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學苑~品德教育篇~好文分享 (14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

一、 絕對冷靜。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哭聲或尖叫聲而失去妳的定力。
「激怒」妳是他們快感的來源,可不要落入陷阱。
惟有冷靜,才能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的運作,知道如何出招接招。
不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妳才能享受活在當下的恩賜。

二、 絕對優雅。
在任何時候,絕不要隨便動怒,要保持優雅的氣質。
出外爬山,讓動不動就叫著要抱的娃兒背在他爹的背上,
或買個材質好的嬰兒背帶掛在他爹的胸前。
舉凡乾糧、水壺等,就背在兒子身上,孩子是需要磨練的,
未來才能走得遠。
妳呢?就撐把傘優雅的走在後頭,催他們一家子走快一點!

三、 絕不多做。
任何事情,只要盡好本份就成了,幫孩子多做一點,
便是剝奪他們自己學習的機會,往後會影響各層面的發展。
這個罪你可承擔不起。
千萬克制一點,不要手癢,什麼事妳都包了,
別人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啊!

四、 拒絕同情。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淚水給軟化了,他們很清楚這是「留住妳」的最大法寶。
送到學校門口,一個親吻、一個擁抱,
轉身就可走了。不要拖拖拉拉,十八相送,也需要一別。
只要妳的身影一消失,孩子的獨立就出來了,
束縛與解放原本就在一念之間,讓他們學會長大吧!

五、 永不妥協。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耍賴、哭鬧而妥協買下他們要的玩具。
他們很清楚,在眾人面前妳的面子丟不起。
我們的臉當然丟不起,所以要氣定神閒的把他們帶到安靜一角,
語氣堅定的告誡他們妳的原則,哭鬧絕不能得逞,
唯有生日和有好表現時,才值得獲得獎賞。
最後在孩子含淚點頭後,別忘了面帶微笑把他們帶回現場,
溫柔的堅持絕對是省錢的最佳利器!

六、 動口不動手。
千萬不要拿著橡皮擦跟在孩子後頭擦掉他寫得極醜的字跡,
不要拿出剪刀,幫做未完成的學校美勞作業。
寫得不好,做得不好,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可喜可賀,
千萬不要因妳的動手,把他推向「最好」的層級,
他會提前感受壓力和寂寞的。
妳就動動口便成了,動手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吧!
他的大肌肉、小肌肉都需要磨練再磨練。

七、 放手不縮手。
千萬不要用放大鏡追蹤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不是妳的所有物,
他們只是經由妳誕生而非來自於妳。
他們是活生生的箭,自妳的弓發出,妳可以給他們愛,
但不能給他們妳的思想,給他們翅膀,放他們一馬,
他們有需要時,終究會回來。
妳還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他們已「誤」了妳前半段,
難不成妳要全程陪下去?

八、 絕不介入。
千萬別介入孩子間的戰爭,他們屬於同一世代,
用的語言比妳還貼近,吵歸吵,自然能吵出默契來,
當遇到「生死與共」的時刻時,他們會比誰都團結的。
不要因為妳的攪和而讓他們轉而爭寵,模糊吵架的焦點。
吵架會讓人變老,孩子有本錢,妳,還是省省吧,顧本最重要!

九、 拒絕得獎。
千萬不要和「模範母親」或「模範家庭」的獎項有任何關連,
它們都是表彰那些「含莘茹苦撫養孩子長大成人」
或「事奉不良於行的公婆十年有餘而不改其志」的人。
除非是碰上了,否則,妳不需要那麼偉大,
只需要在台下用力鼓掌敬佩一番便成。
倒是不良於行的輪椅可隨時擺在老公的車內,
特別是他開的雙B轎車,如此可防堵那些「有目的」的壞女人
藉撞車來接近你老公。
輪椅外加嬰兒椅,絕對讓男人的「家計負擔」顯現於外,
裝著點,妳的地位才可保!

十、 拒絕完美。
千萬別和「完美主義」劃上等號,它代表的同義詞是
做太多、標準高、壓力大、不錯、強出頭、健康差、不平衡,
說了一堆,「成就高」卻不見得包含其中。
如果妳仍執迷於「完美」母親的美名,
下半輩子的結局必是筋疲力竭、心力交瘁,
它絕對是母親的最大的敵人,趕快醒醒吧!
妳即不是白嘉莉,也不是崔苔菁,不用要求盡善盡美,
「馬馬虎虎」才是人生最佳狀態。

遵守上列十大箴言,妳的生活可以
快樂多一點,壓力少一點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生活自理中,強化孩子的自信

文╱黃美湄

自信要在生活小事裡養成,其中最能看出孩子的進展就是在培養自理能力和看書玩遊戲的時刻,當寶寶學會拿湯匙,全家人興奮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或是寶寶放對一片拼圖,自己很有成就感地拍拍手時,他的自信就在逐步累積。

小歡從1歲半開始,凡事都喜歡「自己來」。吃飯想自己拿碗、看書玩玩具要自己選、穿衣服也有自己的意見和堅持。有時候媽咪為了節省時間,真希望小歡意見別那麼多,乖乖讓大人打理就好。不過,婆婆倒是很滿意,還點醒媽咪:「我的小孫子不得了喔!這個年紀就會自己做很多事呢!越練習就越會做,你別怕他弄髒弄亂。」

婆婆的提醒一點兒也沒錯。養育幼兒時,我們總是強調要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讓孩子對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充滿興趣、有信心;但同時也告訴爸媽,讓孩子嘗試錯誤是很重要的,我們希望孩子別害怕做錯,並勇於面對自己做得不對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直到做正確為止,就像我們希望孩子跌倒了,不是賴在地上等待別人疼惜或攙扶,而是學會自己勇敢地站起來一樣。

從生活瑣事學會肯定自己

大多數的爸媽對於孩子外顯的行為比較容易留意到,但對於發自內心的感受則不夠敏銳。可能孩子很正在沾沾自喜終於會用湯匙了,卻被爸媽一把將湯匙奪走,怪他胡亂玩,而沒注意到他臉上原本充滿的「我會了!我好棒!」訊息。

其實,孩子面對生活例行的吃飯、穿衣、刷牙洗臉、自己上廁所等等事情,由不會到會,乃至於精熟,非常需要爸媽持續地提供機會與鼓勵,讓孩子嘗試錯誤,反覆摸索練習。

以穿脫衣服為例,「自己穿脫衣服」是孩子需要培養的自理能力之一,通常也代表著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開始建立自主意識時,想要自己脫、自己穿的欲望會越來越強,這正是孩子嘗試建立新能力以及學習獨立的好機會。

持續練習,讓能力與信心大增

自己穿脫衣物與動作發展密切相關,需要鍛鍊手指肌肉和精細動作。當孩子試著把頭套進衣服開始、把兩手伸進袖子、將兩腿穿過褲管,最後能夠自己穿戴整齊,這是一連串細瑣的學習過程,也代表著發展上的進步。

不過,從「想要自己穿」到「會自己穿」,需要好多年的時間練習。1∼1歲半的孩子就開始喜歡自己脫衣服、褲子或鞋子。這些動作讓他覺得十分有趣又有成就感。1歲半開始,當你準備幫孩子解開釦子和拉拉鍊時,他會搶著要自己來,也喜歡重複地穿穿脫脫,像玩耍似的。2歲左右,孩子已經可以試著自己穿襪子和褲子,但還是經常會穿反,或是把兩隻腳塞進同一隻褲管裡。3歲孩子則喜歡拉拉鍊、扣大釦子,也已經有能力自己穿簡單的外套和大衣。4歲以上大部分都可以自己穿脫衣物了,只是常有扣錯釦子及漏掉的情形。一般說來,孩子是先學會脫衣服、脫鞋子;而穿的動作比較複雜,直到上幼稚園,動作才會越來越熟練和精確。

鼓勵與回應,自信超越自卑

很多幼兒園老師發現,需要大人幫忙穿衣物、穿鞋子的孩子,往往學習情緒比較低落、容易有挫折感,也比較缺乏自信心。所以爸媽最好在孩子準備上學前,讓他自己多多練習穿脫衣服,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建立他的自信心。當孩子在學習穿脫衣服時,能得到你的鼓勵,就是他學習自理能力的動力,一旦有了成就感,自然也會越做越好。

孩子生活例行的學習裡,每一次正面的鼓舞都是養成自信的契機,而每一次負面的批評都是信心折損的導火線。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有一些人格危機會發生在幼兒期,5歲左右開始是自信能否超越自卑的重要階段,早期的生活經驗往往有很大的影響。爸媽的鼓勵與適切的回應,是養成孩子自信的最大保證。

本文轉載自"學前教育雜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很多爸媽都不自覺地「鼓勵」著寶寶的任性行為,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用對方法。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有鼓勵寶寶任性行為的做法,但是確實有不少爸媽在無意識中給予了寶寶這種鼓勵。

  例如,當寶寶表現乖巧的時,不少爸媽心裡鬆一口氣:這下好多了,不用管寶寶,可以安靜一會,於是忽略孩子的表現;而當寶寶表現十分頑劣的時候,爸媽就會臉紅脖子粗地給予呵斥。儘管呵斥不是寶寶所想要的,但是與他表現乖巧時,爸媽的沒有理睬,他會更傾向於以表現不好來獲得爸媽的呵斥,這也是爸媽給予他的一種關注,儘管這種關注並不是理想的關注。
  一旦寶寶領會到他不聽話比聽話更能吸引爸媽注意時,他就會變得很難控制自己,甚至以各種任性行為來獲取主動權,吸引大人的眼光。

※解決對策
  所以,當我們面對寶寶的時候,不管多忙、多累,都應該在他表現好的時候多給予一些關注,而不要等到他表現不好了,才去呵斥他甚至懲罰他。建議爸媽每天回到家都不要忘了做下面的事情:

☆擁抱
  熱情地擁抱寶寶,親親他,並且毫不吝嗇地對他說:「寶貝,看到你我真開心,快讓媽媽抱抱。」

☆讚美
  當寶寶自己安安靜靜在玩耍或者按照你的要求在做事的時候,記得時時誇誇他:「寶貝,你表現得很好,會自己一個人玩了。」如果你經常這樣對待寶寶,他就會明白你期望他有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行為會得到你的讚賞。

☆面對哭鬧時
  當寶寶任性的時候,訓斥只會帶給他挫敗感而且更加讓他不知所措。最好溫和地告訴他:「寶貝不要哭,你可以好好跟媽媽說。」例如媽媽在打電話,寶寶不願意媽媽因為打電話而忽視自己,那就跟他說:「媽媽現在忙,等我打完這個電話,我會跟你玩。」如果寶寶願意等待就要稱讚他。

★平常就要定規矩
◎媽媽事情忙不過來的時候,要求寶寶要自己玩。
◎寶寶想要跟媽媽玩的時候,不要哭鬧,要好好跟媽媽說。
◎給寶寶制定一個時間表,劃出一部分時間給寶寶,在寶寶的時段裡不要做別的事,全心陪伴寶寶。如果因為特殊情況需要變更時間,跟寶寶商量一下,調整一下時間。

小提醒
  寶寶學會守規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因此,要給予他一定的適應時間,等待他慢慢地懂事。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對子女的講話態度


【父母對子女的講話態度】


父母罵兒女 笨蛋,他至終成為 笨蛋。


父母罵兒女 沒出息,他至終成為 沒出息。

父母罵兒女 頑固,他至終成為 頑固。

父母罵兒女 懶鬼,他至終成為 懶鬼。

父母罵兒女 寄生蟲 他至終成為 寄生蟲。

父母罵兒女 好吃懶做,他至終成為 好吃懶做。

父母罵兒女 優柔寡斷,他至終成為 優柔寡斷。


父母稱讚兒女 能幹,他很可能變成 能幹。

父母稱讚兒女 精明,他很可能變成 精明。

父母稱讚兒女 有愛心,他很可能變成 有愛心。

父母稱讚兒女 肯努力,他很可能變成 肯努力。

父母稱讚兒女 會做人,他很可能變成 會做人。

父母稱讚兒女 意志堅強,他很可能變成 意志堅強。

父母稱讚兒女 富有創意,他很可能變成 富有創意。


普通的父母說:你怎麼那樣懶惰?

卓越的父母說: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普通的父母說: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卓越的父母說: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普通的父母說:你怎麼那麼笨?

卓越的父母說: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普通的父母說:你真是敗事有餘!

卓越的父母說: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普通的父母說:你真是騙子!

卓越的父母說: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普通的父母說:你真是自私!

卓越的父母說: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普通的父母說:你真是頑固!

卓越的父母說: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普通的父母說:你真是浪費時間!

卓越的父母說: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普通的父母說:你是人見人怕!

卓越的父母說: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普通的父母說:你怎麼那麼愛現!

卓越的父母說: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普通的父母說:妳真是長舌婦!

卓越的父母說:你講會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普通的父母說:你真是沒出息!

卓越的父母說: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普通的父母說:你的脾氣真暴躁!

卓越的父母說: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普通的父母說:你是個膽小鬼!

卓越的父母說: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普通的父母說:你真討厭!

卓越的父母說:你不那樣做我會很高興。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孩子立規矩的幾條要領 來源:千龍網

 孩子如果不調皮搗蛋、惹是生非,也就不是孩子了,而我們如果不經歷這幾年非常時日,又怎能肩負「父母」這個光榮稱號呢?既然有勇氣為人父母,就應該把每天鬥智鬥勇當做最大的生活樂趣,和最磨練意志品質的極限鍛煉。

只不過,在上戰場之前,我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在這裡,我們給你提供一份盡可能實用的紀律實施操作手冊,協助你打一場有準備的戰役。

  紀律,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會太早

  也許你認為為寶寶立規矩是他長大以後的事,那你可就錯了。研究表明孩子在1歲左右智力就會經歷一次飛躍性發展,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就應該讓他明白「如果你做了什麼什麼,那麼我就會怎樣怎樣」。當然,這個年齡的還很難充分理解你的語言,所以堅持不懈地讓理論聯繫實際是非常重要的途徑。當他發現每次站在餐桌邊咆哮帶來的後果都是被沉著臉的媽媽「請」出餐廳的話,他慢慢就會有所收斂了。

  頒布紀律的時候要記住,3歲以下小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所以不厭其煩地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在馬路上亂跑」有時未必能收效,在緊急的時候,你的指令越簡短,他接收的效果越好。所以你只要嚴肅地說「站住,危險」就夠了。 孩子犯錯之後,我們一定要趁熱打鐵。如果他在商場裡做了錯事,而你回到家再訓誡他的話為時已晚,他早就忘記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了。所以,如果他在外面無理取鬧,你應該馬上把他抱到一邊,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然後你可以給他一個小小的現場懲罰,比如讓他在角落裡靜站2分鐘。當然,你會陪在他身邊,並且幫他擋住路人好奇的目光。 最後請不要忘記,紀律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到好的行為習慣,所以你更應該做的是隨時對他提出你的希望,並且在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之後好好表揚他一番,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執行方式對於實際效果很重要——紀律實施的Do’s和Don’ts

  Don’t:討價還價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與誇獎和鼓勵是好的辦法,比如幼兒園通常使用的獎勵小貼紙的辦法。這樣做可以鼓勵孩子保持榮譽,再接再厲。但是,我們要謹防事物的另一面——「事後獎勵」成為了談條件或者一種妥協,比如跟他說:「如果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小汽車。」這樣做,孩子很快就會掌握了一種叫做「要挾」的技巧。

  √Do:堅持原則

  確定哪些事情是永遠不能夠在你家發生的,比如給父母起外號、說謊等,以及一旦越界需要承擔的後果。把這些公示給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員,達成一致之後就開始嚴格執行。

  √Do:明確期望

  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表現,比如在去公園的路上就告訴他,進公園之前必須和媽媽手拉手,不能亂跑,特別是不能在停車場裡亂跑。告訴他可以玩滑梯,但是不能頭朝下滑,更不能踩著滑梯往上爬。在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的時候,就跟孩子約法三章,比發生情況再懲罰效果要好。

  Don’t:懲罰過激

  孩子需要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而懲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不是他的每次過錯都必須受到懲罰,公平而恰當的處罰才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TIPS:關禁閉——你知道怎麼做嗎?

  孩子犯錯之後,讓他到空房間裡冷靜10分鐘,比打他5下屁股效果更好。在使用關禁閉這個武器之前,先看看我們的使用說明書。


  1、制定遊戲規則。首先要確定什麼時候使用這個手段,而且事先確定實施緊閉的地點(這個地點應該是沒有玩具,沒有夥伴,沒有電視機的地方)。空曠的操場、樓梯間的下方、餐廳的一角都可以——不要是一個黑洞洞的房間。

  2、事先發出警告。為了公平起見,你應該在實施懲罰前給孩子一個改正壞行為的機會。告訴他正在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情,如果他不馬上停止,那麼就會受到懲罰。

  3、靈活掌握時間。專家認為,禁閉的時間應該和孩子的年齡相對應,對於4歲的孩子,4分鐘就足夠了。但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些孩子再短一些都可以,而有些孩子則需要適當延長。時間應該由父母靈活掌握,一旦孩子表示悔改,就應該解除禁閉了。

  4、用積極的態度幫他進入角色。解除禁閉的時候,你應該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提示。不要說「你剛才跟弟弟搶球是很不對的」,而要說「怎麼樣,準備好和弟弟一起玩球了嗎?」

  見招拆招:寶寶5大壞行為的破解之道

  壞行為之一:咬人

  易發年齡:1-2歲

  寶寶理由:這個年齡的孩子通常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所以咬人成了一種表達方式。

  媽媽對策:馬上制止:「不許咬人!」如果你的孩子咬了別的孩子,請把所有精力放在受害者身上,為的是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不能引起媽媽的任何關注。今後再看到寶寶焦躁不安的時候,馬上通過玩具或者轉換環境來轉移他的情緒,讓他的「利齒」派不上用場。


  壞行為之二:太獨

  易發年齡:2-3歲

  寶寶理由:這個年齡寶寶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和佔有慾最強,分享對他們來說是一項新的課程,並且是一項需要長期學習才能掌握的本領。

  媽媽對策:提前告訴他你的期望。舉個例子,當一個寶寶的朋友過來,跟他說想和他一起玩他的遙控汽車時,你可以告訴他,如果他不給朋友玩,那麼媽媽就把這個遙控汽車收起來,大家誰也不要玩了。當然,事前你可以允許寶寶收起兩三樣他最喜歡的玩具,那是他的權利。

  壞行為之三:說髒話

  易發年齡:6歲

  寶寶理由:學齡前的孩子會故意說些髒話來試探你的反應。也有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僅僅是在模仿他的朋友。

  媽媽對策:明確哪些詞彙屬於禁區,並且告訴他為什麼這樣說不好。如果孩子是剛剛開始說髒話,那麼平靜而嚴肅地告訴他在這個家裡不許這樣說,然後把他一個人留在屋裡就好了。但是如果髒話成了習慣,你就要給他具體的懲罰,比如沒收他每天必玩的遊戲機。

  壞行為之四:故意挑釁

  易發年齡:7歲

  寶寶理由:孩子總是喜歡試探你的底線,抗旨不遵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媽媽對策:如果孩子無視你的要求,給他發出嚴正警告,如果他再這樣做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比如他死活不願意關掉電視,你可以說:「如果你在20秒之內不關的話,你明天將失去看電視的權力。」當然,我們今後在之前發佈命令的時候,也不要總是態度強硬或者不近人情。對於這麼大的孩子,給他一個選擇權是對他的尊重。有些時候,靈活、寬鬆一些的處理方式,反而可以達到目的。


  壞行為之五:說謊

  易發年齡:7歲以上

  寶寶理由:孩子說謊主要是為了文過飾非,逃脫懲罰。還有些時候,他們是為了免除尷尬場面,為自己掙得面子。

  媽媽對策:如果你發現孩子說謊了,你要跟他重申誠實的重要性,並且告訴他為什麼謊言是不能被接受的。你應該讓孩子感覺到,他並不害怕對你講真話。如果他持續地通過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麼你一定要讓他受到他本該接受的懲罰,讓他知道,說謊不起任何作用。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傾聽孩子的方法


 平常培養一些聊天的經驗:

平常我的工作很忙,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我用了個不錯的方法就是陪他們睡覺,在孩子快要睡覺時,他的警戒心很低,不會像平常,你跟他講話他會回答:「不知道」、「沒有啊」、「不是我」防衛性比較高。

你就隨意跟他聊,不要存有任何目的.不要想要解決什麼事情,只是「純聊天」,到最後,孩子也就喜歡跟你聊。

根據科學研究,一個孩子如果在很小的時候,你經常跟他說話、講故事、陪他玩、有身體的接觸,常能幫助這個孩子更聰明。

所以,我經常跟我孩子講話時,順便幫他按摩,尤其他喜歡我幫他抓耳朵,很快他就會睡著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喜歡和你聊天,因為那是一個愉快的經驗。

我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在台中有個學員來找我,因為他的孩子不讓她進入房間,這個孩子大概嫌媽媽太撈叨了,就把房門鎖起來,媽媽就把鎖拆了,孩子就又在房內加裝門閂,媽媽就把門踢壞,終於進去了,拿了一本書,陪孩子唸書,過了兩二天,孩子就受不了,媽媽說,我在陪你唸書,孩子卻說,你不是在陪我唸書,是在監督我。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大概很不安心,那份不安心,讓我們想弄清楚孩子在想什麼、做什麼,也影響我們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傾聽時,反應慢一點:

我們做父母親的,最常的就是反應太快了,例如:你的孩子跟你講:
「媽,我這次考試,考得很好。」
他的內在聲音是希望你讚美他,很多父母常反應過快:
「你這次考得好,那你以前怎麼都沒考好呢?」這樣就不對了。

再舉個例子,各位想想看,當孩子對我們撒謊時,他內在聲音在說些什麼?是害怕!

有一次,我氣呼呼的問我的孩子:是誰把餐桌弄得這麼髒的,我的孩子小聲的回答:
「我不知道啊」那時,我聽出來她的聲音裡有害怕,於是,我改問:
「爸爸不會怎麼樣,爸爸只是想瞭解」

我的孩子反問我:「我如果講出來,你會不會打我?」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到,孩子很需要安心,這個需要超過我們的想像。

還有一次,一個學員跟我講,她來上課之前,他的孩子攔著她不讓她來:
「媽媽,你這次又要去學什麼溝通技巧來對付我。」
事實上,孩子真的感覺到你在對付他,所以孩子的不安可想而知。

傾聽時,注意自己臉上的表情及聲調:


這一點,有一個好方法就是,你把你和孩子講的話錄下來。

有一次,我有兩個做保險的朋友來找我,他們兩個就在認真的研究,剛才對客戶講的話應該怎麼講比較好。當時,我就想,我們在教小孩都沒有像賺錢那麼認真,不會去想這句話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教小孩都像賺錢那麼認真的話,我想,我們都可以把小孩教得很好。

尤其是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隨便講,他都可以配合,可是到青少年時,可就沒那麼好了,所以,我們平時就該注意自己對孩子所講的話用詞遣字是什麼?表情是什麼?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就連我自己在教溝通技巧,有時,也會說出自己不可置信的話來。
有一次,我的女兒,當選全班模範生,當天,我因為工作很累,便叫我女兒去接電話,我女兒說她不敢,我便脫口而出:「當模範生有什麼用,連接個電話都不敢。」

結果我的女兒就很傷心,我才意識到自己說錯話,當時便向她道歉,但看她似乎末接受,我才又提議讓她騎馬從一樓騎到三樓再下來,她才肯接受。

這還好,孩子還肯諒解,有些孩子,就是沒有釋懷,於是一點一滴累積下來到青少年就整個反叛起來了。

所以,如果我們在對孩子講話時能更警覺,我想,親子對話的品質一定可以提高不少。

傾聽時,多利用想像畫面:

各位不曉得有沒有看過「魯冰花」這部電影,劇中主角有個小孩子叫吳阿明,他很喜歡畫畫,有一天傍晚他畫「3條狗,在晚餐時放在餐桌上給爸爸看,他爸爸一看便問他:
「狗是黑的,怎麼畫成紅的,你色盲不成?」

吳阿明答:
「黃昏日頭一照,就變成紅的了啊!」

他爸爸一聽也有點道理就又問:
「那尾巴旁一團黑黑的是什麼?」

吳阿明又回答:
「是大便啊!」

爸爸─聽便生氣的罵他:
「你書不讀,畫這個就會飽喔?」

當時,導演就把鏡頭轉向那隻垂頭喪氣的狗,各位不難想像那就是吳阿明的心情。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小孩放學回來告訴你:「我們老師實在很不公平,為什麼只有一個人講話就要全班罰站」。

各位不曉得能不能用心去想像在一個教室中,所有小朋友都被罰站的畫面,如果你能,你就較能對孩子說:「你一定感到委曲,因為你沒犯錯,卻被連帶處罰。」

當你這樣說,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我們是懂的。

所以我很鼓勵各位多練習,把孩子所說的話,變成─個畫面,也把自己所說的話變成一個畫面,這樣我想更容易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多使用感覺的字眼:

感覺跟想法是不一樣的,感覺是內心的感受,想法是頭腦的念頭,如「我感覺這件事不大好」是想法。

「這件事變成這樣,我感到懊惱」這是感覺。

想法易有批判性,而感覺沒有傷害只是純粹表達內心的感受,感覺是維繫親密關係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對我們中國社會,尤其男性朋友來講,講感覺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是需要多練習及鼓勵的。

如果我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孩相相處、對話.還要從孩子的反應來注意到,我們到底有沒有傾聽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指標:

  第一個現象是你和孩子的話題會一直持續下來,不會又開。
  第二個現象是孩子的答話會是「是啊…‥」、「就是這樣﹒…‥」。
  第三個現象是話題能更深入核心問題。
  第四個現象是孩子是安心的。
  第五個現象是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會比較親密,孩子會主動找我們講事情。
  第六個現象是孩子解決事情的能力提高了。

所以你和孩子對話有以上現象,表示你做到傾聽了。


最後我要鼓勵各位多練習傾聽,因為親子關係如同你種下的因,孩子成長過程的反應就像是果報一樣,也祝福各位,因為有好的傾聽,而有好的親子關係。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


文.林玉珮  攝影.陳德信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文]跳級生的背後


文:陳安儀 資料來源 : 轉貼不知名的e-mail  


 昨天應雈h上「今晚哪裡有問題」節目當特別來賓,當集的節目主題是「跳級
生」。主角人物是兩個跳級生的家長蔡爸爸與蔡媽媽,我和另外一位媒體人、還有在建中任教超過三十年的陳美儒老師,則是搭配的來賓。整場錄影,簡直是讓我有「傻眼」的感覺。

蔡爸爸與蔡媽媽本身都是相當高水準的知識份子,蔡爸爸是光武工專電機助教、留美高材生,蔡媽媽本身是家管,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系畢業。三個孩子中,老大佩真今年以十六歲的年紀,拿下大學指考第四高分,錄取台大電機系,在就學過程中,她兩度跳級,國小跳一次、國中跳一次。老二也是跳級生。

蔡爸爸、蔡媽媽與大家分享他的「學齡前教育法」。他們說,兩個大的一出生, 24小時內就抱回來餵母乳,還未滿月前,她就開始「字卡教學」。蔡媽媽手繪各式各樣的字卡,還有由圓點點組成的「數目圖卡」,從 1到99 ,在每次餵奶前,寶寶哭鬧、最有精神時,在寶寶眼前晃過卡片,告訴寶寶相關的字、數目,然後再餵奶。蔡爸爸說,三歲前的寶寶有大腦有百分之七十的未開發區域,先給予字卡再給予喝奶,就是教導他「學習」跟給予「獎勵」。

接下來,寶寶還未學會走路,家中牆壁就貼滿了數字、九九乘法表,以及國小國語課本裡的課文。家中所有的家具都貼上中英文字卡,隨時隨地不忘教學。因此,在蔡媽媽的耐心教育下,蔡佩真一歲就已經識得數字及國字,會用手指出正確位置,兩歲會說話時,就已經會背完九九乘法表,三歲已經可以自行閱讀中英文故事,並在鄰居教導下,學會基礎日文。她中班以前已經把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上完。於是,她小學二年級就隨著媽媽到師院附小上六年級的數學課,四年級時跳級至五年級。國二下再跳國三下,隨即考上北一女中。

蔡爸爸並分享孩子們生活的點滴,包括喜歡打球、打撲克牌,以及他自創的「十分鐘 預習法」及一些聯想記憶術等等。節目結束後,他並送我一張他個人印製的「學齡前教育」的演講 DVD。

我當場只能不停的搖頭讚嘆。我看到的是,一個優秀的媽媽,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兒女的教育上,將所有自我的成就都擺在成就兒女上。但是,我也看到,蔡家父母將所有的心力放在智育的教育下,三個孩子在優秀課業表現的同時,顯然在人際關係上都有極大的問題。不斷的跳級,導致的是在學校裡的寂寞,沒有朋友,還有,人生閱歷顯然較同年紀的孩子貧乏。

陳美儒老師對於這樣的教育行徑十分不贊同,在錄影現場就不停的開砲,導致對方有點小尷尬,因此我的角色其實比較像潤滑劑一般,偶爾開個玩笑,嘲笑自己很懶,沒有辦法這樣教小孩。不過,私底下,我很認同美儒老師的看法。

美儒老師在建中任教三十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她說了一個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她說,有一年建中將所有數理資優的孩子集中在一個班上,那年,那個班上考上了六個台大醫科,十幾個台大電機。其中有一個「考壞」了的孩子,考上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放榜當天人就消失不見,大家嚇壞了,後來陳老師在碧潭橋畔找到了他。她想說的是,一路順遂、超人一等、資賦優異的孩子,並不見得是快樂的孩子。大家在一味追求學業的資賦優異過程中,不該忽略的是孩子的體能教育、品格教育、愛情教育、財物教育、人際關係、以及各種各樣生活中的歷練。

最好笑的,是二十年後,陳老師去參加這班同學的喜酒。在喜宴兼同學會上,眼看當年資賦優異、人人稱頌的這一群大男孩,分坐了兩桌,變成醫生、工程師,並為人夫、為人父,喜酒的菜一上,大家不約而同,紛紛低頭不停的剝蝦 ?。其中最優秀的那一個男生,自顧自的吃蝦,結果被老婆狠狠的踢了一腳之後,也開始低頭幫孩子剝蝦殼!

哈哈!我在一旁,忍不住大笑!陳老師的意思是,「資優又 SO WHAT?20 年後,他跟一般頭腦普通的男人,並沒有兩樣!他仍然要在社會上生存,跟家人相處,結婚生子、養兒育女。」

今天我去上 MOMO親子台時,忍不住跟現場兒童心理師分享昨天的錄影經過。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超棒!他說:「人生的風景有多少?值得我們慢慢享用。何必急著把它壓縮著過完?」

沒錯啊!就是這種感覺!

我並不否定蔡爸爸、蔡媽媽的心血,也認為他們全心為兒女的付出非常值得讚美,但我相信,以他們夫妻倆資質的優秀,即使不在寶寶滿月前就開使用「閃卡」、「字卡」,奮力的教學,他們的孩子一定也可以順利考上北一女、台大電機!我相信,優秀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在學業上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只是或許多用了一、兩年的時光。

但是,童年的時光何其珍貴?

與其辛辛苦苦的製作閃卡、字卡、數目圖卡,為何不用這樣的時間多跟孩子去溪邊散散步、看看美好的晨光?與其花費時間教他「媽媽起床、爸爸讀報」的國語課文,為何不多講幾個好聽的故事、讀幾篇優美的詩歌?與其花時間背九九乘法表,為何不帶孩子看一場好看的電影,看一齣有趣的話劇?與其讓孩子先讀他還不需要知道的知識,何不帶孩子一起粉刷油漆、擦地洗碗、種花除草,或是去一趟育幼院、幫忙照顧其他失去父母的幼兒,讓他懂得關心這個社會?與其在十五歲時就在大學選修課程,為何不鼓勵她多交幾個閨中好友,去逛個街、打個工,讓她培養正常的社交關係?

在全力追求智育的時刻,我看不到的是強調孩子品格的教育、藝文的欣賞與正常的社交培養。最重要的並且是:生活的歷練缺乏。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正是最甜美的時刻,她應該要有她這個年齡所該有的青春、愛情,擁有運動與社交、懂得追求自己所愛,享有秘密與夢想。

我期望我的女兒十六歲時,除了唸書之外,看到人會主動的打招呼、微笑,對於長輩展現出應有的禮貌,進退得宜,而不是當別人向妳問好時,只知道直楞楞的瞪視對方、沒有任何反應。我希望我的兒子十四歲時,對於沒看過的環境充滿好奇,到了攝影棚會問東問西,而不是呆若木雞。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爬山涉水,懂得探詢世界,求知慾不僅僅限於學業。我希望她在苦讀 ABC時,除了用來看 TIME雜誌,更能領略毛姆、莫伯桑筆下的人生縮影。

是的,生命何其珍貴?求知何其快樂?我並不急得他們跳躍度過,也不在意是否速成有效,我只希望他們慢慢享受、領略其中美的世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來源■好孩子


寶寶年齡小,可不是他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的理由。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裡就先發慌,習慣於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麼衝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並且,因了解心中的嚮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穫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身為大學教育系學前專業的教師,梅舒深諳對女兒夢夢的要求,她呼應起來總是慢半拍,即便是在夢夢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女兒的哭聲也不會讓她立刻衝到小床前,而是巧妙地先在房間裡弄出點動靜,示意媽媽就在不遠處,一分鐘後再到女兒跟前;稍大一點,女兒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碰了「釘子」,梅舒也特別沉得住氣地等她哭完再講道理;至於夢夢在外面要買玩具和吃的東西,梅舒多半不拒絕也不立即答應,而是順勢提出一些條件,少則一會兒、多則幾天後實現願望。因為有了期待,夢夢實現了願望後會表現出異常地奮。
  
  如今,四歲的夢夢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有耐心。一天,幼兒園老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個卡通形狀的棒棒糖,樣子可愛極了。孩子們拿在馬上就想吃。這時老師對孩子們說:「誰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就獎給他一張天線寶寶小貼片。如果提前吃了,就得不到了」儘管嘴裡說著「我也要天線寶寶」,但老師一離開,一些孩子就忍不住了;等到老師回來,只有包括夢夢在內的三個孩子的棒棒糖原封未動。當然也只有這三個孩子拿到了小貼片。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願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慾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

  就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於一種對峙狀態,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鬱、偏執、狂躁等。

延遲滿足培養好性格

  表面看來,讓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遲一個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電動小火車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卻和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直接掛鉤。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夢夢就是會掂量輕重的孩子,她憑自己一會兒的等待,多得到一張小貼片,而這種品質如果能延續到上學或工作以後,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獲得更多的「財富」。  

拖延從一分鐘開始

第一,「等待」必修課0歲開始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到寶寶哭時自己先沉住氣,趁勢和他說說話,告訴孩子你正在做什麼,等一分鐘媽媽就會過來陪他,寶寶能從媽媽熟悉的聲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果這時孩子仍舊哭,索性就讓他哭上一兩分鐘,這有助於打磨他的耐心。適度的哭還能增加肺活量,對孩子的健康很有好處。等你把自己手裡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餓了、尿了,還是想讓大人抱了。如此操練一段時間,寶寶對「延遲呼應」的態度就會從「憤怒」變為平和了。到孩子10個月左右能稍稍聽懂一點話時,他有一些要求,比如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麼吃的,父母可以遲一會兒給他,或對他說那樣東西燙,等涼了再吃。

  也許父母會問:寶寶最初的反應比較激烈怎麼辦?   
  其實,這是小寶寶和父母進行心理較量的必經階段,他巴不得用哭聲將你三步並作兩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終將也能扛得住,並接受等待。

第二,點滴瑣事當幫手   

  生活小事鑄就孩子的高素質,使之在平素的日積月累中慢慢懂得還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學會善解人意、習慣於等待。比如,孩子要求和媽媽一起拼圖,此時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我有個重要電話要打,等打完電話再跟你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肯,你可先肯定孩子: 「要是把重要的事耽誤了,媽媽會著急的,你是懂事的寶寶,你願意讓媽媽著急嗎?」「不願意。」 「那你就等媽媽一會兒,好嗎?」孩子一般會答應的。而如果四歲的孩子將玩具散落一地提出到外面玩,你可以答應他的請求,但前提是讓他把玩具放回原處。

  面對誘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本領之一。看到冰箱裡的冰淇淋,孩子嚷嚷著要吃,但此時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給孩子解釋:「你現在正病著,吃了嗓子就說不出話來了,等過幾天好了給你吃。」「我就吃一點點。」 「吃一點你的嗓子也會比現在厲害,還得吃更多的藥,等好了,可以給你吃一個蛋筒。」孩子會權衡利弊,選擇吃一個蛋筒。

第三,當忍則忍   

  能不能夠忍耐和長時間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強與弱的一種表現,因為生活中並非事事都遂人願。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可從2歲以後開始。比如,孩子要把小朋友的娃娃拿回家,在他的意識裡,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還是自己的。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會傷心的;買一個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佔有慾。

  借助給孩子設立壓力情境的方法,鍛煉孩子的忍耐力。例如,孩子在商店要買價格昂貴的電動車,而你的支出計劃又沒有這筆消費,你可以跟他商量,我們可以買一個便宜的你喜歡的小玩具,如果你幫媽媽節省生活費,媽媽會很感謝你,因為你特別理解媽媽。通過為孩子設立這些壓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開始主動調節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時的情緒,達到心態平和。

  讓孩子習慣並平靜地接受延遲滿足,離不開表揚和獎勵,因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非常痛苦,當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紀錄,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小獎勵,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是值得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支撐。

  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從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長達十多年的觀念傳遞之後,孩子就會把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和能力。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管太多」的十個信號

多數父母都會將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時候,父母們的管教方法卻會帶來不利後果,美國學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十種行為,那麼很有可能父母的教育方法失當。

  1 時常在遊戲時間干擾孩子

  一種過分管制的跡像是,孩子們在玩耍時,剛出現一點衝突,父母便馬上干涉。

  這樣做的危害是,孩子沒有學會獨立處理可能發生的矛盾。只要安全有保障,最好讓孩子自己應付。如果必須介入,父母最好充當仲裁人的角色,而不是為孩子們提出解決方法。

  2 老是關心孩子該吃什麼

  許多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飲食,如果孩子確實食慾不振、日漸消瘦,你應該去咨詢兒科醫師。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擔心他該吃什麼了。父母不要在飯桌上變成「控制狂」,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3 與孩子的穿著「較勁」

  父母不要過於苛求孩子們的穿著,即使有時你認為這樣穿很難看。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問題。

  4 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業

  處處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不是個好方法。對於二年級或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來說,父母就不要再干涉孩子的家庭作業,父母如果給孩子的家庭作業提供過多幫助,會讓孩子們喪失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5 與孩子的老師爭論分數

  分數是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事情。父母應該關心的是孩子們學會了什麼,並表揚他們所取得的成績,但不要試圖充當老師的角色。每當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單回家時,父母的介入會引發幾個問題:孩子會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自己每次都要得到理想分數。孩子永遠沒有自己的主見。孩子會相信,父母永遠會幫他們改正錯誤。

  6 教孩子如何比賽

  觀看孩子的足球比賽很重要。每場比賽結束後,你要表示感到驕傲。你要鼓勵孩子,但不要在意比賽中的細節,比如某一時刻孩子的表現有什麼問題。

  7 頻繁地給孩子打電話

  打電話或發短信給在學校的孩子很不好。父母沒有必要干涉孩子白天在學校的一言一行。這種不好的習慣尤其會干擾青少年。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8 要求孩子詳細匯報白天情況

  向孩子詢問其白天的情況和「成為地方檢察官」是不一樣的。除非你懷疑他們出了嚴重問題,否則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向你匯報白天的詳細情況。

  9 暗中查看孩子隱私

  監視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從無確定理由偷看孩子的博客到搜查孩子的臥室。專家說:「搜查孩子的臥室是一種卑劣手段。」你可以在遠處觀察孩子,而不要妨礙孩子在生活中的體驗。

  10 孩子剛幾歲就選好大學

  很多父母會根據自己的希望,選擇孩子15年後應該進入的大學。專家建議父母要把精力集中在現在,從選擇一個當前適合孩子的幼兒園開始。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懲罰孩子時要注意什麼 ((來源:sina.com.cn 廣州日報大洋網))

打罵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為,適當、適時科學的懲罰才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
,隨著家庭教育知識的日益普及,“重教輕罰”已成廣大家長的共識。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懲罰是打罵的代名詞,因而常常在報刊上見到少數家長對孩子罰站、罰跪、罰餓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報導,這些家長便是對懲罰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只是其中的一種,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為。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導致最終“管不住孩子”;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所以說,懲罰是一門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當。

  學問1: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那麼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
  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專家提示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語或行動向孩子表示一點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不滿,孩子都會覺得是對他的錯誤的懲罰,從而自覺改錯。教育心理學認為,懲罰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批評。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沒收他的玩具等等都是懲罰的手段與方式。

  學問2: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
  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他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辭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專家提示
  懲罰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錯誤,這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認為:孩子“快樂則接受;痛苦則拒絕”,要使孩子繼續或終止某種行為,我們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做到這一點。事實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過獎勵的辦法讓孩子滿足的,如孩子故意損壞東西、堅持“頂風作案”、亂提不切實際的要求等,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懲罰。

  學問3:罰了又賞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
  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專家提示
  誠然,懲罰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且還有一個使用方法的問題,正確使用可以以罰代教,如果使用不當,則會使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如有些兒童在感情衝動時會用堅持錯誤行為來報復懲罰。而懲罰的反復執行要麼使孩子產生恐懼父母的神經官能症,要麼使孩子破罐破摔,對懲罰“逆來順受”無所謂,這都是不足取的。

  學問4:及時懲罰莫遲疑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盡可能使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學問5:劣性轉嫁不可有

  俗話說:“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時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其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一來孩子無過受罰,父母小題大做,會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來如果此時父母再因不能自製而使懲罰無限制地升級,則往往會激化孩子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因此,建議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後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等時候懲罰孩子,以免過激失態,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學問6:諷刺挖苦最忌諱

  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駡孩子。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駡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説明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教訓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學問7:事後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還將會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罰了孩子以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學問8: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教訓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或者根本就沒聽。
  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的嘮叨太多了,讓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耳朵“失聰”,使教訓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來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孩子為什麼沒定性?

每個孩子的專注力表現有很大的差異,不只是孩子間的差異,即使同一個孩子對不同事物也會有不同表現,請先瞭解其中原因,千萬不要一味責備。
彎彎在家吃東西的時候,專心極了,可是一旦跟媽媽上餐廳,卻左盼右顧,一點都不能靜下心來。
老師向小朋友宣佈:「明天要郊遊,小朋友要記得穿運動褲喔!」隔天,大部分的孩子知道要郊遊和穿運動褲這回事,可是有少部分孩子卻完全搞不清楚。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年齡不同,專注力不一

年齡不同在專心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年齡愈大的孩子,專注力會更好;因此,爸媽千萬不要只憑期待或標準就要求孩子,否則,不但會誤認他是個「不專心的孩子」,就連孩子本身也會建立起「我就是不專心」的錯誤形象。

◎氣質差異,表現也不同

有些孩子先天氣質屬於注意力分散度高、活動量大、一有風吹草動很容易被吸引,這類孩子經常坐不住而扭動身體、左顧右盼,這樣的孩子必須慢慢地教,一味責備是沒有用的。
每個小孩注意力分散度不一樣,如果分散度比較高,且對事物的堅持度比較低,那麼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反之,注意力集中度特別高,而堅持度也高的孩子,對喜愛的東西會很執著,在管教上會覺得比較困難,但以學習習慣來說,這樣的孩子卻比較能集中注意力。
爸媽一方面要瞭解孩子的氣質,適性而教,同時也要瞭解自己的氣質,才不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生理因素,影響學習力

專不專心,與神經系統的活動也有關,如:大小肌肉能否靈活運用、手眼是否協調等,造成學習上的困難,那麼,藉助感覺統合的活動,有機會改善;但是,如果是耳朵、眼睛、腦部、神經等病變,影響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接收與處理,就需要求助其他的醫療協助。
另外,孩子生病或太過疲累,也會不容易專心,現在過敏孩子多,鼻子、眼睛、皮膚發癢,也會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爸媽需要藉由醫師的檢查與診斷,才能了解孩子是否受生理因素影響。

◎限制越多,專注力越差

當父母經常盯著孩子學習,幫孩子安排活動課程,而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孩子要藉著動,來證實自己的存在,孩子變成好動的比例相對就高。
一般大人都認為給孩子自由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分心,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當孩子受到重視,被接納,就不需要以動來引起大人的注意,自然就不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期望過高,被動又散漫

當孩子習慣於接受外在的刺激,或是刺激過於豐富時,反而會使得學習成為被動的模式,往往需要有更強烈的刺激,孩子才會有回應,如此一來,孩子自發性的學習興趣就蕩然無存。
有些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年紀小小就學ㄅㄆㄇ,怕自己的孩子沒有學,上小學後會跟不上,也送孩子去學。可是,正式上學時,卻發現孩子因為學過了,反而出現漫不經心的情形。

◎干擾過多,專注會打折

大人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當、過度的介入,也會造成孩子不專心的學習態度。孩子和大人一樣,做一件事是需要醞釀心情的,如果他做事時經常被打斷,就要重新醞釀心情,進入「專心」的時間自然就會拉長。如果爸媽經常打斷孩子,孩子就比較容易不專心。
環境中的干擾,還包括孩子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擺設、電視的聲音、以及一些來自食物的香氣,對克制力本來就不夠的孩子來說,當環境中出現這些誘惑時,很容易就會被吸引,而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即使在做功課,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

◎失去自信,擔心又分心

有自信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會比較好,但是,今天很多父母主導孩子的學習,不放心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件事,養成孩子處處依賴的習慣;檢查孩子的功課時,總是指出錯誤的地方,對於孩子好的表現,吝於稱讚,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也對自己失去信心,做事情時,總是擔心:「我可能會犯什麼錯誤?」「害怕被老師K」,自然就分心了。


◆專家顧問站
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注意力包含集中性和穩定性。
集中性是指面對特定事物時聚精會神的程度;穩定性是指注意時間上持續的程度。

任何學習都要集中注意力,同時又要有分辨刺激的能力,否則面對環境中那麼多的刺激,要學的沒注意,不該或不需學的卻全神貫注,就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
注意力的集中性與穩定性會依年齡逐漸發展,年幼的孩子因觀察力不夠,因此集中性的深度不足,注意的時間也無法持續太久,穩定性較差。等進入幼兒園後,由於年齡增長,並且有老師和友伴的影響,注意力的發展會明顯進步。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的管教工具箱>>
要幫助小孩從無律走向他律
最後轉化為自律
光有愛與典範是不夠的
父母需要更多的工具
讓教養的過程更為輕鬆


★工具一:壞掉的唱片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其至轉移話題
父母可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
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
方法是,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
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
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
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
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
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
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工具二:集點獎勵計畫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
「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
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
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
每日的持續追縱
每週定期將累積點數兌換成獎賞
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
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
此外,獎賞制度並非一成不變
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工具三:積極的暫停

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
包括父母自己
先和善的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
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
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是一種邏輯後果
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
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重點是
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
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即使用
暫停時間長短和年齡相關
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
執行時,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


★工具四:小布偶的建議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
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
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
(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_=")
讓小布偶問問孩子
「到底怎麼了?」
「為了什麼事生氣?」
「下次怎麼做比較好?」
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工具五: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與其反覆說教
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
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
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
再藉由討論
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工具六:老祖母的激勵法

運用「老祖母」的原則
可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的事
問問孩子想做什麼
「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
「想不想看卡通?」
如果你猜對了,就只需補上一句
「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
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的事
完成工作後的獎賞
可以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
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以下文取自「親子天下6月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怕挫折、愛發脾氣、缺乏同理心 孩子的3大情緒危機

 
文/許芳菊(2009/04 親子天下雜誌)-擷取自親子天下網站
  自二OO八年三月,《TIME》雜誌以英國的暴力少年為封面故事,指出英國已經因為孩子缺乏愛、缺乏大人陪伴,造成整個世代傾向暴力、情緒失控,仿若另類恐怖份子,成為英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危機。
  近年來,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被診斷出來有心理健康的困擾,校園霸凌事件不斷發生。
  在台灣,少子化的浪潮,讓學生人數直線下降,但情緒障礙的學生人數卻急速上升,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九十七學年度嚴重情障的學生人數,是五年前的二‧六倍。
 
情緒風暴如不定時炸彈

  從歐美到台灣,這一代孩子的情緒風暴就像一座座隨時會引爆的火山,牽動著社會焦慮的神經。
在一個國小四年級教室裡,一位教書超過二十年的資深老師,現在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看好他班上的「分心三寶」、「暴怒三寶」、「衝動三寶」……,這些孩子就像教室裡的不定時炸彈,考驗著老師的心臟強度。
這樣的教學挑戰,並非特例,愈來愈多老師發出求救,超過九五%的老師認為每位教師都需要情緒管理的訓練課程,「輔導管理技巧」應列為在職教師最優先需要的訓練。
  走訪多所中小學,學校老師一致反映,現在學生的行為控制能力變差、人際互動變粗暴、在國中,幾乎每班都曾出現霸凌現象。《親子天下》的調查發現,「缺乏挫折忍受力」、「缺乏同理心」、「容易發脾氣」,是目前中小學生情緒管理的3大問題。這些讓父母師長頭痛的行為背後,其實反映出孩子無法處理情緒的問題。
孩子為何無法面對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無法察覺、理解別人的情緒,以至缺乏同理心、甚至衍生暴力行為?

缺乏練習情緒表達的大環境

  大環境的轉變與父母陪伴時間的減少,是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發生問題的重要關鍵。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老師指出,當孩子成長階段父母不再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示範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會從日常大量接觸的媒體學習。結果媒體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孩子學習到的情緒表達模式愈來愈直接且強烈。
板橋國小施淑真老師也觀察到,現在孩子比以前衝動,他們可能很會自我表達,可是是用罵人、指責別人、把過錯先推到別人身上的方式表達自我。「可能是孩子生的少,沒有兄弟姊妹的互動經驗,來到學校就很容易跟其他同學起衝突,」施淑真老師說。

課業壓力+期望高,情緒難平衡

  除了缺乏學習情緒表達的環境,台灣的孩子,更因為過大的學業壓力,使得他們的情緒能力無法健康平衡的發展。
  《親子天下》調查發現,不論是學生或是老師的答案,「課業壓力太大」都高居目前學生最常見的困擾第一名。而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常常心情不好」排名第二。「父母的期望太高」,也成為孩子困擾的第三名。
  學業成績的巨大壓力,加上父母的高度期待,無形中培養出一群高IQ卻低EQ的不快樂孩子。現在很多重視教養的爸媽,往往把焦點都放在,「要把孩子變聰明、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在這樣的訓練下,孩子真的變聰明、變棒了,可是他也變自私了。他只關注讓自己快樂,並沒有去注意旁邊的人快不快樂。
在國中教導情緒管理課程的得勝者志工陳純惠老師,就曾經輔導過一位功課很好的學生,他因為父母期望太高,永遠無法得到肯定,所以用霸凌同學、在網路上發布攻擊老師的言論來發洩他的情緒。
高IQ加上太過優渥的生活以及父母的高度期望,使得許多孩子對自己產生一種虛假的高自尊。
  就像現在許多宅男宅女,他們不出門,在家打電動、收集玩偶模型、看漫畫,一直做在家裡可以做的事情,其中不乏很多碩士生、博士生,他們知道自己有很高的IQ、但是他們害怕去面對現實的時候會發現,「原來我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好。」
  所以他們就躲在家裡,這個可以保護得很好,他可以操控的範圍,只要不去試、不去做,就一直可以活在他的高自尊裡。

過度呵護,養成缺乏同理心

  除了過度重視課業、期望過高,造成孩子挫折忍受低力變低,研究也發現,關於孩子的情緒教育,台灣的父母也出現兩個極端。
  「有的太過重視,有的過分忽略。太過重視教育的,很容易太過溺愛、害怕傷害孩子感覺,讓孩子太過放縱。太過忽略的,則幾乎完全沒有提供孩子需要的情緒支援,」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指出。過度溺愛放縱,缺乏管教的孩子,往往會變成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有些媽媽看到孩子生氣了,就會趕快把孩子生氣的事情完全解除,這就是溺愛,馬上把負面情緒的事件解除,這是最糟的,孩子會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負面情緒都不知道,因為爸媽馬上都處理掉了。「該生氣的時候,你要還給孩子生氣,不要覺得孩子一刻的不舒服都是不能允許的,」楊鈺瑩老師說。


過度受忽略,自信低落、容易迷失

  相對於情緒被過度呵護的孩子,另外一群情緒完全沒有獲得支持、照顧的孩子,則呈現出不同的問題。
  在都會,課業壓力很明顯,但在鄉下偏遠地區,根本沒什麼課業壓力,父母也不強調課業,孩子表面上很快樂,但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評估都比較低落。有些孩子就自我放棄,或尋求別的成就感,例如:沈迷網路,因為他們在網路世界裡是強者。自我認同的追尋到國中更為明顯,相對的,找不到自我價值的孩子,就愈容易迷失。
  實踐大學教授鄧蔭萍指出,台灣的孩子真的非常青澀,除了上課就是補習,到了國中課業壓力更重,但在同時,他會一直問自己,「我是誰?我的生命價值是什麼?」功課好的,可以在成績裡找到認同,但功課差的,會用不同的東西肯定自己,有些孩子甚至會去混幫派或參加八家將。
家庭&學校是最後的情緒堡壘
  當大家都以學業成績判斷孩子的價值時,成績不好的孩子,自然會情緒不好。但有趣的是,許多研究都發現,情緒能力好的孩子可以學得更好,而且更快樂、長大更有成就。
  當整個大環境愈來愈不利孩子情緒健康發展的時候,家庭與學校就是孩子最後依賴的情緒堡壘。父母、師長應該思考如何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進而面對他人的情緒,發展出良性的人際互動,帶領孩子走向一個正向的人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至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3至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作者:陳珮雯 出處:親子天下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父母應該將教養重點放在哪幾大面向?教養資源應該投入哪裡?教養角度又應該如何,才不會陷入常見的教養迷思?

-------------------------------------------------------

俗諺:「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究竟教養三至六歲的孩子,施力點要擺在哪裡,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銜接小學生活,發展成一生受用的基礎能力?幼教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幫學前幼兒搭建五大支柱:一、體適能的奠基;二、同儕相處技巧;三、責任感的關鍵養成;四、良好的自我概念;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觀察,父母直觀上很容易把教養重點放在智育學習,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教養迷思,教養資源的投入也過於單一或片面,忽略了學前教養應該是「全人發展」,需全面觀照孩子的身體、社會、情緒、認知、語言……等各面向發展。


學前幼兒教養五大重點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說:「面對三至六歲的孩子,父母的教養角度要宏觀。」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也不是才藝、美語、電腦科技教育,而是重視身體健康、培養人際智能、開發思考力、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幼教專家建議家長,教養學前幼兒,可將心力投入以下五個重點:



重點一:體適能發展的高峰期

進入小學後,孩子要面臨長達十年以上的學習生活,良好的體適能有助提升孩子的抗壓性,跑完這場學習的馬拉松。以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的定義,體適能是指「個人的能力可以勝任平時的工作,卻不會感到疲憊,且仍有餘力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的能力」。

而體適能發展的黃金期在五至七歲。幼兒成長發育權威學者史康門(R. E. Scammon)發現,人體於五至七歲時,神經機能的發育已達到與成人相近的程度,此時是父母提升幼兒體能發展的最佳時機。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充分活動以發展大肌肉:幼兒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林佩蓉指出,在身體發展上,三至六歲的孩子著重大肌肉的開發,家長必須提供安全的環境及較多的活動機會,幫助孩子發展身體的敏捷度、平衡感及協調性,最好每天有至少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展大肌肉。


2.遊戲中發展運動技巧:幼教專家指出,最適合學前幼兒的活動就是遊戲。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許碧勳說,身體的遊戲在孩子動作能力及技巧的發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可讓孩子學習到個體能做什麼、如何去做。別小看走、跑、跳、滾、爬等動作,這些最簡單的遊戲能讓孩子探索身體、空間和物體的關係。
三至四歲的孩子已能運用整個肢體活動,可帶孩子玩搭拱橋、推球接力、溜滑梯等大肌肉伸展運動的遊戲。


五歲幼兒的腦部神經已趨近成熟,能靈活自如的運動,身體發育非常迅速,動作能力進步很快。此時應提供可協助孩子穩定控制大肌肉動作的活動,如走平均台、跳繩、騎腳踏車等。


六歲孩子的平衡感更穩,應能更正確、熟練的從事各種運動。父母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讓他投入比較複雜的動作技巧,如游泳、溜冰、跳舞、體操等。


3.慎選活動的環境:若從事游泳、律動等有氧運動,家長需考量活動的環境,最好是通風又涼爽。因為相較於成人,幼兒的新陳代謝能力仍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幼兒的散熱能力較差、心跳速度較快,在炎熱、空氣不流通的空間裡運動,很容易生病或中暑。


重點二:責任感的關鍵養成期
如果父母想讓育兒這件事有如倒吃甘蔗般甜美,幼教專家建議家長,千萬要把握三到六歲,這時期是建立孩子「自我負責」觀念的最佳時機。趙蕙鈴認為,自我負責的認知與態度,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基礎能力,和記憶型的讀、寫、算教育相較,教會孩子負責任的投資報酬率最高。


一旦孩子在學前階段學習到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上了小學後,父母就有機會看到凡事自動自發的「理想」小學生:早上不賴床、上學不遲到、好學不惓、充滿學習熱情、不用催也不用趕,孩子會自動寫完功課……。


幼兒在五歲前仍是無律階段,沒有是非觀念的存在,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顯現在外的行為不受約束。但是五歲之後,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如果父母於此時給予明確的教養原則,孩子會發展出對規矩的強烈尊重,而且視之為神聖不容更改,道德發展進入「他律期」。


◆父母的教養重點
1.開放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建議父母:「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


不論吃飯或是玩玩具,父母都該將自主權還給孩子,不該幫孩子決定玩具怎麼玩。又如吃飯,父母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父母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會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


2.生活自理的責任:孩子三歲進入幼稚園之後,許多家長常有「早晨焦慮症」,孩子太晚起床、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餐也慢吞吞。卡斯特尚認為,父母的責任是將孩子準時送到學校,至於孩子是否穿戴整齊、頭髮梳好、有時間從容不迫的吃早餐,家長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時,早上就不再有理由胡鬧。


3.給孩子無聊的權利:這個階段的孩子該學習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如果孩子一句「我好無聊」,就能獲得家長的陪伴,孩子根本無從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相處。


孩子有權無聊。卡斯特尚提醒父母,別允許孩子看電視填補空檔,也不必帶著孩子四處上才藝班。父母可與孩子討論,但請孩子規劃屬於自己的週間遊戲作息表,父母只要在家裡提供屬於孩子的工作桌或角落遊戲空間,讓孩子依自己的安排遊戲。自由遊戲的時間愈多,孩子愈容易回答「我該做什麼」的問題。


4.訂定明確的規矩,讓孩子知道違反規矩的後果:幼兒需要規矩、限制、界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了解不能總是率性而為。《我家幼兒教養好:3~6歲》作者蕯爾‧賽維爾(?)指出,孩子其實很需要成人為他們訂定規矩,規矩可以做為支柱與指引,讓孩子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


但給予幼兒的規矩和要求必須非常具體,賽維爾在書中舉例,如果父母說「去把房間整理乾淨」,就是模糊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把房間整理乾淨」的意思並不清楚,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房間變乾淨。所以明確的要求應該是:「先把玩具收起來,再將地板上的衣服掛起來,把房間收乾淨。」


父母也必須讓孩子了解違反規矩的後果,這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決定:正確的決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錯誤的決定則會是負面的後果。例如,給孩子蠟筆前,可以先提出明確的要求:「要畫在紙上,如果畫在其他東西上,就要沒收蠟筆。」


5、貫徹規矩的執行:許多父母訂了規矩,也告訴孩子違反規矩的後果,卻因孩子的哭鬧、拖延而妥協、屈服。林佩蓉指出,教養態度前後不一致,孩子反而成為機會主義者,他們學到以負面的方式堅持到底。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自律,必須堅定的執行自已所立下的規矩。


當孩子知道你言出必行,才會認真看待你對於違反規矩的警告。而一旦孩子開始試著自己收玩具,在餐廳吃飯有禮貌,就寢時間到了也不拖拖拉拉,家長可以讚美孩子,讓他知道自己長大了、漸漸具有責任心,對家裡有所貢獻。


重點三: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了「我」的概念時,表示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許碧勳說,這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可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展開學業或交友等關係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發展開朗的人生觀,也較能面對挫折。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許碧勳有以下建議。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多讚賞,少責罵:七歲前,孩子對自己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常有不切實際的樂觀現象,但幼稚園老師通常是讚許孩子的努力,而不以工作成果及品質論斷孩子。這會讓孩子相信,自己努力工作可完成許多事情,並「成為厲害的人」。


2.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和空間:讓孩子有時間與機會找出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老是給答案。尊重、欣賞與信任孩子的能力,讓孩子體驗「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在實現自我的滿足中肯定自己。


3.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管道:可在室內闢一個角落,鋪上軟墊,放置幾個抱枕或軟質玩偶,讓孩子宣洩情緒,避免過度壓抑內心的負面情緒,才能幫孩子建立健康、快樂的積極態度。


4.肯定與接納孩子的任何感覺:教孩子認識「我的感覺」,並以適當的詞彙表達情緒。孩子抱怨或訴說情緒時,耐心聆聽,並儘量協助孩子完成事件的描述,避免嘲笑與否定,幫助孩子加強自我概念的形成。



重點四:手足與父母無法取代的同儕相處

現代孩子的人際經驗,多的是與大人相處的經驗,卻少有同儕互動的機會。」林佩蓉提出她的觀察。

小家庭的環境促使現代社區人際互動比過去疏離,加上少子化的寵溺症候群,當今孩子的人際知能較為缺乏,不利日後人際互動敏感度的建立與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學齡前的同儕相處經驗,能提供孩子練習人際關係的經營。南海實驗幼稚園資深老師王珊斐說,同儕遊戲最珍貴的意義在於磨合的過程。透過同儕互動,孩子有機會和別人一起合作、用語言協商衝突、知道如何在遊戲中加入群體、試著做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林佩蓉指出,要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具備良好社會能力的人,幼年的同儕的經驗不可或缺。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同儕相處機會不嫌多:同儕相處是父母與手足無法取代的經驗。《新韋氏大專辭典》定義同儕為「彼此處於同等地位的人」。孩子與父母、手足之間的互動及接觸,很少是屬於平等地位,通常被較年長者當做晚輩看待。


唯有同儕相處,孩子彼此才是站在同等的地位,有更多機會自由嘗試新的角色、想法和行為,如此才能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如「我不輪流玩,別人就不和我玩」「我如果推他,他就會打我」……等。這些社交、認知能力,在不平等的親子或手足關係中不易獲得。


在幼稚園教學現場,王珊斐觀察到,家庭生活中少有同儕相處經驗的孩子,上學後也較不易融入團體,常成為團體活動的落單者。她建議父母,若想提供同儕相處經驗,不妨讓孩子進入幼稚園。


若父母不想讓孩子太早上學,林佩蓉建議,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跟一群玩伴長期穩定的交往,例如多帶孩子參與故事媽媽活動,或在固定的時間帶孩子去公園遊戲,才能讓孩子深入了解玩伴並相互學習尊重。


2.不要直接介入孩子的同儕衝突:女兒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大穎文化總編輯謝淑美觀察到,愛子心切的現代父母,已開始為孩子「仲介」朋友,孩子回家一句「他都不和我玩」,隔幾天就看到家長在校門口送糖果給其他孩子。


「小孩才是同儕團體的當事人,」謝淑美認為,家長的直接介入其實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社交問題的機會。研究也顯示,當同儕相處出現衝突,父母不直接介入的孩子,在幼稚園內比較受到同學的歡迎。


從幼稚園教學現場觀察,王珊斐認為,成人很難理解學前幼兒的同儕相處規則,上一秒還是如膠似漆的好朋友,下一秒可能因為一句話或一個玩具就翻臉,但隔沒幾秒,兩人又玩在一起。她建議父母完全放手,不要介入小孩的同儕世界,孩子絕對有能力與同儕磨合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


3.幫孩子把臉擦乾淨、穿戴整齊:在幼兒的世界中,外觀與同儕的認同有絕對的關聯。王珊斐說,幼稚園內人緣不好的孩子,老師多半會請孩子先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把臉上鼻涕擦乾淨。


4.教導孩子加入團體遊戲的技巧:孩子的團體遊戲有自己的一套劇本,外來者要加入,除非扮演對既有團體成員無害的角色。例如玩扮家家酒,如果團體中已有醫師、護士的角色,孩子還想扮演這兩個角色,很容易被排拒,通常較受歡迎的孩子,都是被認為無害團體既有成員者。


重點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父母一定要把手足關係的經營當成一件大事。趙蕙鈴表示,手足關係是親子關係之外,影響孩子最深遠的另一種關係。


處理手足關係,較令父母頭疼的應該是「手足的競爭」。林佩蓉指出,手足競爭現象在同性兄弟或姊妹間更為明顯。若是兩兄弟(姊妹)年齡僅差距一歲,競爭最為激烈;若年齡差距五歲以上,兩人的發展已似獨立的個體,父母形同面對兩個獨生子女,較感受不到手足間的競爭。


林佩蓉建議父母,面對手足的教養,要先了解孩子的感受。老大通常會有失落及吃醋、嫉妒的感覺。但是老大在老二出生前,獲得父母教養資源完全的投入,老二看待老大,通常覺得「哥哥能力比較好,比我優秀」,因此老二的成就壓力大,也容易出現沒有自信的狀況,導致一切想向兄姊看齊、或拿取他們擁有的東西。


手足競爭並不如一般父母的想像,只是家庭互動的一部分。美國《兒童虐待和疏忽》期刊的研究發現,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孩子會產生焦慮、憤怒和沮喪,尤其是一年發生激烈衝突五次以上的手足。


◆父母的教養重點
1.統一的價值體系:手足紛爭總是推陳出新,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處理所有爭執的情境,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怡如認為,父母要先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才能在「每次都不一樣」的紛爭中,堅定自己的態度。否則就會演變成昨天希望哥哥多包容弟弟,今天又覺得兩人應該公平競爭。方法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2.讓老大參與育兒:很多手足競爭與衝突,追本溯源都是兒時對新生兒的嫉妒。塞維爾建議父母,在新生兒回家後,分派一些重要的工作給老大,例如拆玩具、拿尿布等,並感謝他的幫忙。


當個小幫手,孩子較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而老大參與的程度愈高,他的歸屬感也愈深,有助於培養老大和新生兒間健全的心理架構,日後與弟妹或父母的關係也會比較好。


3.協助孩子了解彼此的差異:家有手足的父母一定會面臨孩子「要求公平」的需求。林佩蓉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如果家長決定給某個孩子不一樣的待遇,而遭致孩子抱怨「不公平」,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大人試圖公平對待每個人,但因為年齡和個性不同,導致兩人有哪些差異,才會做不同的決定。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怎麼看父母


【孩子怎麼看父母(美國幼稚園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


 孩子怎麼看父母(美國幼稚園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將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的。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記於下,或許也能作為你的參考: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再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 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21 -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輸不起的孩子


玩遊戲時,難免有輸有贏,可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卻總是輸不
起呢?當孩子逐漸從單獨個體走入與他人互動的真實世界時
,和友伴間競爭與合作的情形常讓他們不知所措。


常在親職座談會時會遇到家長提這樣的問題,有些孩子
總是輸不起,每次興致勃勃的玩,結果總是以不歡而散收場
,或是哭鬧著說: 「我不玩了,這樣不公平,每次都你贏!」
每次玩遊戲輸時,不是哭鬧,就是要改變遊戲規則,一定要
贏才可以。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學前幼兒的一項重要
特質。由於認知能力的限制,這個時期的兒童,不管
在情感 、語言、思考或是人際關係中,皆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現象。父母若能先知道此點,就可以平常心看待孩子這種輸不起的行動,再來適當輔導。

孩子輸不起,是因為得失心比較重,在乎別人看待他的眼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大人給予適當的機會和情緒輔導。孩子在受挫時,常會出現哭鬧或是攻擊等負面的情緒反應,此時適度的安慰是絕對必要的。許多家長面臨類似問題時,只顧著處理孩子因輸不起而產生的行為,比如責備孩子的賴皮,但這樣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較好的做法,應是先安撫孩子受挫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聽孩子的傾訴,等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後,再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

此外強調遊戲過程中的趣味性,而非遊戲的結果。假如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獲得獎賞,應讓孩子了解獎賞的獲得,是由於他本身的努力,而不是因為他打敗了別人;或者,藉由降低孩子遊戲中的競爭性,拉近輸和贏之間的差距。

家中有三、四歲孩子的爸媽,常抱怨孩子越來越會「計較」,甚至「故意」搗蛋或出怪招,或變得很依賴、黏人,這是因為孩子正在發展對於「競爭」狀態的處理技巧。當孩子逐漸能夠掌控自己身體與語言的同時,他也從單獨個體走入與他人互動的真實世界。此時,孩子必須學習一些社交技巧來面對不同的情境,例如:表達自我、請求別人、遵從規範。

而五、六歲的孩子則會面臨較多來自同儕間的競爭,如:搶奪玩具、炫耀穿著,甚至只是在談論心目中的卡通英雄時,都會引起孩子「競爭」的情緒。

競爭可能帶給孩子某種程度的危機,但孩子也可能從中學習分享與合作所帶來的樂趣。瑞典兒童與家庭治療師Annika Bjork,對於父母在孩子面對競爭時的處理上,提出「4P」建言:

1. 隱私(Privacy):容許孩子保有個別的玩具、空間以及與父母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孩子不覺得是被遺棄、拒絕或是懲罰。

2. 讚許(Pretty):發掘孩子美好的特質,瞭解孩子的所長,多鼓勵孩子發揮他的能力, 肯定他所做的努力。

3. 提供(Provide):在生活中為孩子提供機會,並教導他如何與父母以外的人相處,在面對競爭、衝突的情況時又該如何處理,以及該如何與人分享、合作等。

4. 力量(Powerful):培養孩子具人際互動中競爭與衝突的力量,同時,也讓孩子 相信父母的臂彎永遠為他張開。

在現實的社會中,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儘管我們
都希望孩子成為贏家,但是只要孩子盡了力,不管結果如何,
父母都應該給孩子由衷的讚美和鼓勵。

http://www.baklice.com.tw/baklice4/4-3-18/baklice4-3-18_3.htm-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鬧情緒時


每當遇到孩子鬧情緒時很多家長還是會束手無策,不知怎樣處理。讓我們以一個實例,一同探討有效的處理方法。

明明每當和媽媽上街時,只要遇到看上的東西,便嚷著要媽媽買若媽媽說不買,他就大哭大叫並賴著不走,不管媽媽是硬把他拖回家或是順他的心把東西買給他,並在下吹出門前和明明約法三章,他還是重施故技,令媽媽咸到非常煩惱。

明明的事例,對很多家長來說一定不陌生。為什麼明明媽媽的做法不能收效呢?如果你是她,你又會怎樣處理呢?

明明媽媽的做法不能收效,是因為不論是硬拖他回家或是順了他的心,媽媽都在孩子面前做了一個最不好的情緒示範,敏感的明明早已發現他可以利用情緒去控制媽媽。不管他能否得到心裡想要的東西他己能引起媽媽的注意,並惹得她火起三丈。

而明明學到的是只要每次哭問,便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媽媽每次出門前都提醒他不能再哭鬧,但在不懂得其他方法可以今媽媽買東西給他的情況下,他就屢次再犯了。

那麼怎樣才可以對付明明的「哭鬧殺手束」呢?要解決情緒問題,就要從情緒著手。其實明明媽媽可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然後,讓明明了解媽媽不買東西給他的原因,並讓明明知道媽媽是講道理的,無論他哭得多太聲,鬧得再兇,也都沒有用。這樣媽媽便不會被明明的情緒牽著走,明明也不能再利用情緒來控制媽媽了,彼此的情緒就能冷卻
下來。

當明明媽媽有了冷靜的情緒後,才可以理性地了解明明犯錯的原因及背後的動機。與此同時,當明明冷靜下來,才能自我反省,這樣,媽媽便可具體地告訴明明那裡做得不對。讓他知到用哭鬧的方法去討買東西,是不正確及行不通的。跟著,媽媽可以與明明一起商量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可以怎樣處理。經過互相了解,互相商量後,達成協議,並切實執行這樣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透過明明的例子希望家長也能從中領略到箇中的原則與技巧,視乎自己和孩子的需要,靈活地運用這些原則與技巧,有效地處理孩子的情緒。

須及早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從很多研究顯示,大部份問題青年及罪犯,其頑劣行為是有蹟可尋的,他們多數是小童時期已染有這些惡習。

於十二月初,在蘋果日報的「家長秘笈」專欄裹,看見一篇文章標題為「須及早糾正問題孩子─兒童8 歲後惡習難改」。在這裹很想與各家長一同分享。

文章裹引述澳洲的醫學報告指出,小童若出現偏差行為而不及早加以糾正長大後不但難以根除,而且會成為問題青年。而西澳洲衛生部的研究報告更發現,西澳洲有一萬五千名四歲以下的小童出現偏差行為,其中五成在踏入青少年時期後,仍然出現這些偏差行為,例如情緒困擾,濫用毒品或酗酒。

研究員認為,這些小童的行為問題應該及早加以糾正,因為當他們到了八歲後,便會對輔導產生抗拒,要糾正其惡習就更困難。這些有行為問題的小童長大後仍會保留惡習,容易出現精神或心理障礙,在婚後、社會或工作方面均出現困難,甚至淪為罪犯。報告認為,家長應該特別留意小童的情緒。例如整天哭鬧不停,不肯睡覺和經常發脾氣,就應該及早尋求輔導。

希望家長能從這些研究結果中,得到一些啟示,更加關注重視子女的情緒問題,並能及早尋求輔導加以糾正。

在我們舉辦EQ班的經驗中也能發現,比較年紀少的兒童,一般來說,起初時吸收所學,是較為緩慢,須要導師耐心地引導,但當他們多上幾堂,適應了後,效果是十分顯著及恒久的。相反,讀上了小學年紀越大的同學,往往會以為自己能背出EQ的五個範疇及管理情緒的五個步驟,便學識了EQ,而不著意把學到的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且那些已有偏差行為的同學多比較抗拒,不願意承認及改善自己的問題行為。在協助他們改善方面,須要比較長的時間,家長與我們須要有多些溝通及互相配合,才達到理想的效果。

雖然如此,但只要家長能耐心一點,信任我們的方法及與我們互相配合,子女的偏差行為都能有很好的改善。在我們的檔案裹,成功協助兒童改善偏差行為的個案有很多。在撰寫這篇文章時,牽起我想到其中的一個個案。

於九八年初,一個約十二歲的男孩,成績很好,但EQ甚差,媽咪也因為老師的推介,才找到我們中心。初見這男孩時,他對人很有敵意,由於他很暴躁,班中沒有人喜歡他,平日住在婆婆家中,很少和父母同住。在距離報分試還有兩個月左右,他突然說不要再讀書及情緒大起大落,他媽媽很擔心及開始重視與兒子的溝通。在短短的六個星期裹,男孩除單獨上我們的EQ課程外,媽媽也有與兒子一同上我們的親子EQ班,更難得的就是連在大陸工作兩星期才休息一天的爸爸也在放假時與孩子一同上親子EQ班,一家人的關係大大增進,男孩知道父母是很關心他的,所以情緒平服了很多,在獨自上的EQ班裹,也能用心學習,面容也由以往愁眉深鎖,變得充滿笑容。

由於父母對情緒教育有了更多的認識及重視,子女也得益良多。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美中不足的是,六星期後,由於男孩要應付報分試,便暫停了我們的EQ班,而且從此也失去了聯絡,在此我們祝福他們一家繼續融洽相處,EQ猛進!

在我們成功的檔案中,也有不少是有了好的開始後,媽媽便會向我們說拜拜,再把孩子的時間表填滿了學鋼琴,打網球,補習中英數等等的活動。在此我衷心的向家長呼籲,有了穩定的情緒,才是學習之本。我們不要治標不治本,要重視情緒教育,及早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十種處罰孩子的小招數!!


許多父母常會為了寶寶的鬧情緒,而傷透腦筋。面對孩子不當的行為、舉止時,做家長的應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適當的方法處理。但如果孩子以丟東西、打架等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時,父母就需適當給予處罰,讓孩子了解他的這些舉動是不對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呢?

  1、規勸
  案例: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建議:勿以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勿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後大聲訓斥孩子不是;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亂丟東西……
  方式: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建議:在心情好的時候製作,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製作警惕棒的原因;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注意安全問題,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為主,其他部位則應避免。


  3、罰坐
  案例:吵鬧不休、吵架…
  方式: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正對大門、不在太明顯地方;限制處罰時間,或讓孩子講處罰多久的時間;處罰完後,讓孩子說出今天被處罰的原因。


  4、幫忙做家務
  案例:亂畫,亂丟東西、玩具……
  方式: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建議: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家事時學習到什麼。


  5、畫畫
  案例: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況,在固定處擺放一張小桌子(此處罰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書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後使用到這些桌子時,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建議:當孩子有受傷時,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處罰;讓孩子將發生的時間和做錯的事情畫下來;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從孩子的畫中了解到,孩子犯錯的心理想法;此為藝術治療法,較不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罰站
  案例:故意從高處往下跳,車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規劃一個處罰區,可取個名字,地點以靠牆壁、不正對大門為主;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計時孩子處罰的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宜太明顯或正對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與孩子講處罰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視孩子的高度來決定墊子高度;處罰完後,詢問孩子被處罰原因,讓孩子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7、看書、寫字
  案例:暴力傾向、說謊、順手牽羊……
  方式:選擇固定處罰區鋪上軟墊或擺放小桌子;在處罰區裡面放鉛筆、畫紙、彩色筆、故事書、色紙……;讓孩子自己先寫字或看書,化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建議:當不能馬上放下的工作時,可先叫孩子到處罰區去反省;別怒斥孩子的不是,與孩子先隔離,緩和彼此的情緒;等情緒平復後,詢問孩子犯錯的動機。


  8、沒收心愛的東西
  案例:吵鬧不休、亂丟東西、不收玩具……
  方式: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建議: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媽媽正在注意和關注;告訴孩子將亂丟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鬧,否則將有所處罰;讓孩子說出為什麼犯錯,和媽媽生氣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針對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等情況。
  方式:準備一個盒子、盤子,裡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膠罐子;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建議: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視情況針對孩子修改來處理,可先罰站、罰坐再做處罰;此目的在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可訓練手眼協調、分辨能力;完成後,讓孩子知道被處罰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案例:不愛刷牙、挑食、亂丟東西……
  方式:將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暫時禁止碰觸,作為懲罰。
  建議:不以威脅、憤怒的態度大聲對孩子說;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後表現佳時,恢復其權利
  把握原則、控制情緒
  
此外,專家也表示,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難免都會犯錯,無論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當父母在處罰孩子時,還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後遺症。

  1、安全問題,處罰物品的材質避免過於堅硬;
  2、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3、處罰的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地方,以免傷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詞、語氣,勿以威脅、恐嚇的話語對孩子說;
  5、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寬容、妥協;
  6、處罰後,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