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後的照顧問題
採訪/陳姵樺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林曉娟
常聽到媽咪抱怨:「最怕帶孩子去打預防針了,因為事後照顧真的很麻煩!」的確,過去傳統的公費疫苗注射,副作用較多,讓家長在後續照顧上,費盡心思。而新型的自費疫苗,其產生的副作用較低,家長在照顧時也輕鬆不少。
新生兒從出生至3歲,需要接受十多次的疫苗接種,疫苗的種類很多,每一種疫苗接種後可能引發的副作用都不同,家長需要關注與照顧的方式也有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曉娟表示,雖然現在新型的疫苗所引發的副作用較少,但仍可能有一些輕微症狀,家長也不可忽視,若施打疫苗後發生較嚴重的副作用,仍需帶回醫院給醫師診治。以下就針對寶寶需注射的公費疫苗以及自費疫苗,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照護方式做介紹。
公費疫苗 寶寶從出生到3歲的公費疫苗包括:卡介苗、B型肝炎、傳統三合一(白喉、破傷風、細胞性百日咳)、口服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水痘、流感(6個月到兩歲免費)等。
卡介苗 林曉娟醫師表示,新生兒出生3天內若檢查正常就需施打卡介苗,卡介苗打完後7至14天在施打的左上臂會有小結節,4至6周可能出現膿包,若出現膿包不需要擦藥,也不需要其他處置,大約2至3個月就會癒合結疤或只留下小針孔。但若在施打後在左側頸部或腋下出現淋巴結腫大,就需要看醫師,由醫師診斷處置。 卡介苗需在1歲前施打完成,若超過1歲,則需做結核菌素測驗,反應為陰性才能接種。
B型肝炎、日本腦炎、流感 這三種疫苗施打後較少有什麼副作用,有些寶寶在施打後會發生打針部位腫痛,建議可用冰敷的方式減少疼痛感。需注意的是,日本腦炎疫苗第一劑與第二劑的間隔不可以超過三個月,否則第一劑疫苗會失效。另外,流感疫苗建議在流感高峰期前約每年九月底至十月就施打,防護的效果會較佳。
傳統三合一(白喉、破傷風、細胞性百日咳) 林曉娟醫師表示,目前公費施打的傳統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比率也頗高。因為傳統的三合一疫苗中的百日咳疫苗,是由整隻百日咳細菌的死菌製成,所以較容易引起發燒、哭鬧的副作用,通常2~3天會恢復。當輕微發燒時可以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症狀若嚴重(如持續發燒),應回醫院讓醫師診治。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這一劑混合疫苗中,麻疹疫苗屬於活疫苗,有些寶寶注射後可能在5至10天出現疹子、微燒、咳嗽、鼻炎等副作用;德國麻疹疫苗則有可能出現發燒與暫時性的關節炎;而腮腺炎疫苗則有可能出現無毒性腦膜炎。林曉娟醫師表示,上述這些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都不高,若出現副作用還是要由醫師診治較佳。
水痘 水痘也屬於活疫苗,而且其潛伏期長,若有副作用會發生在兩週後,出現微燒與少量的疹子,林曉娟醫師表示,這些症狀多數自己會痊癒,家長不需過於憂慮。
自費疫苗 自費疫苗包括:新型三合一(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四合一(新型三合一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五合一(四合一疫苗+注射式沙克小兒麻痺疫苗)、六合一(五合一疫苗+B型肝炎疫苗)、輪狀病毒口服疫苗、肺炎雙鏈球菌疫苗、A肝疫苗等。
肺炎雙鏈球菌疫苗 此疫苗的副作用少,有時會出現打針部位腫痛或發燒的症狀。林曉娟醫師表示,肺炎雙鏈球菌是對兩歲之前寶寶侵襲性高的疾病,寶寶兩歲前的得病率高,而且容易出現壞死性肺炎、肋膜積液、膿胸以及可能會影響智力的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建議家長讓寶寶在兩歲前就接種,預防勝於治療。
A肝疫苗 滿1歲就可以施打A肝疫苗,此疫苗並沒有明顯的副作用,若寶寶可能前往東南亞等衛生條件較落後的地區,建議在前往之前將此疫苗施打完成。
|
(詳文請見2007年8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