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實用百科    



坐月子實用百科--
 過去女性由於生育子女數多、科技不發達,生活各方面都較現代人辛苦,因此坐月子階段,可說是難得的休養時間,加上以前醫藥不發達,因此要如何讓虛弱的產婦不生病是很重要的事。甚至傳統觀念中還認為月內婦女是不潔的,不宜出門,所以傳統的坐月子方式,可說是謹慎小心又充滿禁忌。
 反觀現代,各方面都進步太多,產婦受到的威脅相對減少,而且禁忌也隨著時間慢慢破除。唯獨不變的是,生產時體力的耗費、懷胎十月的身心改變,不管過去或現在的媽咪,都需要利用坐月子階段復原身體,迎接新生活的到來,也因此多數人仍舊相信坐月子做得好,可換來日後的身強體壯。
 如果,你即將生產,那麼就好好規劃一下你的坐月子方式;如果,你第一胎月子沒做好,建議第二胎時重新補救;如果,暫時不再生育,則不妨利用每個月的生理期過後依照坐月子飲食,做個小月子。
坐月子怎麼吃?
  有關坐月子期間的飲食真是一門大學問,基本上「均衡、營養、避生冷」是最主要的原則。如果媽咪產後因為活動力減少,食慾不佳,那麼不妨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只需讓自己補充足夠的營養,但不致於「補」過頭,一個月下來體重直線上昇。
1. 食物料理內容建議:
  基本上米酒、麻油、薑三樣材料,是坐月子期間最常採用的素材。米酒有活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但由於酒精對子宮的收縮有抑制的作用,會延長子宮收縮復原的時間,一般建議媽媽分娩一週內,最好避免食用含酒精類烹調的食物。
  麻油含有大量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預防血管硬化,促使子宮收縮的功效。生薑具有健胃去寒的作用,可以促進食慾、增加新陳代謝。所以採用「坐月子三寶」,加以高營養價值的豬肝、腰子、雞等等食材就可以變化出許多坐月子期間常見的補品。
  如果平常就滴酒不沾的媽咪,也可以採不加酒的方式來料理,或是使用公賣局最新推出的米酒水。婦幼醫師中醫科中醫師莊雅惠建議,其實坐月子藥膳只需加少量米酒,目的是去除腥味、增加血液循環,並非一定要使用整鍋的米酒。
2. 產前先準備:
  莊醫師表示,由於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藥膳進補的方式、份量也會不同,最好是利用產前就請中醫師根據媽咪的體質,給予合適的建議,同時在產前就備好坐月子期間所需的中藥材,坐月子時就能輕鬆地處理各種食補藥膳。若不是很有料理概念的媽媽,可以至書店找找坐月子食譜,相信可以幫助你變化更多的吃法。
  如果是自已做月子的媽媽,最好事先將材料分小包放好;煮東西時,每次可煮一兩天份,多的先冰冷凍庫,要吃時再重新燉煮;至於保鮮期短的食物,則事先將菜單寫好,請先生下班時幫忙採購,甚至也能寫好料理步驟,請先生下廚。
3. 均衡很重要:
  坐月子期間除了「補品」受到重視外,桃園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呂理政也表示,其他的食物攝取也很重要,每天都要有新鮮、當季的蔬果,才能吃得均衡,同時預防便秘發生。另外,因為攝取過多鹽份會影響水份代謝,所以太鹽或醃製類的食物暫時不宜食用。另因產婦身體較虛弱,所以太過生冷的食物例如:白菜、西瓜也建議暫不食用或少量食用。
4. 考慮少量多餐:
  產後媽媽多半時間都是在休息,或只是做做簡單家事,自然不是那麼容易餓,所以可以考慮一天吃五餐或六餐,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進食。


5. 水份的攝取:
  從懷孕後期開始,媽媽就因為水份代謝差的關係,易造成水腫現象,坐月子期間即是希望讓水份好好排除,依循民間婆婆媽媽坐月子說法,認為如果媽媽一下子喝進滿肚子水,擔心鬆弛的肚皮形成小腹,所以建議口渴時,可以採多次小口方式喝水。
  另外,有些婆婆媽媽建議,可以至中藥店購買「觀音串」來煮水喝,具有止渴的功效。如果餵母乳的媽媽,可分多次喝些湯湯水水的發乳食物,以增加乳汁。不過,莊醫師也強調,在中醫學裡並沒有產婦不能喝水的記載,因此民間說法較無醫學上的根據。
6. 坐月子中心或料理外送:
  如果家中無人手可以幫忙,可考慮至專業的坐月子中心坐月子或訂購料理外送,讓別人幫你解決準備坐月子期間煩瑣的料理問題。


身體照顧很重要
  媽媽生產之後,身體照顧也是坐月子重點內容,包括有子宮收縮、惡露排除、傷口復原、乳房護理、恢復體力,以及一般的清潔保養工作。
1. 幫助子宮收縮、惡露排除
2. 傷口復原
3. 乳房護理
4. 恢復體力
5. 清潔工作
6. 綁腹帶


坐月子的十大禁忌
1.不可以吹到風
無論是冷氣機或電風扇的風,都不能對著產婦吹,否則容易導致風濕關節炎或感冒頭痛。
2.不可以洗頭
月子中不洗頭是最好的,至少7天內不要洗頭,以免以後容易頭痛,如一定要洗頭,務必快速將頭髮吹乾,以免感冒。
3.不可吃生冷食物
以免造成日後胃痛、消化不良的毛病。
4.不要出門
如要出門,一定要用帽子、衣服、襪子將全身包起來。
5.不要多用眼睛
生產後產婦的眼睛會很容易疲勞,坐月子時無事可做,千萬不要長時間看電視或書,這樣對眼睛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6.不可碰冷水
滿月前碰冷水,以後關節容易酸痛。
7.不要吃的味道重
酸傷筋、苦傷氣、鹹傷血,味道吃的重,容易使脈絡不順暢、乳汁不暢通、惡露不止。
8.不可穿短袖、短褲
短袖、短褲容易吹到風易感冒。
9.不可接觸生病的人
產婦身體最虛弱,接觸病人易得到感染,產婦一生病,就不能以母乳哺育寶寶,所以生病的人,請遠離產婦。
10.不可熬夜
熬夜是最傷身的,除了半夜起來餵奶,產婦必須多睡多休息。


產後應注意哪些事項:
1 . 要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以利身體復原。
2 . 攝取足夠的營養,不必忌食。
3 . 要注意外陰部的清潔,勤換衛生棉
4 . 每天必須沐浴(不宜盆浴),以維持皮膚正常的排泄功能。
5 . 洗髮後快速擦乾,並以熱風吹乾,避免感冒
6 . 產後六小時下床解小便,第一次應有人陪伴。
7 . 在惡露乾淨,子宮完全恢復後(約六週),才可行性生活。










 



                             產後的生理變化 


子宮的復原
  胎兒和胎盤分娩之後,子宮底的高度從心窩降到肚臍,整個子宮的重量大約一公斤左右。
  產後的兩天,子宮大致維持同樣的大小,然後逐漸縮小,產後的一個禮拜,子宮的重量大約只剩下五百公克,媽媽可以輕易的從肚子摸到自己的子宮,好像肚子裡有一個硬硬圓圓的球體,摸的時候甚至會左右移動。


惡露
  產後子宮的內膜脫落,成為陰道的分泌物,稱為『惡露』 觀察惡露的變化,可了解孕婦身體的恢復狀況 。
紅色惡露
  排出的分泌物,主要是血及少部分的黏液,這些黏液是由胎盤著床位置上一些殘留組織所組成。
  產後一到三天,呈鮮紅色或是白色,沒有味道或稍有腥味,若紅色惡露持續不斷且量很多,或產生惡臭,必須儘快找醫師治療。
漿液性惡露
  產後四到七天,胎盤部位的子宮內膜逐漸癒合,惡露的量逐漸變少、變稀。
  產後四到六天 呈粉紅色、棕紅色,漿液狀 通常沒有特殊味道。


產後痛
  產後痛像生產時的疼痛一樣,是由於子宮間歇性收縮所引起,通常產後痛會持續二到三天。
  第一胎產後的子宮會呈現持續的收縮,所以較不會有產後痛,第二胎以上的子宮,肌肉呈現的張力較差,因此子宮無法持續地收縮,呈間歇性的收縮、放鬆,會感覺到子宮一陣一陣的疼痛。此外,若是產後子宮沒有排空,殘留有胎盤組織或是堆積很多血塊,子宮此時會努力將這些物體排出,產後痛會特別明顯,而多胞胎或是羊水過多的媽媽,也會有較強烈的產後痛。減輕產後疼痛的方法: 若是產後疼痛厲害,引起不適或是焦躁失眠,可以採俯臥姿勢,或是下床走動,可以幫助子宮排出囤積的血塊,或是按摩足部的三陰交穴,(三陰交穴位於足部的兩側,足踝尖上三寸,約四隻手指合併的長度,脛骨後緣),都可以減輕疼痛。


體重的變化
  產後的體重共約減輕九到十公斤左右,在胎兒初生時,由於胎兒、羊水、胎盤的排出以及失血,媽媽的體重會立刻下降五到6公斤。
  產後的一週之內,排尿和排和會特別明顯,懷孕期間水腫的現象在這一段期間會逐漸消退,體重會再減二到四公斤,產前水腫愈厲害的人,體重下降會愈明顯,子宮的縮小及惡露的排出,約可再減輕一公斤的重量。


腸胃道的變化
  產後腸胃道的變化極為明顯,最常見的是便秘的問題,由於生產過程中,腹部的肌肉收縮太厲害,大腸受到傷害,以致無法發揮作用,此外,也有心理因素的影響,產後因為害怕傷口疼痛,而不敢上廁所,都會導致便秘的問題。協助排便的方法:
• 以運動來恢復過度伸張的腹肌張力。
• 提早下床活動,可以增進子宮收縮,使傷口早日痊癒及排便正常。
• 均衡飲食。
• 攝取足夠的液體。


乳房的變化和乳汁的分泌
  產後乳房能分泌淡黃色的初乳,初乳含有大量的抗體和免疫球蛋白,可以保護新生兒免於受到腸胃道的感染,和正常的母乳比較起來,初乳有較多的蛋白質和鹽類。
  產後的第四天,就會有正常的母乳,乳汁的分泌狀況因人而異,差異很大,同一媽媽每一胎的狀況也不盡相同。產後必須多攝取高蛋白食物,並且早期讓寶寶吸吮母乳,讓乳房排空,或是適當的乳房護理,都可以幫助乳汁的分泌。
  在開始分泌時,乳房會變硬,並且會有壓痛,有時會覺得一陣一陣抽痛,有時疼痛會延伸到腋下,這種乳房的疼痛,通常一兩天就會消失。


排尿
  因為生產時所造成的損傷,產後膀胱往往會水腫、充血,而且感覺的靈敏度以及肌肉的張力都會降低,再加上產後的利尿作用,產後的12-24小時之內,身體會排出大量的尿液,若不加以注意,將尿液排出,會使得膀胱過度膨脹而受到損傷。
  產後的4小時內應下床解尿,若無法排出,可用溫水沖洗會陰,或是用手輕壓恥骨的上方,若仍無法順利排尿,應告之護理人員,必要時予以導尿,在正常的情況下,膀胱會在產後的5-7天之前復原。


排汗
  產後的幾天之內,身體會大量的排汗,排出懷孕期間貯存在體內的大量水分,這種情況無須特別處理,但應隨時將汗擦乾,並更換衣物,以免著涼或影響個人衛生。


白色惡露
  惡露的量變少,通常到了產後的第三個禮拜,分泌物會逐漸消失。
  產後七到二十一天 呈乳黃色或是白色 沒有味道


骨盆鬆弛
  生產時產道的損傷,會造成陰道以及骨盆肌肉及其他支撐組織的鬆弛,常見的骨盆鬆弛包括:子宮拖垂、膀胱拖垂、直腸拖垂、尿失禁等,這些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隨著年齡及生產的胎數兒症狀逐漸加重。產後適度的運動,可以減輕骨盆鬆弛的狀況。


  產後的併發症-乳腺炎
  乳腺炎多是由於金黃色的葡萄球俊所感染,通常是由於乳頭本身就有損傷,使細菌易於侵入才受到感染,尤其是餵哺母乳的媽媽,特別容易受到感染,通常是發生在產後1第-2個星期,而且通常只會單側乳房受到感染,症狀為發生乳房沖血,隨後產生紅腫熱痛的現象,如果沒有即時治療,控制感染,甚至會產生發冷、發顫、高燒、心跳加速等現象。
  所以一旦發現有乳腺炎感染的症狀就應該停止哺乳,以免寶寶受到細菌感染,同時告知醫師,以便觀察寶寶是否有無受到感染,通常只要服用適當的抗生素,乳腺炎在幾天內就能痊癒,但一旦有化膿的狀況就必須切開患處把膿引流出來。
  預防乳腺炎的方法在哺乳前後適當的清潔乳頭,並將雙手洗淨,若是乳頭有破皮的現象,應予以適當的護理,並換另一側乳房哺乳。


產後的生理變化 (第六週)
月經與排卵
  產後第一次月經的時間,受到哺乳的影響而有明顯的差異,未哺乳的媽媽月再產後7-9週會有第一次月經,但不會排卵,第一次排卵是在產後10-12週之間。有哺乳的媽媽,產後第一次月經的時間視哺乳的時間而定,通常在停止哺乳後的一個月左右會排卵。


 



◎圖/文僅提供參考與分享(如有侵權請告知將立即移除 謝謝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