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學苑~品德教育篇~好文分享 (14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父母與子女關係的愛心菜單

 材料:

1.準備一個 愛的容器

2.加1杯 時間

3.加2茶匙   鼓勵

4.混入3公克 欣賞

5.倒進4杯 尊重

6.加入5湯匙 支援


作法:

1. 最少挑一段時間與孩子一起做些開心的事

2. 最少在二件事上, 給孩子鼓勵

3. 最少做三件事去表示您欣賞孩子的良好行為

4. 在四種情況下尊重您的孩子,聆聽他的說話,不要提高聲浪及大聲嚇斥吼叫

5. 用五種方法,去支援孩子完成一些困難的功課或事情

6. 用最少六種您孩子能夠明白的方法去表達您對他/她的愛意


建議~共勉之~


1.父母愈是顯示自己的能幹愈是縮小小孩的能力,因為年齡會長大,成熟卻是需要訓練的


2.欣賞子女謹記以第一時間,給予口頭及行動上的欣賞,不要批評或鼓勵天生的能力,例如:你好笨或你好聰明,而是肯定當下的行為。


3.管教是希望孩子培養自律的行為,不應著重子女的錯誤,子女是會願意聽及尊重我們鼓勵的說話,多於接受指責。


4.溝通是接受並不完全代表同意,和孩子一起暸解他們所喜愛的東西,試著用每一個不同年紀的心態角度看待事情,彼此尊重。例如接受孩子聽的搖滾音樂就如同孩子接受父母所喜愛的抒情音樂。


5.抽時間與子女相聚,分享樂趣,當他們需要您時,您隨時在他們左右協助、支援,一起分享心情.....


6.用直接子女感到特別及能夠明白的方法表達愛意,而不要以為只為他們煮飯、洗衣,給零用錢便足夠,有時可以擁抱他們或送上小禮物記得他們特別的日子等,不要讓你的愛給的有壓力負擔,例如問:長大要不要養我們呀?讓他們感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也不要把快樂憂傷轉嫁到孩子身上,例如你不回來看我我就很難過...無論孩子乖不乖,壞人或好人,醜陋或美麗,聰明或愚笨,父母永遠是世界上用無所求的愛來愛他們的。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導孩子學習處理人際關係


暑假時,戶外活動的機會增加,孩子們衝突或打架的情形也常難以避免。在反覆發生爭執的過程中,孩子們將逐漸了解做為一個「小社會人」的基本規則。做父母的如果能先了解孩子、適時引導孩子了解他人的痛苦和內心變化,就比較能避免進入高年級之後容易發生的「校園暴力」情況。


什麼樣的孩子朋友少?
1.老成、早熟、傲慢的孩子
2.不擅表達和沒有主見的孩子
3.自我中心的孩子
4.言行粗暴的孩子
5.成天無所事事的孩子
6.不懂規則,協調性差的孩子
7.不愛乾淨的孩子

這些個性或行為特質,常會影響孩子與同儕的交往,如果置之不理,將會妨礙孩子的人格發展。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


預防不合群和欺負的行為
1.教孩子注意整潔
2.父母主動邀請其他孩子接納
3.父母抽空和孩子一起學習配合群體
4.和孩子一起學習新的遊戲
5.發現孩子有語言暴力時,立即制止
6.鼓礪孩子多和朋友一起外出遊玩


教孩子不要害怕衝突
打架和爭執能夠讓人學到如何真心與朋友交往。因為衝突的過程能讓當事人從本身的痛苦感受中去學習,在親身的體驗中培養對人的體諒之心。

因此,當爭執的雙方勢均力敵時,不妨允許他們一對一的打一架,讓他們在反覆的爭執與和好的過程中,學習人際的基本規則。這裡所謂的打架,是指以身體接觸的方式決定勝負,例如如柔道、摔角等都是可以進行的打架運動!

為了避免打架造成危險,平時在家中,父母應告知容易造成傷害的部位;並教導在衝突之後的主動道歉的行為。


有助於孩子成長的動力
1.學習忍耐與自我控制
2.引導孩子學習表達自我
3.鼓勵孩子培養社交能力
4.和孩子一起擴大交友範圍

(本文摘錄自《生活教養影響孩子一生》,日本潛在學力倡導者 岸本裕史/監修,劉滌昭/翻譯,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歲前入托的孩子易發展出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 

三歲前入托的孩子易發展出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惜一切代價培養孩子成長,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話下,教育上也不遺余力地進行投資,從風靡全球的“胎教”熱到少年大學生就可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真是到了瘋狂的地步。

在全世界范圍內,由于許多媽媽忙于工作,在過去的十年裏,入托兒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學走路時就被送到了托兒所。許多兒童專家稱托兒所是“監獄”,一些年僅6個月大的嬰兒被送到那裏,從早晨8點到下午6點,他們一直在那裏呆到上 學,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數量成千上萬,約佔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兩歲後就把他們交給托兒所。

但是,據英國報導:專家警告說,早教要有個尺度,一味強調對孩子的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就提出警告說,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育的危險。

很多托兒所無法照顧到孩子,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

由于現代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增加,許多父母忙于工作,無法照顧孩子,所以各國政府把增加托兒所和幼兒園作為解除父母後顧之憂的政策,僅在英國,就有25萬名三歲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從6個月大到3歲的孩子“扔進”托兒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在孤獨中度過。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具有20年的兒童教育經驗,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現在發現,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相符,但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聲稱父母才是培養孩子的最好老師,托兒所和幼兒園只不過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為,最好的托兒所試圖滿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師根本照顧不過來,所以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而那些差的托兒所根本無法照顧到孩子,只是給他們提供吃喝,完全讓他們自己活動,這些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他們感到失去母愛的淒涼,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噩夢,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孤獨感看了讓人心碎。

研究發現,從小被放在托兒所裏的孩子更富有攻擊性,易發展反社會行為

比杜爾夫堅定地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在支持他的理論──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托兒所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會遭遇人際關係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去年,英國兒童問題權威珀涅羅珀-裏奇博士也發出了同樣的警告,她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由父母養育的孩子比在托兒所、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得都更為優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對照組的孩子。裏奇和兩位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從小被放在托兒所裏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另有兩項研究也發現同樣的結果,那就是在托兒所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發展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兒童專家指出,過早上托兒所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育、情感發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另外他們的身體發育也遲緩,神經萎縮,腦發育異常,這些都是與沒能得到一對一家庭關懷有關,所以專家建議應該讓幼小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而不是過早地將他們送到托兒所。

最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

比杜爾夫強調說,最好的托兒所最負責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父母共同養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讓幼兒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媽媽與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而托兒所中缺乏的就是這種影響,即使請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媽媽親自照顧好,更何況多數人沒有足夠的運氣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僅需要固定的人員養育,更需要專注的關心,一對一養育更能夠滿足嬰兒的需求。而托兒所裏的老師一般是一個人照顧數個孩子,她無法同時滿足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遊戲、呵護等,不要認為嬰兒不懂事,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孤獨感,表現為煩躁哭鬧,長期的影響則不利于他們的心理發展,迫使一些孩子發展攻擊性性格,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後果。

警示

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後三代

許多家長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提早讓嬰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境,更早地發展交際能力。但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嬰兒的發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的關心,更需要協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是固定的,只有家裏的父母能做到這樣。

比杜爾夫也承認,他一開始是一個堅定的兒童早教倡議者,認為讓幼兒早上托兒所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技能,由于夥伴多,也有利于他們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第二個好處就是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自我發展,擴大她們的社會活動范圍。可是他現在發現,這種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相符,他說:“事實上,這是一種災難性的失望。”

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結構發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子相互作用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媽媽是嬰兒內分泌和神經係統發育的調節器。另外,家裏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輩對他們也很重要,他們起著輔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嬰兒從他們身上得到安全感,也獲得最初的情感影響,人類正是通過孩子來傳遞這種情感,有專家說“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後三代”就是這個道理,而陌生人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無所適。

在心理上無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兒所缺乏的正是這種相對固定的親情氛圍,托兒所老師是不固定的,經常換來換去,比如老師生病、休假以及培訓等,

即使人員相對固定,她們也要輪班照顧孩子,讓孩子無法適應。(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
自信、樂觀、有自製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1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

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 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 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 …… ,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 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 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 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劄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 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 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 10 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 ,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裡程碑。 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種溺愛,種種都危險!!!!


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力、上進的孩子。這絕對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占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理性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孩子不能用12招

1.不能威脅要打孩子”還不睡覺?要打你了喔”
2.不能為趕時間而中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別再玩積木啦,要出門了”

3.不能代替已有說話能力的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種種問題比如”他上幼稚園大班了”

4.不能催促孩子”快點!走快點”

5.不能阻止孩子作他真心喜歡作的事情”太髒了,不要玩了”

6.不能在他人面前評價孩子”唉,我的孩子很調皮都不聽話”

7.不能用不耐煩的口吻回答孩子的提問”怎麼老是問這個?我也不知道啦”

8.不能打斷小孩子間的交談”說完了沒?要回家了”

9.不能辱罵孩子是笨蛋,傻瓜,討厭,蠢才等等

10.不能恐嚇孩子比如”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囉”

11.不能用反語來批評孩子”你真行啊,居然學會騙人了”

12.不能拿孩子和別的孩子作對比”你看,鄰居的小剛多乖啊”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出會思考的孩子】("文章出處")

●會思考的孩子vs. 你在乎的事?
每次在關鍵時刻(當孩子的行為跟你期望的不同時)在動手或動
口要求孩子之前,先停一下,在心裡作抉擇,你要的是孩子當下
立即做你在乎的事?還是希望教出會思考的孩子?

●如果希望能教出會思考的孩子,爸媽首先要先思考。
(Emily’s thoughts:用體罰或恐嚇的方式,是最不用動腦筋的。
但若要教孩子思考,父母的確就得不停地動腦筋,剛開始會很辛苦,
艾拔說,有時候他就是想用引導的但是就想不出怎麼講,反應不夠快
。但只要不斷的練習,這也會形成一種習慣,就像體罰或對孩子口出
惡言、恐嚇孩子,也很容易會變成一種習慣。)

●1988年新英格蘭期刊中有偏研究,發現有心律不整病史的病
人,在被威嚇或嘲諷的環境中,會發生心律不整的情況比例較高,身
體內的血清張力素降低,暴力行為增多。
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記憶片段的訊息,無法發展出組織能力。

●父母一旦決定思考,就很容易看清適時的真相
(Emily’s thoughts:這邊的真相指的是,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比如說:孩子到了睡覺
時間還不去睡,並不是因為存心要跟媽媽唱反調,很可能他真的不累
,或手邊的遊戲真的很吸引他。)

●在關鍵時刻,你要選擇繼續跟孩子僵持?還是讓我和孩子都思考?

●孩子犯錯時,你通常會怎麼說?比如打翻東西了,也許你會說『怎
麼這麼不小心?』『你存心跟我過意不去?你不曉得媽媽要打掃很累
嗎?』或者我們會說『沒關係』(Ouch!這個我常說)即使是『沒關係
』也不是很好的回答,沒關係這個訊息的背後隱藏著的訊息是:『你做
得不夠好,但是沒關係!』『你對我負責(而不是對自己負責),由我
來決定你這個行為對不對,有沒有關係!』(因為打翻的東西不是貴重
的東西所以沒關係,如果打翻的是很貴的會破碎的杯子,媽媽可能就
覺得有關係,會大發雷霆!)這樣的說法長時間會造成孩子總是以自
我為中心,無法跳脫自己的角色為別人著想。

●即使是生活規範,都不用『限制』的,應當引導孩子去思考,解
釋原因給孩子聽,才能跳脫自我為中心的角色,不要總是對孩子說
你你你、我我我…『你為什麼不這樣做?』『你這樣我很生氣!』
『我不喜歡你做這件事!』引導跳脫自己來看事情的本質,藉此提
供機會讓孩子去思考為什麼。(朱朱舉自己與3歲小孫子的例子,某
次孫子在車上打翻了小饅頭,在孩子自責大哭的前一秒,朱朱開口
問他,『你知道為什麼小饅頭打翻的時候不會往天空飛?而是掉到
地上嗎?』『因為地心引力!』三歲的孩子對於『地心引力』這個
名詞要能理解當然還嫌太早,但這個古怪的名詞卻逗得孩子咯咯咯
笑個不停,雖然對於科學的問題,孩子現在可能還不懂,但就在當
下,孩子已經跳脫自己的角色來看打翻東西這件事情,甚至可能是
他對『地心引力』這個科學名詞的啟蒙)

●孩子只有脫離父母仍可以是完整的獨立的人,才能和別人合作
。夫妻之間也該是完整獨立的個體,才能彼此合作。

●所有小孩的問題,通常都不是小孩的問題~而是大人造成的!

●暴力源自於希望受挫,人的心變硬。

●父母也要學習放下,跳脫自我中心,關心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
,看孩子的優點。

●教養孩子最重要的兩件事:不要管他、好好愛他。

●『不要負,很多零,一點點正』教養孩子不求一下子就可以都
說正面的話語,但偶爾一點點負面的語言及行為就足以傷害孩子
的心很大。因此在關鍵時刻多思考,即使還想不出如何說正向的
話,至少先不冷靜,先不說話(很多零),但只要一點點正,小
傢伙就會有無限的空間。

●每天五個讚美,五個甜言蜜語

●把孩子重新當小baby來對待

●和孩子通信:用說的是即時的,常常隱含太多衝動的情緒在裡面
,用寫信的方式通常可以把自己激動的情緒先緩和,也就不會有太
多負面的語言。

●源頭調一下:孩子犯錯時,先問『你有什麼困難嗎?』『你需
要什麼幫忙?』『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我可以幫你?』『你那時
一定很氣,所以才打他』『你偷東西的時候一定很緊張?媽媽小
時候也偷過東西…』透過問,瞭解事情的真相,不要先責備。

●看得見,能欣賞,並說出孩子的優點

●多聽孩子說話。孩子說了什麼,不要立即做價值的判斷(例如:
你這樣做不對,你應該如何如何);孩子今天說的心裡話,也不要
拿來在日後攻擊他(例如:昨天孩子說他決定要好好用功,今天看
到他在看電視便說『還說要用功,現在又在看電視!』)這樣只會
造成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的感受。

●『誠實』是面對現實的能力,不是『不對別人說謊』而是『能不
能面對自己』

●想事理,說事理,自然心裡想的是就會發生。

●夫妻(父母)之間沒有敵意,媽媽的包容和接納,是孩子人格發
展的最主要因素。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打也不罵,6招教出自律小孩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愛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與老師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專家提供愛的管教6法,不用打也不必罵,協助父母教出自動自發、守規矩的小孩...

工具一:「壞掉的唱片」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父母可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方法是,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工具二:集點獎勵計畫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此外,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工具三:積極的暫停

傳統的關禁閉,懲罰意味濃厚。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的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不是懲罰,而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暫停時間和年齡相關,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


工具四:小布偶的建議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氣?」「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工具五: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與其反覆說教,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工具六:老祖母的激勵法

運用「老祖母」的原則,可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的事。問問孩子想做什麼:「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想不想看卡通?」如果你猜對了,就只需補上一句:「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完成工作後的獎賞,可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


以「心理諮商」的方式瞭解孩子的心理----讓孩子在不自覺中產生樂觀而前瞻的情緒,其方法包括:

1. 父母與孩子處於同一陣線,沒有誰輸誰贏,只有「雙贏」、「雙輸」。
2. 父母要「接納」孩子,不要「縱容」孩子。
3. 父母要明確的告訴孩子「YES」或「NO」。
4. 父母需適「時間」、「場合」做一個真正的媽媽心理治療師。

何謂諮商?「多了解」、「多聽意見」,以培養孩子自發性的生活方式,也就符合諮商的原理,民主式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的話言聽計從」那是「聽從」(等於縱容)。「聽」是諮商原理中的接納。「接納」是始終站在聽者的立場。換句話說,是在事前所設定的介限之內,可以聽其予取予求。要名副其實的接納。首先必須說「乾脆的YES」或「乾脆的NO」。不要說「YES」前後都附帶有條件,成了語意含糊不清的「YES」。說「NO」又在孩子夾纏不清的騷擾之下,成了立場不堅的「NO」。
對孩子的責罵要適當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嘮叨。


高明責罵的三大要點:

1. 針對最重要的一點嚴厲責罵:如果隔靴搔癢以輕蔑的態度,隨意刺傷孩子自尊的責罵,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2. 一定要使心與心的距離極度的接近:這裡所謂的接近,不只是實際身體的距離,也包含心靈的距離。

3. 要以嚴厲的方式責罵,但是要有等待的彈性: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這一類的情況,在臨場的那一剎那,完全無法了解對方的意思,而稍待一會兒,卻恍然大悟的想「原來如此」,並且接受對方的勸告。


高明稱讚的三大要點:

1. 肯定那是他本來就有的能力:千萬別讓他覺得自己很特別或是不正常。

2. 全力以赴時,必須加以肯定:誇獎的對象,並不是他的成果,而是他毫不保留的努力過程。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肯定。

3. 認同他的坦白:因為坦率是自內心湧出,最溫暖、最真誠的狀態,所以一定要加以認同。

以個案的形式瞭解對應的方式----

  賴床:能不能想辦法讓孩子儘量早睡一點,因為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健全發展的身心。能吃、能睡,這是身體健康的基本,而能夠和別人交往、人際關係的培養,則是心理健全的基本,要用什麼方法讓孩子早睡呢?首先要決定孩子就寢的時間,決定好之後,只要時間一到,就要上床睡覺,叫孩子起床的方式絕對不要用焦慮的聲音大叫:「還不快起床,上學要遲到了啦!」,應該大方的說:「睡得好舒服對不對,寶寶,起床囉!」。


分享者:maggie
http://bb5.babyhome.com.tw/UPLOAD6/92717/95064.64733744.doc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鬧情緒時

每當遇到孩子鬧情緒時很多家長還是會束手無策,不知怎樣處理。讓我們以一個實例,一同探討有效的處理方法。

明明每當和媽媽上街時,只要遇到看上的東西,便嚷著要媽媽買若媽媽說不買,他就大哭大叫並賴著不走,不管媽媽是硬把他拖回家或是順他的心把東西買給他,並在下吹出門前和明明約法三章,他還是重施故技,令媽媽咸到非常煩惱。

明明的事例,對很多家長來說一定不陌生。為什麼明明媽媽的做法不能收效呢?如果你是她,你又會怎樣處理呢?

明明媽媽的做法不能收效,是因為不論是硬拖他回家或是順了他的心,媽媽都在孩子面前做了一個最不好的情緒示範,敏感的明明早已發現他可以利用情緒去控制媽媽。不管他能否得到心裡想要的東西他己能引起媽媽的注意,並惹得她火起三丈。

而明明學到的是只要每次哭問,便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媽媽每次出門前都提醒他不能再哭鬧,但在不懂得其他方法可以今媽媽買東西給他的情況下,他就屢次再犯了。

那麼怎樣才可以對付明明的「哭鬧殺手束」呢?要解決情緒問題,就要從情緒著手。其實明明媽媽可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然後,讓明明了解媽媽不買東西給他的原因,並讓明明知道媽媽是講道理的,無論他哭得多太聲,鬧得再兇,也都沒有用。這樣媽媽便不會被明明的情緒牽著走,明明也不能再利用情緒來控制媽媽了,彼此的情緒就能冷卻
下來。

當明明媽媽有了冷靜的情緒後,才可以理性地了解明明犯錯的原因及背後的動機。與此同時,當明明冷靜下來,才能自我反省,這樣,媽媽便可具體地告訴明明那裡做得不對。讓他知到用哭鬧的方法去討買東西,是不正確及行不通的。跟著,媽媽可以與明明一起商量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可以怎樣處理。經過互相了解,互相商量後,達成協議,並切實執行這樣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透過明明的例子希望家長也能從中領略到箇中的原則與技巧,視乎自己和孩子的需要,靈活地運用這些原則與技巧,有效地處理孩子的情緒。

須及早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從很多研究顯示,大部份問題青年及罪犯,其頑劣行為是有蹟可尋的,他們多數是小童時期已染有這些惡習。

於十二月初,在蘋果日報的「家長秘笈」專欄裹,看見一篇文章標題為「須及早糾正問題孩子─兒童8 歲後惡習難改」。在這裹很想與各家長一同分享。

文章裹引述澳洲的醫學報告指出,小童若出現偏差行為而不及早加以糾正長大後不但難以根除,而且會成為問題青年。而西澳洲衛生部的研究報告更發現,西澳洲有一萬五千名四歲以下的小童出現偏差行為,其中五成在踏入青少年時期後,仍然出現這些偏差行為,例如情緒困擾,濫用毒品或酗酒。

研究員認為,這些小童的行為問題應該及早加以糾正,因為當他們到了八歲後,便會對輔導產生抗拒,要糾正其惡習就更困難。這些有行為問題的小童長大後仍會保留惡習,容易出現精神或心理障礙,在婚後、社會或工作方面均出現困難,甚至淪為罪犯。報告認為,家長應該特別留意小童的情緒。例如整天哭鬧不停,不肯睡覺和經常發脾氣,就應該及早尋求輔導。

希望家長能從這些研究結果中,得到一些啟示,更加關注重視子女的情緒問題,並能及早尋求輔導加以糾正。

在我們舉辦EQ班的經驗中也能發現,比較年紀少的兒童,一般來說,起初時吸收所學,是較為緩慢,須要導師耐心地引導,但當他們多上幾堂,適應了後,效果是十分顯著及恒久的。相反,讀上了小學年紀越大的同學,往往會以為自己能背出EQ的五個範疇及管理情緒的五個步驟,便學識了EQ,而不著意把學到的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且那些已有偏差行為的同學多比較抗拒,不願意承認及改善自己的問題行為。在協助他們改善方面,須要比較長的時間,家長與我們須要有多些溝通及互相配合,才達到理想的效果。

雖然如此,但只要家長能耐心一點,信任我們的方法及與我們互相配合,子女的偏差行為都能有很好的改善。在我們的檔案裹,成功協助兒童改善偏差行為的個案有很多。在撰寫這篇文章時,牽起我想到其中的一個個案。

於九八年初,一個約十二歲的男孩,成績很好,但EQ甚差,媽咪也因為老師的推介,才找到我們中心。初見這男孩時,他對人很有敵意,由於他很暴躁,班中沒有人喜歡他,平日住在婆婆家中,很少和父母同住。在距離報分試還有兩個月左右,他突然說不要再讀書及情緒大起大落,他媽媽很擔心及開始重視與兒子的溝通。在短短的六個星期裹,男孩除單獨上我們的EQ課程外,媽媽也有與兒子一同上我們的親子EQ班,更難得的就是連在大陸工作兩星期才休息一天的爸爸也在放假時與孩子一同上親子EQ班,一家人的關係大大增進,男孩知道父母是很關心他的,所以情緒平服了很多,在獨自上的EQ班裹,也能用心學習,面容也由以往愁眉深鎖,變得充滿笑容。

由於父母對情緒教育有了更多的認識及重視,子女也得益良多。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美中不足的是,六星期後,由於男孩要應付報分試,便暫停了我們的EQ班,而且從此也失去了聯絡,在此我們祝福他們一家繼續融洽相處,EQ猛進!

在我們成功的檔案中,也有不少是有了好的開始後,媽媽便會向我們說拜拜,再把孩子的時間表填滿了學鋼琴,打網球,補習中英數等等的活動。在此我衷心的向家長呼籲,有了穩定的情緒,才是學習之本。我們不要治標不治本,要重視情緒教育,及早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哄孩子的五個妙方

小孩子的情緒變化多端:剛才還在玩耍嬉笑,一下子不順心又會大哭大鬧。面對孩子的哭鬧,許多家長都感到束手無策,往往一味遷就,對他們的要求悉數滿足。其實,這樣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自私的習慣,不利於孩子健康心理及良好性格的培養。但如果您面對孩子的哭鬧,能冷靜地分析原因,講究策略,採取適當的方法,就能及時掌握孩子的情緒,成功扮演孩子的心靈捕手。

1. 轉移並提高興趣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對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並不能維持長久時間,他們的興趣往往容易轉移。家長可利用這一特點來制止孩子的哭鬧,並引導他破涕為笑。

有時你正在教孩子認字時,孩子突然玩興大發或受到一點小挫折後就會不想認字,若果你想強迫他繼續,他肯定會噘起小嘴然後大哭。這時,你可能需要改變一下做法,改用遊戲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他就比較容易接受和感興趣。比如,將小熊維尼、米老鼠等玩具布偶排齊坐好,對孩子說:「看,小朋友和你一起認字,讓我們來比一比誰認的字最多。」她可能就會破涕為笑。

於是,你可以開始隨心所欲地教,孩子則聚精會神地學,一會兒工夫,這項學習就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並且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2. 表揚並給予激勵

有時候,孩子為了表現自己能幹,而不小心使自己受了傷,這時,他往往會大哭以示委屈。這時,您最好用表揚激勵的方法,鼓勵孩子勇敢堅強,逐漸培養他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質。

3到5歲的孩子對諸多事情感興趣,甚至很多家務都要搶著做。看見媽媽洗衣服,他會過來說:「我的衣服要自己洗。」看見爸爸拖地板,他也會說:「爸爸,地板我來拖吧!」甚至在父母包餃子時,他也會湊熱鬧地拿起餃子皮……也許您注意到了孩子的參與意識,會特意留一點「任務」給他們。但在過程中,孩子難免「英勇負傷」,不是肥皂水濺到了眼睛?,就是在自己擦過的地板上滑一跤;不是手上擦破了一點皮,就是……

開始遇到這類情況時,孩子通常會用哭來引起家長的同情。而此時,就需要您及時給他安慰、鼓勵,並告訴他,勇敢的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是不哭的。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堅強起來。

3. 不予理睬給予冷落

孩子經常會無理取鬧,任性地大發脾氣。這時,最好還是暫時不要理睬他。在一定時間的冷落中,他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停止哭鬧。同時,從大人嚴肅的神情中,他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任性自私的毛病也會慢慢改正。

3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有的已經顯露出「當家」的風範,特別是家長帶著她們出門時儼然一個小管家,甚至連家長的東西都不許別人碰。如媽媽帶歡歡去朋友家拜訪,朋友的孩子看見了媽媽包上的小飾品忍不住就拿起來看看,歡歡見狀大叫:「是我媽媽的!」看到那個孩子仍然不鬆手,就大哭起來。

這種情況發生時,您最好來個冷處理,拉過朋友的孩子一起玩,把她冷落在一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大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上前承認並與其他小朋友言歸於好。經過幾次類似的事件,孩子就會大度許多。

4. 直接批評給予教訓

孩子常常會「狐假虎威」故意踢打別人,有時還故意弄壞小朋友的東西。看自己闖禍了,就惡人先告狀地大哭。每當此時,大人應該批評孩子,讓他記住「不尊重別人是錯的,欺負別人更是不應該的」。只有這樣,他才容易學會與人友善相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其實,兒童的行為是家庭教育的折射。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如果從小聽到的是充滿暴力的說教,並且長輩們對此不忌諱,那麼,在孩子的心?就有可能播下暴力的種子,長大後,他就有可能用他從小所學到的、令他刻骨銘心的暴力方法解決他所遇到的難題。

5. 緩解壓力

或許我們一直都認為年紀小小的孩子必定是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可是,小寶寶當真沒有壓力嗎?當然不是!因為嬰幼兒有本身的成長與行為發展特徵,加上父母可能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所要求或訓練,如此,寶寶的壓力便隨之而生。所以,當父母在面對小小孩自我意願表達或追求獨立之際,雖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但若是完全加以嚴厲的要求或處罰,也非絕對良好或有效的方法。唯有瞭解每個孩子的個性或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因應不同的個性或特性來調整自己的要求;避免用批評、威脅或體罰的方式來對待;把對孩子的要求,和快樂的活動相聯結,如此才能減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感。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家庭教育與兒童行為的關係那樣,如果兒童生活在:

●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責;

●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

●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

●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公正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具有信念;

●贊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去尋找愛情。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自尊心,不要貶抑小孩

基本上小孩在長大以後,生活會呈現兩種迥異的型態:在第一種生活型態裡,孩子將會被負心的情人、沒有前途的工作以及種種有害健康的惡習所毀滅。在第二種生活型態中,小孩將會順利度過各種難關繼續前進。事實上,決定小孩未來前途的主要原因,簡單的說就是三個字:自尊心。小孩子的自尊心到底是從何而來?當然是從父母親這邊得到的,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當父母親在教導小孩種種規矩的時候—譬如說,咳嗽時要把嘴巴遮住、要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分享等等—為人父母者還要不斷的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乖、很能幹、很聰明的小孩,理當得到最美好的事物。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親,都希望小孩子將來長大以後,能夠非常滿意自己的表現,這也正是近年來專家們不斷呼籲,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不斷灌輸小孩自信觀念的主因。但是為什麼世界上還是有那麼多人缺乏自信,以致這些人始終無法具備成功的特質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許多父母親總是不斷的壓抑孩子。
當父母親不僅僅是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是嚴詞抨擊小孩的個性時,往往會因此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當你糾正小孩的行為時,必須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但是當你嚴詞抨擊小孩時,卻涉及人身攻擊。譬如說,當你對孩子說:「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你是在糾正孩子的行為,希望他能夠把玩具收拾乾淨。但是當你說:「你這個壞孩子!一天到晚把我的話當成是耳邊風,我不是告訴你要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嗎?」這種說法就是嚴詞抨擊,你的話語裡也許含有把積木收拾乾淨的訊息,但是對孩子來說,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

以下是一些關於糾正孩子的行為以及抨擊孩子人身的實例對照:

糾正孩子:志偉,趕快跟奶奶說謝謝。
抨擊孩子:你到底是怎麼了?趕快跟奶奶說謝謝。

糾正孩子:請你不要大呼小叫。
抨擊孩子:你是不是被寵壞啦!我不准你再大呼小叫。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斷的否定自己,這種小孩將來在長大以後,絕對不可能出人頭地。事實上,當父母親不斷用言語抨擊小孩時,這已經是形同虐待,這種言語暴力程度嚴重時,往往會像實際的虐待一樣,在孩子身上留下永恆的創傷。即使父母親的抨擊並不嚴厲,但是大人口中的話語,依舊會在小孩的心靈上留下陰影,所以父母親在對小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謹言慎行特別留心,尤其是當你疲倦、勞累、心情不佳的時候,更要留意自己的言詞。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經常出現口不擇言的習慣,此時為人父母者必須明瞭,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出在你的身上。譬如說,母親大呼小叫要兒子趕快去洗手:「你為什麼就是不肯照我講的話去做?你為什麼非要逼得我罵人?」沒想到兒子居然無辜的回答:「可是我沒有要你那麼大聲講話啊,根本是你自己想罵人嘛。」 這位小孩說得完全正確,當大人情緒失控的時候,完全是父母親本身的問題,不要把自己的錯全部賴到孩子身上。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裡,父母親難免會失去耐心,但是親子關係原本就不是對等關係—既然父母親擁有絕大部分的權利,當然也就必須肩負絕大部分的責任。換言之,親子關係往往與其他型態的親密關係截然不同—像是婚姻—當夫妻雙方發生激烈爭吵的時候,往往是因為其中的一方(通常是手裡握著遙控器不放的那一方)總是「沒有任何反應」。

譬如說,當小夫妻在度蜜月的時候,妻子溫柔的對丈夫說道:「拜託你刮完鬍子以後,把臉盆裡的鬍渣清理乾淨。」但是沒想到結婚一年之後,這位丈夫卻依然故我,妻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對先生吼道:「你這個噁心的懶鬼,趕快過來把臉盆裡的鬍渣清乾淨!」我個人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夫妻雙方都得調整自己的態度,妻子不應該再罵先生是懶鬼,丈夫則是應該養成清理臉盆的好習慣。

但是在親子關係裡,要想解決互相抨擊的問題,主要的關鍵還是在大人的身上。為人父母者千萬不要忘記,當你在教訓孩子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把耳朵摀住,當你事業不順的時候,也不是小孩子害你的,孩子難免總會犯錯,畢竟他們的年紀還小,對於許多的事情都是一知半解。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父母親一定要明確指出小孩的錯誤,避免使用粗鄙的語氣抨擊小孩,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親應該:

明確指出孩子錯在那裡,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為人父母者應該避免使用類似「你總是……」、「你從來不……」等等的措詞,因為在這些講法中,父母親並沒有明確指出小孩到底錯在那裡,大人只是一味的暗示小孩整個人都有問題,長此以往會讓小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父母親應該對小孩說:「記得用紙巾把臉擦乾淨喔。」而不要對孩子說:「你這個噁心的髒鬼。」

糾正小孩的行為,而非挑剔個性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避免直接抨擊小孩:「你這麼不誠實,難怪查理不願意跟你玩。」父母親不妨改口說道:「當你在玩遊戲的時候,一定要跟別人一樣遵守規則。」當小孩子把玩具丟向窗戶的時候,父母親應該跟孩子說:「你不可以把玩具丟向窗戶,萬一窗戶的玻璃破了怎麼辦,現在我要沒收你的玩具作為懲罰。」父母親不應該斥責孩子:「你這個混蛋!你瘋了是不是?以後你休想再玩玩具!」

不要杞人憂天

許多父母常常因為過度擔憂孩子未來的前途而不斷抨擊小孩。譬如說,「如果你這麼骯髒,將來一定交不到朋友。」「如果你連每天要刷牙這點小事都記不住,將來怎麼照顧自己?」有些父母經常喜歡不斷訴說類似上述的話語,藉以發洩自己心中的憂慮,但是為人父母者可能沒有想過,小孩未來的前途也許與幼年時的行徑不一定有關,但是如果大人從小不斷否定孩子,小孩遲早也會開始否定自己。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高EQ小孩》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做家事.增加責任感與自信心
你還以為做家事只是婆婆媽媽的工作嗎?實際上,從小培養bobo做家事的習慣,除了能增添他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外,還能促進其大小肌肉及邏輯思考概念的發展喔!
在傳統的家務分工中,洗碗、掃地、洗衣服、整理家務等,彷彿都屬於媽媽的工作,可是實際上,大家都是家中的一份子,依「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看來,每個人在家中吃飯、睡覺、休憩、活動,自然該為家付出一點心力,如共同分擔家事。而這個觀念更應該從小培養起,如果你還是小寶貝的「超級瑪麗亞」,老是幫他收拾東西、自己默默整理家庭環境,就喪失培養bobo各項能力的好機會!從今天起,不妨試著讓孩子一同參與,讓他了解家事就是大家的事,並且從中學習各種生活自理技巧。


*****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
一般大眾對家事的定義不外乎是洗衣、做飯、打掃家中等家務事,不過,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蔡菁菁表示,廣義的家事是指「家中的每件事」,除了具體的清潔工作之外,更包含了為自己的家盡一份心力,並享受愛與被愛,就此來看,每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做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而是每個家人的責任。
由於每個家庭生活型態以及需求不同,家事分工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且長久以來,家庭皆已習慣這個模式,若是沒有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並讓家人都認為家事就是媽媽的工作,當孩子大了,要求他幫忙卻討價還價,也就不能怪誰了!
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園長王秋月也表示,家事就是所有家中的事,但幼兒能力有限,需要學習做的家事應該是和自己生活有關的事,簡單的說,即學習自理能力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這些能力和習慣可視為苦差事,也可以是個人生活上的小動作,像是把自己的鞋子放回櫃子中、把外套掛起來、小背包收好等,其實只是舉手之勞,但積少成多就變成需要整理的家事了。王秋月指出,應該從小讓bobo習慣這樣的動作,而不要讓他認為是件苦差事,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和自己有關的生活事務有條有理的處理好,那麼,家中真正要處理的家事就不多了。家長往往忽略此種生活技能的培養,僅讓孩子專注於學業,每件事都幫bobo做得好好的,長久下來,孩子自然缺乏自理能力。


做家事的5大意義
家事對大人來說似乎只是苦差事,不過,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事,不僅是為父母分憂解勞,對他未來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喔!
1. 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事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像是折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是運用到大肌肉。
2. 培養責任感
做家事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複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其他家人,讓他為家中盡一份心力,從中可培養責任感,因為家事就是家中每個份子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一起使用空間,自然有責任參與整理、打掃。
3. 增加自信心
蔡菁菁表示,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bobo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1件事,從中獲得自信心。擁有自信的孩子,較不怕面對挫折且勇於探索,對於未來的學習頗有助益。
4. 學習解決問題
剛開始學習做家事,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媽咪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咪也可一步一步的帶領他,透過模仿媽咪的動作完成家事,也可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做得好」,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5. 練習分類配對與收納
家事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例如:襪子手套要一對一對的摺在一起。此外,將衣、襪、裙、褲等衣物根據屬性,放進不同抽屜,還能讓孩子學習物品的收納與管理。


家長的5大正向態度
不論家長讓孩子練習做家事的出發點,是想為自己分憂解勞,或是訓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培養的過程中,成人所抱持的態度幾乎是成敗的關鍵,不可不慎!
1. 對家事持正向態度
2. 以身作則
孩子2、3歲時的模仿力正強,要他學會做家事,父母就要提供良好的身教示範,例如要求孩子把東西收好,而家中的其他大人卻隨手擺放自己的物品,孩子的心裡勢必出現矛盾,王秋月表示,為人父母想要孩子養成做家事的好習慣,千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
3. 把家事當遊戲
孩子的生活充滿了各種遊戲和想像,對孩子來說,從遊戲中學習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不要把家事當成1種工作,應該讓孩子認為是遊戲,像是擦桌子的遊戲、摺衣服的遊戲,孩子自然能快活的沉浸其中,並想辦法玩好這個遊戲。
4. 懂得欣賞孩子
雖然做家事的習慣可從小培養,但是媽咪也必須了解,愈小的孩子能力愈有限,不可能將家事做得完美,要懂得欣賞bobo用心和認真的過程,而不是只以結果評斷孩子。
5. 讓孩子享受參與的感覺
兩歲左右的幼兒常是個熱心的小大人,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能力很有用,便想要找機會實現,若是媽咪不願意放手、不願意讓孩子參與,孩子反倒會感到綁手綁腳,時間久了,自然也不再主動想和媽咪一起做些什麼。蔡菁菁提醒媽咪,要享受孩子主動幫忙的時刻,讓他做些在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並且給予正向的回饋,但勿抱過高的期待。


讚美要具體
幼教專家總說,要多鼓勵、讚美孩子,但蔡菁菁表示,讚美也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知道他好在哪裡,例如孩子擦桌子,不要只是籠統的說:「哇!你好棒喔!」不妨跟孩子說:「你擦得好仔細、好認真喔!」像這樣的讚美方式能讓bobo了解他是哪裡做得好。另外,在與孩子一起做完家事後,不妨和他坐下來喝杯水、吃點心,並告訴他:「辛苦了,乾乾淨淨的看起來好舒服喔!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讓孩子了解做家事不是為了討媽媽歡心,而是享受做完家事的成就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孩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若方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第一招 抓住重點

表揚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也應著重在孩子不怕困難的決心和認真態度,特別應該讚美孩子最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畫好了一幅畫,一開始他可能不太會畫,於是他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雖然時間花得比別的孩子多,但終於還是畫好了。這時候做家長的,一定要對孩子有所鼓勵,表揚他有始有終及求進步的學習態度,孩子在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餘,就能建立努力就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招 讚美要具體

家長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讚美得愈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愈清楚,愈容易了解何為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家長說:「你今天真乖。」孩子往往不明白大人所說的「乖」是指什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你今天早上按時起床,上幼稚園沒有遲到,又幫陳老師收拾小朋友玩的玩具,所以你是一個乖孩子。」用這種方法來肯定孩子守時和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招 讚美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某一件好事,家長就應立即讚美,不要拖延,否則,時間過長,孩子就會淡忘讚美,更不能強化好的行為。

第四招 確立表揚目標

讚美孩子的進步,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家長的目標是要求孩子玩耍後,自己收拾好玩具;儘管孩子從來不這麼做,你仍然要堅持不懈地重複此一要求,如果有一次,他把一個玩具放在玩具盒裏,表揚的時機就來了。

「你把娃娃放進了玩具盒裏,真不錯,媽媽幫你把別的玩具收起來好嗎?」又如,你跟別人說話時,孩子總愛打岔亂嚷,希望你不要忽視他,但是如果突然有一次,孩子開始靜靜聽你和別人說話,你應該停下來讚美他:「真乖。」然後再繼續講話,隔久一點之後,可以再表揚他一次,這樣孩子就學會了等待。當目標達到時,一種新行為完全建立起來,這時仍要視情況給予表揚及讚美。

第五招 不同年齡讚美方式有異

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讚美的同時,最好可以給他一個吻、一次擁抱或者其他的身體接觸;而對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則可以含蓄一些,父母可以寫一些小紙條夾在他的書裏,或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經注意到他的好表現。總之,家長應不斷地嘗試,留意哪一種讚美方式,對自己的孩子最有鼓勵作用。

第六招 慷慨給予讚美

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你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但其實,年齡小的孩子能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好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父母若能慷慨地給予讚美,孩子的表現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棒。

第七招 讚美時不忘提出新要求

在讚美的同時提出新要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小朋友拿著他新創作的一幅作品給你看時,在表揚他努力的同時,聰明的父母也別忘了提醒孩子:「如果你把用過的畫畫工具自己收拾好,那就更棒了」。

第八招 把握讚美時的感情濃度

讚美時,爸爸媽媽的感情流露要「冷熱」適宜。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時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讓孩子產生驕傲心態;還有的家長儘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但為了防止孩子驕傲,他們會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在語言、行動上顯得冷淡,經常這樣的話,必然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正確的方法是:在讚美孩子時,儘量做到「冷熱」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會勝過許多讚美之詞。

讚美及表揚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在表揚孩子時,大人一般都要態度熱情,表情親切,孩子自然會感到很高興,很興奮,這種體驗可以加深對成功本身意義的認識,並且願意在以後繼續這樣做。當你想要表揚你的孩子時,不妨試一試以上的絕招,或許會給你和孩子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

4種不恰當的讚美

★不要隨便讚美
有的爸爸媽媽在寶寶每做對一件事,或每回答對一個問題時,就會用「真乖」、「真好」、「真聰明」之類的話來鼓勵孩子,但過於頻繁的讚美,只會讓孩子失去新鮮感,反而沒有鼓勵的作用,還將讓孩子產生「不讚美就不去做」的錯誤意識。再者,無節制的讚美,往往是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的溫床。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比××好」、「××不如你」,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比較別人的長處,只比別人短處的情況下,只會讓孩子變得盲目和過於自信,形成自以為是、驕傲、瞧不起別人等心理。

★勿用物質當作表揚
家長若要以物質來獎勵孩子須慎重,一般情況下,僅對孩子口頭表揚就夠了,但如果孩子的表現特別,偶爾可以給予一些特別的獎勵,但切記,過多的物質獎勵容易成為孩子滿足物欲的管道。

★別當面誇孩子聰明
家長若想激勵孩子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誇獎他們聰明,而是讚美和鼓勵他們刻苦努力學習。那些經常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將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願意選擇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而那些被誇獎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則會更願意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

1.成功在於做,不在於得
成功就是將我所有的做最好的運用。成功是在於做,而不在於得;是在於嘗試,而不在於勝利。

2.人生是艱苦的
人生是一連串的問題。我們要去埋怨?還是去解決這些問題?

3.生充滿樂趣?
開懷大笑應該是人與生俱來最高層次的天賦本能。

4.我們依靠選擇而活
上帝並沒有問我們要不要來到人世間,我們只能接受而無從選擇。我們唯一可做的是:決定如何活著。

5.態度是一種選擇
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奪走,除了一件東西,就是人在任何情況下,選擇自己的態度與道路的自由。

6.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唯一的差別在於,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習慣。

7.感恩是一種最好的習慣
不要為你所沒有的抱怨……要珍惜你所擁有的。

8.把人生建立在尊敬的基礎上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9.誠實依然是最好的策略
在國際外交事務、人際關係、勞工、商業、教育、家庭與控制犯罪上,誠實是最好的策略。因為,真理是唯一有效的東西,也是建立持久關係的唯一基礎。

10.和善的言語成就大事
世界上沒有幾件事比積極的鼓勵更有力量,一個微笑、一句樂觀、充滿希望的話。當事情遇到困難時,說一句:『你能辦得到

11.真正的動機發自內心
不論你是誰、你年紀多大,如果你想要得到持久永恆的成功,那驅使你邁向目標的動機必須發自你的內心。

12.目標是有底限的夢想
有目標的人們成功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往那裡前進。

13.辛勤工作無與倫比
生命所提供的最好獎賞就是:有機會為值得做的事情辛勤工作

14.有得必有失
決定你要什麼,決定你願意用甚麼來與之交換,把你的前後次序搞清楚,就開始去工作。

15.成功者創造時間
時間是生命,是不可重來、不可逆轉的。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掌握時間就是掌握生命,並充分地使用生命。

16.自尊是自己成就的
自尊是在你內裡深處對自己價值的感受。

17.心靈成長也需要營養與運動
身心靈和諧的運作,決定了我們整個人與我們的健康。

18.每一個人都有失敗經驗
如果你願意接受失敗,並從其中有所學習;如果你願意相信失敗是一個化妝的祝福,並從中板回優勢,你就有擁有一個最有利的成功因素與潛能。

19.用心體會人生基本要素
這是我的秘密,一個非常簡單的秘密,就是人只有用心眼去看才會看得正確,真正基本的東西是用肉眼看不親子王國!eK#v&U8h{`
見的。

20.最基本的原則是做一個好人
盡你所能的做一切的善事,用你一切可能的方法行善。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能力的關鍵技巧和方法

 在學習上,付出≠回報

  「人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跟收穫和成就一定成正比嗎?」

  不一定。面對著同樣繁重的學習任務,為什麼有些孩子就能輕鬆應對,而有些孩子則做不到呢?

  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看這個孩子是否具備比別人強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習動機,指的是孩子有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能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學習的,有沒有「我想要,我想學」的激情。

  另一個是學習方法,指的是孩子懂不懂得管理實現學習目標,能不能合理規劃學習時間,會不會給自己樹立信心,能不能正確應對挫折和困難等等。

  學習能力的關鍵技巧和方法才是孩子輕鬆勝任學習的最有效的法寶,其中,把握住四個關鍵點就可以了: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自信心管理。

  妙招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

  對於目標管理,孩子需要懂得區分目標與願望的區別,會根據目標設立標準和原則,比如SMART原則,為自己設立可以實現的聰明的目標,而不是憑主觀臆想設立一些不切實際的笨蛋目標。當目標制定了,還要懂得通過一些操作性強的方法和步驟加以實現,以及掌握對目標進行及進調整的方法。同時,衡量一個學習目標是否制定合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時間」,要教會孩子管理時間,學會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有效率的事。

  妙招情緒管理和自信心管理

  有家長會說,我孩子制定了學習目標和時間安排表,可常常是三分鐘熱度,幾天後就堅持不了了!其實,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學會自我控制。人人都有情緒,都會有對某些約定或規則感到厭煩的時候。

  是否能遵循目標計劃,區別在於是人控制情緒還是情緒控制人。有情緒管理能力的孩子就會熟練地運用各種緩解情緒的技巧將這種負面情緒處理掉,而且能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法進行自我激勵,從而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的目標。

  最後一個要點是孩子需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擁有自信很難,其實只要有正確的培養方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關鍵在於能不能為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以及教授給他們關鍵的技巧和方法。

  好的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

  每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都會遭遇到困難,區別只是在於有的孩子他具有樂觀積極的態度,以及非常強的觀察思考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非常善於從前人身上吸取經驗和方法,而有的孩子則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天生條件優越的天才孩子畢竟是少之又少的,絕大部分的孩子必須通過教授的方式來獲得這種學習能力。因為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和自我形象的塑造都是屬於情商的範疇,所以我們建議家長可以通過專業的兒童情商培訓機構讓孩子擁有這幾項能力,提高學習能力,輕鬆勝任學習,為孩子的成長和成功創造加速度。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人們常用「猴死囝仔」形容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孩子,曾看過某
本親子教養書皮封面印著「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

(註1),
短短一句,令人莞爾;但對於家裡有個山大王的父母來說,卻感到
一陣膽戰心驚!西遊記裡的唐僧用金箍咒來制服孫悟空的桀驁不馴
,家長面對家中小霸王無理取鬧,勸告後仍然無效的窘況下,巴不
得也有緊箍咒語,讓孩子能乖乖聽話,但您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可
能是因為大人管教不當,而不是小孩自身的問題呢?本篇文章即為
您解析教養0~4歲孩子時,父母常犯教養錯誤,您不可錯過!

家有山大王!?


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譚合令指出,處於0~4歲階段的嬰幼
兒難以抓摸、情緒變化快,翻臉就像翻書一樣,好像任性是他們的
專利,常令家長們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歸咎於幾個原因:

1.小嬰兒是自然人,尚未社會化,當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自然就
會出現哭鬧現象;

2.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

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以哭鬧做為宣洩情緒最有力的表現;

4.孩子之前有成功的耍賴經驗,因此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使孩子遇
到同樣情況時故技重施。

譚合令表示,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行為,不一定要抱持負面的角度
看待,多站在孩子的高度想,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是您原本想像
得那樣不可理喻;譚合令舉例說,有些1~2歲的幼兒喜歡打人、推人
,細究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尚不成熟,他可能只是看到別的
孩子感到很興奮,卻用力過猛把他推倒,或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這
時候家長可以示範給他看─當遇到別的幼兒時該怎麼做;另外一個原
因可能跟照顧者缺乏耐心,使得孩子也有樣學樣,用粗魯的行為對待
他人。

  幼兒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正是培養對人產
生信賴感及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一旦管教不當或太過冷漠,皆可能
致使孩童未來人格、認知與能力產生偏差。因此,本文針對這階段的
幼兒,提出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七大教養錯誤,趕快來看一下您是否在
無形中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吧!

0~4歲常見教養錯誤大公開 

Error 1 陪伴時間太少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往往是在週末甚至
假期,才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即所謂的週末父母、假期父母。有些
父母認為自己每天都打電話關心孩子,難道陪伴還不夠多嗎?譚合
令表示此階段的幼兒,特別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電話那頭的聲音
並不能取代實質的陪伴,因此家長們要多花些時間跟孩子相處、建
立關係;否則孩子覺得父母對他都漠不關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對
人容易產生不信任感,或是對環境沒有安全感。

適合做法:
 撥時間與孩子相處,共度快樂的親子時光。
 參與孩子的生活,瞭解孩子在做什麼。

不當作法:
 用一些東西以為可以取代愛或陪伴,像是過度縱容、降低標準、
用禮物收買孩子等。
 漠視孩子情感的需求。

Error 2 缺乏耐心

對於孩子哭鬧、發飆的行為,父母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您要努力
嘗試去瞭解您的孩子,您會發現他小小的腦袋瓜裡,其實有很多令
你出乎意料的想法。享受孩子當下正在經歷的階段,不要急著將他
推向不符合此年紀該有的表現,讓孩子做符合他性情和年齡的事情
,有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胡鬧,您跟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親
密。

孩子並不是全按照著同樣的時間表整齊劃一的成長,可能孩子某件
事常敎不會,或是某個習慣一直改不掉;令父母心中備感挫折,產
生比較心理,進而對孩子失去耐心;建議父母們不要急躁,給孩子
多一些時間和包容,您將會滿懷喜悅地發現孩子的轉變。
 
適合做法:
 時常告訴孩子您愛他。
 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如擁抱、親親)
 真心讚美孩子的表現或努力。
 給孩子時間去適應或改變。

不當作法:
 硬逼孩子去做不符合他性情或年齡的事情。
 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

Error 3 管教方式不一致

譚合玲指出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常常依時間、地點或是情境
不一樣,對孩子同樣的行為卻有不同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無所
適從,不知道父母的處罰標準到底是什麼。父母以及週遭的照顧
者(如家裡的爺爺奶奶、保母)彼此最好能在一些主要管教原則
上,共同建立規範,達到默契。

適合做法:
 管教原則和態度保持前後一致。
 身教勝過言教。
 規範孩子的固定作息,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 和配偶或是其他主要的照顧者,在教養原則上達成協議。

不當作法:
 規定朝令夕改,改變無理可循。
 照顧者自己內鬨,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Error 4 動輒打罵

譚合令提醒,打罵策略不能過了頭,有些家長往往在氣頭下失控
,痛打孩子一頓,忘了他還只是個弱小、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她
並不贊成體罰,長期以暴力行為管教孩子,會引起幼兒的模仿效應
,以為碰到事情可以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恐怕孩子將來會產生攻擊
的傾向和行為。其實孩子非常的聰明,他也會觀察父母的忍受極限點
,並瞭解自己行為會遭受的可能處罰,因此,透過制定清楚公平的規
則與獎懲辦法,可以讓孩子知道“禁區”在哪裡。


此外,許多父母也會犯了過度使用“限制、制止”等負面用詞,像
是「不可以」,或是常常罵幼兒:「你不乖、你不好」等,漸漸地
,可能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與自主能力。

適合做法:
 制定必要的行為規則與約束,引導幼兒瞭解與遵守。
 用孩子喜歡的事物或嗜好,作為溫和的懲罰辦法,比如「不帶
你去散步」。
 當知道自己是對的,就要堅守原則,不輕易讓步。

不當作法:
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要用打的。
 覺得麻煩或是受不了孩子生氣,就放棄立場;妥協只會使孩子下
次更變本加厲。

Error 5 過度保護

2~3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慾望,表示孩
子正在發展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像是想要自己吃飯、洗手、穿鞋
等,父母應該給孩子多點自由、包容和耐性,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
做。譚合令表示,許多父母親不相信幼兒有自理能力;若家長一直
在期望孩子長大,而幫孩子包辦生活所有的大小事,可能會累一輩
子!

家長在提供必要的保護之外,盡可能讓孩子在有限度的範圍和安全的
探索環境裡,可以隨意做想要做的事。此舉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帶得走
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自我能力的信任度。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疼愛孩子,有時候很容易成為過分保護孩子,事事
為孩子設想;因此而養出驕縱,缺乏同理心、團隊能力差與自我主義
的孩子;父母應該注重品格教育,時常在生活中提醒孩子該有的禮貌
和行為(例如:尊重長輩)。

適合做法:
 在自由和約束間保持平衡。
 容許孩子嘗試,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 想辦法幫助孩子自己做決定。
 孩子若做出正確決定,就好好誇獎一番。

不當作法:
 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弄得亂糟糟,或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敗;就什
麼都先幫孩子做好。
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
 認為父母的決定一定都是最好的,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可言。

Error 6 電視、電腦保母

譚合令指出,曾有研究結果發現,2歲以內的小朋友每天多看1~2小
時的電視,7歲以後注意力不集中的機率增加10~20%!提醒家長們,
2歲以下的幼兒應極力避免給他看電視電腦,因為銀幕的聲光效果對於
幼兒過度刺激,對其未來的認知和語言能力皆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有
時候媽媽在看連戲劇,將寶寶放在嬰兒車裡,以為他沒在看,其實電
視的聲光和內容此刻也已經悄悄入侵孩子尚在發育的眼睛和心靈。

陪孩子看電視

如何陪伴孩子看電視,可不只是坐在旁邊就好!過分依賴電視,將使
孩子未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產生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情形,譚合
令建議,針對2歲以下的幼兒,應盡力避免讓其接觸電視電腦;2~4歲
階段,看電視的時間控管在30分鐘之內。陪伴孩子一起看電視,幫孩
子過濾節目,像是打打殺殺、情慾糾葛的內容皆不適合;當孩子看不
太懂時,家長也可以解釋給他聽。



Error 7 溝通不同調


譚合令表示:「家長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跟他交談。」尤其是0~2
歲的孩子,知道的字彙比較少,因此當他在說話時,即使發出的聲音
不明確,父母也要仔細聆聽,並且試著給予適當的反應;若發現孩子
聽不懂,那就換句話說;同時利用豐富的語調和臉部表情,保持親切
和藹的態度對待他。

另外,從2歲起,寶寶開始會問很多問題,家長應該嚴肅且和善地面
對孩子的問題,並且盡量回答,透過正面的回應,能鼓勵寶寶擴展
他的心智。

適合做法:
 專心傾聽,以和善態度跟孩子說話,並給予適當回應。
 主動徵詢孩子的觀點。

不當作法:
 漫不經心聽孩子說話。
 動不動就叫孩子閉嘴或打斷其談話。
 三言兩語打發孩子的問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立孩子自信心的30個方法


1.首先.母親本身要喜歡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果這邊有孩子說:「我最
喜歡媽媽」,那邊又有先生說:「你已盡了全力」,加上母親能喜歡自己
,那麼育兒工作定能順利,並能培養出喜歡自己的孩子。


2.母親自己也要有信心。

3.母親要信任孩子。

4.教導孩子,喜歡自己的第一步是討人喜歡。

5.替他改變對「討厭的地方」的看法:有時自以為是缺點的性格,換一
個觀點卻成了優點。

6.也承認孩子有「討厭的地方」:例如對認為「自己很任性」的孩子
改口說:「你有時會有一些任性的態度」。然後要他回想曾在那些時候
表現過任性的態度。因為孩子會把自子所做的的事情中,凡是討厭的事
情都歸咎於「任性的自己」。所以才要他思考,解脫出那種一廂情願、
自貼標籤的行為。

7.陪陔子一起找出討厭自己的動機:例如,拒絕上學的孩子,不僅為了
無法再上學而苦惱,也為了由於自己的逃學造成父母的擔心而深覺困擾
,進而討厭自己,最後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生存價值的廢物。既然
如此,就回溯到最初的問題所在,一方面思量如何才能重返學校上學,另
一方面同時考慮無法上學的壞處,這般地鎖定動機採取行動,並思考解決
對策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8.務必支授孩子克服「討厭的地方」給孩子自信。

9.母親要向孩子提出意見:母親應對孩子實話實說,不可編造謊言
或隱瞞事實,只要直接表示意見即可。而且要注意要單方面的「好」
、「壞」價值判斷,強迫灌輸給孩子。

10.不要否定孩子的人格,只針對行動本身提出意見。

11.把喜悅和感謝之意傳達給孩子。

12.和孩子說話時,不要使用「經常」、「大家」、「絕對」等「
永久語詞」。

13.找孩子特徵以外的「優點」:例如,天生貌美的孩子務必替他
找出美貌以外的優點,否則美貌將成為他唯一的優點,等到這種無
法絕對存在的容貌或身材衰敗之時,孩子將變得一無可取。

14.「討厭自己」的孩子,大人要改變他的看法。

15.支持孩子選擇的生活方式:不要拿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
應支持孩子所選的生活方式。

16.要肯定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結果。

17.父母要有分享孩子喜悅的經驗。

18.母親不要把自己的不安推諉給孩子。

19.發生困擾問題時,母親首先要改變觀點。

20.讓孩子分辨幻象的自我和真正的自己。

21.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來判斷優劣。

22.讓孩子發現自己的潛能:所謂的潛能不外乎「現在可做某件事」
、「擁有做某件事的實力」。所以潛能並不需要比別人格外地高明,
也不需要是別人一定做不到的事情。

23.告訴孩子別人是多麼需要他:確實感到別人喜愛,或別人需要自己
的感覺,孩子才能產生自信。

24.讓孩子肯定自己獨特的才能:肯定孩子課業以外的獨特能力,並開
發他的潛力,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5.教導孩子完全接納自己:傳遞給孩子「雖然你不完美但仍然喜歡
你」的訊息。

26.讓孩子坦率回答「YES、NO」而不隱瞞自己: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
,得宜地說出「YES、NO」,對自己的意志誠實,充耳傾聽,完全地接納,
才能喜歡自己。

27.教導孩子「活著就有無比的價值」。

28.利用睡前的「三件好事」來找出自己的「優點」:試著讓孩子在
睡前找出自己在當天做過的三件「好事」。所謂的「好事」,也不是指
什麼不得了的大事,並非「拾到皮夾交給警察局」等那類模範舉動。只
是指「吃完中午供應的午餐」「在步行走廊時,安靜地靠右邊行走」、
「上課時沒和同學聊天」等這類於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事情就可以
了。

29.若有「討厭的事情」,親子一起採用數量化法來改變觀點「數量化
法」:對於討厭到想死亡的事情,計為最差的十分;另把不太介意的討
厭事情計為一分,讓孩子在這十分中為自己評估分數。現在假設,孩子
在學校受到老師責罵,無精打采的回家時,母親可詢問孩子「最差是十
分,那麼今天所討厭的事情是幾分?」孩子若回答:「七分」,則有希望
的餘地,就接著催促孩子思考:「那麼剩下的三分為何不討厭呢?」這
種方法的重點在於讓孩子思考剩餘的三分。老師責罵的七分是討厭受
到傷害,剩餘的三分,一分是自己曾努力過;另一分認為若換了別的老
,可能會肯定我;而最後的一分,也讓孩子去尋找受責罵中所獲的「優
點」,以便能夠理解老師所說的也是正確的。

30.使用比直接話法更有效果的間接話法來傳達喜悅給孩子:例如,家
有拒絕上學的孩子,今天心血來潮去上學了。或許你會直接誇獎他說:
「今天能去上學了」,這種作法固然是提高孩子自信的好方法,但是卻
有更好的方法。如在孩子和一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向父親說:「孩
子的爸爸,你聽聽看,這個孩子今天己能去上學了。.我好高興!」。母
親並沒有把這份喜悅直接告訴孩子,而是在孩子面前向父親誇讚。或許
你認為直接誇獎較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其實,間接傳達的方法更具效
果。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
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西方教育學者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
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那麼,現代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子女的行為
習慣呢?
  
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
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
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
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
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
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
,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
、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
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
學問。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在0-3
歲期間,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讓孩子不認生;孩
子進入幼稚園後,就引導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
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 儘管有時,孩子所做
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一般說來4—6歲的孩子就有了東西的歸屬意識。比如,這個玩具
是我的,這盆花是媽媽的,玩具娃娃是幼稚園。家長應因勢利導,支
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教育孩子幼稚園的玩具要大
家輪著玩,甚至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幼稚園的各項活動……這樣,才
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
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
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
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一
項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
  
一般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我們都知道孩子從1—2歲起
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灑了滿桌,就是放不進嘴?堙C類
似的情況還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
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于幫倒忙。有
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
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癡。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
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
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
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
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

  
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
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
  5歲的莉莉是個胖胖的小姑娘,她食欲很好,可喜歡吃的除了零食
就是洋速食。爸爸媽媽說,這孩子幾乎天天都要去麥當勞。可前不久
幼稚園體驗,莉莉竟然血色素偏低,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現代家
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
的生長發育並無好處。
  
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嬰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
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
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
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
  
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
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
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
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週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
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
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路小學校長沈廣慧告訴我們,小學一二年
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
生活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但是實際上這學習習慣的養
成 ,同樣始自孩子的幼年。
  
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
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
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
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
,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那麼在孩子0至2歲這個階段,家長應注意
發展孩子的那麼能力呢?
  
第一階段:零至六周。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身體的接觸,需要愛
和溫暖。如果母親能在這個時候餵養母乳,對孩子笑、說話、唱歌,
目光要有接觸,更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第二階段:六周至五個月,接觸環境。繼續給嬰兒愛和關心,經
常擁抱。若嬰兒表現出不開心,照顧者要有回應。同時可以讓嬰兒趴
在地上,借此練習抬頭及加強視覺能力。在嬰兒頭部左方距前大約十
二寸處掛一個會轉動的風車,用幾種顏色的球體組成,或用不同顏色
的做成各種動物,幫助嬰兒集中注意力,學習用眼追蹤物件,對以後
發展閱讀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階段:五個月至兩歲,發展智力。多帶孩子接觸世界,並和
孩子交流心得;幫助孩子社交,聯繫其他孩子的父母,讓孩子一起玩
,也鼓勵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談。這些訓練,肯定會為您的孩子以後
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至少要從孩子認字開始。其
實不必如此教條—現代父母講究的是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培養孩
子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由媽媽帶著“讀”書—媽媽抱著他一起翻
看圖書,同時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孩子在聽的同時,領悟讀書的樂趣
。據專家介紹,這項活動可早至從孩子一歲前開始。
  
另外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還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當然,時間
由短到長,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特點),由爸爸或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
、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
塈鉾狙?”“咱們看看書上怎麼說”讓孩子產生對書的濃烈興趣,使
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總之,幼兒時期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讓幼兒能通過點滴培養
、訓練,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
  
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
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
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
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我不要!」...關於幼兒反抗期


李駱遜(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

家有兩歲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他搖頭說﹕「不要」;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他也拒絕﹕「我不要吃」,幾乎要他做什麼,都是以「不要」來回應,或堅持自己的意見、主張,令家長生氣,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要不要好好管教?該如何管教?

由他們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美國人還將這時期孩子的行為稱為「Trouble two」,就表示這是一個麻煩階段的開始。然而,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從孩子漸會說話,能以話語表達意念;會走路,擴大行動的範圍;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凡事都感新奇,都想探索、模仿、了解,因此他的小手、小腳、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逐漸可以獨立自主,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此外,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但是限於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足,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並堅持己見,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卻拒絕穿襪子;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不肯更換。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你要往東,他偏要向西,十分不合作,造成父母親的困擾,親子關係亦緊張。

當孩子常常表示「不要」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是看誰比較厲害,使對方讓步?或強迫孩子服從,使得孩子大哭大鬧?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

1、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以「我是愛你」、「我是為你好」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

2、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以及他想要怎麼做,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是不是這樣啊?」多試幾次,了解他的想法。

3、提供一些選擇,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他可能不願意,但告訴他「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

4、當孩子肚子餓了、睏了、生病了、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要孩子聽話、合作時比較不容易。因此,如需他的合作,最好避開這些情況,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

5、訂定行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譬如玩得正起勁,拒絕吃飯時,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熊熊的肚子也餓了,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他吃一口,你吃一口,看誰吃的比較多,就會長高高、壯壯的。」

6、以「我們一起來做」的方式,教他如何做,跟他一起做,鼓勵他自己做,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從「做中學」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會過去摸摸、拍拍,此時趁機告訴他﹕「你也好喜歡弟弟呀?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來,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像這樣,你看他好舒服唷!謝謝哥哥!」

7、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不要常常變化,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而有安全感,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刷牙,洗完後換上睡衣,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或親親他、抱抱他,再留盞小燈睡覺。

 

當孩子想要自主,想要自己做事時,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應多鼓勵他嘗試,邀請他一起做,減少阻止他的想法。不可有時鼓勵,有時限制,讓他無所適從,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急於替他完成,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照顧自己的能力,走向獨立、自主。
http//www.naer.edu.tw/....../...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