寶寶學會——辨別各種味道的特有性


小貼士:在遊戲過程中,討論材料的味道,但是不要談論顏色,讓寶寶能全神貫注辨別味道。注意每嘗試過一種味道,讓寶寶喝口水。


 


25.好玩傳聲筒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2個紙杯、1根線


玩法:在2個紙杯的底部,各用針線穿一個小孔,用一條長約60釐米的線串起來;媽媽和寶寶各拿一個杯子,用互通電話的方式傳遞各種聲音。


寶寶學會——對聲音產生敏感


小貼士:在玩的時候轉過身,兩人彼此看不見,增加傳聲的神秘感。


 


26.稱米學重量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2個空飲品紙盒,一支竹竿、一條繩子


玩法:把飲品紙盒的頂部剪去,掛一條繩子在竹竿上,繩子的兩端綁著2個紙盒;讓寶寶把米分別放進2個紙盒內,哪一邊墜下,就在另一邊加米。


寶寶學會——觀察和比較物件的重量


小貼士:媽媽把住竹竿,讓寶寶來加米。


 


27.撿棒棒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筷子20


玩法:媽媽把20支筷子放在掌心,然後放手,筷子會散落在桌上;然後鼓勵寶寶把筷子一根一根撿起來,但要求寶寶不能碰到其他的筷子。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媽媽在進行這個遊戲時,請注意寶寶不要被筷子碰到眼睛、鼻子等地方。


 


28.洗碗遊戲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寶寶自己的餐具、小盤


玩法:媽媽把寶寶的餐具放到小盤中,並給寶寶一塊布,鼓勵寶寶自己動手洗碗。


寶寶學會——做家務


小貼士:媽媽在進行這個遊戲時,避免給寶寶玻璃的餐具,以免不小心情況出現時,弄傷寶寶的小手。


 


29.打雞蛋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雞蛋攪拌器、雞蛋、大碗


玩法:媽媽先示範打雞蛋的動作,然後引導寶寶嘗試打雞蛋。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媽媽可以把攪拌器換成筷子或者湯匙,讓寶寶嘗試不同的工具。


 


30.叮叮噹噹的聲音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廚房用品


玩法:媽媽為寶寶演示切菜、炒菜、洗菜、刷鍋碗等的動作、聲音。提醒寶寶注意聽各種聲音的區別。然後請寶寶到廚房外面仔細聽,請他猜一猜聽到的是什麼聲音。


寶寶學會——辨別不同的聲音


小貼士:媽媽在這個遊戲進行時,可以請寶寶形容一下聲音有什麼不同。


 


31.我幫媽媽洗衣服


適合年齡:2歲以上


用具:全家的衣服


玩法:媽媽洗衣服的時候請寶寶幫忙,把淺色的衣服放在一起,深顏色的衣服放在一起;還可以讓寶寶看看爸爸媽媽的衣服比寶寶的大。


寶寶學會——認識大小和分類


小貼士:寶寶也許還不明白淺色和深色的區別,媽媽可以說出具體顏色來指導他,比如:「寶寶把紅色的衣服放在這裡,綠色的衣服跟紅色的放在一起。」


 


32.冰箱尋寶行動


適合年齡:2歲半以上


用具:廚房的冰箱


玩法:媽媽先打開冰箱,讓寶寶看看裡面東西的分佈情況;然後把部分的東西從冰箱拿走;再次打開冰箱問問寶寶「什麼東西」不見了?


寶寶學會——觀察和記憶


小貼士:媽媽開始時把範圍縮短,不需要整個冰箱。待寶寶喜歡了這個遊戲後,可以逐漸擴大範圍。


 


33.用鹽來畫圖


適合年齡:3


用具:鹽、蠟筆、雙面膠紙


玩法:抓一把鹽,用蠟筆在鹽上加色,然後剪一段雙面膠紙,撕去膠把有色的鹽貼附在撕去紙面的膠紙上,這條雙面膠紙就形成了美麗的圖案。


<span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CO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爸媽學沖泡牛奶

 



沖泡牛奶,相信很多人習慣都會先放奶粉,再加熱水,或許大人沖泡喝牛奶可以很隨性,但是這樣的方法可就不適用寶寶喔。




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但在這份喜悅中是不是也摻雜了一點忐忑與緊張呢?新手爸媽初為人父母的第一堂課,要學習如何沖泡牛奶給寶寶喝。


沖泡牛奶的動作看似簡單,卻蘊含很大的學問,因為牛奶若沖泡的過稀,長期下來會造成寶寶便秘,而過濃則會增加寶寶腸胃及腎臟負擔,因此不可不慎。


沖泡牛奶最基本的原則



即是用煮沸過且無污染的水沖泡,且使用的器皿必須是消毒過的乾淨食具。


牛奶沖泡的步驟如下:


1.每家奶粉的量匙不同,爸媽在沖泡牛奶前必須先詳閱說明書,確實了解一匙奶粉可沖泡幾CC的水。



切記!一匙奶粉是指「平鋪」,有的父母怕孩子吃不飽,都會讓量匙堆出「小山丘」,過量的奶粉寶寶吸收不了,長期下來會造成寶寶便秘,而過濃則會增加寶寶腸胃及腎臟負擔,因此爸媽可別弄巧成拙。


2.調奶前須先用肥皂將雙手洗淨,以確保衛生避免寶寶受細菌感染。


3.沖奶時應先將煮沸過的溫水(預定泡的CC量)倒入奶瓶中,此時應避免使用太高溫的水來沖調,否則易破壞牛奶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除此之外也不得先將奶粉倒入奶瓶中再加水,以免奶粉附著在瓶底化不開。


4.放入適量的奶粉後,將奶嘴裝上然後輕輕的左右搖晃使奶粉溶化,此時切記勿上下搖晃以免牛奶起泡,否則寶寶喝了容易脹氣導致吐奶。



5.最後,記得每次沖泡好的牛奶,太熱或太涼都不適宜, 可先將牛奶擠一滴落在手腕內側試水溫,再給寶寶喝喔!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口腔清潔 ......未長牙寶寶口腔清潔方式


台大醫院牙科部一般牙科主治醫師 


牙齒的發育,早在媽媽懷孕的第六個星期便已開始,先是由口腔內的上皮細胞分化成牙胚,各個牙胚會因其所在的位置形成不同形狀的牙齒,當勾畫出牙冠的輪廓基質後,由於鈣和磷等礦物質的沉積,才讓牙胚由軟變硬,牙冠鈣化完成後,隨著牙根的形成,牙齒便慢慢往口腔方向移動,等到牙根完成約四分之三時,牙齒才會穿出牙齦,出現於口腔內。


「出生牙」拔不拔要評估有些寶寶在出生時口內便已有「出生牙」,或是在出生後一、二星期便長出了「新生兒牙」,習俗會迷信認為這是「鬼牙」帶來噩運的癥兆,而急著想將之拔除,此時宜先帶給醫師檢查,確定是否為牙齒構造,若是牙齒,便是因牙胚的位置較接近牙齦,所以也較早萌出,此時若拔掉了,下顎乳牙門牙便會缺失,直到恆牙門牙長出,所以不可不慎,媽媽也只能忍耐餵母奶時的不適了。有時可在寶寶的無牙牙齦上發現白色的腫脹突起,這是發育時牙板殘遺形成的囊腫,並不會造成寶寶的不適,待囊腫破出牙齦或長牙時便會消失,所以也毋需治療。


「無牙」時的口腔問題在完全無牙的寶寶口腔裏,當然沒有蛀牙的問題,但在口腔黏膜可能出現不同原因所引起的發炎或潰瘍。較常見的有單純皰疹病毒所引起的齒齦口腔炎,及屬於腸病毒之一的克沙奇病毒,所引起的皰疹咽峽炎及手足口病,均會先在口腔黏膜上出現多發性小水泡,水泡破裂後形成潰瘍,不同疾病好發的位置略有不同,如皰疹咽峽炎的潰瘍便較靠軟骨及咽喉處。


口內有潰瘍時極為疼痛,寶寶會因此而不願進食,或哭鬧不安,所幸這些病毒的口腔感染多無其他嚴重併發症,只要休息一至二週後便會自然痊癒,家人在回家後接觸寶寶之前先洗手,避免帶寶寶進出公共場所,為根本預防之道。清潔口腔的方法寶寶的第一顆乳牙通常會在六個月大時長出,因此嬰兒在零歲到六個月大之間,口腔的清潔重點,是以保持嬰兒的牙齦及舌頭的潔淨為目標。


如何清潔寶寶的口腔呢?以下一些方法、步驟提供父母參考:


 ◎清潔準備工具溫開水一杯、紗布巾或4×4公分紗布塊或棉籤、棉花棒


 ◎清潔步驟


1.將寶寶平放在臥室床上,媽媽跪趴於寶寶正前方,與寶寶面對面。


2.媽媽以雙手的手肘支撐於床上,並可以雙手前臂稍加擋住寶寶揮動的雙手。


3.媽媽左手手腕與手掌扶住寶寶的下巴,同時以左手食指稍微拉開寶寶的頰黏膜,以能看清楚寶寶的整個口腔狀況。


4.以紗布巾或紗布塊包覆右手食指,以溫開水沾溼,或右手持棉籤、棉棒沾溫開水。


5.循序輕輕擦拭寶寶口腔的右上到左上,然後左下到右下牙齦。


6..輕輕擦拭寶寶的兩側頰黏膜。


7.輕輕擦拭寶寶的上?黏膜還有舌頭表面。


◎清潔時注意事項


1.在幫寶寶清潔時,不可太深入寶寶口腔內,以減少寶寶嘔吐及不適感。


2.紗布或是棉花棒髒了,應立即更換新的,以免造成細菌感染。


3.在清潔過程中,寶寶若有任何不舒服或不適感,都應停止動作。先在寶寶趴在媽媽的肩膀上,休息5至10分鐘後再躺下較妥當。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