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寶貝的~醫療、照護、成長與發展 (3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小兒咳嗽預防方法


 


1、保持空氣新鮮:污濁的空氣對呼吸道粘膜會造成不良刺激,因此,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廚房油煙要排出,家長更不可在家吞雲吐霧過煙癮。應定時開窗換氣。


 


2、及時增減衣被: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肯定比大人怕冷,他們往往不分季節,不分室內室外,將孩子捂得過厚,包得過嚴,不讓孩子受一點寒氣,其結果是造成機體調節能力差,抵抗力低下。


 


3、調節室溫:適宜的溫度是25—28℃,稱為中性溫度。適當開關門窗,避免室內人員擁擠,使用電扇、取暖器或空調,均是簡便易行的措施。


 


4、居室適當濕度:環境過於乾燥,空氣濕氣下降,會導致鼻腔粘膜發乾、變脆。氣候乾燥時,可常用濕拖把拖地,或在地上灑些水。


 


5、飲食調節:魚、蟹、蝦和肥肉等葷腥、油膩食物,辣椒、胡椒、生薑等辛辣之品,要注意避免。而新鮮蔬菜如青菜、胡蘿蔔、番茄等,有利於機體代謝功能的恢復。


 


二、寶寶咳嗽止咳妙招


 


1、夜間抬高寶寶頭部:如果寶寶入睡時咳個不停,可將其頭部抬高,咳嗽症狀會有所緩解。頭部抬高對大部分由感染引起的咳嗽是有幫助的,因為抬高頭部可減少分泌物向後引流。


 


2、水蒸氣止咳法:如果寶寶咳嗽嚴重,可讓寶寶吸入蒸氣;或者抱著寶寶在充滿蒸氣的浴室裡坐5分鐘,潮濕的空氣有助於幫助寶寶清除肺部的黏液,平息咳嗽。


 


3、熱水袋敷背止咳法:熱水袋中灌滿40度左右的熱水,外面用薄毛巾包好,然後敷于寶寶背部靠近肺部的位置,這樣可以加速驅寒,能很快止咳。


 


4、熱飲止咳法:多喝溫熱的飲料可使寶寶黏痰變得稀薄,緩解呼吸道黏膜的緊張狀態,促進痰液咳出。最好讓寶寶喝溫開水或溫的牛奶,不宜喝橙汁,西柚汁等柑橘類的果汁。


 


三、寶寶咳嗽飲食三誤區


 


1、為潤肺吃生梨:很多人認為,咳嗽時吃點梨可以“潤肺”,但其實這種做法在感冒咳嗽初期應特別慎用。梨是偏寒涼的食物,而所有寒涼食物都會傷肺和胃。


 


2、咳嗽喝清補涼:除了生梨外,西瓜、火龍果等水果也都是涼性的,咳嗽期間應儘量少吃,葡萄、蘋果、楊桃、枇杷、芭樂則可以適當吃一些。


 


3、食用橘子止咳:許多人認為橘子是止咳化痰的,其實,橘皮確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橘肉反而會生熱生痰。因此孩子咳嗽的時候不要吃橘子或者喝橘子汁。


 



                                                               文章出處【媽媽育兒百科


轉貼:http://tw.myblog.yahoo.com/jw!iE68FkaKCEGSBkm3Z6i.ZAs-/article?mid=6678&prev=6680&next=6676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發展評量表



 



以下圖摘自明治媽媽樂園:嬰兒發展評量表


 













0~1歲嬰兒發展指標



文╱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楊明道




每個孩子的發展里程碑不同




嬰兒期的發展主要可由四大方向來做評估: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生活能力。然而必須先強調的是,各時期可達成的發展里程碑如同身高體重一般,正常嬰兒彼此間本來就有快有慢,發展里程碑無法只以一特定時間點便界定何為異常、何為正常。




目前常見的檢核嬰兒發展工具是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enver II) form(簡稱 DDST),它是記錄各年齡正常嬰兒可達到的發展能力,再以統計方法表達出正常嬰兒中25﹪、50﹪、75﹪、90﹪可達某一動作的年紀。舉例來說,以放手獨立走路而言,正常嬰兒25﹪在11月大可達到,50﹪在12月大可達到,75﹪在13月大可達到,90﹪在14月大可達到。由此可知,嬰兒發展如同身高、體重成長一樣,都是呈現常態分佈,有人快,有人慢。




嬰兒期發展的四大方向




以下依DDST由四大方向先做各階段的說明,標示的年紀以90﹪正常嬰兒可達成某一動作為準,在嬰兒清醒時檢測:




★粗大動作



1個月大:趴臥時可稍稍抬頭。
2個月大:趴臥時抬頭約可至30度左右。
3個月大:趴臥時抬頭約可至45度左右。
4個月大:趴臥時抬頭約可至90度左右。
5個月大:趴臥時可用雙臂將胸部抬離床面。
6個月大:翻身(包括仰臥翻成趴臥、趴臥翻成仰臥皆可)。
7個月大:拉仰臥嬰兒的雙手至坐立時,嬰兒頭部、臀部跟隨軀體,不會落後。
8個月大:可放手坐穩,或是能坐著用雙手把玩玩具。
9個月大:可攀著家具站立。
10個月大:自己可攀著家具站起來。
11個月大:自己翻身坐起來。
12個月大:獨立站2秒以上。




★精細動作



1個月大:手追隨物品至身體中線。
3個月大:手追隨物品超過身體中線。
4個月大:可手持波浪鼓等玩具、雙手交握、玩手。
5個月大:追蹤物品達180度。
6個月大:伸手抓物品。
7個月大:抓取葡萄乾等小物品、可將物品(如積木)交至另一手。
8個月大:同時拿兩塊積木。
10個月大:以食指和拇指夾取小物品(如葡萄乾)。
11個月大:敲兩塊積木。
1歲2個月大:把積木放入杯子中。




★語言



1個月大:發出聲音、對鈴聲有反應。
2個月大:發出「嗚」、「啊」音。
3個月大:笑出聲音。
4個月大:發出長聲尖叫。
5、6個月大:轉頭向聲源。
7個月大:轉頭向說話者。
8個月大:發出單音節聲音、嘗試模仿別人說話。
9個月大:出現類似「爸爸」、「媽媽」連音字,但不針對特定人叫。
10個月大:發出雙音節聲音。
12個月大:吱吱喳喳地含糊說話。
1歲2個月大:正確地叫爸爸、媽媽。

★社會生活能力



1個月大:會盯視人臉。
2個月大:可被逗笑。
3個月大:自己發笑。
4個月大:注視自己的手。
6個月大:自己拿東西吃。
11個月大:玩家家酒等假想遊戲。
12個月大:指出自己要的東西。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而3歲之前更是兒童神經系統發展的黃金時期,輕忽不得。即早發覺出發展遲緩兒,最重要的是能及早給予治療及療育課程,及早矯正或減輕其日後問題,不僅幫助遲緩兒,也能減少家庭和整個社會在將來要為該遲緩兒付出的可能負擔和代價。









嬰兒發育指標( 含計算公式 )




一、嬰兒體格發育




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為3 kg,1歲以內嬰兒的體重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




前半年: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x0.6



後半年: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x0.52




二、嬰兒動作、智力、聽力、語言發育

(1) 0-3個月



動作:無規律不協調動作,2個月以後能抬頭,但不能很好地控制頭頸部。



智力:不能注視,能微笑,照顧人只有通過哭、笑來理解嬰兒的表達狀態。



聽力:嬰兒剛出生時對聲音還不十分敏感,對50-60分貝的聲音,嬰兒可表現為眼睛睜開,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曲屈;對大聲可有驚跳反應。大約3個月時,嬰兒能分辨出不同方向發出的聲音並會向聲源轉頭,關注熟悉人的說話,會用微笑來接受大人對他的說話,母親的聲音比生人的聲音更易於接受。



語言:無意識交流階段,發出饑餓、生氣、疼痛的叫喊聲,哭叫,2個月後能發出和諧的喉音及咿呀發音,對大人言語發出“嗚嗚”聲。




(2) 4-7個月



動作:扶著髖部能坐,手能握持玩具,頸部控制較好,接近6個月時可獨坐一會兒。



智力:抓面前物件,能認識熟人和生人,通過眼睛和關注來表達。



聽力:對於距耳60cm的35—40分貝的較輕的聲音作出持續可信的反應,聽到母親聲音停止活動,頭轉向聲源,對不同的(友好的、生氣的)語調作出不同的反應。



語言:有意識交流階段。大聲發笑,能喃喃發出單調音節,7個月時能發出“爸爸”“媽媽”等複音;




(3) 8-12個月



動作:會拍手,穩坐,會自己坐起來躺下去,能自己站立;1歲能獨走,能彎腰拾東西。



智力:注意觀察大人的行為,能模仿成人的動作,對人及事物有喜憎之分。



聽力:對聲音的定位能力有明顯提高,對較輕的有意義的聲音可表現出興趣,對聲場中的囀音亦開始反應,如反復給較輕的無意義的聲音,嬰兒可產生厭煩感,且可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反應。對名字做出反應;辨認一些遊戲中的短語(如“娃娃多大”);辨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如搖手表示“再見”)。



語言:單向階段。模仿大人所發的簡單音節,能懂幾個較複雜的詞句,並能叫出簡單物品的名稱,開始對一些詞義理解,使用單詞結合手勢和環境來交流。



如果多次給嬰兒重複什麼是狗後再問“狗呢,”嬰兒就會轉頭去看狗,這應注意變換刺激聲以引起嬰兒的興趣。








9-12個月寶寶發展評量圖!!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舒緩寶寶脹氣5



撰文/陳宗琳;採訪諮詢/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偉燾


 







嬰兒的腹壁較薄,只要肚子裡累積較多氣體,就會有鼓脹的感覺,讓外表看起來鼓鼓的。但只要沒有其他合併症狀或異樣,媽咪就不用過於擔心!



很多媽咪經常會懷疑寶寶是不是有脹氣現象,否則為何肚子看來總是鼓咚咚的?到底肚子裡有空氣算不算脹氣?需不需要帶去給小兒科醫師檢查看看?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偉燾解釋,大部分的嬰兒腹部都是微凸的,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只要寶寶沒有特殊的異樣與症狀,就不需要過度擔心。



Part 1 原因篇





腹部為何有空氣?


陳偉燾醫師指出,胃腸道中出現氣體是屬於正常現象,再加上寶寶出生後4個月內,因為消化系統發育仍不成熟,胃腸蠕動速度不好,且腹壁又薄,因此看來總是鼓鼓的,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脹氣,但他強調,「脹氣」這個詞其實並不恰當,畢竟腸胃道中原本就會有氣體來回進出,因此只要寶寶沒有不舒服的表現,脹氣是很自然的生理現象。
至於腸胃道裡的氣體從何而來?陳偉燾醫師進一步說明,最常見的是由嘴吃進去,尤其當寶寶喝奶或哭鬧時,最容易吃進過多的氣體,例如奶瓶的奶洞過大或過小、餵奶姿勢不正確等都是原因之一。此外,由於胃中的胃酸會與食物酸鹼中和而產生氣體,再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與氧氣擴散到胃腸中, 還有腸道中的細菌與腸道中的物質起發酵作用所產生的氣體等,這些都是氣體的主要來源。



脹氣4原因



陳偉燾醫師表示,大多數寶寶會出現脹氣都是生理性或暫時性的,最常發生腹部氣體過多的狀況則有:
【吃了會脹氣的食物】





牛奶本身就屬於鹼性食物,與胃酸中和後自然會產生 氣體,一旦腸胃道消化功能有缺損或尚不成熟,就可能累積過多的氣體造成不舒服的現象。此外,每個寶寶體質各異,有些寶寶就會在喝完配方奶時出現脹氣的現象。
【奶嘴開口不適合】



若是奶嘴的開口過大,不只喝奶時容易嗆到,有時會連空氣也跟著吞進去:相反地,開口若太小,寶寶需要費更多的力氣吸奶,也會因此吞進過多的空氣,導致脹氣。
【寶寶哭鬧過後】



由於空氣大多是從口吃入,因此寶寶大哭過後,也可能會吞入大量的空氣而不舒服。


【副食品階段】


 





有許多食物容易出現脹氣或便秘,尤其是到了副食品階段,若寶寶接觸了過多容易導致氣體的食物來源,如豆類、蛋、玉米、花椰菜等,當然容易脹氣。

 


脹氣觀察法





腹部的氣體若過多,確實容易引起不舒服,媽咪也因此經常疑惑著到底該不該帶寶寶去看醫生?陳偉燾醫師提醒父母,如果寶寶並沒有特殊的狀況,只要仍舊吃得好、睡得好又長得還不錯,就不用太過擔心。
但如果寶寶經常哭鬧,且排除了其他可能會造成哭鬧的原因後,仍然哭鬧不停,且腹部平日(不哭鬧時)經常性的緊繃,才要懷疑是否有真的脹氣問題。通常寶寶若脹氣會出現厭奶、胃口不好、難以安撫等現象,這時就建議帶給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必要時醫師就會給予一些消除脹氣的藥物來改善脹氣問題。

 


Tips觀察脹氣指標



趁寶寶沒有哭或用力的時候,也就是比較放鬆時,只要腹部摸起來是鬆軟而非緊繃的,就不是病理性脹氣。



難以分辨的寶寶啼哭
陳偉燾醫師表示,寶寶哭鬧有太多原因,脹氣雖然是其中之一,但卻非唯一,因此,分辨寶寶啼哭的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重點。他舉例,有些寶寶會在晚上哭,白天卻不哭,哭時還會手握拳頭、臉部漲紅、雙腳彎曲,有點類似成人的腹痛情形,就有可能是嬰兒腸絞痛(也稱為夜啼);不過,這種哭泣若沒有伴隨嘔吐、腹瀉、發燒、便秘及不自主規律性動作時,就比較不用擔心,通常只要等寶寶三個月大後,情況就會 漸漸有所改善。
至於腸套疊的哭鬧,就不只是晚上哭而已,陳偉燾醫師說,這種屬於急性的症狀,哭的次數會很頻繁,甚至連白天都哭,若是寶寶超過4個月大還是容易啼哭,就要特別留意 是否有其他的疾病。


 



Part 2舒緩方式





舒緩寶寶脹氣5



如果寶寶只是正常生理性的脹氣,父母或許可以在生活中嘗試做些改變,以改善寶寶腹部不舒服的現象。
方法1:檢查奶嘴洞的大小
最恰當的奶嘴洞孔,應該是將奶瓶倒過來時,牛奶會一滴一滴規律性的掉下來,若是太快或太慢,都有可能造成寶寶吞食過多的空氣,陳偉燾醫師提醒,別以為只要使用防脹氣奶嘴就能真的防脹氣,媽咪還是應該多加嘗試。
方法2:喝奶後拍打嗝
腹部空氣的排出,主要是靠排泄,最常排泄的方式則為打嗝及放屁,其次是被 胃腸道細胞吸收或利用,及腸道的細菌利用而消耗。因此,建議每次喝完奶後,不論是母奶或配方奶,都應該幫寶寶拍打嗝,讓胃中多餘的氣體排出。
方法3:觀察副食品的進食反應
到了添加副食品的階段,除了要先從單一、蔬果類的食物開始慢慢添加外,每嘗試一種新的食物時,也應該觀察寶寶進食後的反應,若發現某些食物比較容易出現脹氣,可以等到再大一點再餵食。
方法4:按摩能舒緩情緒
適時幫寶寶做腹部或身體按摩,確實也有安定情緒的功效,或者也可利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減少哭鬧的時刻,就能降低吃進過多空氣的機會。此外,當寶寶哭泣時,可以利用低沉的聲音安撫,對情緒的穩定也有幫助。
方法5:餵奶方式要正確
最後,陳偉燾醫師強調,餵奶的姿勢與方法也很重要,媽咪要多留意寶寶喝奶時的狀況,儘量不要讓奶瓶已空卻仍在吸食的狀況發生,親餵母奶時,也要注意哺餵的姿勢是否正確等,唯有時時留意,才能觀察並提早發現寶寶不適的現象。

 


可以塗抹清涼油嗎?





當寶寶出現脹氣,已經影響到吃、睡或哭鬧厲害時,經過醫師的診治,沒有合併其他問題,才可以使用薄荷油或是清涼油。爸媽幫寶寶塗抹之前,先將清涼油倒在手上搓揉幾下,利用手上的餘熱幫寶寶擦拭肚皮。要注意塗抹時避開肚臍處,擦拭肚皮周圍,並依照順時鐘的方向,由內而外塗抹皮膚。塗抹後,可以配合使用熱毛巾做熱敷,或是進行腹部按摩,都可以舒緩脹氣不適,間接促進腸子蠕動,來達到排氣效果。

 


就醫時機





寶寶脹氣到令他難以忍受,且合併嚴重的哭鬧、持續嘔吐、腹瀉、活力變差、體溫不穩,或是嚴重便秘時,爸媽應該立即帶寶寶給小兒科醫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陳偉燾醫師
現任/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原文刊載於2010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拍痰~~


作者:宋文舉主任

 

 

拍痰時寶寶頭部是否一定要放低?不要放低。



拍痰是以振動的原理,讓氣管及肺部內的痰液能較鬆動,當咳嗽時會較容易咳出來。一般建議,頭放低的目的是在於使鬆動的痰液能隨著體態及重力的作用向低處流,當頭較胸部為低時,痰液就易流出氣管外,其用意是很好的。



但是,頭放低實際上卻有下列的缺點:



1. 易嘔吐:因胸腹高頭低的姿勢時,胃要較食道及口腔為高,此時胃內容物很容易順著食道流出來。



2. 寶寶有恐懼感:頭低胸高不是一個正常的體態,沒有安全及舒適感,在大的病患可以抑制情緒來完成拍痰,但在幼兒會很自然的顯現他的不安及恐懼而大聲哭泣。



3. 寶寶易失手而墜落:父母很難控制掙扎,煩燥哭鬧的寶寶,萬一失手沒有抓穩則馬上頭向下掉落而直接受傷。



4. 肺功能暫時變差:胸低腹高的姿態,腹內的胃腸藉橫膈膜壓迫胸腔內的肺,使肺的呼吸動作受到一定的抑制,這對原來心肺功能就較差的病兒是很危險的。



因此,替小寶寶拍痰時,寶寶的上半身體可使正常直立或平躺,不要刻意的放低。


 


.拍痰時之注意事項:





 1.拍痰時間:


 * 一般每天約3~4次,通常於睡前、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做,以免嘔吐致嘔吐物吸入肺部。



 * 接受呼吸治療後或服用化痰藥30分鐘後拍更有效。



 * 每次拍痰時間一般約5~10分鐘,視病童情況而定,而同一部位叩擊約60~90秒。



 2.拍痰時應先拍患側再拍健側。



 3.拍痰方向應由下往上、由外向內並有做規律性的移動。



 4. 拍痰之力量避免太輕或過重,以免拍痰無效或造成病童傷害。



 5.拍痰中隨時注意兒童有無呼吸困難、臉色蒼白、發紺等。



 6.應避免拍擊肩胛骨、脊椎骨、下背部(腰部以下)、臟器部位。



 7.拍痰時應固定好小孩,以免滑落。



 8.拍痰後應鼓勵小孩咳嗽,嬰幼兒則依情況可請護理人員予以抽痰。



 9.拍痰過程中有任何疑問,應隨時詢問護理人員。


 





幫寶寶拍痰的方式 (婦幼醫院)



  1. 扣背的目的:

    以手掌的技巧,及患者的姿勢,幫助呼吸道痰液排出。

  2. 叩背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


    1. 患者的頭頸部低,臀部要高,趴在執行者 之腿上 (如圖1)
      若於床上以棉被或枕頭把臀部墊高 (如圖2)

    2. 執行者,手做成杯狀,掌面朝下,叩擊在 胸背部拍出ㄅㄅ之聲,每次共約 5 —l0 分鐘。
    3. 餵奶前30分鐘及餵奶後 l - 2 小時做,每 天至少做 4 —6次。
    4. 衣服勿穿太厚,只穿一件至2件薄棉衫。
    5. 注意嬰兒臉色,若有變化,先抱起暫停 並清除囗鼻分泌物,等呼吸平穩改善後再 拍。
    6. 多補充水份,以促進痰液稀釋,以利痰液 排出。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iE68FkaKCEGSBkm3Z6i.ZAs-/article?mid=6290&prev=6293&next=6289&l=a&fid=52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發燒12大Q & A



 


寶寶發燒12大Q & A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 許峻銘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演出/mommy:曾品瑜、baby:周柏伶


家中的小寶貝出現發燒的狀況,總是會讓家長手忙腳亂心急如焚,尤其是年紀在2歲以下的幼兒,還不具備清楚的表達能力,沒辦法確實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讓家長無法判斷狀況嚴重與否,有些家長甚至會想快速幫寶寶降溫,就是看不得寶寶發燒。

其實會引起發燒的原因與疾病有很多,有許多疾病的症狀的確會引起寶寶發燒,但也有一些非疾病的狀況會讓寶寶溫度升高,另外,接種疫苗後也有可能發生發燒的狀況,家長要自行分辨寶寶到底是何原因發燒,其實並不容易,但可以先了解各種與發燒有關的狀況比較不容易慌亂。





 解答爸媽的疑惑


Q1:什麼是發燒?

A1:首先必須認知到每個人的體溫在先天上是有差異的,有些人天生體質體溫偏低,大約在36℃,有些人體溫偏高,大約在37℃,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許峻銘表示,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6℃~37℃間,38℃以上就算是有發燒。以上所提到的溫度是以量代表人體中心溫度的肛溫為主,若是測量腋溫,則要37.2℃以上算發燒,而測量口溫則是37.5℃以上算發燒;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多數是設定成肛溫溫度。

 

  許峻銘醫師指出,人體的代謝以及環境的溫度等都會影響體溫的變化,因此要先認清寶寶是屬於體溫定位點上升引起的發燒(fever),或是體溫定位點並未改變,但中心體溫超過38OC的體溫過高(hyperphermia),之後才能給予正確的處置。

 

Q2:疾病會引起發燒症狀?

A2:疾病引起的發燒是因細菌或病毒所引發的感染,人體中的免疫功能與病毒對抗時,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造成人腦部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定位點發生改變,進而影響體溫調節。其症狀是,身體為了不讓體溫喪失,血管會收縮、手腳冰冷、病人覺得畏寒;為了產熱身體會顫抖使體溫上升,體溫升高後會出現呼吸與心跳變快、臉潮紅、頭痛倦怠、之後就會流汗退燒。春季容易出現的流感、一般感冒、水痘、輪狀病毒等都會造成發燒。此外,長腫瘤、胰臟炎與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等也會引起發燒。

 

Q3:施打疫苗也會引起發燒?

A3:幼兒在施打疫苗後若出現發燒症狀,家長要如何判斷這個發燒是因疫苗引起或是有其他疾病?首先,可先觀察發燒的時程,一般疫苗(如:五合一疫苗)在接種後2天內可能會引起發燒,若超過48小時還有發燒的狀況,或是一會兒發燒一會兒退燒發生的次數頻繁,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必須趕快帶到醫院讓小兒科醫師檢查。

 

  另外,活性減毒疫苗(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疫苗)通常在接種疫苗後1週左右才會有發燒症狀。有些家長喜歡以電話詢問方式請教醫師寶寶發燒狀況,事實上,在電話中醫師看不到寶寶的狀況,也不清楚寶寶的活動力如何,而且會造成發燒的原因眾多,光憑家長描述,恐怕無法判斷,所以建議還是要讓小兒科醫師現場檢查較佳。

 

Q4:產熱太多散熱太少會引起體溫過高?

A4:當體溫定位點沒有發生改變的體溫過高現象,這種體溫過高也會超過38℃以上,但導因不是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而是身體產熱太多或散熱不夠所引起,像是劇烈運動後、父母給小寶寶穿太多衣服讓他無法散熱、或是環境溫度高又穿過多衣物等,都會引起體溫過高。

 

    另外,還有一種體質性的夏季熱,也會讓寶寶溫度過高,許峻銘醫師表示,2歲以下的寶寶有的腦部發展尚未成熟,造成自己調節體溫的能力不佳,一到炎熱的夏天,體溫就會跟著環境增高,也會高過38℃以上,只要吹冷氣就可以降下體溫。

 

    若家長觀察寶寶白天的體溫很高,但活動力、精神與食慾都很好,也沒有受感染的症狀,而且體溫到傍晚晚上就會下降,這就有可能是夏季熱,不需太擔心,這種夏季熱通常長大到3、4歲就會自然好。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有中暑、熱衰竭、腦部受損會造成體溫過高的發熱。

 

Q5:發燒會造成腦部受損嗎?

A7:擔心發燒會造成腦部受損是大部份家長關心的問題,但造成腦部之損傷最主要是疾病侵犯的部位,如果引起發燒及感染的原因是腦炎、腦膜炎即可能引起腦部受損或聽力受損。而一般疾病所引起的發燒,例如:中耳炎或扁桃腺發炎等,就算燒到41℃也不會影響腦部。但若是發生嚴重中暑,讓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受損的話,體溫可能會升高到41.5℃以上,這時就有可能會造成腦部受損。

 

Q6:發燒一定要馬上就診嗎?

A5:大部分的發燒不一定要馬上就診,家長可以先觀察寶寶的狀況,若是寶寶活動力佳、吃喝與排便及活動力都正常,就可以在適當時機自行給與退燒的處置,一般感冒的發燒約在3天內會退燒。有些人會用溫度來界定送醫的時間,但溫度並不是送醫的判定的唯一標準,像是得玫瑰疹有的寶寶有的會燒到39℃或40℃,但除了高溫外寶寶並不會有其他嚴重症狀,這時也不一定要馬上送醫。

 

Q7:哪種發燒必須立即就醫?

A6:如果發燒溫度高又持續3天以上,就需要送醫診治,此外,若是寶寶發燒後活動力變差、不吃不喝、躁動不安、呼吸很喘、嘔吐、昏睡、抽搐、脫水或是意識不清,這也需要立即送醫。另外,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則有可能有潛在的嚴重感染,所以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必須立刻就醫;除了新生兒之外,若是寶寶之前曾反覆得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可能會反覆地感染,需要驗尿或給醫師確認。有熱痙攣病史的小朋友,發燒後也需立即就醫。

 

Q8:發燒一定需要退燒嗎?

A8:適度的發燒可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而且許多細菌與病毒不喜歡高溫,發燒也會讓這些病毒受到影響;不過發燒若是超過38.5℃還是會引發一些不舒服的症狀,給予退燒會讓寶寶舒服些,所以正確量體溫、發燒藥給予的時間就相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小病人發燒的原因是病毒感染還是嚴重的細菌感染,而給予正確與適當的治療,才是真正的治療疾病。一昧的使用退燒藥來作症狀的治療,有可能造成錯誤之判斷反而延誤病情。

 

Q9:如何正確測量體溫?

A9:許峻銘醫師建議,新生兒最好量腋(背)溫或是肛溫,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則較適合較大的幼兒,因為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若有耳屎、耳道太彎或太窄都會影響測量結果,而額溫則是測量最不準確的ㄧ種,不建議使用。

 

    至於體溫的測量方式,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因有破裂釋出有毒物質的危險一般不建議使用;腋溫是將體溫計夾在腋下3分鐘以上,肛溫則是將體溫計插入肛門約1~3分鐘;耳溫的測量在測之前要先確定寶寶耳內沒有耳屎,再將耳溫槍深入測量,為了避免測量不準確,可多量幾次,取最高的溫度為準,而且耳溫槍隔一段時間就需重新校正,以免量出不正確的溫度。

 

Q10:正確的退燒方法為何?

A10:發燒的初期身體會先發冷顫抖、手腳冰冷,之後體溫才會上升,所以在身體發冷顫抖的發燒初期屬於產熱期,如果在產熱期給予物理性退燒處置,像是:睡冰枕、洗澡等,會讓體溫下降,但此時期體溫設定點仍未下降,會因溫差更大反而使身體顫抖的更厲害,所以此時要給予保暖措施。

 

  在病人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回復正常,需要排汗以散發熱量,在這個時候環境溫度的降低有助於這種散熱過程。使用洗溫水浴、冰枕等物理退燒法的另一個時機應該是體溫定位點正常的體溫過高,例如:夏季熱、脫水引起的體溫上升等。

 

Q11:退燒藥何時給予?

A11:至於退燒藥物可於發燒時(38.5℃以上)即可給予,但需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作用。市售的退燒藥要看成分,不建議使用有含阿斯匹靈成份的退燒藥,而較常使用為普拿疼成份的退燒藥,使用時要依照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的量,因量太多可能會讓肝臟受損;其次,口服退燒藥後要隔4~6小時再給,因為退燒藥口服後約1~2小時才會退燒,一般疾病約3天內會完全退燒,若到時沒有退,就必須送醫了。至於塞劑的使用則需間隔6~8小時,而且不可以與口服退燒藥合併使用。

 

Q12:發燒時可以讓寶寶喝運動飲料嗎?

A12:發燒時因為會流失水分,而且水分不足也會讓熱不容易散去,所以發燒時要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有些家長會在寶寶發燒時讓寶寶喝運動飲料,許峻銘醫師指出,只要不是特殊的疾病所引起的發燒,讓寶寶喝運動飲料沒關係,運動飲料中有少量的電解質;不過若是腸胃道疾病引起的脫水就不建議喝運動飲料,應改喝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許峻銘

現職: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研究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常見的6種耳鼻喉疾病



 媽咪寶貝 11月號 NO.149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建宏
模特兒/可愛寶貝彤彤
攝影/皮可米寶寶寫真(02-29234000)


當天氣稍微轉涼,寶寶敏感的鼻子、喉嚨或耳朵容易出現過敏情況,像是一早起床頻頻打噴嚏、或重感冒引起中耳積水等。因此,特地請專業醫師提出好發於耳鼻喉部位的常見疾病,並說明其治療及預防方法,讓父母們瞭解疾病型態,為寶寶的健康做最完善的防護。





全面預防+溫柔呵護,GO!


針對嬰幼兒出現耳鼻喉等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建宏指出:「還滿常見,多數是鼻竇炎、中耳炎等合併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臨床確診後會以抗生素來治療。」

 

耳鼻喉疾病分先天與後天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則進一步解釋,寶寶的耳鼻喉疾病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又以後天性最為常見,造成原因通常是感染或過敏引起,尤以中耳炎居多。至於其它耳朵疾病,例如嬰兒容易外耳發炎、或寶寶因為先天耳前廔管而出現發炎、紅腫情況。鼻子疾病亦多起於感染或過敏,像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等。

 

不過新生兒的耳鼻喉疾病則多為先天性,像耳朵方面則是先天性的小耳症或聽力障礙等;鼻子部分則為鼻孔發育不全或鼻孔閉鎖等,不過這些疾病少見,毋須過於擔心。

 

好發嬰幼兒的6種疾病

哪些是好發於嬰幼兒的耳鼻喉疾病?父母該如何照護?如何避免?且由專業醫師為家長們分析與建議。

 

1鼻竇炎

黃濃鼻涕持續一週以上

鼻竇炎,顧名思義為鼻竇發炎,症狀是孩子流著黃濃的鼻涕至少持續一週以上,才可能是鼻竇炎的診斷。洪依利醫師解釋:「有時鼻竇炎要與感冒做鑑別診斷。」感冒起初症狀可能是鼻涕先變黃,但經過兩、三天後從黃稠漸漸變成白黏稠,接著變成透明水狀,而這程度還不到鼻竇炎。

 

嚴重可能會造成鼻竇積膿

不過,若家長觀察到寶寶的鼻子分泌物整天都是黃綠色,並持續一星期以上,即可能是鼻竇炎的可能性,除了會併發明顯頭痛而導致頭暈,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醫師指出:「鼻竇炎症狀嚴重時還可能會造成鼻竇積膿,甚至引起發燒。」

 

鼻竇炎除了有明顯的黃綠色鼻涕、頭痛,林建宏醫師也說明:「其它典型症狀即是鼻子以及眼睛下周圍會疼痛,鼻塞、流鼻水、鼻內分泌物變多或倦怠感。」另外,狀況嚴重的極少數幼兒可能會感染腦部、眼睛,常被誤以為是單純感冒,但實際上是因為細菌感染造成的併發症。

 

治療方法

 

鼻竇炎若未積極治療,可能衍變為慢性鼻竇炎。

 

治療鼻竇炎主要以抗生素來對症下藥,醫師表示:「1014天的抗生素治療是標準流程,另外也會視狀況開立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以減緩流鼻水、鼻塞等症狀。」使用抗組織胺藥物能減少鼻內分泌物,不過,林建宏醫師指出:「若症狀不典型或持續未改善,較大的兒童會考慮安排影像檢查像是X光攝影及電腦斷層進一步診斷。」

 

清理鼻腔:洗鼻器+吸鼻器

對於反覆鼻竇炎的孩子,洪醫師建議家長用洗鼻器幫小孩洗鼻子,減少鼻腔分泌物的黏稠度,每天至少做12次;接著再使用吸鼻器將鼻涕抽出來,同時服用藥物應可改善情況。

 

醫師提醒,鼻竇炎若未積極治療,則可能會衍變慢性鼻竇炎,導致持續鼻塞與頭痛,影響幼兒的學習。

 

預防之道

至於預防鼻竇炎方法,洪醫師指出:「當幼兒有感冒症狀,鼻涕開始黏稠但還未變黃,家長要盡量將孩子的鼻涕吸出來,再加上洗鼻子等鼻腔清潔動作,可預防即將引發的鼻竇炎。」

 

妥善控制過敏性鼻炎

若是大孩子則不一定要洗鼻子,不過家長要多鼓勵他將鼻涕擤出來來。除此,有過敏性鼻炎的幼兒容易引起鼻竇炎,因為鼻子長期處在充血、過敏的情況,因此預防引發過敏性鼻炎相對也是降低鼻竇炎機率。

 

原則上,盡量避免感冒,林建宏醫師進一步表示,有些幼兒出現感冒症狀時,由於鼻涕未清理乾淨造成鼻涕倒流或鼻涕積在鼻腔內,容易引起鼻部的細菌感染,也提高鼻竇炎發生機率,因此除了接受適當藥物治療,家長也可幫助孩子將鼻子洗乾淨。

 

黃鼻涕=鼻竇炎?

對於鼻竇炎的診斷,洪依利醫師指出,通常會先讓患者照射鼻竇X光,以觀察鼻黏膜的鼻竇的壁是否有增生、甚至積膿情形,如此才會確診是鼻竇炎。然而,一般家長有時不一定能觀察孩子是否有積膿現象,所以另一種簡單的判斷方式即是觀察黃鼻涕是否超過7天以上。

 

2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嬰幼兒感冒常見的併發症,症狀是耳朵感到疼痛、或小孩因耳朵不舒服而抓耳朵,嚴重時會發燒到39℃;但林建宏醫師表示,也有孩子的症狀是非特異性,像食慾不佳、煩躁不安等。不過,假如孩子有聽力變差的狀況,可能已經是拖延較久,要評估是否有慢性中耳炎,甚至持續一段時間的中耳積水。

 

嚴重時耳內積水或演變慢性中耳炎

正常而言,2歲前的幼兒很少會表達耳朵不舒服,洪依利醫師指出:「因此,一旦孩子說耳朵痛,幾乎是耳朵有狀況,可能是耳朵發炎或耳內長小膿包等。」所以嬰幼兒若有感冒情況,建議父母帶他去檢查耳朵,以免太晚發現中耳炎而無法及時治療。至於中耳炎症狀多為發燒,少數嚴重情況則是耳朵流膿。不過,原則上急性中耳炎不會導致聽力變差,大部分是耳內產生積水,或演變為慢性中耳炎已影響到耳膜的振動,所以才會聽力變差。

 

對於追蹤診斷中耳炎的方法,林醫師指出:「以耳鏡檢查耳膜情況。」他進一步解釋,會以耳鏡來觀察耳膜是否紅腫、不透光、是否看起來模糊濁濁的,當有化膿情況,耳內就會出現一些分泌物等。

 

治療方法

治療中耳炎的方法主要以抗生素來進行,然而,林建宏醫師表示有些醫學研究認為真正的中耳炎才使用抗生素,所以現在的治療趨於保守,如果孩子是因為耳朵痛而來就醫,也許是耳膜受到些微刺激,會先開立止痛藥進行症狀治療,先觀察兩、三天,萬一沒有改善才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治療10~14天

然而,若是小於兩歲的幼兒則會先觀察臨床症狀與耳膜情形,謹慎評估是否為中耳炎,且治療上會比較積極,若有符合上述的中耳炎症狀像耳膜有化膿或積水,就會使用抗生素。

 

洪依利醫師指出,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療程約為1014天。倘若以抗生素治療仍沒有效果,還是出現持續發燒的症狀或積膿嚴重,此時建議進行急性穿刺,或稱為「耳膜切開術」,將膿引流出來。若孩子是反覆性中耳炎、中耳積水,且一年達三次以上或影響聽力,則建議在耳內放置通氣管。

 

預防之道

避免感冒+施打預防針

預防中耳炎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感冒並施打預防針,林醫師認為,其實中耳炎是細菌性感染,最常見包括鏈球菌、噬血桿菌,而目前有預防針像肺炎鏈球菌10價、13價。除此,若寶寶有感冒症狀,家長可適時替他清除鼻內分泌物,以免鼻涕等分泌物堆積,細菌經由耳咽管蔓延至中耳、甚至耳膜,造成感染。

 

除了盡快治療感冒症狀,洪依利醫師提醒:「曾感染過中耳炎的幼兒容易第二次、三次復發,也代表著他們的耳咽管較短,細菌容易蔓延至耳內。因此另一個預防中耳炎的方法即是減少鼻竇炎的發生。」

 

慢性中耳炎

 

只要小孩表達耳朵痛,父母就要特別留意

 

慢性中耳炎是因為急性中耳炎未根治而漸漸轉為慢性,洪依利醫師指出,其實中耳炎有九成因素是起於鼻竇炎或口腔細菌向耳咽管蔓延所導致,主要與鼻腔或喉嚨狀況相關;僅少部分孩子是因為游泳等外在因素造成。

 

之所以演變為慢性中耳炎,林建宏醫師指出,多數是因為還在急性中耳炎階段因為沒有正確診斷或未進行完整的療程所導致,例如:服用兩天抗生素就停用藥物,易使細菌產生抗藥性;或被當成感冒治療,未適當使用抗生素因而造成持續性的中耳積水或化膿。

 

治療方法

除了要定期追蹤治療,林醫師表示:「同時評估是否在耳內放通氣管或引流管以排出耳內的膿。」原則上,慢性中耳炎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中耳積水、影響聽力;然而,若中耳炎治療不當,嚴重時也可能惡化為乳突炎,亦即細菌經由中耳進入乳突內造成感染。

 

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即是慢性中耳炎引起,相關症狀則可能會引起聽力障礙、少數會造成眩暈,林醫師說明,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頭暈、耳朵脹,以及耳鳴等情況;嚴重還可能造成聽力喪失。

 

治療方法

進行聽力檢查,並在耳內放置通氣管以排出積水,除此,還要以抗生素進行治療。

 

預防方法

若幼兒有發燒或感冒症狀,建議家長要檢查孩子的耳朵是否有發炎,洪依利醫師提醒:「原則上,只要小孩表達耳朵痛,父母就要特別留意,因為耳朵不是幼兒會輕易說痛的部位。」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1.11月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高燒不退 小心玫瑰疹惹禍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2年12月2日 上午11:12









1位居住在高雄1歲2個月大的男童,高燒4天體溫高達39-40度,只能靠退燒藥勉強退燒,沒想到吃完退燒藥後,全身卻開始長出密密麻麻的小疹子,被阿嬤帶往阮綜合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非手足口症或藥物過敏,而是常見嬰幼兒出疹疾病─玫瑰疹惹禍。



▲ 小兒高燒數日不退,恐為玫瑰疹惹禍。



高雄阮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楊岱璟指出,玫瑰疹特徵是沒有明顯病因突然發燒,通常會燒到攝氏39.5度以上,甚至高達40.5度,還會持續燒3-5天。因為會有暫時性腦壓上升導致頭痛,有些小朋友會有煩躁不安的現象。但和一般感冒不同的是,小朋友的精神與活力通常仍然不錯,只是在燒退的同時,會出現全身性紅疹。


楊岱璟醫師表示,玫瑰疹1年4季都可能發病,尤以春天、秋天較多,大多發生在6個月至 2 歲的小寶寶身上;不過,小至2、3個月的嬰兒,大到4、5歲的兒童,也有可能得到。但只要針對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3-5天後,出完疹子就可完全恢復健康,不但不會脫屑且不留下任何疤痕,可說是「來無影、去無蹤」,病程就此過去。


另位,玫瑰疹不同於麻疹、德國麻疹之處,在於麻疹及德國麻疹都是在高燒最嚴重時長疹子,但玫瑰疹卻是等退燒後,疹子才出現,通常軀幹先出疹,再往頭部及四肢長。雖然會讓小孩子有發燒的現象,但玫瑰疹一般而言不會帶給小孩不良的影響,只要即時接受治療就能痊癒。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脹氣導致肚子脹脹的不舒服?消除脹氣有撇步!


 





脹氣,顧名思義就是腸胃中有較多的氣,而令人感到肚子脹脹的不舒服。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會有脹氣的問題,不過因為嬰幼兒的腸胃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更容易有脹氣的問題。因為嬰幼兒與大人之間的差異,我們除了向大家介紹脹氣的常見原因和改善和預防的方法外,也會另外討論嬰幼兒脹氣,先做好自我的照護,如有需要再去找醫師求診。

腸胃中的氣是從哪裡來的呢?主要為兩大部分:從嘴巴吞下的氣體和食物在腸胃中消化產生的氣體。所以只要腸胃中的氣體變多了,卻沒有藉著打嗝由口排出、或藉著放屁由肛門排出,就會積在腸胃造成脹氣。所以治療和預防脹氣的基本原則,就是避免從嘴巴吞下氣體、減少食物在腸胃中消化產生氣體,以及幫助氣從口或肛門排出去。

我們就先來討論脹氣的常見原因。吃東西吃得很急很快,而且喜歡邊說話邊吃東西,這樣會吃進比較多的空氣。比較容易緊張的人,會常做吞口水的動作,也會嚥下比較多的空氣。喝可樂、汽水等含氣的碳酸飲料,或使用吸管喝飲料,也會將較多的氣體喝下。嚼食口香糖,容易吞下較多的空氣。抽煙的人,抽煙時亦會將空氣吸進肚子裡。有假牙的人如果假牙太鬆,進食或喝飲料時,會吞進較多的空氣。吃太多或暴飲暴食,也容易造成脹氣。豆類、地瓜、芋頭、花椰菜等易產氣食物,這些食物在腸胃中消化時容易產生較多的氣體。有些含山梨醇等代糖或果糖的食物,在腸胃中消化也易產氣。突然太快或太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也可能造成脹氣。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或油炸食物,會延緩食物消化的時間,讓食物有更長的時間發酵,也會產生較多的氣體。便秘會讓食物殘渣在腸胃中停留較久,容易造成脹氣。乳糖不耐症的人,缺乏消化乳糖的乳糖酶,無法消化牛奶中乳糖,所以喝牛奶時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糊便、甚至腹瀉。腸躁症、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膽囊疾病等腸胃疾病,有時也是造成脹氣的原因,尤其腸躁症常以脹氣的症狀來表現。

由於容易產氣的食物還不少,我們分類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主食類:地瓜、芋頭、馬鈴薯、玉米、糯米、燕麥片、全麥麵包等。豆類:扁豆、大豆、豌豆、紅豆、綠豆、豆干、豆腐、豆漿等。蔬菜類:花椰菜、韭菜、洋蔥、白蘿蔔、小黃瓜、高麗菜、橄欖菜等。水果類:蘋果、柚子、甜瓜、葡萄等。飲料類:牛奶、汽水、沙士、可樂、碳酸飲料、乳酸飲料等。其他像是油炸品、精緻甜點、口香糖,也是比較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

接下來我們來談改善脹氣的方法,也就是常脹氣的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細嚼慢嚥,不要邊吃東西邊說話,也不要吃太飽。避免嚼口香糖、喝碳酸飲料,不要用吸管喝飲料,改用杯子喝飲料。有抽煙的人,請戒煙。假牙太鬆,請至牙科矯正。容易緊張的人,注意自己常做吞口水的動作,也會嚥下比較多的空氣。想放屁時,可以暫時迴避一下,不要憋氣。少吃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和油炸食物,也避免含山梨醇等代糖或大量果糖的食物。依據個人過往的經驗,找出容易造成自己脹氣的食物,再避免去吃它,而不是所有易產氣的食物都不吃。因為很多易產氣的蔬菜、水果、豆類、或高纖食物,對健康很有益處,不該完全都不吃。如果豆類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再加蓋用壓力鍋煮,可使產氣的物質減少,而減少脹氣的機會。要增加高纖食物的攝取量時,建議採漸進的方式,以避免造成脹氣。乳糖不耐症的人,避免喝牛奶,或試著少量喝,或試著添加麥片一起喝看看。餐後散步,溫和的運動可幫助消化,而且幫助腸胃蠕動,使氣體較快通過腸胃道。規律運動、大量喝水,可避免便秘,減少腸氣產生。脹氣不舒服時,可試著平躺,並將兩腿膝蓋向上拉至胸部,這樣可幫助排氣,舒緩脹氣。

嬰幼兒應為腸胃尚未發育完全,比較容易脹氣,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嬰幼兒脹氣的原因和預防之道。因為喝奶時,多少都會吸進一些空氣,所以寶寶喝完奶後,要記得一手將寶寶直立抱著,另一手將手指併攏、手掌拱成杯狀,輕拍其背,幫助寶寶打嗝排氣,可避免寶寶脹氣或溢奶。喝配方奶的寶寶,會因為奶嘴的形狀不夠吻合寶寶的嘴形、奶嘴過大或過小,使寶寶在喝奶的過程中,吸入較多的空氣,而造成脹氣,所以要選擇適合寶寶的奶嘴。此外,如果寶寶已喝完奶瓶中的奶,而大人卻忘記將奶瓶取出,也容易讓寶寶,誤食大量空氣。寶寶哭鬧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吸入空氣,如果加上哭鬧時鼻子上有鼻涕,寶寶用嘴巴呼吸,就會短時間產生脹氣。所以在寶寶哭鬧的時候,要盡快安撫並找出哭鬧的原因加以排除,使寶寶保持情緒穩定。而乳糖不耐症的寶寶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吃下的乳糖被腸內菌發酵後,產生氣體造成脹氣,則建議選擇無乳糖或低乳糖的配方奶。寶寶到了四個月至六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添加副食品,要採漸進式少樣少量慢慢添加,除了可以避免寶寶過敏,也可避免寶寶一次吃太多產氣的食物,而造成脹氣。發現寶寶脹氣時,可以先幫寶寶塗脹氣膏,在喝完奶一個小時後再用脹氣膏或嬰兒油,按摩寶寶的腹部。

現在大家對脹氣這個常見的症狀應該都有基本的認識了,平時大家就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常脹氣的人更要對改善和預防脹氣的方法多多了解,並身體力行。但因為有些脹氣是由疾病造成的,所以當你的脹氣持續三天以上、或伴隨嚴重腹部疼痛、腹瀉、黑便、血便等情形,還是需要去找家醫科或腸胃科醫師求診。而嬰幼兒的脹氣如經過上述的處理,仍未改善,且合併嘔吐、嚴重腹瀉、發燒、肚子嚴重鼓脹、呼吸急促、活動力不佳、或體重下降等情形,也是建議及早就醫,找小兒科醫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本文作者【書田診所 林兆啟醫師】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階段副食品 做個元氣寶寶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32


整理撰文/陳韻如
圖文提供/《元氣Baby Food》孫萍◎著/信誼基金出版社


以寶寶成長的3個階段,分別詳述寶寶的身心發展概況和飲食行為特性,並提出該階段寶寶的飲食和副食品如何搭配的具體建議和實例,幫助爸比媽咪面對寶寶的民生大事皆能應付自如。





 


寶寶成長的3個階段,分別詳述寶寶的身心發展概況和飲食行為特性,並提出該階段寶寶的飲食和副食品如何搭配的具體建議和實例,幫助爸比媽咪面對寶寶的民生大事皆能應付自如。


 


1.荷香豆腐(適合年紀:7~9個月)


材料


荷葉……1小片


嫩豆腐……1小格


紫菜……1小片


蔥末……少許


作法


1.豆腐以模型壓出星星狀,由中間橫切成二薄片,紫菜夾於其中。


2.荷葉剪成適當大小,墊於小碗底部,放入豆腐後,灑上蔥末。


3.放入蒸鍋中蒸熟。


 


烹調小撇步
Y可以不同造型的模型,將豆腐壓出各種形狀,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營養小百科
Y豆腐:可提供鈣質的來源,「鈣」對嬰幼兒最重要的影響為維護與促進骨骼與牙齒的健康,其他的功能還包括:參與肌肉收縮與神經傳導、參與調節血壓與凝血的過程。


2.蔬果疊疊樂(適合年紀:7~9個月)


材料


胡蘿蔔……1小段


茭白筍……1小段


黃椒……1/4


蘆筍……1小段


作法


1.材料洗淨,去除皮及粗老的部份,選擇嫩部。


2.切成45公分的棒狀。


3.鍋中入水,煮滾後,放入胡蘿蔔、筊白筍、黃椒及蘆筍,煮至叉子可以切斷的程度。


 



4.將蔬菜以井字型堆疊,讓寶寶以手指取食。





餵食小秘訣
Y蔬菜棒可沾蛋黃酪梨醬或鵝肝醬食用。


營養小百科
Y蔬菜:可提供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鎂、鉀及纖維質。除了選擇不同種類的蔬菜,不同顏色的變化也是很重要的,可讓寶寶攝取到不同的營養素與抗氧化劑。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疑問!副食品給予QA


在了解小朋友可以吃哪些食物前,首先,我們先來釐清幾項和給予副食品有關的常見疑惑,快來確認還有多少觀念是你還不了解的吧!

 

Q1:小朋友幾個月大時,表示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已經成熟?

添加副食品最佳時機

小朋友4至6個月大時,體重已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約6~7公斤),這個階段寶寶1天總奶量約1000c.c.,已經無法持續向上增加,而寶寶的腸胃道、胰臟、腎臟功能已漸趨成熟,因此,為了供給寶寶充足的營養和熱量,不再單以奶類為唯一食物的副食品時期,就要正式展開了!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說明:「4~6個月是給予寶寶副食品的最佳時機,但不可早於4個月,因為寶寶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哺餵純母乳的寶寶應在6個月以上再吃副食品,但是倘若寶寶的生長發育曲線大幅落後同齡者,倒也不一定要堅持6個月的界線,只要寶寶願意吃,且吃下肚後沒有不適反應顯現,副食品的給予時機可以稍做彈性的調整。

 

4~6個月,寶寶厭奶期

4~6個月恰巧常是寶寶的厭奶期──此時頸部肌肉張力足夠,已能自行抬頭環顧周遭景色,所以不再只專注於吃飯和睡覺上,變得調皮好動、好奇心十足,對喝奶反而變得興趣缺缺。雖然並非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厭奶期,但這段時期卻也正好成為替寶寶添加副食品最佳時機,厭奶期如果副食品添加得宜,通常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等到寶寶1歲多至2歲左右,會經歷第二次的厭食期,這次的心理性厭食常起因於爸媽不斷逼迫孩子進食,對孩子而言,吃東西成了一件苦差事。建議當孩子經歷第二段厭食期,照顧者應避免讓孩子一肚子餓就馬上喝奶,應該先吃點固體食物,如果之後還有飢餓感,再酌量讓寶寶喝一點奶,矯正依賴液體食物的習慣。

 

Q2:因為擔心過敏而延後給予副食品,對健康有好處或壞處嗎?

太晚接觸副食品易養成挑食習慣

雖然家長常擔心過早給予副食品會有過敏、腸胃道不適等問題,事實上,如果因此矯枉過正、不斷延後食用副食品的時間,寶寶隨年紀增長顯露出個性,反而開始會拒絕不喜歡的食物,成為日後導致寶寶有挑食習慣的原因之一!4個月~1歲前的寶寶以奶類為主、副食品為輔,經過一段時間對食物慢慢適應,1歲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以固體食物為主食,奶類反而退居成配角了(但並非讓小朋友完全不喝奶喔,畢竟奶類可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呢!)。

 

Q3:寶寶的副食品應以怎樣的順序循序漸進添加?

從流質食物入門

讓寶寶吃副食品,應該以「流質、半固體(糊狀)、固體、塊狀」的順序循序添加。第一次添加副食品,建議從和水對半稀釋的新鮮果汁入門(太酸易使孩子心生抗拒,太甜又會影響正常喝奶量),在兩餐之間讓小朋友少量的嚐試看看;等習慣了液體副食品,再開始給予嬰兒米粉或麥粉等半固體的糊狀食物,以湯匙少量的餵,如果寶寶將米糊用舌頭吐出,就表示目前吞嚥能力尚未成熟,可以考慮用半瓢嬰兒米粉對三瓢配方奶粉的比例讓孩子食用,由淡到濃,之後再逐漸增加嬰兒米粉的量。另外,也可以考慮讓孩子喝點菜湯、肉湯、米湯,或者吃果泥、菜泥、肉泥、豬肝泥、稀飯等等,視寶寶的適應狀況逐步增加內容,到一歲之後,就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囉!

 

一次一種,為期一週

添加副食品以一次一種、為期一週為原則,這樣一方面可避免寶寶產生錯亂,另一方面也方便父母觀察寶寶有沒有過敏的現象出現。倘若出現不適症狀,舉例來說如嘔吐、腹脹、腹瀉、解血絲便或黏液便、皮膚上出現紅疹或濕疹等等,就表示孩子對食物有過敏反應,應該立即停止食用。如果家族有過敏史(父、母、兄、姐),也擔心寶寶會有同樣的過敏症狀,添加副食品時可延後食用下列常見過敏原的時機:堅果類(花生、核桃)、蛋白、筍類、菇類、甲殼類海鮮(蝦、螃蟹等),還有較易導致過敏的奇異果、芒果、草莓等。但這些食物也都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所以不必矯枉過正完全禁止,等孩子年齡稍為長一些再酌量食用,並觀察有無敏反應顯現。

 

有過敏反應,應該立即停止食用

 

對蛋過敏,注射流感疫苗前應主動告知醫師!

流感疫苗的製作過程中會使用雞胚,因此,如果小朋友曾在食用雞蛋後發生嚴重過敏,基於安全考量要主動提醒醫師,並在接種後觀察半小時,確認沒有不適再離開醫療院所!

 

Q4:在寶寶的牛奶中「加料」,這樣的作法可行嗎?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許多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嚐試嬰兒米粉或麥粉,加在配方奶粉中一起沖泡,這麼做並非完全不可行,但缺乏訓練寶寶吞嚥、咀嚼能力的機會,因此方旭彬主任建議,家長不妨多費點心思用湯匙一口一口餵食,因為門診中曾經遇過小朋友到了兩三歲仍長得瘦瘦小小,原因就出在平時總是抱著奶瓶不放,也不願意吃固體狀的食物,照顧者只好將所有的食物攪打成泥再讓孩子吃,結果反而讓小朋友失去訓練咀嚼吞嚥能力的機會,造成攝取固體食物的嚴重障礙呢!

 

Q5:寶寶不願意吃副食品,那我是不是應該先放棄之後再試?

多次接觸,讓寶寶適應食物

心理學研究指出,寶寶從開始嚐試到接受一種新食物,多半需要8至10次的接觸,所以除非出現過敏反應,家長千萬不要只試一兩次就輕言放棄喔!等寶寶接受的食物越來越多,家長也可以開始每天替寶寶變換不同菜色,滿足小朋友旺盛的好奇心。

 

這個時候寶寶的奶量應盡可能維持原量,但如果無法達成也不必勉強,只要寶寶願意吃副食品,且仍維持良好的生長曲線,家長無須過於緊張。等到一歲後,因為要以一般的食物為主食,所以奶類可以減量到一天兩次共500c.c.,退居到點心的位置。

 

雞蛋、全脂牛奶,幫助寶寶頭好壯壯!

大人常因為擔心膽固醇過高而不敢吃蛋、喝全脂鮮奶,但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寶貝長得頭好壯壯,建議讓9個月至2歲的寶寶一天至少吃2顆蛋,或者在1歲後選擇飲用全脂鮮奶,因為腦部需要磷脂質、卵磷脂、膽固醇等成份幫助發育,提供足夠的原料可以促進腦部成長,孩子自然頭好壯壯!

 

Q6:10個月到1歲的孩子喜歡抓東西往嘴裡塞,我可以準備哪些東西給寶寶食用呢?

飲食均衡,少量多餐

1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飲食以「均衡」為原則,建議讓孩子種類廣泛的嚐試,藉此提高對食物的接受度。小朋友活潑好動,食量雖不大但消化速度快,可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除了早中晚三餐時間和大人同桌吃飯,如果餓了亦可在兩餐間吃點小點心補充體力。

 

10個月到1歲的孩子喜歡抓東西往嘴裡塞,可以替寶寶準備方便用手抓捏的食物,比方說牙餅、撕成片狀或塊狀的吐司麵包或饅頭,切成大塊或條狀的水果或煮熟的紅蘿蔔、馬鈴薯等蔬菜,一方面訓練孩子手眼協調還有抓握的能力,讓孩子自在的吃東西不一定要使用餐具,會讓吃飯變成一件愉快的事!說到這裡,方主任也順道提醒爸媽們,想讓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態度、正確的餐桌禮儀,一定要好好把握2歲前的關鍵期好好建立!

 

訓練孩子手眼協調還有抓握的能力

 

Q7:讓孩子吃罐頭副食品的利與弊?

自己動手製作副食品固然最新鮮營養、也最令家長放心,但如果家長無法每天替寶寶烹調新鮮的副食品,或者還未完全掌握處理副食品的技巧,舉例來說,有些蔬菜或肉類的纖維粗硬,要烹調到細緻柔軟、寶寶易消化的程度很耗時費工,這時,經特殊處理的市售菜泥、肉泥就可以幫家長解決掉這個煩惱,只要選擇值得信賴的合格廠牌,偶爾讓寶寶吃罐裝副食品也不失是個方便的選擇。

 

學步者腹瀉(toddlers diarrhea):

有些一歲多的孩子體重並未落後同齡者,但一天卻總會排出26次稀糊的軟便,總讓家長煩惱孩子的腸胃是不是出了狀況。方旭彬主任解釋,其原因在於飯後腸蠕動過快,孩子吃得太過清淡或攝取水分過多、吃得太甜,只要在食物中添加一些油脂類讓腸胃蠕動速度變慢,減少水分和糖份的攝取,腹瀉的狀況大多能自動改善。

 

 NG副食品大公開

了解寶寶的副食品添加原則後,我們也要來認識關於選擇食物的注意事項,輕鬆替寶寶拒絕NG的副食品!

 

1 易過敏食物

臺北榮總曾統計6家醫院因過敏住院的339個病患中,列出了目前臺灣地區不同年齡層常見的致敏食物,分別為:

 

1)第一級過敏食物(最易引起過敏反應):蝦、蟹、奶、蛋、花生。

2)第二級過敏食物:芒果、其他海鮮。

3)第三級過敏食物:花枝、蛤仔、魷魚、墨魚、螺、鱈魚、大豆、小麥及奇異果。

 

如果家族有過敏史所以孩子有過敏的疑慮,上述食物可以考慮等寶寶稍大一些再給予,別因為擔心過敏而完全偏廢這些食物。常有家長要求讓孩子抽血檢測過敏原,但方旭彬主任提醒,抽血檢驗有靈敏度和特異性的存在,且56歲以後再檢驗準確率較高,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過敏,家長應該將孩子當天食用的所有食物詳細記錄下來,下一次過敏再出現時一樣詳細列出然後比對,反覆幾次就可以找出明確的過敏原,雖然有些麻煩,卻是個可以確認真正原因的好方法。

 

2 生食或半生不熟

小朋友的腸胃道抵抗力和成人大不相同,所以除了水果外,其餘雞肉、雞蛋(雞為沙門氏菌宿主)、海鮮等食材皆要遵守全熟原則,利用烹調溫度殺死病菌,小朋友才不會因此染上腸胃疾病。

 

遵守全熟原則,利用烹調溫度殺死病菌

 

3 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咖啡因、酒精等食物對小朋友來說刺激性太高,且會影響小朋友的食欲,不利於發育中的孩子攝取營養。

 

4 重口味食物

添加副食品應該以新鮮、乾淨、低過敏為原則,小朋友的副食品不需要添加調味料調味,而醃漬品、再製品通常添加許多調味料,長期累積除了可能養成重口味的習慣,還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5 注意食用安全

數年前曾發生小朋友嬉鬧時口中含著果凍,結果不小心噎住窒息死亡的案例,提醒家長如果要讓孩子吃這類的食物,應該先搗碎或切成小塊狀、小片狀,並且最好在大人的陪伴下再食用。

 

寶寶也可能有缺鐵性貧血?

不論是喝嬰兒配方奶粉(雖多半有加強鐵質成份)還是純母乳哺餵的孩子,如果未在適當時機(6至12個月大以上)添加副食品補充鐵質攝取,缺鐵性貧血就有找上門的可能──媽咪替寶寶貯存在體內的鐵質,大約到6個月大就不足以應付身體需求,這時如果可以添加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蘋果泥、深綠色蔬菜、豬肝泥、牛肉泥等等,有助於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方旭彬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臺北臺安醫院小兒科部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主治醫師/萬芳醫學中心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教育部部定講師/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暨復健醫學系小兒科臨床講師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痘不可不防與如何照護



 學校是知識寶庫,也是讓孩童培養閱讀興趣與良好學習態度的地方,但家長可別忽略,孩童從學校「感染」回家的,可能還包括水痘這種高傳染性的疾病。在幼兒園和小學裏,感情好的同學們常常「搭肩抅背」,加上大半天都坐在一起、玩在一起,彼此間接觸多了,病菌交差傳染的機會亦大大提高。


水痘在台灣是非常流行的傳染病,四季皆可見其蹤跡,病患以一歲至十歲孩童為主,年齡愈大症狀愈嚴重。水痘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出過水痘的患者,病毒會滯留在其體內,一旦身體免疫能力下降時,病毒就會再度活化,形成帶狀皰疹。


水痘的潛伏期約為二至三周,發病初期徵狀並不明顯(成人的徵狀包括持續發高燒及食慾不振,但這些徵狀可能不會在兒童身上出現),不久皮膚開始出現紅疹,由頭部及耳朵慢慢擴散至臉部、身體、手腳和口腔,令人痕癢難當。之後紅疹很快會變為水痘,再形成膿疱狀。新疹在發病後數天不斷長出,病況持續一周左右,之後膿疱陸續結痂凋謝,病人慢慢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別以為水痘病人在身上長滿紅疹時才會散播病毒,其實他們在發病前兩至三天已具傳染性,患者在毫無病徵下繼續回校上課,結果往往令全班大部分同學感染水痘。



我們都知道,小朋友感染水痘後身體會自動產生免疫力,但倘若孩子感染水痘,家長應如何照護呢?


此時,家長應立即通知學校讓子女請病假在家休息、停止外出或參與任何課外活動。而孩童身上的水痘會痕癢非常,一旦抓破了便可能引致感染,日後也留下疤痕。


一、首先要把幼兒的指甲剪短,以免因寶寶抓破水泡而感染及留下疤痕。


二、隨時保持手部清潔。


三、 一般食物不需戒口,但忌吃蝦蟹及油炸食物、速食品、柑桔類水果。


四、如果孩童發燒達39度,可遵照醫師囑咐服用普拿疼類退燒藥,但是絕對不能服用阿斯匹靈。


五、不少家長以為洗澡時容易將水痘弄破,就不敢給寶寶洗澡,其實皮膚上有許多細菌,若小朋友曾抓穿水痘又不洗澡,細菌一旦經破口入血,可能造成肌肉炎,甚至肌肉壞死,寶寶洗完澡時,不要直接擦乾他的身體或弄破水痘,而應用乾毛巾輕輕地把水拍乾。


六、不要給寶寶喝熱的東西,應多給他清涼飲料及不辛辣的鬆軟食物。


七、孩子的食器要與家人的分開清洗。


八、水痘的傳染性極高,所以要將患者隔離至痂皮脫落為止。


九、避免在水痘流行期,帶出水痘寶寶出入公共場所。


十、讓小朋友多臥床休息,若有發燒可多喝水,並依醫師指示用藥(口服抗組織胺)。


總之,家長應督促患水痘的子女每天洗澡,保持衛生,不要抓傷水痘,如真的痕癢難耐,應立即帶子女求診,醫生會開出止癢膏、抗生素等讓病人有需要時使用。直至病人全身水痘均已完全結痂為止,他們才可回校上課。家中若有孕婦,應完全與水痘病人隔離,因為婦女在懷孕初期染上水痘,可致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最重要一點,千萬不可讓患水痘的兒童服用含阿斯匹靈的藥物,否則可令他們的肝臟及腦部造成嚴重破壞,甚至有性命之虞。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多鎮靜的媽媽,只要遇到寶寶發燒,鐵定心急如焚,最怕高燒不退,或者持續多日。其實「發燒」是「症」不是「病」,只要通過瞭解原因,建立一套發燒應變守則,並小心面對、正確處理!



本文節錄自《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丁綺文著/作者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信誼基金出版社


一、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傳神,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度。


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二、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


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三、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


錯!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讓「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唯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四、退燒有必要嗎?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高燒,引起繼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五、必學應變守則 ──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家中常備退燒藥


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建議家長固定使用一種,熟悉它的用法,最安全。


了解退燒藥的特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原則上不建議兒科的小病人使用阿斯匹靈。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半夜發燒或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一般應相隔四小時),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5㏄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六、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


觀念一: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


觀念二: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觀念三: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


觀念四: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五: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給父母的貼心話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就會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黃疸知多少


當妳的剛出生小寶寶「乖巧、不哭鬧」時,妳是否感到慶幸自己生了一個乖巧的小天使呢?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和我一樣,希望自己的小寶貝「乖巧、聽話、好腰市」,但是有些時候可能是小寶寶的「黃疸」數值偏高了。日前我的小寶貝在出生後第四天回診驗黃疸,結果指數高達14.7mg/dl,院方建議第二天再帶回去驗一次黃疸,結果指數又升到15mg/dl,因各家醫院標準不同,彰化基督教醫院黃疸住院照光指數為15mg/dl,所以在第一時間就通知我們要住院觀察。


雖然我們都知道,新生兒有黃疸是正常的,但緊張的我們還是特別去查了一下有關黃疸的相關資料,原來我們的小寶貝會黃疸過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餵的是全母奶。專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由於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活性特別高,使膽紅素在寶寶的小腸中被重複吸收,於是,寶寶便出現了黃疸並持續不退。


母乳性黃疸一般可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兩種類型,無論是早發性或遲發性母乳性黃疸,一旦停餵母乳3~5天後,黃疸就減退;若再開始母乳餵養,黃疸又會重新出現。一般出現母乳性黃疸是不需停止餵養母乳,也不需要特殊的藥物治療,隨著小寶寶月齡的增長,黃疸可逐漸消退,對寶寶生長發育並無多大影響,不必過於擔心。如果停用母乳後黃疸沒減輕,或反而加重,應該再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本文資料參考︰彰化基督教醫院護理部教育單張及諮詢新生兒護理人員



一、生理性黃疸:


紅血球代謝後會產生膽紅素,因新生兒的肝臟功能還沒發育成熟,無法快速將膽紅素排出體外,就會觀察到皮膚有黃疸的現象。


新生兒通常在出生第2~3天開始有黃疸的出現,第4~5天達到最高峰(最黃),除了皮膚、眼白泛黃外,沒有其他症狀,約1~2星期後逐漸消退。吃母奶寶寶可能會延長生理性黃疸的時間,只要膚色漸漸恢復、無病理性黃疸的徵兆,這是正常的母乳性黃疸現象。


二、病理性黃疸:


因病理因素造成的黃疸稱為「病理性黃疸」,這些病理因素包括:


1.母子ABO血型或RH因子不合。
2.細菌或病毒感染。
3.血球內缺乏某收酵素而引起,如蠶豆症。
4.因藥物引起。
5.肝臟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等,導致膽紅素無法徘出。
6.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瘀血,瘀血內的紅血球破壞而產生膽紅素。


三、如何觀察黃疸?


在明亮的地方,你可以觀察到嬰兒的皮膚顏色,一般黃疸出現順序為臉、胸部、腹部、下肢、最後是腳掌,手掌背也變黃。全身都黃時,黃疸可能已經到達高峰期或需要照光治療的程度了。黃疸消失的順序為下肢、腹部、胸部、臉。


四、治療:


1.照光治療:以特定波長的光線照射皮膚,增加膽紅素的代謝。照光期間,護理人員會給予眼罩遮住寶寶雙眼,以避免眼睛受到光線的傷害。
2.換血治療:當黃疸情況嚴重,須立即新生兒換血,以除去含高膽紅素之血液,降低血中膽紅素值。
3.因病理性黃疸的原因相當多,必須找出原因,才能作適當的治療。


五、住院期間注意事項


1.寶寶住院照光期間,請媽媽持續將母奶擠出保存或送至醫院供寶寶食用。
2.若前一胎有嚴重黃疸,應告知醫師,以做參考。
3.寶寶接受照光治療出院後膚色仍可能有再變黃之現象,故出院回家應繼續觀察膚色變化,必要時需回門診追蹤。
4.當寶寶黃疸指數超過15mg/dl,則無法施打B型肝炎之預防注射,須專黃疸降下來再施打。


六、居家照顧:


1.新生兒出生二星期內,每天應抱至光線明亮的地方,觀察黃疸的情形。
2.新生兒剛回家後,會約診回醫院追蹤黃疸指數,敬請配合回診檢查。
3.請勿自行以太陽光照射,以免造成寶寶脫水,引起危險。
4.黃疸期間仍可持續哺餵母奶。
5.不建議給予葡萄糖水、退胎水或偏方藥草治療,以免引起副作用。


新生兒黃疸期間,若有活動力變差、吸吮力變弱、嗜睡、發燒、嘔吐、黃疸情形日益嚴重,大便顏色呈現白色或灰色等現象,就應立刻至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3歲寶寶,引導小寶寶愛上刷牙



 



6個月大的寶寶:應該開始刷牙了


口腔科醫生建議,保護口腔健康,應該從嬰幼兒期就開始,讓孩子愛上刷牙其實並不難,家長要學會抓住孩子的脾性,用不同方法引導他。


1-2歲的寶寶:給孩子編故事


家長可以採取講故事的方法,用反面事例引起他的關注。比如「有個孩子(最好說個孩子知道的小朋友的名字),天天不刷牙,牙齒變黑了,最後醫生用鉗子把他的牙都拔掉了。從此,媽媽就不喜歡他了。」


2-3歲的寶寶:讓孩子模仿


最愛模仿大人的行為。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做出非常有興趣的樣子來刷牙,一邊刷一邊說,真舒服,嘴巴真乾淨……孩子就會跟著家長有模有樣地學刷牙了。


3歲左右的寶寶:設置刷牙遊戲


喜歡和家長做互動遊戲。刷牙時,媽媽不妨跟孩子做一場「抓細菌」遊戲。一邊給孩子刷牙一邊說,「抓到一個細菌。」然後假裝放進他手裡。接著說:「再去上面抓個細菌吧!」繼而刷上側牙齒。還可以進行全家人的刷牙比賽,每天早晨和晚上臨睡前,一家三口爭先恐後地來到衛生間刷牙,比比誰刷得最積極、最認真,獲勝者能得到獎勵。如此一來,孩子就會非常積極地刷牙了。



0-3歲寶寶,引導小寶寶愛上刷牙


3歲以後寶寶:建立一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孩子就要逐步學會自己刷牙。由於初學,孩子刷得可能不乾淨,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起到監督作用,檢查孩子刷得是否乾淨,培養他的刷牙興趣,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要在六歲以前培養出刷牙的習慣。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小兒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認識小兒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小醫典─如何區分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資料來源:台大兒科教授江伯倫自由時報整理:記者王昶閔)


1、成長痛:


好發於4到9歲,疼痛時間大部分是晚上與清晨,休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可明顯改善,並能繼續走動,屬於良性疼痛,未來會自然痊癒。


2、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3到5歲與8到10歲,腳踝、關節會紅、腫、熱、痛,病童常痛到不敢走路、排拒上課、不想運動,經休息後,也無法改善;若不治療,關節可能會遭到破壞、影響生長發育與運動功能。


小兒成長痛補鈣有用嗎?


據統計,約有25%至40%的孩子會發生成長痛,然而骨骼成長是不會痛的,造成成長痛最有可能的原因也許是經過白天跑、跳、爬後,產生肌肉過勞的現象,休息後即可緩解。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湯國廷文/林媛玉;採訪諮詢)


充分休息.有效緩解


據統計,約有25%至40%的孩子會發生成長痛,然而骨骼成長是不會痛的,造成成長痛最有可能的原因也許是經過白天跑、跳、爬後,產生肌肉過勞的現象,休息後即可緩解。


身為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忙,小良的媽媽很慶幸白天有公婆協助照顧孩子,讓她無後顧之憂。但近來小良媽媽發現,快滿3歲的小良每天從奶奶家回來後,都會哭哭鬧鬧抱怨腳痛,媽媽仔細觀察小良的四肢,並無明顯擦撞外傷的痕跡,爺爺奶奶也表示,白天除了帶小良去公園玩耍、在自家社區樓下散步外,並沒有從事其他活動,小良也未曾發生太過嚴重的跌倒碰撞。面對小良媽媽的擔心,奶奶直說小良一定是「成長痛」,只要勤勞熬大骨湯幫小良補充鈣質就好了……。


認識篇


1、幼兒也會有成長痛嗎?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湯國廷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大約有25%至40%的孩子會發生成長痛,好發的年齡是在3至5歲,以及8至12歲,而且以發生在女生的比例較高。


2、疼痛時間


孩童抱怨疼痛的時間通常是在傍晚或是睡前,下肢疼痛的感覺大約會一直持續幾個小時,一般來說症狀很輕微,但偶而也會讓孩童難以忍受,連帶讓家長相當擔心。


3、疼痛部位


然而骨骼成長的過程是不會痛的,造成成長痛最有可能的原因也許是經過白天跑、跳、爬等激烈的運動及玩耍後,產生腿部肌肉過勞的現象,疼痛的位置主要發生在大腿前側肌肉,膝蓋後方及小腿肚,沒有任何紅腫、熱痛的現象,通常這種疼痛的感覺經過充分休息後,就會獲得緩解。


醫師小提醒:莫名的腳痛不等於成長痛


年幼的孩子表達能力不夠清楚,無法清楚描繪肢體的疼痛,常常會以哭鬧來表達身體不適,倘若父母一味把小孩沒來由的喊痛當成是身體正在發育時的成長痛,可能會延誤潛藏的病情,錯失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時機,造成遺憾。湯國廷醫師表示,當孩子抱怨肢體疼痛時,有一些簡易判斷的原則,可以供父母參考。


1、痛點改變


疼痛的部位是不是固定?成長痛的位置可能不斷改變,其他病變則會固定在同一個部位。


2、外觀無異狀


成長痛觀察肢體的外觀無任何異狀,不會發生紅、腫、熱、痛,或是有凸起、灼熱感。


3、成長痛相當短暫,經過適度休息後,孩子又能恢復日常活動。


緩解成長痛的方法


1熱敷


並非每個孩子都會有成長痛,成長痛也不會影響到成長發育,由於發生的原因多半是白天活動過度所導致,疼痛的時候建議父母可以用熱毛巾敷在疼痛部位,或是幫孩子輕柔的按摩,好好安撫孩子的情緒,情況就會改善,如果有任何的疑問或擔憂,也可以請醫生詳細檢查。


2開立止痛藥


在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後,確認是成長痛,通常不需要施予治療,專業醫師的主張是多休息自然就會好,但如果孩子因疼痛而哭鬧不安,除了可以用熱毛巾熱敷、塗抹治療痠痛的藥膏外,也可請醫師酌量開給止痛藥,幫助孩子減輕不適。


疑問篇


1成長痛是因為鈣質攝取不足嗎?補充鈣片等維他命是否可以緩解症狀?


許多父母認為,成長痛的發生可能是因為鈣質攝取不足,湯國廷醫師表示,成長痛的發生是因活動量大產生的肌肉過勞現象,與鈣質吸收是否充足完全無關,也不是其他營養素攝取不夠所導致,因此補充鈣片並不會緩解成長痛;但在均衡飲食之餘,適當的補充維他命,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益。


2熬大骨湯真的「鈣」有力嗎?


傳統婆婆媽媽們都相信,添加費時費工熬煮的大骨湯在嬰幼兒的副食品或稀飯中,有助於寶寶攝取鈣質。湯國廷醫師指出,其實不管熬煮多久,大骨湯中的鈣質含量還是偏低,對鈣質攝取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倒不如嘗試在食物中添加小魚,效果更佳。為了讓寶寶頭好壯壯「鈣」有力,平時除了營養均衡外,常常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曬曬太陽,也是很好的方式喔!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種遊戲.4大判斷法 寶寶語言發展學問大

寶寶發出「ㄅㄅ」或「ㄇㄇ」的音時,妳是不是欣喜若狂地大叫「我的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但是,寶寶真的是這個意思嗎?還是只是無意義的發聲呢?寶寶這耐人尋味的第一句話,背後其實不簡單喔!

文/劉繼珩 採訪諮詢/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施佳蓉 參考資料/《家有學語兒-問題篇》信誼基金出版社

PART1 0~1歲:語言發展的4大階段
Stage1:0~2個月
寶寶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感覺,可能是餓了、尿尿了,或是要人抱他;而當寶寶感到開心、舒服時,也會發出愉悅的聲音。在語言發展歷程中,哭聲和愉悅聲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Stage2:2~3個月
寶寶進入「gooing」時期,所謂「gooing」是指當寶寶吃飽、睡足,呈現滿足狀態時,出現探索聲音,發出「呵?呵?」聲響的情形。到了3個月大左右,寶寶開始會發出一些母音,像是「ㄨ」、「ㄚ」之類的聲音。
Stage3:4~6個月
寶寶進入「babbling」時期,就是俗稱的牙牙學語期,此時寶寶會發出「ㄅㄅㄅ、ㄇㄇㄇ、ㄋㄋㄋ」的聲音。爸媽可能以為寶寶會叫「爸爸」或「媽媽」,但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施佳蓉表示,事實上這只是寶寶在探索聲音時,不小心發出來且無意義的聲音,他並不知道這個聲音代表什麼意義,而是爸媽賦予這個聲音意義而已,但寶寶也會由此得知,自己發出「ㄅㄅ」的聲音,原來是代表「爸爸」的意思。
Stage4:8~12個月
寶寶開始會模仿了,學習大人的音調、語氣,有些寶寶在此階段,會出現像疑問句的上揚音調,或命令句的語調,但因語彙還不夠多,所以他講出來的會是夾雜著亂語的語調。到9~10個月大時,寶寶對於聲音的探索已有一定程度,開始進入「jargon」(胡言亂語)時期,他可能會拿著車子,發出「叭叭、叭叭」的聲音,又接著嘰哩瓜啦說了一堆大人聽不懂的話。

PART2 好玩的語言遊戲
Game1:多跟寶寶說話
想要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跟他邊玩邊說話是很重要的環節。施佳蓉治療師表示,爸媽不斷地跟寶寶說話並鼓勵他發聲,能帶給他吸收各種訊息的機會,如此才有足夠的刺激,讓寶寶說出第一句話。千萬不要存有「跟寶寶說話,他又聽不懂」的想法,因為對寶寶而言,爸媽跟他說話是吸收資訊的最佳來源。
Game2:用疊語、圖像連結
在跟寶寶玩玩具、講話的時候,爸媽不要使用難度太高的語詞,不妨用疊語的字代表,例如:汽車、火車-->統稱「車車」;奶瓶-->「ㄋㄟㄋㄟ」;杯子-->「杯杯」等。同時在說到這個詞彙時,也要拿著這個物品,讓他摸一摸、看一看,影像和聲音共同連結的做法,能幫助寶寶學習的速度更快。
Game3:幫寶寶把行為說出來
由於寶寶的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好,爸媽可以多「看」寶寶怎麼玩,假如他把車子翻過來,爸媽可以回應他「哇!你把車車翻過來了!」,或是寶寶把車子推走,爸媽則可以跟他說「喔!車車滾走了!」。從遊戲中加強這個動作所賦予的語言,藉由平常重複的累積,增加寶寶對這些話的印象,等到時機成熟,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說出口了。
Game4:哼哼唱唱加強互動
爸媽除了親自和寶寶說話,用哼唱的方式,唱歌給寶寶聽,也是一個能促進語言發展的方法。施佳蓉治療師認為,家長不用擔心自己唱得不好聽,因為哼唱的重點在於和寶寶有互動和溝通,畢竟廣播或音樂兒歌,只能藉由聽力,傳達到寶寶的大腦再解釋,但他又還沒有足夠能力完整解讀,然而親子面對面的交流,不但可以聽,還可以從對方的表情,得到更多的訊息,這將為寶寶未來的人際溝通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

PART3 語言發展遲緩判斷法
Way1:環境刺激夠嗎?
每個寶寶說話的時間早晚不一,必須視其發展歷程而定,但若是到了1歲半或2歲,還沒有發出聲音,或說出一些語彙,爸媽就要特別留意了。施佳蓉治療師指出,寶寶不說話的主要原因,除了受本身智力或疾病的影響外,環境也是因素之一,「如果周遭的人不常跟寶寶說話,他也會覺得沒有必要說話,也就失去了想說話的動力。」爸媽應該讓寶寶知道,說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當他說話時會有人給予回應、會讓他人開心,才會激起寶寶想要發聲的欲望。
Way2:保母或照顧者跟寶寶的互動多嗎?
現在的上班族媽媽很多,寶寶大多托由保母照顧,而一位保母往往需要照料好幾位寶寶,如果寶寶又屬於安靜、內向型,保母可能除了餵牛奶、換尿片之外,並不會特別理會他,寶寶所接受到的刺激就比較少,如此一來,語言發展遲緩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Way3:出現語彙或句子了嗎?
如果寶寶到了2歲,依然沒有出現語彙或是簡單的句子,還停留在發出「ㄅㄅㄅ、ㄇㄇㄇ」聲音的階段,施佳蓉治療師建議爸媽,應該趕緊帶寶寶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幫寶寶檢查、評估,看看是什麼原因讓寶寶說話發展較慢。「很多情況只是因為刺激不夠,只要稍加改變環境就能改善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讓他的發展能追上同年齡的寶寶。」因此寶寶2、3歲時,家長就要留心他的發展情形,早期發現異狀,才能早期治療。
Way4:發音有問題嗎?
倘若寶寶到了4、5歲,「爸爸」會說成「ㄍㄚˋㄍㄚ˙」或「ㄉㄚˋㄉㄚ˙」,「車子」會說成「ㄍㄜㄗ˙」,就要立即就醫了。不過施佳蓉治療師呼籲父母不用過度擔心,因為一般來說,發音器官像是舌頭、口腔等,發展完成的年齡,大約是6歲左右,所以在經過治療之後,這些構音問題大多都能解決。

PART4 寶寶學說話的Q&A
Q:使用疊語會阻礙寶寶日後語文能力的發展嗎?
A:因為1歲以前的寶寶,學習能力有限,因此能真正吸收的資訊也有限,當他看到奶瓶時,雖然能理解這是喝的ㄋㄟㄋㄟ,但卻還無法完整表達意思,這時使用疊語幫助寶寶認知是可行的方式,因為很難的話語,寶寶根本聽不懂。但若是等到寶寶3、4歲,還是使用疊語教他說話,就有可能影響寶寶日後的語文發展能力。所以3、4歲之後,就要盡量減少疊語的使用,換句話說,爸媽必須按照寶寶的發展進度,配合適當的教導方法,才能讓寶寶順利學會說話。

Q:放廣播或兒歌音樂給寶寶聽,能幫助他學習說話嗎?
A:音樂可以讓心靈沉靜,輕柔的曲調能舒緩心情,不過當寶寶聽音樂時,會有旋律進入腦海,但語言的部分相對較少,施佳蓉治療師認為,廣播或兒歌音樂說話的速度很快,也不會隨著寶寶的喜怒哀樂,而改變音調、速度或詞彙,可是爸媽在跟寶寶互動時,很自然地會因寶寶哭或笑,有不同的反應和表情,說話的聲音和用字也會跟著變化,所以刺激寶寶說話的最佳方法,還是透過爸媽和寶寶邊玩邊說話在一起最有效果。

Q:寶寶的第一句話會隨照顧者的用語或腔調不同而改變嗎?
A:通常寶寶最先發出的聲音是「雙唇音」,例如:ㄅ、ㄆ、ㄇ的音,所以寶寶最常見的第一句話,會是「爸爸、媽媽」。施佳蓉治療師表示,由於寶寶還聽不懂很多話,只能靠著觸摸或觀察來學習,而雙唇音的嘴型最容易辨別,也較易模仿,但如果寶寶是由阿公、阿嬤照顧,他第一句話也可能是「公公、嬤嬤」,而非「爸爸、媽媽」,這就是環境帶給寶寶的影響。在臨床個案中,就曾經遇過爸爸每句話前面,都會加一個不好聽的語助詞(ㄍㄢˋ),結果寶寶說的第一句話,竟然就是這個字,讓全家人都嚇了一跳,可見言教的影響力有多大。

Q:照顧者說台語或講話腔調較重,會影響寶寶說話嗎?
A:這一定多少會有影響,但說話有些許腔調,並不會妨礙與人溝通的能力,別人還是聽得懂,等到進入幼稚園、小學之後,寶寶開始走出家庭,接觸外在環境,跟他講話的人也更多,這時寶寶所處的環境,也會改變他的說話習慣與方式。施佳蓉治療師表示,學習是一連串的過程,家庭是一個主要的部分,但學校、社會的影響也很大,因此並不會因為寶寶小時候在講台語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就會變成台灣國語。

Q:外籍新娘的寶寶,較容易語言發展遲緩嗎?
A:外籍新娘已經成為台灣的新族群,但是外籍新娘常會因為自己國語說不好,擔心影響寶寶,而很少跟他說話,再加上爸爸可能因為工作忙碌,也沒有時間和寶寶互動,這種情況下,寶寶的語言發展,就很容易遲緩。施佳蓉治療師鼓勵外籍媽媽們,不要因為講話不夠標準或有腔調,就減少和寶寶說話的互動,因為讓寶寶說話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導他發聲,給予他適當的回應,讓他知道說話的意義,否則寶寶會一直不想說話,反而得到反效果。

語言治療師.推薦!
【BOOK】
*《家有學語兒-遊戲篇》信誼基金出版社
*《家有學語兒-問題篇》信誼基金出版社
*《小小孩學說話》信誼基金出版社
*《孩子,你為什麼不說話?》久周出版
【WEB】
*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http://www.slh.org.tw/tw/index.php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招‧哄寶寶乖乖入睡



 

                            








                                 10招‧哄寶寶乖乖入睡





有些寶寶想睡時很「番」,跟媽咪「盧」半天,就是不肯乖乖入睡,如果妳也曾試過很多方法都無效,或許是細節不對,也許是還沒找到他喜歡的睡眠儀式。試試本文10招,靈活運用,相信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方式。


文/鍾碧芳  採訪諮詢/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  攝影/陳炳煌  參考資料/《吃得飽,睡得飽》新手父母‧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部分圖片提供/嬌生嬰兒



新手媽咪在育兒過程中,最困擾的問題之一就是寶寶的睡眠,很多人誤以為嬰兒除了吃就是睡,其實,根據英國專門研究兒童睡眠問題的學者發現,寶寶跟成人不一樣,並不是那麼好吃好睡,且成人若累了,活動就會減少,但有些寶寶是即使累了,活動力卻超驚人,哭鬧不休又難以哄睡。
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每個寶寶的特質都不一樣,運氣好遇到好帶養的寶寶,只要累了不用哄就能乖乖入睡,但也有些「磨娘精」寶寶,具有某種特殊氣質,確實會困擾著新手媽咪。不過,她強調,每個寶寶都有自己適合的睡覺方式,排除身體不舒服等生理病痛外,如果媽咪試過許多種方式都行不通,可以交錯著使用,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寶寶的好方法。


1.音樂
陳永綺醫師表示,只要不是太過於吵鬧的音樂,都可以讓寶寶睡眠時聽,這同時也是讓他接觸音樂最好的時機。除了媽咪自己唱外,也能選擇有歌聲的童謠、輕柔的音樂,或者類似古典樂的協奏曲等,當然也可以父母本身的興趣來做挑選,最好避免太過活潑、輕快、會振奮人心的節奏。
◎好用度:★★★★ ◎辛苦度:★
唱小星星(暱稱:小燕子)
我覺得這首歌比較溫和,除了這首歌外,也會唱無敵鐵金剛,不過,這首女兒會更不想睡;在哄女兒睡前,還是會小小的玩一下遊戲,什麼遊戲都行,之後再哄她睡覺。白天哄睡時會開著燈,到了晚上,就會關燈讓她辨別白天和晚上的不同。


2.餵奶
有讓寶寶睡覺前喝奶習慣的媽咪,為了怕寶寶日後出現奶瓶性齲齒,最好用奶瓶餵奶後,養成再以清水漱口的好習慣,否則,至少也要讓寶寶喝奶後再喝點開水,稍稍漱漱口,以免日後有蛀牙困擾。陳永綺醫師提醒,如果是媽咪親自哺乳,也不要讓寶寶喝完奶後含著奶頭直接睡覺,否則容易出現鵝口瘡。但要在寶寶睡著時幫她清潔口腔,實在有點困難,建議媽咪可運用安撫奶嘴,先在奶嘴頭上沾點水,讓她吸吮,也可有稍微的清潔作用,最重要的是,等到寶寶睡著後,再將奶嘴拔掉,以免養成習慣。



◎好用度:★★★★★ ◎辛苦度:★★
仍在努力中(暱稱:kiwico)
我的寶寶在睡前都要喝了ㄋㄟㄋㄟ才能睡,否則就是需要我抱著搖,已經奮戰許久,到目前為止,還沒訓練成功讓她自行入睡。常常想睡時大發脾氣甚至直接爬坐起來,到最後,我都是用親密背巾讓她在3分鐘內入睡。


3.環境
環境中是否有睡眠的氛圍,對寶寶來說相當重要,有些媽咪會質疑到底要不要開著夜燈睡?陳永綺醫師說,這端視每個寶寶的個性,會怕黑的小寶寶,若房間燈光太暗,確實會讓她失去安全感,不容易入睡,這時媽咪可以選擇開啟小夜燈,只要光線不要太亮,或會直接照到寶寶的臉上,應該都無妨。瞳孔會自行調適對光線的強弱適應力,不用擔心會刺眼。或者,不要將窗簾全部拉起,引用街燈的光線,也具有小夜燈的作用。只要光源不要直接照射到寶寶的臉上,也不要開著大燈,應該能給予適度的安全感,助於入眠。



◎好用度:★★★★★ ◎辛苦度:★
開夜燈‧放音樂(暱稱:雯)
夜間睡眠時間到了就會關燈開小夜燈,讓環境保持安靜,或可以放些以前在懷孕期間常聽的胎教音樂也不錯,讓寶寶體會白天與黑夜的不同,剛開始時會哭鬧還想玩,就會使用奶嘴哄寶寶入睡。1、2次後寶寶就會習慣一覺到天亮囉。


4.洗澡
陳永綺醫師指出,如果家庭原本的習慣就是在睡前洗澡,之後就讓寶寶入睡會是最舒適的方式,但並非建議用洗澡來當做哄睡的方式,而應該只是在試過許多方法無效後的輔助工具。媽咪可以試試用泡澡的方式,且在泡澡後,給寶寶稍稍按摩一下,安撫它的情緒,讓血液循環稍加運作,也可幫助入眠。


◎好用度:★★★ ◎辛苦度:★★★
按摩讓他放鬆(暱稱:豬頭)
先幫弟弟洗個澡,之後開啟小夜燈,同時會告訴他「現在是晚上囉!要乖乖睡覺,明天起來再啵一個喔!」隨後補上媽咪的香吻,且用手塗抹嬰兒專用乳液,幫寶寶做身體按摩並哼唱兒歌,等寶寶肌肉逐漸放鬆後,他就會進入甜蜜的夢鄉囉


5.陪睡
陪睡時間是媽咪辛苦一天後,維繫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段,在陪睡的過程中,雖然可能犧牲了時間,但也能換來休息的片刻。陳永綺醫師說,一歲以前的寶寶仍然需要大人陪睡,不過,卻不需要讓他習慣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大床上,最好等到寶寶睡著後,再放入小床,以免共睡時發生意外。



◎好用度:★★★★ ◎辛苦度:★★★
用盡心思換來寶寶好眠(暱稱:拉拉)
我是個新手媽媽,剛開始寶貝想睡覺時的哭鬧,讓我非常困擾。曾經試過關燈(完全沒有燈)、唱歌、放輕音樂、說故事……,但結果是「完全無效!」。等到寶貝五、六個月大的時候,哄寶貝入睡就要關小燈、邊摸他的頭邊哼歌,這樣很快他就會入睡。但這方法也用不久,過一段時間,這招又竟然漸漸失效了!摸頭、唱歌,他卻一點睡意也沒有,只想一直跟我玩;於是,現在的方法是睡前讓他喝牛奶,除了喝飽可能會比較有睡意外,還可以讓他一覺到天亮,不用擔心半夜會因為肚子餓醒來,且同時買了一個娃娃陪他睡覺,每天事先幫他換完尿布後再給他牛奶喝,他就會抱著娃娃睡著了,真的很可愛!


6.時間固定
寶寶大約6個月左右,幾乎就可以一覺到天亮了,這時也正是訓練他養成良好習慣、固定作息的階段。陳永綺醫師建議媽咪,白天時,讓寶寶多多活動,逐漸建立規律性的生活。寶寶有其生理時鐘,等到燈光昏暗、外頭變黑、晚安音樂開始時,應該就能了解睡覺的時間到了。因此,養成適合且固定的睡眠模式、培養睡眠氣氛可說相當重要。



◎好用度:★★★★ ◎辛苦度:★★★★
睡前的床上活動(暱稱:亘吟)
我家弟弟是睡前一個小時會在床上活動,如看書…等,我都盡量讓他在床上玩,也不能玩得太激烈,等到床上坐久了,他自己就會想要躺下,躺久了自然就會想睡了,等他打哈欠時,再給他喝睡前奶,喝完眼睛就會閉起來,這時,再給他拍幾下背……,他就會睡著了。


7.抱睡
寶寶天生喜歡在媽咪的懷裡安睡,只要聽到大人的心跳聲,就會相當安心自在,在寶寶3個月大以內,幾乎都需要讓父母抱著睡,這也是大多數新手媽咪推薦最有效的方式,有時還會發生一放下床,寶寶就會醒的痛苦。陳永綺醫師表示,到了寶寶4個月大以後,這樣抱著睡的方式就較不適當,否則容易養成習慣,除非是寶寶生病不舒服,否則還是用陪睡的方式,而非一直抱著入睡。


◎好用度:★★★★ ◎辛苦度:★★★★★
不抱就是不抱(暱稱:情人小天)
雖然這是我的第一胎,不過我從第一個月開始,除了婆婆太愛小孫子會抱著小朋友睡覺以外,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抱著哄睡,雖然剛開始很心疼小朋友一直哭,但是我知道只要一抱他,以後他就會吵著要我抱他睡覺了。第一個月他還需要抓著我的手睡覺,撐了一個月以後,第二個月開始,我可愛的小朋友就變成不喜歡有人抱著他睡覺囉,這是個好棒的開始,每個人都問我怎麼訓練的,我的小朋友只要放在他自己的小床上,給他一個被子加上奶嘴,然後對著他說「乖乖~現在要睡覺囉~」他就會自己睡覺囉!現在我的小天已經要7個月了,每天都是自己睡覺,超級乖,真幸福能有這麼乖的小孩呢~


8.搖晃
在新生兒階段,適度的搖晃的確可以讓寶寶舒服入眠,尤其若開車載他出門晃一圈,更會讓她提早進入夢鄉,不過,苦了的則是父母。陳永綺醫師提醒,想要使用搖晃方式的媽咪,要同時顧及寶寶的頭頸是否已經固定,避免過於激烈的搖晃,而會讓寶寶陷入「嬰兒搖晃症」的危機。若是採用搖床安撫,也不要讓寶寶整個晚上都睡在搖床上,而是應該等他睡著後,就抱回她自己的小床。



◎好用度:★★★★ ◎辛苦度:★★★★
吃飽喝足就會睡(暱稱:身邊一朵芸)
我的寶貝通常只要吃飽喝足就會想睡,如果在特殊狀態下,我會把他放在搖床上,輕輕搖,再唱歌給他聽,有時是放胎教音樂給他聽,畢竟在懷孕時有常聽到,或多或少會有些印象吧!當然,如果他很「番」的時候,這還是沒用的!


9.拍揉
在睡覺前進行有效的親子間肌膚接觸,最能安撫寶寶一天的情緒,陳永綺醫師提及,拍揉、撫摸等舒緩的動作都相當適合在睡覺前進行,但要注意拍揉的動作不要太大、也不要過於激烈,因為太大的動作,反而會讓寶寶的血液循環速度增加,精神變好,更不利於入睡喔。



◎好用度:★★★ ◎辛苦度:★★


輕輕拍背說說話(暱稱:小貝貝)
我都會親吻妹妹的額頭,然後,拍拍她的背輕輕地跟她說話,再搖搖她,她很快就會睡著了。若是還一直盧,有時會給她吸一下我的ㄋㄟㄋㄟ,這個方式能讓他乖乖躺在我的懷裡,安穩地睡覺囉!


 10.說話、閱讀
在跟寶寶互動的模式中,說話、閱讀有趣的小故事是最好的方法,媽咪可以唸唸童詩、童話故事,或者跟寶寶聊聊一天中發生有趣的事,雖然寶寶可能聽不懂,但只要使用輕柔的語氣跟她說話,同時使用溫柔的肢體語言,都能讓寶寶充分感受來自母親的關愛。



◎好用度:★★★ ◎辛苦度:★★
陪他玩或看看書(暱稱:毛毛蟲)
我會讓他在床上玩1個小時(只是單純的陪他玩或看看書),然後再慢慢地把小燈打開!泡牛奶慢慢哄他入睡。我家小朋友白天都不太愛睡,但到了晚上卻能夠睡上8個小時以上喔!


《媽媽寶寶雜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經常出現腹痛症狀,可是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加上他們無法適當表達不適,更增添了診斷的困難,也讓爸媽們感到心疼與不捨。《媽咪寶貝》整理嬰幼兒常見的腹痛疾病,不僅讓爸媽瞭解寶寶常見的肚子痛種類,並增加正確的判斷。











【採訪撰文╱魏婕綝;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肝膽胃腸科主任張碧峰、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醫師;模特兒╱可愛姊姊紗紗&可愛弟弟杰博;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急性+反覆性,全盤掌握!

3歲的奇奇愁眉苦臉地抱著肚子跑去跟媽咪說:「媽咪我的肚子不舒服!」秀雯拿綠油精塗抹在奇奇的肚臍周圍、並稍微按摩,沒多久奇奇放了個屁,就好多了……。


學齡前兒童有反覆性腹痛的比例約10%~20%,可是,亞東醫院小兒部肝膽胃腸科主任張碧峰表示:「反覆性腹痛不易找到明確原因,也許30%~40%能找到因素,多數幼兒只是痛一下但沒多久又好了,因此可能是功能性問題。」像腸子蠕動等功能方面較不正常,另外,幼兒食用冰品、吃壞肚子、或腸胃炎等也會造成腹痛,不過根據經驗,腹部真的有問題,例如長腫瘤等情形很少見。


常見的11種急性腹痛

腹痛>6小時,持續一天以上

一般而言,嬰幼兒的腹痛可分急性腹痛與反覆性腹痛。急性腹痛則是突然出現嚴重的肚子痛,張碧峰主任指出:「最常見是吃壞肚子,或是感染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其次為便秘,小孩排便不順,大便長期累積在腸子也會引發急性腹痛;除此,嬰兒腸絞痛也是急性腹痛常見的原因之一 。


所謂「急性腹痛」定義,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醫師解釋,當腹痛超過6小時、持續一天以上甚至幾天,即為急性腹痛。一旦腹痛持續6小時以上則要留意;若持續24小時以上要當心是否為外科急症的問題。


肚子痛,多難以準確說明


方旭彬主任說明,由於管腸子痛覺的神經沒有髓鞘,要腫脹到某個程度才會有感覺,因此,脹氣的痛會比較模糊、不好解釋,也不會像皮膚被割傷會有個精確的疼痛部位。


不過,腸子在腹膜腔,若牽扯到腹膜的體壁痛覺的描述就會較精準。以盲腸炎為例,已牽扯到局部的腹膜發炎,會特別感到右下腹痛,部位會較確切,亦即腸子的脹氣疼痛與體壁疼痛的差別。


再者,急性腹痛不見得是腸胃問題,也可能是腎臟或附近器官出現問題,女性甚至可能是泌尿生殖系統問題。如果幼兒最近合併發燒、咳嗽,則腹痛可能為肺炎引起,肺炎也會從橫膈膜影響,畢竟胸部和腹部是隔壁鄰居,免不了會互相作用。


對於嬰幼兒常見的急性腹痛,兩位醫師綜合出下列的幾個引發症狀:


1腸套疊

出現草莓樣的糞便


6個月~3歲幼兒好發腸套疊。


之所以發生腸套疊,方旭彬醫師指出:「主要是小腸的管徑比大腸來得小,如果腸道前後的蠕動不一致,導致小腸套到大腸。」通常在發生腸套疊之前,病人發生病毒感染而造成腸道的淋巴結腫脹,或者本身有如梅克耳氏憩室的病變,影響小腸的蠕動變快而套到大腸裡而卡住。所引發的腹痛是間歇性約30~40分鐘痛一次,每次痛約5~10分鐘,之後又沒事,但到了半小時後又開始痛。


假如套住的腸子沒有鬆開,腹痛的間隔時間會愈來愈頻繁,時間一旦過久會造成腸黏膜會壞死,導致黏膜夾雜一些出血,出現草莓樣、深紅色的糞便。如果還是未處理,腸子會有壞死的危險,當套住的腸子無法鬆開,就必須手術復位,萬一腸子已經壞死就需要切除,再把截斷的腸子接合,這也是小兒急性腹痛必須緊急處理的急症之一。


張碧峰主任補充,6個月~3歲之間的幼兒容易出現腸套疊,當腸子套住、阻塞而無法蠕動,以鋇劑、氣體或食鹽水做灌腸復位失敗或者病患臨床上已出現毒性症狀,如:休克和腹膜炎等就必須進行外科手術。


2腸絞痛

好發於出生2個月嬰兒

一般而言,腸絞痛容易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張碧峰主任表示:「尤其好發於3個月以下的嬰兒。」


方旭彬醫師進一步補充,30%嬰幼兒甚至到第4、5個月都還可能發生,平均在第2個月會達到高峰;通常在3~4個月會改善。腸絞痛容易發生在傍晚,且有3原則:1.嬰幼兒每天至少哭3個小時以上;2.一星期至少哭3天以上;3.持續3週以上。


由於寶寶還不會說話表達,可藉由幾個要點來觀察他是否為腸絞痛症狀,方醫師指出:「1.握拳、2.腿部彎曲到腹部、3.臉部表情看起來痛苦、4.腹漲、5.甚至容易溢奶。」除此,無論怎麼安撫寶寶都無法讓他安靜,幫他換了尿布、讓他喝奶、抱抱他,他仍是哭鬧不停,此時可能要懷疑是腸絞痛導致。


引發因素

引發腸絞痛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寶寶的腦部還未發展成熟、自主神經過強、蛋白過敏造成腸蠕動不正常,或吸入過多空氣等。方旭彬主任門診時,遇到許多因蛋白過敏而引發腸絞痛的案例,甚至引發吃純母奶的寶寶解血便。他分析,雖然媽媽對鮮奶沒有過敏,可是她飲用鮮奶,裡面所含的牛奶蛋白經由母奶被寶寶吸收,若寶寶對鮮奶過敏就會產生過敏症狀。


乳糖不耐症也會引起

「乳糖耐受不全」又稱為「乳糖不耐症」。由於東方人以農立國、西方人以牧立國,在歷經千萬年的演化,西方人在哺乳期過後,乳糖酶的活性可維持在相當水準;然而東方人的乳糖酶的活性一旦過了哺乳期,從1歲後就會大量下降,使得乳糖不耐症的幼兒喝了牛奶後,無法消化吸收乳糖就會造成腹痛、脹氣、甚至腹瀉。


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的幼兒,建議減少攝取含有乳醣的乳製品如無乳糖鮮奶或以優酪乳取代,因優酪乳含乳酸菌可先消化乳糖,使乳糖量減少,不過方醫師提醒,還是少攝取乳製品,以避免引起嚴重的過敏症狀。


3急性腸胃炎

潛伏期1~2天

急性腸胃炎好發於各個年齡層,不見得只有嬰幼兒。張碧峰主任表示,有時學齡兒童吃了不潔的食物、進食前沒有洗手、或食物保存不當而受到細菌、病毒污染後吃進腸胃道內造成感染,也常常會引發急性腸胃炎。


無論急性腸胃炎是起因於病毒性細菌,像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或起因於細菌性感染,像沙門氏菌或曲狀桿菌,方旭彬主任指出,潛伏期都是約1~2天就會發病,並合併其它症狀,像肚子痛、上吐下瀉等。不過,急性腸胃炎不見得會馬上有腹瀉情況,若平常有便祕的小孩,患有腸胃炎時也許他只會發燒和腹脹不適,也別輕忽。


注意寶寶是否有脫水情形

當寶寶患有急性腸胃炎,最重要仍是飲食的控制,首先要少量多餐,方主任提醒:「最擔心寶寶有脫水情況,因此要注意他的小便是否減少、水分補充是否足夠、血糖是否過低等。」


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若未嚴重脫水或低血糖,且症狀輕微,父母不妨將奶粉沖淡以稀釋乳糖;若腹瀉狀況沒改善,則建議先換成無乳糖配方的止瀉奶粉,而且要馬上換、別循序漸進以盡快達到療效,並建議飲用1~2星期,讓遭受細菌或病毒侵襲、破壞的腸道絨毛上的乳糖酶有足夠的時間恢復。除此,也可讓孩子攝取口服電解液,不過別讓他喝含糖的運動飲料,因其過甜不適合給腹瀉的幼兒飲用。


少量多餐+BRATS原則

已經開始攝取副食品的4~6個月寶寶,可讓他喝加點鹽巴的米湯或稀飯湯。若為是1歲以上的幼兒,建議暫停讓他喝奶,而且禁食三大類食物:乳製品、甜食、油炸物。乳製品包括牛奶、羊奶、起士、奶油等含有乳糖;而含蔗糖的甜食也要避免,並遵守BRATS的飲食原則:


BANANA:綠香蕉含有Kaolin收斂劑,能改善腹瀉。黃香蕉則含較多果糖可以改善便祕。

RICE:稀飯,可配一些含鹽分像花瓜、海苔醬等配料,但不建議搭配肉鬆、麵筋等,避免油膩不易消化。

APPLE:蘋果含有製造止瀉藥的成分pectin。

TOAST:白吐司、白饅頭等。

SALTINE:鹹餅乾。


在腹瀉狀況慢慢改善後,可加點蛋白質食物,像瘦肉、雞肉絲等;直到痊癒才恢復正常飲食。


4急性盲腸炎

由肚臍周圍痛起


嬰幼兒腹痛有3%為急性盲腸炎。


根據統計嬰幼兒腹痛有50%為非特異性,即是沒有特別找到原因,方旭彬主任說明,其中3%為急性盲腸炎,好發於學齡前到幼稚園階段的幼兒。


不同部位的腹痛具有不同的意義,可是最清楚的是急性盲腸炎,通常由肚臍周圍痛起,過一、兩天慢慢移到右下腹,這時幼兒出現一個特徵:彎腰走路會感到比較舒服,站直時會拉扯到腹膜腔而引發疼痛。當闌尾發炎到一個程度會導致局部腹膜炎,其檢查方式為按右下腹痛處,按壓後手放開會產生反彈性腹痛,表示有腹膜炎了。


不過很特別的是,方旭彬主任曾遇過幼兒有急性盲腸炎卻不會感到明顯腹部疼痛,可是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高燒許多天到醫院就診,發現已經形成局部膿瘍,此時要進行抗生素治療。



方旭彬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皇家自由醫學院醫學博士
經歷:臺北臺安醫院小兒部主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現職: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


張碧峰
學歷:臺大醫學系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現職: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肝膽胃腸科主任



【更多內容請見2012年7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副食品營養秘笈

當孩子到了添加副食品的階段,家人親友的熱心分享有時也和書上的建議有段差距,眾說紛紜的說法總讓人感覺無所適從。究竟什麼時候該讓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應該以什麼食物作為副食品的入門開端呢?我們請到了專家,將副食品的重點一次傳授給你!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模特兒/甜美媽咪陳瑜&帥氣寶貝甫甫;妝髮/蔡琇惠;攝影/檸檬巷館】


我有疑問!副食品給予Q&A











在了解小朋友可以吃哪些食物前,首先,我們先來釐清幾項和給予副食品有關的常見疑惑,快來確認還有多少觀念是你還不了解的吧!


Q1:小朋友幾個月大時,表示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已經成熟?

添加副食品最佳時機

小朋友4至6個月大時,體重已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約6~7公斤),這個階段寶寶1天總奶量約1000c.c.,已經無法持續向上增加,而寶寶的腸胃道、胰臟、腎臟功能已漸趨成熟,因此,為了供給寶寶充足的營養和熱量,不再單以奶類為唯一食物的副食品時期,就要正式展開了!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說明:「4~6個月是給予寶寶副食品的最佳時機,但不可早於4個月,因為寶寶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哺餵純母乳的寶寶應在6個月以上再吃副食品,但是倘若寶寶的生長發育曲線大幅落後同齡者,倒也不一定要堅持6個月的界線,只要寶寶願意吃,且吃下肚後沒有不適反應顯現,副食品的給予時機可以稍做彈性的調整。


4~6個月,寶寶厭奶期

4~6個月恰巧常是寶寶的厭奶期──此時頸部肌肉張力足夠,已能自行抬頭環顧周遭景色,所以不再只專注於吃飯和睡覺上,變得調皮好動、好奇心十足,對喝奶反而變得興趣缺缺。雖然並非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厭奶期,但這段時期卻也正好成為替寶寶添加副食品最佳時機,厭奶期如果副食品添加得宜,通常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等到寶寶1歲多至2歲左右,會經歷第二次的厭食期,這次的心理性厭食常起因於爸媽不斷逼迫孩子進食,對孩子而言,吃東西成了一件苦差事。建議當孩子經歷第二段厭食期,照顧者應避免讓孩子一肚子餓就馬上喝奶,應該先吃點固體食物,如果之後還有飢餓感,再酌量讓寶寶喝一點奶,矯正依賴液體食物的習慣。


Q2:因為擔心過敏而延後給予副食品,對健康有好處或壞處嗎?

太晚接觸副食品易養成挑食習慣

雖然家長常擔心過早給予副食品會有過敏、腸胃道不適等問題,事實上,如果因此矯枉過正、不斷延後食用副食品的時間,寶寶隨年紀增長顯露出個性,反而開始會拒絕不喜歡的食物,成為日後導致寶寶有挑食習慣的原因之一!4個月~1歲前的寶寶以奶類為主、副食品為輔,經過一段時間對食物慢慢適應,1歲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以固體食物為主食,奶類反而退居成配角了(但並非讓小朋友完全不喝奶喔,畢竟奶類可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呢!)。


Q3:寶寶的副食品應以怎樣的順序循序漸進添加?

從流質食物入門

讓寶寶吃副食品,應該以「流質、半固體(糊狀)、固體、塊狀」的順序循序添加。第一次添加副食品,建議從和水對半稀釋的新鮮果汁入門(太酸易使孩子心生抗拒,太甜又會影響正常喝奶量),在兩餐之間讓小朋友少量的嚐試看看;等習慣了液體副食品,再開始給予嬰兒米粉或麥粉等半固體的糊狀食物,以湯匙少量的餵,如果寶寶將米糊用舌頭吐出,就表示目前吞嚥能力尚未成熟,可以考慮用半瓢嬰兒米粉對三瓢配方奶粉的比例讓孩子食用,由淡到濃,之後再逐漸增加嬰兒米粉的量。另外,也可以考慮讓孩子喝點菜湯、肉湯、米湯,或者吃果泥、菜泥、肉泥、豬肝泥、稀飯等等,視寶寶的適應狀況逐步增加內容,到一歲之後,就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囉!


一次一種,為期一週

添加副食品以一次一種、為期一週為原則,這樣一方面可避免寶寶產生錯亂,另一方面也方便父母觀察寶寶有沒有過敏的現象出現。倘若出現不適症狀,舉例來說如嘔吐、腹脹、腹瀉、解血絲便或黏液便、皮膚上出現紅疹或濕疹等等,就表示孩子對食物有過敏反應,應該立即停止食用。如果家族有過敏史(父、母、兄、姐),也擔心寶寶會有同樣的過敏症狀,添加副食品時可延後食用下列常見過敏原的時機:堅果類(花生、核桃)、蛋白、筍類、菇類、甲殼類海鮮(蝦、螃蟹等),還有較易導致過敏的奇異果、芒果、草莓等。但這些食物也都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所以不必矯枉過正完全禁止,等孩子年齡稍為長一些再酌量食用,並觀察有無敏反應顯現。


有過敏反應,應該立即停止食用


對蛋過敏,注射流感疫苗前應主動告知醫師!

流感疫苗的製作過程中會使用雞胚,因此,如果小朋友曾在食用雞蛋後發生嚴重過敏,基於安全考量要主動提醒醫師,並在接種後觀察半小時,確認沒有不適再離開醫療院所!


Q4:在寶寶的牛奶中「加料」,這樣的作法可行嗎?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許多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嚐試嬰兒米粉或麥粉,加在配方奶粉中一起沖泡,這麼做並非完全不可行,但缺乏訓練寶寶吞嚥、咀嚼能力的機會,因此方旭彬主任建議,家長不妨多費點心思用湯匙一口一口餵食,因為門診中曾經遇過小朋友到了兩三歲仍長得瘦瘦小小,原因就出在平時總是抱著奶瓶不放,也不願意吃固體狀的食物,照顧者只好將所有的食物攪打成泥再讓孩子吃,結果反而讓小朋友失去訓練咀嚼吞嚥能力的機會,造成攝取固體食物的嚴重障礙呢!


Q5:寶寶不願意吃副食品,那我是不是應該先放棄之後再試?

多次接觸,讓寶寶適應食物

心理學研究指出,寶寶從開始嚐試到接受一種新食物,多半需要8至10次的接觸,所以除非出現過敏反應,家長千萬不要只試一兩次就輕言放棄喔!等寶寶接受的食物越來越多,家長也可以開始每天替寶寶變換不同菜色,滿足小朋友旺盛的好奇心。


這個時候寶寶的奶量應盡可能維持原量,但如果無法達成也不必勉強,只要寶寶願意吃副食品,且仍維持良好的生長曲線,家長無須過於緊張。等到一歲後,因為要以一般的食物為主食,所以奶類可以減量到一天兩次共500c.c.,退居到點心的位置。


雞蛋、全脂牛奶,幫助寶寶頭好壯壯!

大人常因為擔心膽固醇過高而不敢吃蛋、喝全脂鮮奶,但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寶貝長得頭好壯壯,建議讓9個月至2歲的寶寶一天至少吃2顆蛋,或者在1歲後選擇飲用全脂鮮奶,因為腦部需要磷脂質、卵磷脂、膽固醇等成份幫助發育,提供足夠的原料可以促進腦部成長,孩子自然頭好壯壯!


Q6:10個月到1歲的孩子喜歡抓東西往嘴裡塞,我可以準備哪些東西給寶寶食用呢?

飲食均衡,少量多餐

1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飲食以「均衡」為原則,建議讓孩子種類廣泛的嚐試,藉此提高對食物的接受度。小朋友活潑好動,食量雖不大但消化速度快,可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除了早中晚三餐時間和大人同桌吃飯,如果餓了亦可在兩餐間吃點小點心補充體力。


10個月到1歲的孩子喜歡抓東西往嘴裡塞,可以替寶寶準備方便用手抓捏的食物,比方說牙餅、撕成片狀或塊狀的吐司麵包或饅頭,切成大塊或條狀的水果或煮熟的紅蘿蔔、馬鈴薯等蔬菜,一方面訓練孩子手眼協調還有抓握的能力,讓孩子自在的吃東西不一定要使用餐具,會讓吃飯變成一件愉快的事!說到這裡,方主任也順道提醒爸媽們,想讓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態度、正確的餐桌禮儀,一定要好好把握2歲前的關鍵期好好建立!


訓練孩子手眼協調還有抓握的能力


Q7:讓孩子吃罐頭副食品的利與弊?

自己動手製作副食品固然最新鮮營養、也最令家長放心,但如果家長無法每天替寶寶烹調新鮮的副食品,或者還未完全掌握處理副食品的技巧,舉例來說,有些蔬菜或肉類的纖維粗硬,要烹調到細緻柔軟、寶寶易消化的程度很耗時費工,這時,經特殊處理的市售菜泥、肉泥就可以幫家長解決掉這個煩惱,只要選擇值得信賴的合格廠牌,偶爾讓寶寶吃罐裝副食品也不失是個方便的選擇。


學步者腹瀉(toddler’s diarrhea):

有些一歲多的孩子體重並未落後同齡者,但一天卻總會排出2到6次稀糊的軟便,總讓家長煩惱孩子的腸胃是不是出了狀況。方旭彬主任解釋,其原因在於飯後腸蠕動過快,孩子吃得太過清淡或攝取水分過多、吃得太甜,只要在食物中添加一些油脂類讓腸胃蠕動速度變慢,減少水分和糖份的攝取,腹瀉的狀況大多能自動改善。


NG副食品大公開

了解寶寶的副食品添加原則後,我們也要來認識關於選擇食物的注意事項,輕鬆替寶寶拒絕NG的副食品!


1 易過敏食物

臺北榮總曾統計6家醫院因過敏住院的339個病患中,列出了目前臺灣地區不同年齡層常見的致敏食物,分別為:


(1)第一級過敏食物(最易引起過敏反應):蝦、蟹、奶、蛋、花生。

(2)第二級過敏食物:芒果、其他海鮮。

(3)第三級過敏食物:花枝、蛤仔、魷魚、墨魚、螺、鱈魚、大豆、小麥及奇異果。


如果家族有過敏史所以孩子有過敏的疑慮,上述食物可以考慮等寶寶稍大一些再給予,別因為擔心過敏而完全偏廢這些食物。常有家長要求讓孩子抽血檢測過敏原,但方旭彬主任提醒,抽血檢驗有靈敏度和特異性的存在,且5至6歲以後再檢驗準確率較高,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過敏,家長應該將孩子當天食用的所有食物詳細記錄下來,下一次過敏再出現時一樣詳細列出然後比對,反覆幾次就可以找出明確的過敏原,雖然有些麻煩,卻是個可以確認真正原因的好方法。


2 生食或半生不熟

小朋友的腸胃道抵抗力和成人大不相同,所以除了水果外,其餘雞肉、雞蛋(雞為沙門氏菌宿主)、海鮮等食材皆要遵守全熟原則,利用烹調溫度殺死病菌,小朋友才不會因此染上腸胃疾病。


遵守全熟原則,利用烹調溫度殺死病菌


3 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咖啡因、酒精等食物對小朋友來說刺激性太高,且會影響小朋友的食欲,不利於發育中的孩子攝取營養。


4 重口味食物

添加副食品應該以新鮮、乾淨、低過敏為原則,小朋友的副食品不需要添加調味料調味,而醃漬品、再製品通常添加許多調味料,長期累積除了可能養成重口味的習慣,還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5 注意食用安全

數年前曾發生小朋友嬉鬧時口中含著果凍,結果不小心噎住窒息死亡的案例,提醒家長如果要讓孩子吃這類的食物,應該先搗碎或切成小塊狀、小片狀,並且最好在大人的陪伴下再食用。


寶寶也可能有缺鐵性貧血?

不論是喝嬰兒配方奶粉(雖多半有加強鐵質成份)還是純母乳哺餵的孩子,如果未在適當時機(6至12個月大以上)添加副食品補充鐵質攝取,缺鐵性貧血就有找上門的可能──媽咪替寶寶貯存在體內的鐵質,大約到6個月大就不足以應付身體需求,這時如果可以添加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蘋果泥、深綠色蔬菜、豬肝泥、牛肉泥等等,有助於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方旭彬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臺北臺安醫院小兒科部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主治醫師/萬芳醫學中心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教育部部定講師/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暨復健醫學系小兒科臨床講師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更多內容請見2012年6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溢奶 最令人頭痛



2012年09月11日
  


龍年掀起一股嬰兒潮,小兒科醫師黃宣蓉表示門診時可明顯感受到新生兒變多,求診人數比去年大約增加2~3成。而許多新手爸媽最擔心新生兒溢奶的問題,常常喝奶後不久就吐出來,有時甚至會嗆到。






建議喝奶後不要立即讓寶寶躺下,讓奶水可以順利進入胃部,同時要記得拍嗝,就能減少溢奶情形。有些新生兒因為食道括約肌無力,所以特別容易溢奶,其中又以早產兒或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最容易發生溢奶問題。




親餵母乳較不易吸入空氣,可降低溢奶機率。圖片╱資料照片

趴側睡更危險


許多新手爸媽面對新生兒溢奶時往往手足無措,因此他們會讓寶寶趴睡或側睡,認為比較不會堵住氣管,但其實這樣反而更危險,容易遮蓋住寶寶的口鼻造成嬰兒猝死,建議仍以仰睡為宜,若擔心嘔吐噎住,可稍微以枕頭墊高頭部。
另外,親餵母乳較不容易吸入空氣,而奶瓶易吸入空氣增加腹腔壓力,因此親餵母乳可降低溢奶機率,同時也要少量多餐,避免過飽而吐奶。
隨著寶寶體重逐漸增加,食道括約肌較有力量後就不會再溢奶,除非寶寶溢奶情形太嚴重,導致生長曲線始終低於標準值,就建議就醫治療,可能會開立腸胃藥物緩減症狀。
若是情況沒有改善,就考慮在胃部進行灌食讓寶寶增加體重,就能解決溢奶情況。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