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拍背去痰法


為什麼要拍背




  • 由於小小孩還無法控制自己把痰咳出所以需要父母以拍背的方法幫助他將痰排出。



什麼是拍背




  • 拍背就是利用手在拍背部時所造成的震動使黏在氣管上的痰掉而較容易排出,進而改善呼吸情況。



拍背的方法




  • 治療者弓起手掌呈杯狀,如下圖:











在胸部所需部位做規則,有力的拍擊。




  • 拍背的部位






































仰躺頭高,由肩部往下拍前胸左右側。
.


臉朝下頭高,由肩部往下拍後背的左右側。
.


臉朝上項低,由肋骨往肩部拍前胸
.


側躺手臂提起,由腰往腋下拍擊
.


臉朝下頭低,由腰往肩部拍後背左右側
.

注意事項




  1. 患童應穿較薄的衣服,避免拍痰時產生刺痛。



  2. 拍痰時避免戴手錶、手鍊、或留指甲,以免造成傷害。



  3. 幫寶寶拍痰應避免在飯後做,最好在吃東西前後一小時做,以防嘔吐。



  4. 拍痰一天約二到三次,若痰液較多者可每兩小時做一次。



  5. 拍擊時應考慮小孩的安全及舒服,應給予適當衣物來保暖。



  6. 當發現小孩有痰液時,可多喝水以利痰液排出。



  7. 有些人以為只要很努力拍痰就能去除痰液,但忽略了太粘稠的痰液,往往很難只靠拍痰排出,所以加上噴霧治療是很重要的。



                來源:中山醫院"拍背"http://www.ohayoo.com.tw/%A9%E7%ADI.htm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副食品 影響一生健康


【聯合報張瑞幸/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在健兒門診中常常發現,寶寶4~5個月大以前乖乖吃奶,體重增加得很好,但在4~5個月大以後,狀況就比較多了。厭奶、不知該如何添加副食品、準備了副食品但孩子又不捧場,都是爸媽常遇到的問題。


 


什麼時候該開始吃副食品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沒有充足的母乳時,就需輔以嬰兒配方。當孩子超過6個月大時,除了母奶或嬰兒配方外,副食品的給予就應開始,而且要漸漸增加數量與種類。


主要是因為嬰兒在6個月大以後,需要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另外,副食品的餵食也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心理社會發展。


 


什麼才是好的副食品


好的副食品必須富含熱量、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尤其是鐵質、維生素AC、葉酸、鋅以及鈣等,以符合孩子的成長需求。


至於寶寶6個月大時可以給他吃哪些副食品呢?通常可先給予嬰兒穀粉(先從米粉開始),將米粉加水、母乳或配方奶攪拌成糊狀以小湯匙餵給寶寶,一開始一天給一小匙,而後逐步增量。另外,新鮮蔬果汁、果泥也是小寶寶適合的副食品。


到了小寶寶7~8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餵食稀飯,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一次半碗,一天兩次,可在稀飯中逐漸加入蔬菜、肉類、魚等,蛋黃、豆腐也是可選擇的食物。


到了9~12個月大時,稀飯一次可增加到一碗,10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可以吃全蛋,所以這時也可以開始給寶寶吃蒸蛋。另外,除了流質、半流質、半固體的食物外,也可以開始給寶寶一些固體食物,如不會太硬的水果丁塊等。


 


製作和餵哺副食品注意事項


製作副食品以新鮮簡單為原則,讓寶寶吃新鮮食物的原味才是正確的做法。不需要加糖、鹽等調味品,如此不但符合健康原則,也讓寶寶養成吃清淡食物的習慣。


餵寶寶吃副食品要用湯匙哺餵,如此可訓練寶寶的咀嚼吞嚥能力,千萬不要把糊泥狀的食物加到奶瓶裡讓寶寶吸。餵食的時間宜在寶寶有點餓時,比較會有進食的欲望。


有時一開始小寶寶會用舌頭把食物推出來,不想吃進去,這時不要強迫他吃,可以隔天再試試看,反覆地嘗試,慢慢的孩子就會接受。千萬不要心急把用餐變成不愉快又令寶寶有壓力的一件事,這樣反而容易失敗。


而且,在嘗試一種新食物時,要注意孩子後續有沒有腹瀉、長疹子等不適應的狀況,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應先停止這種會讓寶寶不舒服的食物。


 


餵寶寶吃副食品是一件重要且影響孩子成長健康的事,一直只以奶瓶餵食會導致營養不足,以及咀嚼吞嚥功能不良。有些父母看到嬰兒對大人桌上的美食有興趣,就讓孩子吃些又油又鹹或含糖的食物,這樣不但增加腸胃及腎臟的負擔,還會養成吃重口味的習慣,影響一生的健康。


所以,爸爸媽媽們該多花些心思為小寶寶準備營養好吃又健康的副食品,這可是為人父母不能忽視的一件任務哦!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媽媽最容易犯的十件糊塗事 !


1 想太多:
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程跟不上、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擔心孩子晚歸等。

小提示
要大膽放手地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信任是他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催化劑。

2
做太多:
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無論晴天雨天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孩子忘了東西馬上替孩子送到幼稚園、替孩子寫作業等。

小提示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3
罵太多:
爸爸媽媽將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轉移到小孩身上,不高興或者是心情惡劣煩躁時,不管小孩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都大聲斥責,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小提示
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說是否合適。
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為什麼?
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你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聽話,你有道理嗎?所以,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最好換一個角度去想,這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4
給太多:
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小提示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
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5
要太多: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小提示
雖然孩子入學後,其主導活動是學習,但遊戲仍然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有些父母存在著一種誤區,總認為遊戲會浪費時間,會耽誤孩子的學習,中國也有玩物喪志的古訓,其實不然。因為遊戲不僅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而且可以使他們在快樂中增強體能,增長知識,提高自尊。

6
玩太少:
親子之間沒有太多有趣的休閒活動,沒時間跟孩子一起玩,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小提示
對於今天的10歲孩子們來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他們知道爬樹、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滾的樂趣嗎?
英國專家最近提出了10歲以下兒童應該做的32件事,電腦遊戲並不在列。
英國國際遊戲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經帶給他們父母童年無限美好回憶的傳統遊戲已經消失了。為此,專家們制定出一個10歲以下兒童遊戲清單,列出了他們應該做的32件事。

7
太少:
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很少有機會可以坐下來一起聊天談心,沒能養成談天、分享的習慣。

小提示
孩子喜歡四處走動。父親平日忙於工作,閒時應多跟孩子遊戲、運動,或到圖書館、博物館等地方,以增廣見聞,也讓他感受您的愛護。或趁假日帶孩子到郊外,一同吸吸新鮮空氣,舒展筋骨,放眼遠眺,同時也能多學詞語。

8
知太少:
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務,結果忽略現代資訊的吸收,孩子感興趣的遊戲、流行音樂,爸爸媽媽都不瞭解也搞不清楚,親子之間只能談些吃飯、穿衣的日常瑣事。

小提示
如果父母與孩子過分親密,每分每秒都與他在一起,會使孩子離不開你,就很難和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成為朋友。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讓孩子走出家的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對孩子的依賴會逐步增長,相反,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則會逐步降低。如果父母發現自己需要依賴孩子來充實自己的時間,那麼就該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

9
愛太少:
爸爸媽媽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言語和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明確,使得親子在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也容易讓孩子覺得爸媽對他的關心不夠多。

小提示
如果你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並讚美他,比如當他畫了一幅不錯的畫時,你能及時表揚他,而且表現得很具體:你畫的恐龍尾巴真的很生動。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禮物,他的臉上一定會綻放動人的光彩,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能使他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未來新的挑戰。


10
、變太少:
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與爸媽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小提示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要訣.解決寶寶抱抱問題


當寶寶哇哇大哭時,爸媽立即的反應都會將寶寶抱起來安撫,別小看擁抱這個動作,它能讓寶寶在瞬間得到舒服與被關注的感覺。但是也有負面說法,認為經常抱寶寶會養成依賴感,究竟該如何拿捏,著實困擾著新手爸媽。


關懷襁褓中的寶寶
為什麼寶寶喜歡被抱?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詹金淦表示,小寶寶還沒有行動及自理能力,他們需要父母的照顧及關愛,所以,寶寶需要大人的擁抱,因為擁抱時寶寶可以感受到溫暖的體溫、爸媽身上熟悉氣味、爸媽親切的聲音,所以,對小寶寶來說,被抱著會讓他覺得舒服、有被關注的感覺,自然而然會喜歡大人的擁抱。
而且擁抱就像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透過環抱、輕拍的動作,會讓寶寶情緒發展更為穩定;觸覺、聽覺等感統能力發展更好;拓展寶寶的視野,得到更多的環境刺激;增強身體免疫力。


 


抱太多〜小心從此寶寶不離手
不過,寶寶喜歡被抱,但不表示爸媽就要整天都抱著寶寶,因為爸媽和寶寶之間的相處模式會養成習慣,就像我們習慣睡覺前聽音樂,某一天如果沒了音樂,就覺得少了什麼而無法適應,寶寶也是一樣,他會從經驗中學到對於擁抱的習慣,如果你的寶寶醒來馬上有人抱、一哭就有人抱、睡覺時要抱在手上,那麼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寶寶幾乎必須整天抱著無法離手,一離手寶寶馬上就大哭或大叫抗議。
這下可苦了照顧寶寶的人,因為當寶寶體重一天天增加,爸爸媽媽很快就會發生腰痠背痛、媽媽手、睡眠不足等困擾。


 


抱太少〜怕日後缺乏安全感
反過來,詹金淦醫師也表示,家長不能因為怕寶寶對擁抱上癮,就採取不太抱他或不理踩他的態度,因為孩子是需要情感依附以及刺激學習,當他有需求時,卻一再沒有得到滿足或回應,久了之後寶寶有可能會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情緒焦慮,或是因為缺少刺激造成學習遲緩,或出現對外在環境冷漠的反應。


 


合宜抱法〜依據寶寶反應做調整
因為每個寶寶氣質及個性都不太相同,有的寶寶出聲安撫或是根據需求換換尿布、餵他喝奶,較多時間可以獨立躺著休息或遊戲,可是有的寶寶似乎怎麼做都不能讓他滿意,非常大人一直抱著,甚至要大人走來走去才肯罷休。所以,詹金淦醫師建議,家長還是要看每個寶寶的反應做調整,盡量從小嬰兒階段即採取該抱的時候抱,該放的時候放,就比較不會發生完全無法離手的情況。



詹金淦醫師列出5項要點供新手爸媽做參考:
1.先看寶寶的需求是什麼
寶寶哭的時候通常都是有些需求,例如肚子餓、尿布濕了、想睡了,此時,媽媽可以先看一下寶寶是不是有「目的性」的哭,如果是就先解決寶寶的要求,然後一邊告訴他媽媽已經知道,現在就要去做了,處理完之後可以把寶寶放回床上,然後陪他說說話。


2.專心抱他一會時間
當寶寶無聊想要人抱時,媽媽如果有時間可以專心抱寶寶一會,對他說話、陪他玩遊戲,當他心情愉快或平靜下來再告訴他,現在要自己躺躺囉,然後可以讓寶寶躺在看得到你的範圍內,給他一些玩具,鼓勵他自己玩一會,盡量不要一抱就是幾個鐘頭。


3.偶爾讓寶寶等一等
有時候寶寶想要人抱,可是媽媽不一定馬上有空,可以走過去對寶寶說說話,告訴他媽媽等一下再來,然後先打開音響或電視的聲音轉移他的注意力,只要寶寶沒有立即要處理的事或沒有哭得太嚴重,偶爾可以讓寶寶學習等待。


4.快睡覺時就放到床上
當媽媽覺得寶寶有明顯睡意時,才開始安撫他睡覺,當寶寶情緒已經穩定下來就放到床上,媽媽可以躺下來輕拍他,讓他習慣躺著睡著,盡量不要習慣被大人抱著睡覺,另外,睡覺一半醒來時,也不要立即抱起寶寶,先試試輕拍他,讓他自行再入睡。


5.多安排肢體運動或遊戲
寶寶會要人抱多半是因為他還沒有主動探索的能力,所以,五、六個月之後可以盡量鼓勵寶寶翻身、學爬行,然後為他準備一些躺著或趴著就能玩的玩具,當他一個人就可以找到樂趣時,自然不需要隨時要求大人抱著。



我想要抱抱Q&A
Q:為什麼寶寶會挑人抱,有時候爸爸下班回來想抱寶寶,可是一抱就哭了?
A:寶寶會選擇熟悉的氣味、習慣的抱姿,如果大部分照顧者都是媽媽或是保母,寶寶聞到媽媽或保母的氣味會有安全感,因此會有挑人抱的情況,所以,爸爸可以先多利用寶寶心情平靜或開心的時候,對他說話,然後抱抱他,久了寶寶也會習慣爸爸的聲音及氣味,就比較不會拒絕爸爸的擁抱。


Q:婆婆都說小孩子不要一直抱,可是看孩子哭得很大聲,不抱他好像很可憐?
A:媽媽可以視情況,如果寶寶已經哭得很大聲或是覺得應該要抱他的時候,那就抱吧,抱或不抱沒有絕對標準,不需要為了刻意不抱,而讓寶寶哭過頭,但平時寶寶心情好或是能平靜躺著時,就不用一直抱在手上,以免寶寶非要黏著人不可。


Q:寶寶已經會走路了,可是他會一直吵著要大人抱他,不太願意自己走路?
A:媽媽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例如先要求寶寶走個五分鐘再抱,每次出門慢慢拉長讓他自己走路的時間,此外,也可以多利用推車,累得時候讓他坐推車,推車上可以綁一些玩具,讓他習慣不一定非要大人抱才行。


 


 


                                                      (內容摘自媽媽寶寶雜誌)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父母如何引導嬰兒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一來是捨不得,二來是怕吵到鄰人,於是寶寶一哭,就趕緊抱他起來,可是幾次之後,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哭」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變成一種習慣,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在抱與不抱之間,左右為難,萬一家中的阿公、阿媽再插手干涉,問題就更複雜了……。


很多人並不了解嬰兒需要父母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小寶寶並不了解該如何讓自己入睡。


沒有「最好」的教養,只有「最適合」您和孩子的教養!


本文節錄/超級嬰兒通─天才保母崔西的育兒祕訣


記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寶寶都在學習因此,當你將他抱在胸前或是搖晃他四十分鐘來讓他入睡,其實你正在訓練他這種入睡的方式.一旦你讓他養成了這種習慣,你就有好長一段時間得抱著搖他,他才會入睡,我們需要幫寶寶變的獨立,我所謂的獨立,並不是指放任他哭泣(那只會使他變的更沒有安全感,更悲觀),而是去滿足他的需要,包括他在哭時抱抱他,安撫他,但當他的需要被滿足,也安靜下來後,要隨即放他下來。


不要讓寶寶依賴道具,所謂的道具是指任何器材或是干預的動作,一旦缺少時,寶寶就會覺得苦惱,如果我們讓他習慣爸爸的胸膛,三十分鐘的摟抱,或是吸吮媽媽的乳頭才能入睡,我們就無法期待寶寶學會自己入睡。而且當我們抱他,搖他,摟他為了讓他入睡,其實是養成他去依賴這些道具,剝奪他學習自我慰藉的機會,也讓他沒法學會自己入睡.我們要讓他自己去發現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


睡覺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嬰兒會不斷成長且會經由不斷的重複去學習,所以在睡覺前我們永遠得做一樣的事,說同樣的話,那嬰兒就會知道(喔,這表示我得睡覺了)凡事依老規矩來,相同的事,一樣的順序.帶他進房間時,保持安靜,低調一點。


睡覺時間到了的徵兆


嬰兒疲累時,可能會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被抱著的嬰兒會把頭埋入你的胸部,嬰兒累了的話會變的較不協調,對玩具失去興趣。


睡覺三部曲


第一部:嬰兒會顯示如上的疲累訊號(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或打哈欠,當他打第三個哈欠時,就把他放床上,訓練他自己入睡。


第二部:進入備戰,此時嬰兒會固定,專注的凝視,看起來呆呆的,我稱之為:目不轉睛,持續三,四分鐘,他的眼睛張開,但精神正在某處神遊。


第三部:放任他去,現在嬰兒頭有點搖晃,看起來像要睡著,眼晴突然又張開,整個身子會突然巔簸一下,此一情形會重覆三至五次,直到進入夢鄉。


所以睡前將寶寶抱個五分鍾,平靜他的情緒,或低聲說話給他聽,當他開始目不轉睛時,或眼睛開始閉上,表示他要進入第三部曲了,此時不要再抱他,在他進入夢鄉前,將他放回床上,是幫助寶寶發展自己入睡技能的最好方式。


還有另一個理由是,當寶寶在你懷中或搖椅上睡著,結果卻在他的嬰兒床上醒來,這就等於是我在你睡著時將你的床推到公園裡去;你一醒過來,一定是充滿疑惑與驚慌:我怎麼會在這裡,最後變成嬰兒無法在嬰兒床中感到舒服與安全,那麼他就更不喜歡在嬰兒床中入睡。


當你在第三部時將寶寶放入嬰兒床時,寶寶仍會有些不安和哭鬧,這時你只要輕輕的拍拍他的背,當他停止不安時,馬上停止拍背,如果你拍的比他所需的更久,他會將拍背和睡覺連結在一起,開始需要拍背才能入睡。切記,嬰兒需要花二十分鍾才能真正入睡,當他躺在床上晃動時,不要匆匆想去介入,如果這樣做了,打斷了他的睡意,他會變得煩躁,無法進入第三部曲,那會讓他醒來,不睡,一切又得重頭來過,這就像成人欲入眠時,突然被電話聲吵醒,會覺得被惹惱一樣,很難馬上再入睡。


當你錯失寶寶所發出的疲累訊號時,那時寶寶已瀕臨過度疲累,千萬不要再對他做以下的事:對他蹦蹦跳跳,或是去搖動他,帶他散步或趴在胸口睡,要記得他已經被過度剌激了,他哭是因為他已經受夠了。此外這也是壞習慣發展的當頭,父母會帶他散步或搖動他來讓他入睡,當他超過八公斤後,父母又試著在沒有這些安撫的情況下要他入睡,寶寶從那時開始大哭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在表達:平常不是這樣做的,你得搖動我或帶我散步來讓我入睡。


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他們會揮動手腳,害怕光線的消失,又常因為揮動手腳而受驚嚇,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手腳是自己的,一個半月之前你可以用包巾將寶寶包起來,但七週之後,不要太限制他手的活動,讓他的手可以摸到他的臉.輕輕的拍他的背,低沈的發出「噓聲」,這有助於他安靜下來,把房內燈關小,減低他的視覺剌激。


接下來就是不要屈服,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你得有極大的耐心,決心,特別是當寶寶已經養成壞習慣時,寶寶喊叫時,父母就不斷的拍背,結果哭的更大聲,被過度剌激的寶寶會不斷的哭,高分貝的哭聲會越來越響亮.然後,暫停一下,又繼續開始,通常,在寶寶平靜前,這樣分貝漸高的情景會上演三次,通常在第二次時父母會聽見,在情急之下,他們又重拾原來的撫慰的方法──抱抱他,讓他吸奶,令人生畏的搖晃.問題在於,一旦你認輸了,寶寶得持續不斷需要你的幫助去入睡,不用多久,寶寶就會變的依賴了,一、二次就足夠,因為他的記憶空間不大.如果一開始的出發就是錯的,你每天只是在加強他的負面行為。


我從來不讓嬰兒一人獨自叫喊,相反的,我會去思索嬰兒的表達,同時我也不建議當你已迎合嬰兒的需要時,還要去抱他或安慰他,一旦他平靜了,就放他下來,這樣你才能幫助他獨立。


關於一覺到天亮


嬰兒的一天是24小時,他不知道白天跟夜晚的差別,所以一覺到天亮對他毫無意義,你得訓練他去做,教他白天和夜晚的差別.我希望你能記錄寶寶的進食和小憩,這樣做的話,你能更了解他的需要.舉列來說,如果他在早晨特別煩燥,且在下一次吃奶前會睡半個小時,就讓他那樣做 ,但是時間到時你得叫醒他。


但是你也要去判斷,在白天不要讓寶寶睡超過三小時,因為那會剝奪他晚上的睡眠。我保證,如果寶寶在白天不被打擾的睡上六個小時,在晚上決不會睡超過三個小時。


不要急著介入,嬰兒斷斷續續睡著,這已經是他們能做的最好的了,父母如果在需要時妥當回應,寶寶就不會害怕去探索.父母如果不斷營救,寶寶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沒有發展探索世界或是讓自己覺得舒服所需要的技能。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厭奶期的營養補給


每個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寶寶吃的好、長的壯,但是當寶寶食量減退,不喜歡喝奶的時候,不禁讓人懷疑他為什麼不會餓?也讓父母開始擔憂營養是否足夠呢?其實,厭奶可以說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大部份都發生在56個月大時,但也有一些嬰兒早在12個月大就出現厭奶的現象。厭奶期一般持續的時間,從12星期到半年,都算是正常範圍。


 


【厭奶的原因】


1. 好奇寶寶階段:這個階段的嬰兒,是標準的好奇寶寶,對周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很容易因為分心,而無法專心喝奶。


2. 對食物喜新厭舊:在四個月之後就可開始吃副食品了。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3. 成長速度趨緩:此時的寶寶,其成長速度較趨緩和,對營養與熱量的需求不像之前那麼大,因此不像新生兒時期愛吃。


4. 長牙的影響:寶寶大約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因而特別愛咬東西,不喜歡吸吮,連帶也就不愛喝奶了。


 


【厭奶期的因應對策】


1. 在食物上做變化:可以在食物的種類上做一點變化,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例如,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將胡蘿蔔、瘦肉、青菜、蛋黃等各種顏色的食材做成粥,當成副食品餵給寶寶吃,不但營養豐富,寶寶也較能接受。另外,也可改變進食的方式,嘗試用湯匙餵食,也能讓寶寶因為新鮮感而接受。


2. 用替代品補充營養: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例如:小魚乾稀飯、大骨湯等,以補充營養需求。


3. 減少外界的刺激:假若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會更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4. 不宜隨意更換奶粉: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配方奶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必須採漸進式的添加方式,也就是每天添加半匙新奶粉,一直到全部換過來為止。


5. 留意奶嘴的設計:有少數的寶寶厭奶,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媽咪們可以把奶瓶倒過來,若奶嘴是標準口徑,奶水就會呈水滴狀陸續滴出,而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6. 醫師處方用藥:若寶寶喝奶量過少,甚至影響到生長曲線,必要時可請醫師檢查,並開立一些促進食慾的藥,促進寶寶的食慾。


在成長中每個階段都會有其特性存在,寶寶不喝奶時,如果沒有疾病症狀,精神及力都很好,而且體重也在正常範圍,則可能是厭奶期。用心去摸索寶寶的生理時鐘、作息循環,抓住寶寶最餓的時候,讓他專心、不受影響的進食或喝奶,並精心烹煮寶寶喜歡的副食品,那麼厭奶期很快就會過去了!


(本文資料提供: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 黃淑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睡眠有學問


「一暝大一寸」 睡得好才會長得好
一般來說,健康的寶寶在出生後一個月內,每天會斷斷續續地、大約有1620小時是在睡覺,其餘時間通常不是吃奶就是在哭鬧;因此,睡眠對新生兒而言,是佔最大比例的活動,對於寶寶的生長而言,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 張通銘 醫師表示,嬰幼兒的睡眠週期中,「動眼期睡眠」(REM sleep,又稱「快波睡眠」)所佔的比例較成年人為多,此時腦血流量會增加,腦部活動旺盛,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又稱為「腦的睡眠」。而嬰幼兒睡眠週期中的「非動眼期睡眠」(Non-REM sleep,又稱「慢波睡眠」),則是會使腦垂體增加分泌生長激素,促進身體生長和代謝,使體力得到恢復,所以又稱為「身體的睡眠」;因此,寶寶在睡眠時的生長速度比清醒時更快,所以俗話說:「一暝大一寸」不是沒有道理的喔!

六個月前的寶寶,其「動眼期睡眠」約佔睡眠週期一半以上;等到將近一歲時,寶寶的「非動眼期睡眠」所佔時間不變、「動眼期睡眠」則會遞減,總睡眠時數大約12小時。醫師表示,睡眠是寶寶一個重要的休息及恢復過程,並且同時幫助腦部及身體的發展,所以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和足夠的睡眠時間,對寶寶來說非常重要喔!

知識補給站──寶寶每日睡眠時間長短變化

出生1個月內:睡眠時間約為1620小時。

1
3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416小時。

3
6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213小時。

6
12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012小時。


爸媽何時能夠擺脫熊貓眼?
寶寶出生後,許多父母最感頭痛的,想必就是寶寶半夜哭鬧、哄半天才睡著,搞得爸媽每天睡不飽!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嬰兒因為生理上的需要,時常會因為飢餓感而半夜醒來要喝奶,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必經過程;但是隨著寶寶年紀增長,生理變化會自然朝「白天清醒時數增多、夜晚睡眠時間拉長」的作息狀況發展。這樣的「晝夜作息」型態也與周遭的光線和寶寶的視網膜發展有關;當寶寶的視網膜發展逐漸成熟時,眼球所接收到的晝夜變化會影響腦中的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身體會逐漸形成「生理時鐘」,產生日夜作息的時間感。因此,寶寶睡眠環境的光線調整也是影響寶寶睡眠作息的重要因素。基本上,一般的寶寶在大約六個月左右就可以形成「白天活動、夜晚睡眠」的作息型態了。
除了生理上的飢餓感會使寶寶睡眠中斷之外,寶寶的健康狀況和身體舒適感也會影響到睡眠的品質。若是寶寶半夜一直哭鬧、並且不是飢餓的問題時,爸媽就要進一步看看,是不是因為健康問題(例如:感冒、腸絞痛、便秘),必要時須帶孩子就醫。


寶寶半夜哭鬧原因之一:腸絞痛

寶寶腸壁的神經發育不成熟,易造成腸道蠕動不規則,容易蠕動過快,而導致痙攣疼痛。另外,喝配方奶的寶寶有可能會因為對奶粉中的蛋白質過敏,或者乳糖耐受不良,導致易脹氣而疼痛。
6大撇步 讓寶寶一夜好眠

一、舒適安靜的臥室:為了讓寶寶容易進入夢鄉,安靜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此外,寶寶房間的顏色最好是採柔和的色系,可有助於穩定寶寶睡前的情緒。雖然6個月內的寶寶由於視覺尚未發育完全,會較喜歡顏色鮮艷、對比強烈的東西,但這樣的玩具適合寶寶清醒時候玩;若是睡眠環境,建議以柔和色系的床具、玩具來佈置,會比較有助於寶寶睡眠。
二、安全第一:許多父母都很喜歡幫寶寶佈置一個溫馨夢幻的房間,但醫師提醒,最重要的還是安全問題,例如:嬰兒床的護欄要夠高,以免寶寶不慎摔落;還有不要在寶寶的床上堆滿玩具或衣物,要讓寶寶有足夠寬敞的睡覺空間,以防止窒息或壓到身體。

三、注意光線:前文中有提到光線會影響腦中松果體的運作,進而影響身體的「晝夜節律」;因此,建議晚上就寢時,家長最好能讓寶寶關燈睡覺,或頂多開個小夜燈,讓寶寶的生理時鐘可以建立正常的日夜作息。

四、建立固定的「睡前情境」:這包括時間和型態兩方面。時間上,因為一歲以內的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很長(大約10~12小時),加上若要配合爸媽早上可能七點左右會起床,醫師建議爸媽最好讓寶寶在九點左右就能準備就寢,才能夠有足夠的睡眠休息時間,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準時」,儘量讓寶寶能按時睡眠。型態上,可以在睡前固定幫寶寶按摩、哼一首兒歌、講一個故事,或放一段柔和的音樂等,這種固定的睡前情境,將有助於寶寶的身心安靜放鬆下來,更容易進入夢鄉。

五、白天增加寶寶活動量:醫師建議寶寶的午睡時間不要太長,且傍晚時候可以增加寶寶的活動量,晚上才不致晚睡或半夜醒來。

六、小嬰兒睡前吃飽:比較小的寶寶,因為比較容易因為飢餓而醒來,因此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在晚上十一點左右給寶寶餵奶,可有助於集中寶寶的睡眠,讓寶寶能一覺到天亮。

為寶寶選張好床~ 嬰兒床選購10要點:

1
、床架結構必須牢固,且護欄要固定,以免禁不住寶寶攀爬而斷落。
2
、護欄之間的距離不可過寬,以免寶寶將頭伸出。

3
、護欄的高度以高出床墊50公分為宜;當寶寶開始會坐時,建議將床板調低,以免寶寶不慎墜落。

4
、附有輪子的嬰兒床,需注意是否裝有「制動裝置」,較為安全。

5
、床組最好不要有小五金或其他小零件,以免寶寶不慎吞入。

6
、由於寶寶喜歡啃咬物品,床組應使用無鉛噴漆,以免寶寶鉛中毒。

7
、床墊要與床架緊緊密合,以防寶寶手伸進去不慎受傷。

8
、嬰兒床的表面不要有貼紙,以免寶寶將它撕下吞入。

9
、調整高低的卡鎖必須具有防範兒童的固定卡鎖機能,以免寶寶自行調整。

10
、不要有多餘繩子,以防寶寶拉扯發生危險。


 








  
「仰睡」好?還是「趴睡」好?
目前醫界對於贊成嬰幼兒仰睡或趴睡,尚未達成共識,因此醫師先暫且提供兩者優缺點,給家長參考。
仰睡:

優點

1
、可以使全身肌肉放鬆,對心、肺、胃腸和膀胱等全身臟器最不易造成壓迫。
2
、降低嬰兒猝死症的機率(註:「嬰兒猝死症」的定義是嬰幼兒突然死亡,且由病史及死後各種檢驗無法查出死因)。雖然現有的資料仍不能確定趴睡真的會造成嬰兒猝死,但自從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們讓嬰兒由趴睡改為仰睡或側睡後,猝死症的發生率已有顯著下降。



缺點
1
、可能會使已經放鬆的舌根後墜,並阻塞呼吸道。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成人熟睡後打呼嚕,就是氣流沖破阻塞的呼吸道而震動所發出的響聲,有些新生兒也會有這種現象(軟喉症患童)。此外,這種仰臥姿勢也可能使新生兒出現呼吸費力的狀況。
2
、新生兒的胃是水平,喝奶時進入胃的空氣要排出來(打呃)往往會溢奶,若此時新生兒仰臥是很危險的,因為很有可能奶汁會嗆入氣管而造成窒息;或是溢奶時,又將奶汁吸入變成吸入性肺炎。因此,在餵奶後,絕對不適宜讓新生兒立即採仰臥。

3
、頭型後側容易睡扁。


趴睡:

優點
1
、讓寶寶較有安全感(尤其是新生兒),較容易入睡。因為嬰兒大腦並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小的刺激都容易引起嬰兒的原始驚嚇反應;採趴睡可使寶寶較快安定下來。
2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大力提倡新生兒趴睡,理由是採取這種姿勢可以增加新生兒頭、頸及四肢的活動;此外,輕微的內臟壓迫能增進心肺等器官活躍,據統計身體生長速度大大超過一般新生兒。

3
、可以防止因嘔吐、嗆到時引起的肺炎甚至窒息,而且能消除脹氣。

4
、頭型較為圓凸。

缺點

1
、尚不會轉頭及翻身的新生兒,可能會因為被褥堵塞口鼻而引起窒息。
雖然仰睡、趴睡各有利弊,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寶寶睡眠時的安全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 張通銘 醫師表示,剛出生的新生兒頭一個月內,可先以仰睡為主,等到二至三個月大以後,頸部肌肉較成熟後,才改採趴睡,會較有安全感,並可減少寶寶的過度驚嚇反應若擔心窒息意外,可選用透氣枕,提高寶寶睡眠時的安全性,當然也要注意不要給寶寶蓋太厚的被子。家長也可讓寶寶採取「側睡」用毛巾或小被子墊在寶寶的前面和背部。另外,家長一定要注意的是,餵奶後記得拍背讓寶寶打嗝,要讓寶寶先「右側躺」(因為胃靠左邊,右側睡較有助於消化),千萬不要馬上給寶寶仰躺,以免寶寶溢奶發生意外喔!

注意睡姿 別讓寶寶頭型走樣

許多父母常有寶寶頭型「睡歪」的煩惱,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有個漂亮的頭型呢?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外科 張北葉 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寶寶在出生時頭型都是好的,只有大約4.8%的嬰兒在出生時有異常之頭型。為了能順利通過產道,寶寶在出生時頭骨是柔軟的,等到出生之後頭骨才開始硬化,以保護腦部組織;因此,寶寶出生後的數個月內,可說是塑造寶寶頭型的黃金關鍵期

既然大多數的寶寶出生時的頭型都是好的,為什麼幾個月後頭型就走樣了呢? 張北葉 醫師表示,因為東方人的體型較小,寶寶為了適應在母體內的活動空間,在母體中可能就已經習慣了某種特定姿勢,以至於出生後就會習慣某種睡姿,若是家長沒有特別注意、調整寶寶的睡姿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寶寶的頭型很容易就睡走樣了,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臉型不對稱。

若想讓寶寶有漂亮的頭型, 張北葉 醫師表示,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每天給寶寶換不同的睡姿;只不過通常很難做到。這是因為寶寶既然在母體內已習慣某種姿勢,當父母想要刻意矯正寶寶的睡姿時,寶寶往往會哭鬧不停,很多父母可能就會「屈服」於寶寶的哭聲,又讓寶寶照他喜歡的姿勢睡覺。雖然有的父母會嘗試在寶寶熟睡時,調整寶寶的睡姿,但是當寶寶脖子逐漸變硬、可以轉頭時,寶寶往往又轉回到他習慣的姿勢。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父母覺得很難調整寶寶頭型的原因。

張北葉醫師表示,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大約每17個寶寶,就有1個出現頭型睡歪的問題;若家長覺得寶寶的頭型開始走樣,又無法靠自己的方式調整寶寶頭型的話,醫師建議可以考慮為寶寶量身訂作「頭盔」來矯正寶寶頭型。利用頭盔矯正頭型的最佳時機,是在寶寶412個月左右;年紀愈小愈容易矯正。使用頭盔最重要的要訣是「決心」,若是一天中戴頭盔的時間不足8小時,就和沒戴一樣,是沒有效果的。


頭盔怎麼做?
製作頭盔的原理很簡單,主要是透過頭型比對,分析出頭型凹凸區域,凸區域是要抑制生長的部分,凹區域要是促進其生長部分;再依據此凹凸區域資料,進行客製化矯正頭盔的設計與製作。


張通銘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
經歷:台中榮總小兒神經專科醫師,竹東榮民醫院小兒科主任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張北葉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臺大醫院外科及小兒外科住院醫師、馬偕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及主任
現任: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外科部主任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響孩子智力15大因素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慧過人,可怎樣才能如願以償?眾多資料顯示下列因素對孩子智力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
影響因素一、遺傳:


一般說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會低。
這種遺傳因素還表現在血緣關繫上,父母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為102;而隔省結婚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達109;父母是表親,低智商的孩子明顯增加。

影響因素二、母乳:

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對智力發育有重要影響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據調查,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兒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英國康橋大學營養學專家對30多名7-8歲的兒童做了智商測驗,並與嬰兒期的食譜進行對照,發現吃母乳餵養的孩子普遍智商較高,平均比吃代乳品的孩子多10分。奧秘在於母乳中含有多種可促進兒童大腦發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一種叫做牛磺酸的特殊氨基酸,不僅能增加腦細胞的數量,促進神經細胞的分化與成熟,還有助於神經節點的形成。與牛奶相比較,母乳中牛磺酸的含量高出10倍多。

影響因素三、飲食:

吃肉過多或貪吃的孩子智力會減低。不吃早餐的孩子智力會受到影響,這是因為早餐攝入的蛋白質、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健腦的重要成份。

影響因素四、體重:

體重超過正常兒童20%的孩子,其視覺、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會處於較低的水準。這是因為肥胖兒過多的脂肪進入腦內,會妨礙神經細胞的發育和神經纖維增生。

另外,也有不少孩子骨瘦如材,同樣也對大腦的發育不利,進而影響智力的發育。這些孩子中除了少部分是由於疾病因素所致,大多與挑食、厭食有關。現在多數獨生子女家庭或多或少存在寵孩子的現象,不少孩子往往一日三餐不正常,零食倒不離嘴,營養不良在所難免。有研究顯示吃早餐後兩小時參加高難度考試的學生,其得分明顯高於空腹的考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可以從堅持吃早餐開始。早餐是體內空腹一夜之後,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各器官獲得能量補充的第一餐,吃進的蛋白質、糖、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利用率高於其他兩餐。

影響因素五、環境:

生活在枯燥環境裏的兒童,如棄嬰,得不到母愛及良好的教育,智商會較低。據研究調查表明,這類孩子3歲時平均智商僅為60.5,反之,處於良好環境的3歲兒童智商平均為91.8

影響因素六、藥物:

某些藥物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如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使智商偏低,當停藥若干年後,智商便會有所提高。

影響因素七、人體生理節律:

科學研究表明,每個人從出生起一直到生命終止,身體內一直存在著體力、情緒及智力三方面的週期性變化,這種週期性的變化為人體生理節律。

人體處於生理節律低潮期或低潮與高潮期臨界日時,身體易疲倦,並情緒不穩、做事效率低、注意力難以集中或健忘、判斷力下降。同時,身體抵抗力下降,易被病菌侵擾,感染疾病的幾率增大。受孕時,如果夫妻一方處於高潮,另一方處於低潮,易生出健康和智力情況一般的孩子;如果夫妻雙方都處於低潮期或低潮與高潮期臨界時,易生出體弱、智力有問題的孩子。

影響因素八、太陽活動強度:

在我們眼中一成不變的太陽,它的活動強度每年都有變化。通常用太陽黑子的多少代表太陽活動的強弱,太陽黑子越多,表示太陽活動越強。

隨著太陽黑子的增多,太陽耀斑頻繁出現。耀斑是太陽上的爆發現象,它拋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和射線,衝擊地球磁場,不僅干擾地球表面短波通訊,對生物細胞也發生很強的輻射作用。而就輻射敏感而言,生殖細胞高於體細胞,胚胎期高於出生後。生殖細胞中,輻射敏感度最高的是處於精子發育過程中的精原細胞,其中,又以B型精原細胞更為敏感。胚胎期中,對輻射敏感性最高的是妊娠38天以內,正處於器官分化期的胚胎。受輻射影響的生殖細胞和胚胎,畸形率呈顯著上升趨勢,甚至可以造成生殖細胞和胚胎的死亡。放射生物學家進行的動物實驗還表明:高能輻射超過一定強度就會抑制腦中含磷化合物的形成,使胚胎的部分腦細胞包括海馬錐體細胞的胞漿減少。而海馬是大腦學習與記憶的重要參與者。曾統計1026名胎內受放射輻射的兒童的智商,其平均值低於胎內未受放射輻射的兒童。因此受孕前後在輻射敏感期內受到太陽高能輻射的機會越多,出生的孩子具有高智商的機率就越小。

太陽活動從很微弱開始,逐漸增強到十分劇烈,慢慢又恢復到微弱,約經過11年左右的時間,叫做太陽活動的一個週期。建議明智的父母選擇太陽黑子較少的年份受孕,以增加孕育出高智商孩子的機會。如因某些原因不能等待,也應避開夏秋季,選擇冬春季受孕為宜。

影響因素九、婚育時間:

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母親在23歲以前所生子女的平均智商為103.24,而在28歲期間生育者高達109.29,但29歲以上所生的子女智商又低於105,故專家建議24--29歲期間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至於男性,則以30歲左右為優。"早生貴子""晚年得子"對子女的智力發育皆是不利的。適宜的年齡在生育孩子的過程中可有充沛的精力,這對提高孩子的智力發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影響因素十、父母的文化水準:

家庭是影響孩子智力發育最重要的場所,父母的文化水準對孩子體格、智慧、心理等諸方面的發育均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據專家披露的資料顯示:父母均為小學文化程度的兒童平均智商為983,父母初中畢業者為103.3,高中畢業的為108.1,獲有大學專科以上畢業證書的,其孩子的智商可達109.9,這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兒童的智商也相應上升。新加坡政府獎勵大專以上畢業的母親生育兩胎甚至三胎,而對文化程度較低婦女生育兩胎以上則要加稅,奧妙在於此。故"望子成龍"的父母們首先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當然,並不能單憑受教育程度來判定父母的文化水準,只要自身努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也不乏事業有成、育兒有方之輩。

影響因素十一、夫妻性生活品質:

國外性科學專家通過實驗得到這樣的結論:孩子智商的高低與受孕時母親有無性高潮有關。理論上的解釋是:女性達到性高潮時,血液中的氨基酸與糖分子等成份滲入生殖道,使進入陰道的精子存活時間延長、運動能力增強,同時還有利於提高精子的競爭能力,讓強壯、優秀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從而孕育出健康聰明的後代。

因此,準備懷孕的夫婦應注意性生活品質,讓女性進入性高潮時受孕。另外,有性高潮的婦女往往心情愉悅,精神良好,這對生育健康聰明的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影響因素十二、與父親的接觸機會:

與母親相比較,父愛對孩子的智力影響更大,這是美國密執安大學科研所人員的結論。據調查,有較多機會與父親接觸的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獨立感和學習自信心具有優勢。更多資料顯示,常與母親在一起的孩子對新奇事物興趣更濃、社交能力更強,而與父親打交道多的孩子數學成績較高。因此,作父親的決不要將撫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妻子,父母親在開發孩子智力時擔當同樣重要的角色。孩子無法獲得父愛時,對其心靈、智力的打擊是無法估量的。

影響因素十三、維生素C攝入水準:

美國營養學家曾以350多名幼兒作為檢測對象,發現其每100毫升血液中含維生素C在1.1毫克以上者智商高出平均水準5分。這主要是因為人腦細胞中負責向腦輸送養分的神經管,容易堵塞變細,致使大腦缺乏營養而功能減退,維生素C可使神經管保持通暢,從而保證大腦的營養供應。

影響因素十四、運動:

研究顯示,凡堅持每天堅持鍛鍊20分鐘,如跑步、跳健美操等運動的學生,其學習成績明顯優於那些懶於運動孩子。體育鍛鍊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啟動或放鬆狀態,想像力會從各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敏捷,更富有創造力。

故此,專家為中小學生開的健腦"處方"就是多參加跳繩、踢毽等活動。

影響因素十五、血緣關係:

有一種學說認為,父母血緣關係越遠,孩子智商越高;混血兒漂亮又聰明就是常被這種學說引用的一個證明。當然,不同種族、民族之間的婚配也能生育聰明的孩子。近親婚配卻是生育癡呆兒的禍根,"同村婚育"等就地取材式婚育觀念也是不宜提倡的。據說,新疆大板城的姑娘越來越難看就是因為拒絕與其他地域的人通婚所致。有學者研究發現父母均為本地人,其子女平均智商為102.45,同省異地通婚者上升到106.19,異省者達109.35。可見遠血親關係與下一代的智商相關,擇偶時不妨考慮。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 1 歲寶寶的飲食黑名單


主食類
穀類、澱粉類食物,很容易消化和吸收,且不易致敏,很多家長給寶寶添輔食時首選米粉、稀粥等穀類、澱粉類食物,這是正確的,但過分注重營養的爸媽們常常會犯過猶不急的錯誤,偏向於選擇精細的穀類食物,但其實精細的穀類食物里維生素遭到破壞,特別是減少了b族維生素的攝入會影響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 而且,還會因損失過多的鉻元素而影響視力發育,成為近視眼的一大成因。

葷食類
葷食類富含鐵質和蛋白質,通常都被認為是非常有營養的食物,將肉燉至酥軟或者撕成細絲,都有利於讓寶寶順利吃進。 不過以下所列舉的這幾種食物,在輔食的初階段,不要讓它們出現為好。

蛋清
雞蛋清中的蛋白分子較小,有時能通過腸壁直接進入嬰兒血液中,使嬰兒機體對異體蛋白分子產生過敏反應,導致濕疹、蕁麻疹等疾病。 蛋清要等到寶寶滿一歲才能給。

汞含量較高的魚
汞主要以甲基汞的有機形態積聚於食物鏈內的生物體,特別是魚類,而甲基汞可能會影響人類神經系統,孕婦、胎兒和嬰兒更容易受到影響。

在選擇魚類時,應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魚類或其他汞含量較高的魚類,包括鯊魚、劍魚、旗魚、鯰魚、羅非魚金目鯛及吞拿魚,特別是大眼吞拿魚、藍鰭吞拿魚等。

海鮮類
螃蟹、蝦等帶殼類海鮮會引發嬰兒的過敏症狀,也建議不宜在1歲以前餵食。

蔬菜類
寶寶3個月之後,就可以給寶寶添加一些蔬菜汁,再大一些就可以添加蔬菜泥。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好處多多,但也要注意有些蔬菜,還是不宜過早出現在輔食中的。

含有大量草酸的蔬菜
菠菜、韭菜、莧菜等蔬菜含有的大量草酸,在人體內不易吸收,並且會影響食物中鈣的吸收,可導致兒童骨骼、牙齒發育不良。

豆類
豆類含有能致甲狀腺腫的因子,寶寶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更易受損害。 此外,豆類較難煮熟透,容易引起過敏和中毒反應。

不易消化的蔬菜
嬰兒的消化功能發育不完全,所以竹筍和牛蒡等較難消化的蔬菜最好等寶寶大些才餵給他吃,此外,纖維素太多的菜梗也不要餵給寶寶吃。

水果類
水果中含有寶寶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維生素c,且酸甜可口,是非常適宜的嬰兒輔食,水果中又有哪些不適合進入到輔食的呢? 一般來說,容易引起過敏的,最好都不要給寶寶吃。

過敏不僅引起皮膚的紅腫癢、發生皮疹、腹痛、腹瀉,還會引起哮喘,特別是兒童,食物過敏往往是過敏性哮喘的主要誘因之一。 3歲以前的兒童出現食物過敏的機率很大。

芒果
芒果中含有一些化學物質,不成熟的芒果還含有醛酸,這些都對皮膚的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引發口唇部接觸性皮炎。

菠蘿(鳳梨)
菠蘿含有菠蘿蛋白酶等多種活性物質,對人的皮膚血管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些人食用後很快出現皮膚癟癢,四肢口舌麻木等。

有毛的水果
表面有絨毛的水果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質,嬰幼兒腸胃透析能力差,無法消化這些物質,很容易造成過敏反應,如水蜜桃、奇異果等。

飲料


礦泉水、純淨水
寶寶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全,濾過功能差,礦泉水中礦物質含量過高,容易造成滲透壓增高,增加腎臟負擔。 長期飲用純淨水,還會使得孩子缺乏某種礦物質,而且純淨水在淨化過程中使用的一些工業原料,可能對嬰幼兒肝功能有不良影響。 飲水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也不宜使用。

功能飲料
功能飲料中大都富含電解質,可以適當補充人體在出汗中丟失的鈉、鉀等微量元素。 不過,由於嬰兒的身體發育還不完全,代謝和排泄功能還不健全,過多的電解質,會導致嬰兒的肝、腎還有心臟承受不了,加大兒童患高血壓、心律不齊的機率,或者是肝、腎功能受到損害。

刺激性的飲料
可樂、咖啡、濃茶等含太多醣分或咖啡因且沒有營養,容易引起蛀牙並且影響寶寶的味覺,並且使人興奮,會使小兒不安,甚至影響寶寶的生物鐘。

調味類
沙茶醬、西紅柿醬、辣椒醬、芥末、味精,或者過多的糖等口味較重的調味料,容易加重寶寶的腎臟負擔,干擾身體對其它營養的吸收。 一歲以內的寶寶也不要吃鹽,味精過多會影響血液中的鋅的利用。

零食類
嚴格地說,在寶寶輔食的初級階段,不應該給寶寶吃零食的,特別是含有添加劑及色素的零食,這些東西營養少糖份高,而且容易破壞嬰幼兒的味覺,引起蛀牙等。 特別是目前市場上流行的人參類食品,如含人參的糖果、餅乾、奶粉、麥乳糖以及人參蜂王漿等。 人參有促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吃這類產品會導致性早熟。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小孩會思考 : 0~3歲嬰幼兒如何學習新事物


別小看嬰幼兒的小腦袋,他們可聰明得很,每天都用驚人的爆發力,學習花花世界裡的每個新奇事物,父母需擔 任好 老師的角色,從旁引導這些小小孩,讓他們快樂的學習、成長。
人類學習最重要的就是 Intention(意圖),我做這件事、這個舉動到底對不對?嬰幼兒的摸索和學習,正是如此,他對很多事情不瞭解,他想知道所做的事,回饋是正面還是負面?嬰幼兒的學習能力是令人驚訝,經過研究實驗得知,初生嬰兒甚至聽得出媽媽語調的喜和悲。

別小看嬰幼兒的學習能力

 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們是怎麼聽到聲音?成人聽到叭叭叭和嘎嘎嘎的聲音時,可從嘴型來分辨是ㄅ還是ㄍ,但當我們閉上眼睛聽的時候,少了視覺的輔助,可能聽到的音會不一樣。嬰幼兒需學習媽媽的嘴型變化,才能區別並學會ㄅ的音是閉起嘴,ㄍ是要張開嘴才能唸出來。
嬰幼兒可以敏銳的察覺出今天媽媽好生氣,因為爸爸忘了帶牛奶回來。媽媽生氣、抱怨和高興的語調和聲音,嬰幼兒會適時的反應出來,並且模仿爸媽說話的口氣。當媽媽講話的嘴型和話語是不對嘴的,嬰兒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會哭,可見媽媽跟嬰兒的關係有多重要。
此外嬰幼兒所必須具備基本能力,如:數量、分類等,都需爸媽提供適當的教導,閱讀更多的東西來教導小孩,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課題。

基因遺傳並非絕對影響小孩


談到嬰幼兒的學習,我們必須先知道孩子天生的條件是什麼?天生的條件包括基因的遺傳,舉例來說,我為什麼跟爸爸、祖父長得很像?原因就是基因遺傳。我最近感冒不舒服,大姊就在電話裡數落我因為太忙碌、沒好好睡覺,才會重感冒,突然間她聽到我咳嗽的聲音,竟然不再責罵我,她說我的咳嗽聲音像極了逝去的爸爸。
雖說基因控制了一切,卻不絕對影響嬰幼兒,例如:父母親的某些個性、行為,並不會絕對影響下一代小孩也如此,因為還有後天的環境影響。現代的科技發達,或許可以複製出希特勒二世,但他的性格可能會不一樣,因為沒有希特勒當時的環境,科學家也有可能把他恨猶太人的基因,變成愛猶太人的希特勒。

越早學習外語,來得快、去得也快
談到自然發展,請問各位父母,孩子1個月就會走嗎?我想,應該要到10個月才慢慢學走。有些嬰幼兒的自然的發展,如走路、語言學習,是不需要刻意教導的,他會自然的學會走路和說話,語言學習必須要有個環境,就像是走路也需要有一個環境。父母瞭解這些概念以後,應該有正確的認知,雖然越早學習第二語言較好,但12歲以後學也可以,只要把發音矯正好,一樣也學得好。何況讓孩子提早學英文,回到家也不講,是沒有多大效果,越早學習的語文,來得快、去得也快。根據研究顯示,把一個12歲的小孩帶到韓國去唸書,他每天都要接觸韓語的環境,雖然講韓語有個腔調,但大體上沒什麼問題,父母要有正確的觀念和信心。

一般的刺激就已足夠
人類大腦的神經會不停的重塑,並不會絕對地在03歲的期間完全定型。有些商人推出一個玩具說可以刺激小孩的大腦發展,讓嬰兒躺在床上踢那個玩具就會很聰明,事實上,有踢和沒踢真的沒有很大的差別,幼兒需要的只是一般的刺激就足夠。現在孩子每天所接觸到的環境與刺激,比以前孔子、佛洛依德那些偉人所處的時代要更多、更新奇,現在這個時代,同樣地也可以造就出許多偉人,父母實在不需給予孩子太多的刺激,要求孩子學這個、學那個。
而且我要強調的是,IQ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但EQ很重要,是影響人成功的重要關鍵。在這個時代,我們需瞭解知識雖很重要,但孩子的學習態度、EQ更重要。有一個實驗是老師放一個巧克力在桌上,房間裡裝有隱藏攝影機,觀察孩子會不會不等老師回來就去吃巧克力?小孩控制自己不吃巧克力的時間是長或短?根據研究顯示,跟他的EQ、將來是否成功,有密切的關連。

孩子需要好父母、好老師的引導
30
年前,有些學者對嬰兒的研究認知,是把孩子當成動物來教養,這是錯誤、落伍的觀念,因為嬰幼兒的大腦,絕不像一張白紙。談到嬰幼兒的學習,我們必須去注意到他的眼神,就像好老師會去注意學生的眼神,看他的學習狀況如何?這就是一種良性的師生互動關係,父母和嬰幼兒的互動關係也必須是如此。
每個爸媽應該要問自己的是:我要給孩子的教養是什麼?因為放牛吃草和用心教養是有很大的差別。
文化的教育(cultureeducation)也就是老師和家長的教導,如:學習腳踏車,不是孩子天生就會,是需要特別去教導孩子的。學習需要特別安排,一個好老師會特別設計課程去教導孩子,假設一個大 班 老師,只會教小孩排排坐、拿出課本、強迫他們寫字、念書,那就很差勁了。好老師要引導孩子、跟他們一起閱讀,如果某些家長無法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老師的角色就更重要了。

模範生的學習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
每個人學習的模式(LearningStyle)都不同,家長千萬不能要孩子一定要照著模範生念書的方式。以我自己為例,若叫我坐在那裡,研究一個小時的音樂,我一定會受不了,因為我必須一直走來走去,才能思考和學習。國外有很多實驗室喜歡邀請我去聽他們在研究上的瓶頸處,我一聽他們說完,就能找出問題的關鍵,這就是我的所長。
有些小孩的統計能力很強,不管什麼圖表都能看得懂,但我就是看不懂那些統計圖,我要看百分比和文字的敘述,才能領會圖的含意。我兒子是電玩遊戲的高手,他的空間、圖形的能力就很強,有一次,我帶兒子去台北榮民總醫院,問他核磁共振的機器到底在哪裡?我靠知識的推論,得知是在噴水池下面,因為不能有車子經過,不然儀器會受影響,但兒子看了榮總的平面圖後,很快地就知道。現在我們這一代都注重文字的敘述,但未來很可能是聲光、圖形的世界,所以孩子打電玩也不盡然不好。

學好語文,從閱讀開始
我有個美國學生對中文很有興趣,有一次聽到他請工讀生拿「一座」釘書機,我一聽還以為他需要很大型的釘書機,後來才知他的分類詞搞不清楚,是「一個」釘書機。他跟我說學習中文最難學的就是分類詞,例如:五把扇子,六盞燈、七畝田、八根柱子、十面鏡子,這些對外國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後來我就帶那個美國學生去看三部電影、喝了五罐啤酒,還帶了六根香蕉、一籠小籠包回家。那個學生調皮的跟我說,幫我叫一部計程車,帶我回到那棟可愛的家,他終於學會怎麼使用分類語詞。
當年我當教育部長時,就大力推崇親子閱讀,因為孩子在聽故事時,可以建立一些分類語詞,學習閱讀就是學會語文的重要關鍵。中文的分類詞可以很貼切形容一個詞彙,例如一葉扁舟在風雨中飄搖,就是形容處境的危急;打得一手好球和打得一口好球(形容用嘴說得天花亂墜)兩者意義不同;一串鈴聲(形容聽起來很清脆)、十面埋伏(形容楚霸王當時的危急狀況),這些美好的抽象語詞都是從書和生活裡學習而來。


 

乳腺疏通諮詢指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