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為什麼對孩子比對父母好


先說一個有點武斷的觀點︰大體上講,每個人對自己的小孩要比對自己的父母好。這件事,從道理上是費解的。如果從知恩圖報的角度想,父母的恩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孩子特別是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還只給父母帶來麻煩,不曾有什麼貢獻。那應該是每個人對父母要更好一些才對因為父母予己的貢獻已經存在,孩子予己的貢獻還是一個未知數。


難道說人們對一個已經存在的東西會比一個將來可能存在的東西更在意嗎?如果說對小孩好是因為小孩更可憐,生命太脆弱,也很難講得通。一方面,人們對自己的孩子好不只是表現小孩的孩提時代,是一至延續到自己的生命結束的。另一方面,老人到生活不能自理的階段,其實比嬰兒更可憐。


嬰兒不能自理,只有生理上的痛苦,而老人除了有生理上的痛苦外,還有心理上的痛苦。從道理上很難講得通,而事實又是不容置疑。那應該有它的理由(不是道理,因為道理中有,理由不需要)。


下面我試著講二點理由,可能這理由講出來讓人有點害怕,但是這理由可能就是真的存在的。


一、對父母差一些是過河拆橋,對孩子好一些是希望放春風收夜雨


父母對自己的好處大家心知肚明,但是等到自己有能力回報父母的時候,似乎不太怎麼需要父母的照顧了。父母以前對自己的照顧他們又不可能收回去,於是對父母自然就不怎麼細心了。但小孩不一樣,人知道自己總是要老的,老了是希望孩子照顧自己的,所以人們為自己的將來著想,就對自己的小孩格外的好。這一點好多人是不會承認的。因為每個人在為孩子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是不曾這樣想過的,但是不曾想過不代表我說的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


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個老人在子女不孝時會指責他們︰你小時候我是怎麼對你的,沒想到你現在對我會這樣。這句話已經清楚的暴露了父母在為孩子付出時是存在當下放春風期望將來收夜雨的想法的。儘管這種想法多半會落空。這樣講來,牽涉到一個複雜的心理學的問題︰人們對待有可能得到但還未得到的利益的關切度要遠大於對已經得到的利益的關切度的。一個人控制另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許諾給他一個在他看來是可以得到的利益而又不急於兌現。小孩天然地具有這種控制父母的能力。所以對小孩好,不需要太多的教育與引導,那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可以對父母好,那可是需要提倡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是認識到這一點,一部《論語》有多少處講到孝?二十四孝的故事不惜以關於孝的極端的故事來引起人們的關注。關於這一點,可以下一個基本的結論︰慈是本能,是不自覺的,孝非本能,需要自覺。


二、對成長的欣喜和對衰亡的沮喪。


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對於成長的東西總是興趣盎然,對衰亡的東西則提不精神來。人們喜歡養花養魚大致都是出自這樣一種心理。你可曾見過人們把一棵樹連根拔起後放至家中欣賞它慢慢枯萎的。人們對小孩好,是因為它從為小孩的付出中隨時能看到成長,從而斬獲到一種喜悅。比如說為嬰兒洗尿布(現在有尿不濕用不著洗了),你會發現慢慢地尿布越來越少了,因為他會在你端著他吹一下口哨的時候把尿撒在尿盆裡。可是對垂暮的老人,在他大小便失禁後,你要為他洗的尿布只會越來越多,直到他生命的終結。你在這裡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只有無奈的沮喪與無盡的悲痛。有句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當一個老人剛生重病時,還是有一些兒女們抱定要孝順的念頭來服侍老人的。但是當天長日久,老人的病一天比一天重,麻煩一天比一天多的時候,還指望兒女們有越來越好的耐心去對待老人,難了。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出一個反駁︰為什麼父母對重病的孩子能夠一直有耐心呢?其實這不難回答。因為老人由重病走向死亡,是鐵的規律,是明擺著沒有希望的事。可生重病的孩子不一樣,他的父母總是抱著希望的,因為他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前面已提到兩點分析是很可怕的。其可怕有二︰


一是上兩條理由都說明了人的自私。因為這兩條都是從人自身的利益的角度去考慮的。如對已得到的利益的漠視,對將要得到尚未得到的利益的重視,以及對欣欣向榮的喜愛和對衰敗的厭惡。


其二,人們對一個已經存在的東西,會比一個將來可能存在的東西更在意嗎?雖然找到了病根,但是無藥可治。說明了人的自私,從人自身的利益的角度去考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的頭像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乳腺疏通~哺乳諮詢〜無痛疏乳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